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渣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渣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目 录

1 前言 ......................................................

1.1 企业现状 .........................................................

1.2 某渣场建设意义和必要性 ...........................................

1.3 方案的编制过程 ...................................................

1.4 某渣场基本情况 ...................................................

2 方案编制总则 .........................................................

2.1 方案编制目的和意义 ...............................................

2.2编制依据 .........................................................

2.2.1 法律法规 ...................................................

2.2.2 部委规章 ...................................................

2.2.3 规范性文件 .................................................

2.2.4 规范标准 ...................................................

2.2.5 技术资料 ...................................................

2.3方案编制深度与设计水平年 .........................................

3 渣场概况 .............................................................

3.1 渣场工程量、投资及规模 ...........................................

3.1.1 渣场工程量、投资 ...........................................

3.1.2 建设规模 ...................................................

3.2 渣场设计 .........................................................

3.2.1 工艺流程 ...................................................

3.2.2 堆筑工艺 ...................................................

3.2.3 渣场库容及服务年限 .........................................

3.2.4 磷石膏特性及输送工艺 .......................................

3.3 渣场各项工程概况 .................................................

3.3.1 初期坝 .....................................................

3.3.2 渣场排水及防渗 .............................................

3.3.3 防洪排洪 ...................................................

3.3.4 渣场管理站 .................................................

3.3.5 进场公路 ...................................................

3.3.6 排渗及安全监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7 渣场占地 ...................................................

3.4 渣场环境影响 .....................................................

4 项目区概况 ...........................................................

4.1自然条件 .........................................................

4.1.1 地形地貌 ...................................................

4.1.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 .........................................

4.1.3 水文气候 ...................................................

4.1.4 土壤 .......................................................

4.1.5 森林植被 ...................................................

4.2 水土流失现状 ................................................... 24

4.3 社会经济条件 .....................................................

5 渣场建设水土流失预测 .................................................

5.1 水土流失分析原则 .................................................

5.2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面积 .........................................

5.3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分析 .............................................

5.4 弃土弃渣量预测 ...................................................

5.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

5.5.1 预测方法及时段 .............................................

5.5.2 原生水土流失量分析 .........................................

5.5.3 渣场建设及运行过程中水土流失量预测 .........................

5.6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

5.7预测结果分析 .....................................................

5.7.1 预测结果 ................................................. 42

5.7.1 综合分析 ...................................................

6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

6.1 方案编制的原则和目标 .............................................

6.1.1 指导思想 ...................................................

6.1.2 编制原则 ...................................................

6.1.3 防治目标 ...................................................

6.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

6.2.1 渣场区 .....................................................

6.2.2 直接影响区 .................................................

6.3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 ............................ 4

6.3.1 项目划分 ...................................................

6.3.2 主体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功能设施综合评价 .....................

6.4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 38

6.5分区防治措施 .....................................................

6.5.1 进场公路 ...................................................

6.5.2 截洪沟 .....................................................

6.5.3 拖甲黑沟排洪隧洞以下沟段 ...................................

6.5.4 堆渣坡体及渣库服务期满后的表层 .............................

6.5.5 管线开挖区 .................................................

6.5.6 渣场管理站 .................................................

6.5.7 施工过程的临时防护措施 .....................................

6.6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安排及工程量 .................................

6.7 水土流失监测 .....................................................

.................................................................

.................................................................

............................................................... 46

.................................................................

7 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

7.1编制说明 .........................................................

.................................................................

.................................................................

.................................................................

.................................................................

.................................................................

.................................................................

7.2投资概算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3进度安排及分年度投资 .............................................

7.4效益分析 .........................................................

.................................................................

.................................................................

.................................................................

8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8.1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 ...............................................

8.2人员保证措施 .....................................................

8.3明确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来源 ...........................

8.4监督保障措施 .....................................................

9 结论与建议 ...........................................................

9.1结论 .............................................................

9.2建议 .............................................................

图件:

附图1 渣场平面布置图

附图2 水土流失责任防治范围图

附图3 水土保持方案总体布局图

附图4 谷坊(截水沟)设计图

附图5 渣库(服务期满)覆土造林典型设计图

附图6 堆渣斜坡面(磷石膏子坝)覆土植被绿化示意图

1 前言

1.1 企业现状

××××有限责任公司(原××磷肥厂)始建于1966年,经过多年多次技术改造和改扩建,现已发展为国家大型一档化肥生产企业。1996年实施12万t/a改24万t/a磷铵翻番技改工程,1999年实施24万t/a改30万t/a磷铵技改工程,2001年实施3万t/a改8万t/a合成氨节能技改工程。目前,××××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系统及生产规模见下表(表1-1):

表1-1 主要生产系统及生产规模表

序系统名称 号 生产规模 备注 一 硫酸系统 53万t/a 1 2#硫酸 8万t/a 硫磺+石英砂制酸 2 3#硫酸 10万t/a 硫磺+石英砂制酸 3 4#硫酸 8万t/a 硫磺制酸 4 5#硫酸 27万t/a 硫磺制酸 磷矿磨粉系统(干二 磨) 24万t/a 4套磨矿装置 三 磷酸系统 15万t/a 1 半水——二水法 7万t /a 2 二水法 8万t/a 四 磷酸二铵(DAP) 30万t/a 1 一工段 21万t/a 翻番工程18万t/a DAP扩产至21万t/a NPK改造3万t/a DAP,DAP/NPK工程6万2 二工段 9万t/a t/a DAP 五 NPK复合肥 16万t/a 0.87万六 氟硅酸钠 t/a 七 合成氨 8万t/a 八 燃媒锅炉 35万t/h 一台 厂区位于×××市坝区北侧,距市中心广场约5km。公司现有职工1713人,占地面积50.6公顷。下设有17个职能管理处室、4个分公司、7个生产分厂及信息、质检、计控、农化、技术五大辅助管理中心,一个产品经营部,3个控股子公司,2个参股公司。经过30多年的生产实践,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是国内十三家大型高浓度磷复合肥生产企业之一。 1.2 某渣场建设意义和必要性

