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探究Na、Al与O2反应条件和产物。
(2)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实验探究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发生反应的内在原因,提高同学们观察能力和
分析能力。
(2) 初步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 逐步掌握分析与归纳、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看和自己动手实验,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交流过程和体验给他们带去分享的快乐,用生产中实际问题提升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Na、Al与O2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Na、Al与O2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与总结等。 三、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模式。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创设】 视频播放雷锋塔底挖出来的金属文物,大铁函和银质舍利塔在历经千年之后的外观差别。 晒出观点: 哪些金属可以和氧气反应? 【图片展示】 自然界中游离态的金属 【追问】为什么大多数金属比较活泼呢? 【生活体验】 大铁函常温下就被氧化,铜质火锅在加热条件下变黑生成CuO。但生活中的铝制品在空气中无论是否加热好像都没有明显变化,为什么更活泼的铝却能安然无恙呢? 【过渡】老师也做了一个实验,你们能否体会到这层氧化膜的存在? 【视频播放】Al加热后的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Al加热熔化后液态的铝并没有滴落的原因。
学生活动 倾听,观看,思考,回答 回顾初中里金属和氧气反应的知识。 回顾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原子结构的特点。 分析原因得出表面有氧化膜 观看,分析原因,体会出出Al的氧化膜是致密的。 1
设计意图 同样是金属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引出金属的活泼性不同。铁易在空气中被氧化,银不易反应。 了解为什么大多数金属以游离态存在的原因是大多数金属比较活泼。 强调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对比金属活泼性,推导出Al应该也反应了,但生成的氧化膜保护了铝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追问】镁条表面也有氧化膜,为什么镁条还能点燃? 小结【介绍金属氧化膜】 【过渡】镁在空气中能燃烧,铁在纯氧中也能燃烧,难道排在中间的铝,真的烧不起来啦? 【异想天开】能否让铝在空气中燃烧? 【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找到灵感 【过渡】镁铝是如此活泼,排在他们前面的金属钠,你觉得它遇到氧气会怎样? 【追问】金属钠应该如何保存? 【实验演示】切割金属钠并让学生观察切面变化。 【小结】 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容易与氧气反应,那么加热又怎样呢? 【视频播放】强调金属钠燃烧实验的细节要求 【指导学生实验】 【交流讨论】我们说分享是一种快乐,把你看到的现象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追问】淡黄色的固体是否是氧化钠? 资料展示:氧化钠的性质 【设计实验】如何是氧化钠应该怎样验证? 体会氧化膜的不同 学生思考,设计方法。 自己亲自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猜测,期待看到金属钠遇到氧气的表现 回答:放在煤油中 观察,体会 回答,更剧烈,值得期待 学生听讲、领悟、感慨…… 两人一组自己探究金属钠的燃烧现象。 学生观察、体验 交流并尝试回答发生某些现象的原因。 交流和回顾 设计实验,亲自检验,体会到应有一种新物质生成 2
铝表面生成的氧化膜更致密。 培养学生类比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改变反应的条件,反应的现象可以不同。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了解活泼金属的保存方法 体会金属钠的的光泽和质地,感受和氧气反应的迅速。 细节决定成败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 体会金属越活泼,反应更剧烈,产物也变得复杂 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和初步分析某些重要实验现象原因的能力。 得出钠和氧气反应可以生成Na2O2。
【总结】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化学让生活更美好】 学习了知识,有了收获,更重要的是能服务于生活,让生活能变的更美好!试分析月饼包装中小袋铁粉的作用 回顾上课过程,谈课堂收获 课后思考,交流 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和学学习的能力。 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