××省是我国的磷资源大省,磷矿品位高、易开采。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地方一直将××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的化工支柱行来规划和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磷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依托老厂扩建磷复合肥基地投资小效益高,规划和调整企业的产品机构,可充分发挥××的磷矿资源,实现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有限责任公司的长远发展。

××××有限责任公司地处××省×××市东北约5km处。原某渣场可使用的年限已很有限。因此,无论从满足原磷酸装置运行的需要,还是新磷酸装置的配套建设,都需要新建某渣场。因此,××××有限责任公司确定新建某渣场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磷石膏内含有硫酸、磷酸、氟等有害物质,若不加以处理,容易造成水污染;另外,磷石膏颗粒细,比重轻,还易造成粉尘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处置。

尽管国内外开展了不少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研究,但目前磷石膏的商业利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国内外磷石膏一般进行堆置处理。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址进行磷石膏堆存处理是广为采用的办法。某渣场的建成对解决××××有限责任公司磷酸装置磷石膏的堆存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方案的编制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的要求,××××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6月上旬委托××润滇节水技术推广咨询有限公司进行该某渣场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编制工作。按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规范》(SL204-98)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通过对拟建项目初步设计资料的研究分析,根据工程特点,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水土流失状况等特点,为了使水土保持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实用、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依据相关资料,编制了《××××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 1.4 某渣场基本情况

××××有限责任公司拟新建某渣场位于公司北东3.5km的泸江河支流雨洒箐沟中下段,整个流域长7.58km,流域面积14.5km2,距个旧市64km,距昆明238km。磷石膏库初期坝坝址以上河段长约4.9km,流域面积4.7km2,流域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河源1740m,磷石膏渣库初期坝坝底高程1145m,最低为泸江河汇合处1036m,雨洒箐沟为季节性溪流。本渣场建设场地高程在1145~1270m之间,红磷公司征地面积为32.1672hm2(482.5亩)。渣场为山谷型渣场。

渣场建设内容包括:渣库、初期坝、回水池、排水系统、管理站等。考虑到红

磷公司今后的发展,渣场建设规模按照18万t/a磷酸生产能力进行配套设计,产生磷石膏量为95.535万吨(干基),设计有效库容为1658.4万m3,服务年限为20年。渣场堆筑工艺采用湿排湿堆的方案,管理运行方便,输送环境条件好,库水循环利用,节约能源。

拟新建某渣场征地32.1672hm2(482.5亩),土地隶属红河州×××市乐百道办事处新寨村委会雨洒村。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及全省水土流失分区方法、原则及命名方法,渣场区属于滇南中低山宽谷中度流失区(Ⅶ),既是全省重点治理区,又是重点监督区。

2 方案编制总则

2.1 方案编制目的和意义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及其有关法规文件精神,正确处理渣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某渣场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理,改善和提高渣场及周围生态环境质量,特编制《××××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

《××××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编制,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针对某渣场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分析其范围和影响程度,初步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有效地防治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和美化工程区生态环境。同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为建设单位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明确了责任,提供了设计和施工依据,也为水行政部门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执法检查提供依据。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实施,防治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新的水土流失,改善工程建设区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某渣场的安全运行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2编制依据 2.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

(4)《建设项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

(5)××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7月27日);

(6)××省人大《关于开发建设项目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决议》。

2.2.2 部委规章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1994年11月22日)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513号;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5号令;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6号);

(4)水利部第12号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2000年1月31日)水利部令第12号;

(5)《水利部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2003年3月5日)水保[2003]89号;

(6)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 办函[2002]154号;

(7)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3年3月3日)水建管[2003]79号。

2.2.3 规范性文件

(1)《××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云政发[1999]51号);

(2)××省云价费发[1997]25号文“关于印发《××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1997年1月17日);

(3)水利部“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制格式和内容补充规定》的通知”(保监[2001]15号);

(4)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办函[2002]154号)。

2.2.4 规范标准

(1)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 计算方法》(GB/

T15774-1995);

(5)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6)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年)。

2.2.5 技术资料

(1)《××××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2)《××××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方案设计》;

(3)《××××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4)《××××有限责任公司磷石膏渣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批本);

(5)《××××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征用占用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6)《××××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7)《××××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建设用地压覆矿产调查说明书》;

(8)其它有关资料。 2.3方案编制深度与设计水平年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关于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的规定,该某渣场总体报告为方案设计阶段,故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以其相适应,为编制初设阶段的水土保持方案。

设计水平年是指水土保持工程(按方案设计)全面到位,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一般为工程竣工后的第一年。但根据项目类别,设计水平年又有相应的规定。本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渣场建设期和运行期均有安排,渣场施工期为1年,运行期为20年。本项目计划2004年开工建设,方案编制设计水平年定为2025年。

3 渣场概况

××××有限责任公司拟新建某渣场,场址位于公司北东3.5km的泸江河支流雨洒箐沟中下段,土地隶属红河州×××市乐百道办事处新寨村委会雨洒村。距个旧市64km,距昆明238km。某渣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均由五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化工部第四设计院)于2001年9月、2003年8月设计完毕。拟建渣场红磷公司征地面积为32.1672hm2(482.5亩),投资3360.56万元。建设工期为1年。渣场最终堆积标高为1270m,最低标高1145m,最大高差115m,设计库容1800万m3,设计有效库容1658.4万m3,合计使用年限20年。磷石膏渣的输送采用采用管道湿排法,渣场堆筑工艺采用上游筑坝法。渣场主要构筑物包括:渣坝、回水池、堆渣库、泄洪隧洞和截排洪沟等。工程特性表见下表(表3-1):

表3-1 某渣场工程特性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建设地点 ××省×××市 2 所在河流 南盘江支流泸江水系 3 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 km2 4.7 季节性溪流 3 1#初期坝 工程量 万m3 5.84 透水堆石坝 投资 万元 540.50 工程量 4 2#初期坝 投资 万m 38.97 堆石坝 万元 535.80 工程量 5 3#坝 投资 万m3 4.8 均质土坝 万元 168.00 工程量 6 回水池防渗 投资 万m3 3.50 防渗膜防渗 万元 280.00 m 1000 DN800,钢骨复合管 7 排水沟 投资 万元 350.00 m 5000 浆砌石 8 截洪沟 投资 万元

247.90

接上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9 隧洞 工程量 m 600 钢筋混凝土 投资 万元 300.00 m2 350 砖混结构 10 渣场管理站 投资 万元 29.75 个 10 耐腐蚀 12 渣场安全监测设施 投资 万元 30.00 个 5 13 渣场减压观测井 投资 万元 20.00 m 5000 14 排渗管 投资 万元 40.00 m 2320 15 输浆管 投资 万元 75.67 m 1320 16 回水管 投资 万元 30.62 17 渣场建设规模 万t/a 18 磷酸装置的生产能力 18 渣场有效库容 万m3 1658.4 19 渣场服务年限 年 20 20 渣场可利用高程 m 1145~1270 21 堆积最低标高 m 1145 22 最终堆积标高 m 1270 23 最大高差 m 115 24 红磷公司征地面积 hm2 32.1672 永久征地 25 渣场建设总投资 万元 3360.56 26 20年后期运行费用 万元 3762.80 27 总投资 万元 7123.36 未含征地费用 3.1 渣场工程量、投资及规模

3.1.1 渣场工程量、投资

某渣场初期建设主要工程量及各项投资如表(表3-2):

本某渣场建设总投资为3360.56万元(含其他各种费用),另外20年的后期运行费用为3762.80万元,合计7123.36万元(本投资未计算土地征用费)。

表3-2 渣场主要工程量一览表

序项目名称 号 单位 工程备注 量 投资(万元) 1 占地面积 公顷 54.3 2 1#初期坝 万m 5.84 3透水堆石坝,坝高25m,顶宽6m,坝长120m,内坡1:2,外540.50 坡1:2.25 堆石坝,坝高30m,顶宽6m,3 2#初期坝 万m3 8.97 坝长135m,内坡1:2,外坡1:2.25 535.80 均质土坝,坝高15m,顶宽6m,4 3#坝 万m3 4.8 坝长65m,内坡1:2,外坡1:2.25 168.00 5 回水池防渗 万m3 3.50 就地成型、防渗膜防渗 280.00 6 排水管 m 1000 DN800,钢骨复合管 350.00 7 截洪沟 m 5000 浆砌石,1000×1000×500(厚) 247.90 门形,宽2m,高2m,壁厚200mm,8 隧洞 m 600 上部扇形120o 300.00 9 渣场管理站 m2 350 砖混结构 29.75 10 渣场安全监测设个 10 耐腐蚀 30.00 施 11 渣场减压观测井 个 5 20.00 12 排渗管 m 5000 40.00 13 输浆管 m 2320 75.67 14 回水管 m 1320 30.62 15 其他 712.32 3.1.2 建设规模

渣场建设规模按照18万t/a磷酸装置的生产能力进行配套设计,年排放干石膏量为955350吨,日排放干石膏量为3184.5吨,小时排放干石膏量为142吨。设计渣场有效库容为1658.4万m3,服务年限为20年。 3.2 渣场设计

3.2.1 工艺流程

拟建磷石膏渣库地形东高西低,为山谷型渣库,渣库可利用高程为1145~1270m。根据渣场实际地形条件,考虑建两道初期坝,回水池设一挡水坝。由于渣库上游汇水面积较大,为减少雨季渣库及回水池的汇水量,在渣库1225m、1270m

高程设截洪沟,同时回水池四周设截洪沟,将汇水引入渣库上游的洪水调节库。

渣场工艺流程如下图(图3-1):

磷石膏渣 磷石膏浆 (管道输送) 磷石膏浆 返回 澄清水(自流) 多余雨水 磷石膏渣 截洪沟

隧洞排泄至北部邻谷 汇水

图3-1 渣场工艺流程图

3.2.2 堆筑工艺

根据渣场方案设计,某渣场的堆筑工艺采用湿排湿堆方法进行堆筑,具体操作方法是:初期阶段渣场放浆管布置在新建渣场初期坝顶上;采取坝前分散放浆,利用上游法筑磷石膏坝,即子坝不断加高,放浆管不断前移;后期阶段放浆管布置在

渣库前初期坝顶上和渣场库尾初期坝顶上,可采取库前放浆和库尾放浆相结合的办法。

3.2.3 渣场库容及服务年限

经渣场设计方案初步计算,利用该渣场1270m高程堆存磷石膏,其存放量可达1658.4万m3的有效库容,能满足磷酸装置20年磷石膏废渣的堆放年限要求。渣库不同高程堆放情况见下表(表3-3):

表3-3 某渣场库容及服务年限一览表

渣场高程 面积 库容 总库容 有效库容 设计使用年限(年) (m) (m2) (万m3) (万m3) (万m3) 1160 20300 10.1 10.1 7.1 0.086 1170 49150 34.7 44.8 32.7 0.39 1180 80850 65.0 109.8 82.3 0.99 1190 115050 97.9 162.9 128.7 1.55 1200 141000 128.0 290.9 232.7 2.81 1210 164300 152.6 443.5 359.2 4.33 1220 193350 185.5 629 528.4 6.37 1230 206650 200.0 829 712.9 8.58 1240 222550 214.6 1043.6 918.4 11.06 1250 230300 226.4 1270.0 1143.0 13.78 1260 234900 232.6 1502.6 1412.4 17.04 1270 251200 243.1 1745.7 1658.4 19.96 注:磷石膏干容重取1.15t/m3,干磷石膏年排放量按95.53万t/a计算。渣场服务年限按20年考虑。

3.2.4 磷石膏特性及输送工艺

(1)磷石膏主要技术参数

① 磷石膏的主要力学特性

磷石膏的主要力学特性见表3-4。

② 磷石膏化学特性

磷石膏的主要化学组分是SO3、CaO 、H2O占94%以上,另外还含有P2O5、MgO、F、K2O、Na2O、Cl等杂质,与矿源有关。

磷酸过滤机的滤饼即为磷石膏,主要组成物为二水硫酸钙结晶,此外还含有Si、Fe、Al等元素。

表3-4 磷石膏的力学特性表

1.05~1.30 干容重 t/m3 平均干容重 1.15 t/m3 湿容重 1.50~1.70 t/m3 比重 2.37 摩擦角 20~40° 平均粒径 0.07mm 最大粒径 0.2mm 粘结力 0~0.6MPa 渗透系数(压实状态) 10-5cm/s 渗透系数(自然沉降) 10-4cm/s 含水量(压实状态) 25~35% 含水量(自然沉降) 40% 固结特性 具有胶结力,溶蚀再结晶,失水板结的特性 ③ 磷石膏工程特性

磷石膏不同于一般的土和尾矿,它性质特殊,具有二次结晶的特性。其强度和渗透性具有很大的离散性,根据有关磷石膏的试验资料结果,一些试样因磷石膏没有凝聚力而有较大的内摩擦角,而另一些试样因磷石膏的内摩擦角较小而有较高的凝聚力,这是由于石膏的高溶解性使渗流及蒸发导致石膏溶蚀及重结晶,从而使石膏具有胶结力。由于磷石膏的高溶蚀性,因此,磷石膏堆很容易出现溶洞、溶沟、溶槽等现象。堆渣场的稳定不利。因此,在磷石膏渣堆置时,保证渣场的稳定非常的重要。

磷石膏与一般的土与尾矿不同的另一显着特性是:磷石膏沉降速度比较快,不足两小时便可达到极限浓度,同时显示颗粒越细沉降深度越大的趋势,不同于一般的尾矿砂颗粒越大沉降深度越大的特点。这一点对于库水的澄清回用非常的有利。磷石膏比重轻,颗粒细,很多特性不同于一般的尾矿砂,含水量对磷石膏的干密度影响不大。另外,磷石膏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它的固结特性亦不同于一般的土类。

(2)输送工艺设计

按照某渣场设计方案,输送管线的铺设方式穿田部分尽量选用直埋,穿越公路部分采用管沟或套管,其他部分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前期在1#初期坝把定放浆,磷石膏堆存一定高度后,从前期输浆管中引出等径输浆管至库尾初期坝;实现库首与库尾间隔两处放浆操作。输浆管线长约1.4km,输浆管坡降不大于16%,拐弯角度不大于90o,并尽可能的小。

输浆管从磷酸装置至老渣场采用现有输浆管,老渣场至拟建新渣场段需新增输浆管线。输浆管线在初期增加1320m,后期增加1000m,共需增加2320m。回水管线

增加1320m。

磷石膏浆输送,选用一根输浆管自磷酸装置磷石膏再浆槽送至拟建渣场,输浆管管径为DN300,材料为钢衬塑PE管同原设计。

池水回送通过自流完成,回水管管径为DN300,材料为FRP/PVC管同原设计。 3.3 渣场各项工程概况

渣场主要设施见下表(表3-5):

表3-5 渣场主要设施表

序号 名称 特性参数 1 渣场 有效容积1658.4万m3 2 回水池 库容12万m3 3 洪水调节库 渣库上游,库容30万m3 4 管理站 350 m2(建筑面积) 5 泄洪隧洞 2000×2000×200(厚),上部扇形120o 3.3.1 初期坝

初期坝包括1#初期坝、2#初期坝和3#坝,其中:1#初期坝和2#初期坝构成渣库,1#初期坝和3#坝构成回水池。各坝工程概况详见下表(表3-6):

表3-6 渣场初期坝特征表

特 征 项目名称 坝型 坝高 坝长 底宽 底标高 顶标高 1#初期坝 透水堆石坝 25m 120m 100m 1145m 1170m 2#初期坝 堆石坝 30m 135m 80m 1180m 1210m 3#坝 均质土坝 10m 65m 45m 1130m 1145m 3.3.2 渣场排水及防渗

渣库的排水通过排水斜管排至回水池,断面DN1000。渣库上游洪水通过排水隧洞排至邻谷。

渣场防渗处理受地质条件影响大,不同的地质条件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防渗处理主要分为:垂直防渗、水平防渗及垂直加水平联合防渗。垂直防渗主要用于坝基、坝体的防渗处理。渣库的防渗处理仅考虑在初期坝、库前区及地质条件茶的

区域进行局部处理。回水池因常年积水,为保持下游的清洁,采用防渗土工膜水平铺盖进行处理,防渗面积约2.5万m2。

3.3.3 防洪排洪

根据渣场的地形条件及汇水面积大的特点,排洪设计同时考虑截洪沟和排洪隧洞。截洪沟主要拦截库区岸坡以上的洪水,排洪隧洞拦截库区上游大面积汇水,经排洪隧洞向邻谷宣泄。截洪沟断面1000×1000×500(厚),采用浆砌石砌筑,总长约5000m;排洪隧洞为门形,高宽为2000×2000,上部扇形120o,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长约600m。

防洪设计考虑渣库、回水池的调蓄共同作用,进行洪水排放,调节蒸发,循环使用,做到库水不外泄,防止污染周边环境。

3.3.4 渣场管理站

为方便渣场巡查人员进入渣场和回水池巡查,渣场管理站布置在回水池西北面的山坡上,包括办公用房、配电室、维修房、材料库及值班宿舍等,建筑面积为350m2。

3.3.5 进场公路

本渣场的堆筑工艺采取湿排湿堆的方案,输送环境条件好,磷石膏渣用管道输送到渣场后,局部还需用汽车运输堆放到相应的位置。在磷石膏的设计方案中,已布置了进场公路。红磷公司至老渣场段采用原有道路(约3.5km),老渣场至新渣场布设公路约1km,新渣场至渣库临时道路约1.5km。

3.3.6 排渗及安全监测

1#初期坝、库前区、回水池防渗膜底部、后期石膏坝布置排渗系统。 1#初期坝和后期坝内布置原位观测仪和水位观测仪,在渣场出水口水池坝的下游布置观测减压井。

3.3.7 渣场占地

根据××××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资料及数据,为新建该某渣场,红磷公司共征地32.1672hm2(482.5亩),所征土地隶属红河州×××市乐百道办事处新寨村委会雨洒村。征用各类土地类型及面积详见下表3-7,渣库区土地利用现状见图3-2。

表3-7 渣场征用土地类型及面积一览表

序号 占地类型 面积(hm2) 权属 占用类型 用途 一 农 用 地 10.1926 1 其中:坡地 0.3467 集体 永久 某渣场 2 田坎 0.0333 集体 永久 某渣场 3 灌木林地 7.7813 集体 永久 某渣场 4 宜林荒山 2.0313 集体 永久 某渣场 二 未 利 用 地 21.9746 1 其中:荒草地 21.4674 集体 永久 某渣场 2 河流水面 0.5072 集体 永久 某渣场 三 合计 32.1672 hm2 3.4 渣场环境影响

拟建渣场范围内有雨洒箐沟与拖甲黑沟,均属珠江水系南盘江支流。雨洒箐沟呈东西向贯穿整个渣场;拖甲黑沟是雨洒箐沟的北部邻谷,是排洪隧洞的出口。雨洒箐沟与拖甲黑沟均为季节性溪流。

渣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水环境、浅层地下水环境、生态环境及环境空气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已由红磷公司委托昆明理工大学于2004年1月完成。本报告中不再对渣场的环境影响做详细说明。

图3-2 渣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4 项目区概况

4.1自然条件

×××市地处滇南交通要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03o04′~103o43′,北纬23o30′~23o59′。东邻文山的邱北、砚山,南接个旧、蒙自,西靠建水,北以南盘江为界同弥勒隔江相望。东西长64km,南北宽52km,总土地面积1944.69km2,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7%。

××××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位于×××市乐百道办事处,拟建渣场距红磷公司3.5km,距×××市城区7.5km。

4.1.1 地形地貌

开远系××高原昆明凹陷南部的中心地带,地势东西部多山,中部凹陷,岩溶广泛,母岩多为石灰岩和页岩。境内山脉属云岭东南支系的葱葱山区,全境地层以海相沉积为主,在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断陷盆地,岩溶山区,山地等不同地貌。山脉呈南北走向,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最高海拔为东南部大庄老寨裴泥冲大山顶2705.4m;最低海拔在南盘江河边寨950m;相对高差1755.4m;城区海拔1050m。

拟建某渣场位于一宽阔山谷内,两岸山脉高程在1280m~1300m之间,谷底高程为1135 m~1185m,相对高差在115m~145m之间。往下游地势相对开阔,山顶显浑圆状,多属中山缓坡地形。渣场所在区域属南盘江水系。地貌类型属于构造侵蚀中山、中山峡谷地貌,两岸附近无村落分布。整个山谷呈“V”型,渣场为山谷型渣场。

4.1.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

渣场场址区及附近地区出路地层为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和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土层地层岩性比较单一,分布比较稳定,主要以鸟各组碎屑岩岩层为主,其次是碳酸盐岩层,第四系松散土层区内零星分布,厚度小,岩性为粘性土,碎石层。

渣库拟建在雨洒河中上游,两岸坡度30o左右,局部在35o。渣库范围内分布的工程地质岩组有松散岩组、散体结构软质岩组、层状碎裂结构软硬相间碎屑岩岩组。

4.1.3 水文气候

(1)水文

开远属珠江水系,南盘江从东北部穿境而过。工程区属珠江水系南盘江支流泸江的支流,流经工程区的地表水有雨洒箐沟和拖甲黑沟。泸江位于工程区西部,流向为自西向北东方向注入南盘江。雨洒箐沟、拖甲黑沟均为季节性溪流,无水文观测资料。雨洒箐沟全长7.58km,流域汇水面积14.5km2。堆渣场下游河流纵坡降为3.4‰,上游纵坡降为13.8‰。经测量,拖甲黑沟场址段河床宽6.0m,水位变幅1.5m(最大洪峰流量月9m3/s)。多年有水季节为4~10月,全长5.35km,汇水面积7.5km2,河床宽4~6m,水位变幅0.9~1.4m。

(2)气候

开远气候类型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夏长无冬,春秋相连,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常年多干旱的气候特征。工程区属南亚热带干燥气候

区。据开远气象站(1950~1996年)资料,多年平均降雨802.0mm,年最大降雨1113.50mm,年最小降雨518.80mm,1983~2003年间,连续七日最大降雨量为202.9mm,日最大降雨101.40mm,年降水量的75.60%集中在5~9月;多年平均蒸发量2216.9mm,年最大蒸发量3018.80mm,年最小蒸发量1777.20mm;年平均气温19.7℃,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2.5℃。区内盛行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14.3m/s。

4.1.4 土壤

×××市土壤主要有赤红壤、红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等五个土类。其中,赤红壤是全市重要的土壤资源,红壤为主要的耕作土壤。工程区内土壤为赤红壤、红壤、石灰(岩)土、水稻土等,土层深厚,肥力中等,土质粘重。

4.1.5 森林植被

由于境内地形错综复杂,河谷深切,又受南下寒流河北部湾暖湿气流及印度大陆干湿气流的控制,水温条件差,形成的植被分旱生型和中旱生型两类。按垂直带划分,其植被类型有偏旱阔叶林和半湿润长绿阔叶林两种。

场址区原为暖热长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苦楝、凤凰木等,栽植树种有大叶桉、小黄槐、车桑子等,但是,随着人类频繁的活动,现场址区一带植被稀少,仅有一些野生植被残存,主要是一些耐旱、耐贫瘠的机播车桑子灌木和稀疏低矮灌丛和杂草,分布于地形坡度在25o以上的地段。其中灌木林占林地面积的70%左右,杂草面积在30%左右。农作物以玉米和小麦为主,其次是水稻、烤烟。沿河谷平缓地带主要种植水稻,谷坡上种植旱地作物。

4.2 水土流失现状

以《××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省水利厅、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0年8月)资料为依据,结合相关的资料,×××市土地面积1944.69km2,其中:无明显流失面积1100.13km2,占土地面积的56.67%;水土流失面积844.56km2,占土地面积的43.43%。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534.00km2,占流失面积的63.23%;中度流失290.70km2,占流失的34.42%;强度流失19.86km2,占流失的2.35%。

乐百道办事处属×××市四个水土流失分区中的Ⅰ区:西部低山盆地中度流失区,全区土地总面积779.04km2,水土流失面积360.14km2,占区内土地总面积的46.2%,其中,轻度175.63km2,中度174.894km2,强度8.36km2,极强度1.26km2,分别占流失面积的48.77%,48.56%,2.32%,0.35%,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402.6t/km2·a,平均侵蚀深1.04mm。根据相关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场址区一带植被稀少,但是,地表除少部分坡耕地外,均有小灌木或杂草覆盖,因此,在整个渣库区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水土流失容许值500t/km2·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在1600t/km2·a左右。渣场区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以水蚀为主。 4.3 社会经济条件

×××市辖5乡3个办事处,52个行政村448个自然村。至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0.14万人,人口密度为134.21人/km2。全市居住着汉、彝、苗、回、壮、白、哈尼等25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7万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44753万元,工业总产值302608万元,农业总产值2279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4615万元。粮食总产量82769吨,农民人均有粮317kg,农民人均

纯收入2248元。

×××市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区内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煤储量约14亿吨,石灰石储量约6亿吨,工业有采煤、电力、化工、制糖、造纸、建材、食品等25个行业,其中电力、化工、煤炭、食品、建材5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0%左右。

乐百道办事处包括10个自然村的18329户,土地总面积417.51km,至2003年底总人口为5.89万人。少数民族有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6887人,占总人口的28.67%。其中农业人口3.43万人,农村劳动力2.22万人,贫困人口400人,人口密度141.07人/km2,农业人均产量599kg,农业人均纯收入2343元。

2

5 渣场建设水土流失预测

5.1 水土流失分析原则

某渣场水土流失产生的时段可划分为渣场建设期(1#、2#初期坝、3#坝及排洪沟、隧洞等基建开挖)和生产运行期,本工程为建设类项目,产生水土流失的时段主要发生在渣场及配套附属设施等基建项目建设期,渣场在运行期间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可采取水保措施加以控制和减免,因此在渣场建设及运行期均需进行水土流失预测。即渣场建设期为1年,运行期为20年。 5.2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面积

××××有限责任公司为新建此某渣场,共征用土地32.1672hm2(482.5亩),土石料场均在渣场范围内采取,土料场位于渣场南东岸山坡,石料场位于2号初期坝下游北岸山坡。根据设计资料及现场调查,该项目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所征土地均受不同程度的扰动和破坏(32.1672hm2),另外,因项目建设,对场址周边及下游部分地段亦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和破坏(0.7hm2)。

综上所述,因某渣场的建设,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面积为32.8672hm2(493亩)。损坏土地面积中,大部分为荒草地,约占总面积的67%左右;灌木林地次之,约占24%左右;宜林荒山占6%左右;其余坡地、田坎及河流水面占3%左右。

表5-1 某渣场损坏土地类型及面积一览表

序用途 号 面积占地类型 (hm) 2占用权属 类型 1 1#初期坝 1.35 荒草地、灌木林地、河流水面 永久 集体 2 2#初期坝 1.34 灌木林地、河流水面 永久 集体 3 3#坝 0.45 灌木林地、河流水面 永久 集体 4 进场道路 0.68 荒草地、灌木林地 永久 集体 5 截洪沟 1.0 荒草地、灌木林地 永久 集体 6 管理站 0.035 荒草地 永久 集体 土料磷石场 膏渣7 覆压石料面积 场 0.03 宜林荒山、荒草地 临时 集体 0.05 宜林荒山、荒草地 临时 集体 27.97其他 72 坡地、田坎、灌木林地、宜林荒山、荒永久 集体 草地、河流水面 合计 32.8672 hm2 说明:土、石料场在渣场建设期为临时占地,但在渣场运行期中将被磷石膏渣逐渐覆压。其他部分面积为渣场运行过程中除土石料场磷石膏渣覆压土地面积(除土石料场外)以及场址周边及下游部分地段因渣场建设而受间接影响的范围。 5.3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分析

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包括工程设施,如水库、塘坝、挡土墙、引截水沟、水平梯田、梯地等;水土保持植物,如人工种植或野生的林草植被、植物群落;以及具有一定水土保持功能的自然地形地貌。通过对工程占地情况分析及相关资料,本工程项目区内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为灌木林地和荒草地,总面积为29.2487hm2,其中灌木林地7.7813hm2,荒草地21.4674hm2。 5.4 弃土弃渣量预测

此项目为新建类项目,其本身性质即为渣场,在渣场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挖出的土石方量全部用于筑坝,全部挖方量相加小于填方量,不足部分从土料场补充,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弃土弃渣产生。在渣场运行中,渣场发挥堆放磷石膏渣的功能,亦不产生弃土弃渣。因此,本项目没有对弃土弃渣量进行预测,也不需再设置弃渣场。

5.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5.5.1 预测方法及时段

根据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及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成果,水土流失预测方法选择类比法,计算公式如下:

W i= (Mi ×Ai ×Ti) (式5-1)

i1n式中:Wi——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t;

Mi——土壤侵蚀模数,t/km2·a;

Ai——水土流失面积,km2;

Ti——水土流失预测时段,a;

i——为不同的地貌单元。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水土流失量预测将分阶段进行预测,即渣场建设期为1年,运行期为20年。

5.5.2 原生水土流失量分析

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本项目水土流失责任防治范围为32.8672hm2(493亩),占用土地大部分为荒草地和灌木林地,水土流失相对较轻,本方案设计初步确定工程水土流失责任防治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旱地2150t/km2·a;林草地750t/km2·a;荒山等其它类型1250t/km2·a,渣场服务按

20年计,代入式5-1可得20年内原生水土流失预测量如下表所示(表5-2):

表5-2 原生水土流失量预测表

项目 土壤侵蚀模数占地类型 (t/km2·a) 占地面积水土流失量(t) (10-2km2) 合计(t) 荒草地 750 22.0210 3303.15 灌木林地 750 7.8881 1183.22 宜林荒山 1250 2.0706 517.65 5160.93 坡地 2150 0.3287 141.342 河流水面 0.5226 田坎 2150 0.0362 15.57 合计 32.8672 5160.93 5160.93 5.5.3 渣场建设及运行过程中水土流失量预测

(1)施工期

在施工期间,由于边坡的开挖及土地的占压,将改变原地表、损坏地表植被,使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水土流失程度均达到强度以上,侵蚀模数在8000~15000 t/km2·a之间。根据调查资料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有关设计资料分析,施工期因扰动地表产生水土流失量预测见下表(表5-3)。

表5-3 施工期水土流失量预测表

项 目 土壤侵蚀模数(t/km2·a) 区 域 占地面积(10-2km2) 施工期 水土流失量(t) (年) 合计(t) 1#初期坝 12000 1.35 0.6 97.2 2#初期坝 12000 1.34 0.4 64.3 3#坝 12000 0.45 0.5 27 374.06 土料场 15000 0.05 1 7.5 石料场 12000 0.03 1 3.6 进场道路 15000 0.68 0.6 61.2 截洪沟 14000 1 0.8 112 管理站 12000 0.035 0.3 1.26 除因建初期坝等工程占地外,还有27.93hm2的土地因在渣场运行期间将被覆压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土壤侵蚀也因扰动而有所加强,此部分土壤侵蚀模数按照平均5000 t/km2·a计算,在建设期可产生水土流失1396.5 t。因此,在施工期间可产生水土流失量为1770.56t。

(2)运行期

渣场在运行期将产生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其主要发生在堆渣边坡面上,应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防护,在不同阶段产生水土流失量计算如下表(表5-4):

表5-4 运行期水土流失量预测表

项 目 土壤侵蚀模数面积(10-2km2) 预测时段 水土流失量(t) (年) 合计 堆 高 (t/km·a) 2(t) 1170~1190m(1#) 15000 0.34 18.45 940.95 11424.84 1190~1210 m(1#) 15000 0.4 15.67 940.2 1210~1230 m (1、215000 #) 0.8 11.42 1370.4 1230~1250 m (1、215000 #) 0.9 6.22 839.7 1250~1270 m(1、215000 #) 1 2 300 堆渣面 14000 25.12 2 7033.6 注:渣库两岸山坡平均按30°计算,堆渣边坡上游按1:0.6、下游按1:0.85计算斜坡面积,在堆渣过程中,主体工程设计在运行期已考虑用推土机、碾压机对堆渣表层进行推平和压实,只要做到随堆随压,不会产生过多的水土流失,故对其不进行流失量预测。

5.6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某渣场在建设和运行期间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主体工程的影响

1#、2#初期坝建成后,随着磷石膏的不断堆高,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防

治措施,在各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尤其是雨季,堆渣斜坡所产生的径流对坝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对坝的影响。

(2)对生态环境及景观的影响

此项目为渣场类建设项目,渣场的建设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变化,使自然体系生产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降低,地表的破坏及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将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景观。

(3)对下游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场址区一带本身植被就稀少,无成片的植被覆盖,仅有一些野生植被(主要是一些耐旱、耐贫瘠的机播车桑子灌木和稀疏低矮灌丛和杂草)。在整个预测期内,若无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将使植被覆盖率进一步降低,涵养水分能力持续下降,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洪峰流量剧增,可能造成土体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对下游各项设施及周边环境形成直接威胁。 5.7预测结果分析 5.7.1 预测结果

根据上面的分析测算,本工程建设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和占压的土地面积为32.8672hm2(483亩);包括荒草地、灌木林地、宜林荒山、坡地、田坎、河流水面等,工程建设期间,弃土、弃渣直接运存于渣库中;施工期及渣场运行期内可产生原生水土流失量5160.93t,因渣场建设项产生水土流失量为施工期间与渣场运行期

之和,施工期产生水土流失量为1770.56t,运行期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11424.84t,合计13195.4t。即:因某渣场建设,在预测期内可能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8034.47t。

5.7.1 综合分析

渣场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因不同施工区域施工活动的方式不同而强度各异。从侵蚀强度看,以渣库运行过程中的堆渣体最大,其次是渣场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土流失。

鉴于该渣场工程现已经开工建设,在此需要进一步强调水保方案的时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在工程建设和运行要严格按“三同时”要求,适时针对不同施工区域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并对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保护并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施工,避免抛洒,杜绝弃土、弃渣随意排放。在堆渣过程中将按照堆渣的进度及高度,逐年实施覆土绿化工程,做到防弃同步,以保证渣体稳定,防治堆渣过程中产生大量新的水土流失。同时应该注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确保防患于未然。

6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6.1 方案编制的原则和目标 6.1.1 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以及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1994]013号文件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5号令及“××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有关的技术规范要求,通过合理布局、综合规划设计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并认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管理措施等),把工程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结合起来,有效地防治某渣场建设所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积极治理工程区内的原有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6.1.2 编制原则

(1)根据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明确本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要求,确保水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2)根据工程区域的环境现状和工程设计特点,结合项目建设特点及同类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作经验,从实际出发,坚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做到以防为主、防治并重。

(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现状,以及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特点,制定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操作上简便的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尽可能节约水土保持投资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坚持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原则,并注意施工临时水保措施与永久水保措施相结合。

(5)坚持水土保持与环境绿化、美化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6.1.3 防治目标

根据国家有关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工程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和工程施工、运行等特点,以最大限度减少新增水土流失量,达到保障工程区域生态环境朝良性发展为目标,本水土保持方案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

(1)对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因工程建设而新增的水土流失,及时采取有效的工程与生物措施进行防治,使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扰动土地的治理率达90%以上,总治理度达80%以上。

(2)通过对进场道路和护坡的绿化,在道路沿线营造行道树,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建设项目区域内的可绿化用地80%以上得到绿化,植被覆盖率达到69.5%,植被恢复系数达80%;

(3)渣场服务年限满后,使渣库表层覆土植被率达到95%。 6.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以及《开发建设项

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中的有关规定,通过对本工程项目建设及运行期可能影响区的现场查勘和调查研究,确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渣场区和直接影响区。

6.2.1 渣场区

是指开发建设单位的征地范围、租地范围和土地使用管辖范围,因此本项目建设区征占土地范围,均为永久用地防治区,共计征用土地面积32.1672hm(482.5亩)。

2

渣场区主要包括:

(1)渣坝主体工程占地:1#初期坝1.35hm2,2#初期坝1.34hm2,3#坝0.45hm2,截洪沟1hm2,均为永久占地。

(2)渣场运行过程中磷石膏渣压埋地表(即渣库区):包括施工期的土、石料场(土、石料场在建设期属于临时占地,但随着渣库的运行将被磷石膏渣覆压,因此未计如渣坝主体工程占地中)计山谷两岸山坡。共28.0272hm2。

6.2.2 直接影响区

直接影响区是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直接危害的范围。本项目直接影响区为拖甲黑沟排洪隧洞以下沟段和周边部分,面积共0.7hm2(10.5亩)。

因此,某渣场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32.8672hm2(493亩)。

6.3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

6.3.1 项目划分

在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主要有1#初期坝、2#初期坝和3#坝、截洪沟、排洪隧洞等。

(1)1#初期坝

1#初期坝为透水堆石坝,坝高25m,顶宽6m,坝长120m,内坡1: 2,外坡1: 2.25。

(2)2#初期坝、3#坝

2#初期坝为堆石坝,坝高30m,顶宽6m,坝长135m,内坡1: 2,外坡1: 2.25,3#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5m,顶宽6m,坝长65m,内坡1: 2,外坡1: 2.25,主体工程设计中已考虑坝护坡及绿化工程,这些措施不仅维护坝的正常运行,而且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3)截洪沟及排洪隧洞

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已在岸坡上布设5000m的截洪沟,截洪沟主要拦截库区岸坡以上的洪水;排洪隧洞(长约600m)拦截库区上游大面积汇水,经排洪隧洞向邻谷宣泄。截洪沟及排洪隧洞的建设减少了地表径流,不仅提高渣场的安全运行及使用寿命,而且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4)渣场排渗防渗措施

主体工程中在初期坝、库前区及地质条件差的区域进行局部排渗处理,并根据实际地形地质条件,在适当的位置布置防渗系统。这些措施可有效较少因过量水分的下渗而引起的水土流失。

6.3.2 主体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功能设施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所述,主体工程在设计中具有水保功能的设施主要包括:1#初期坝、2#初期坝、3#坝、截洪沟、排洪隧洞及渣场防渗排渗措施,在其布设上考虑了渣场施工安全、运营安全和防洪安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该部分设计消除了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崩塌、滑坡对工程设施和施工人员危害的安全隐患,既能保证工程运行和施工安全,又有防止滑坡塌岸、保证边坡稳定及防止洪水冲刷等水土保持功能,减轻了主体工程建设施工中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也能够达到部分水保工程的要求。减少了新的水土流失发生。

由于主体工程设计中对进场公路、土石料场、排洪隧洞以下坡段、堆渣坡体及渣场服务期满后的表层等的水土保持措施考虑不够,尤其堆渣过程中及服务期满后表层的水土流失防护问题。因此除主体工程设计中已采取的水保措施外,还应采取更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使渣场在建设及运行期造成的水土流失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为保持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完整性,主体工程设计中措施将纳入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水保总体措施与布局中,并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对其合理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但其工程费用不再在本水土保持方案的投资估算中计列。 6.4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1)防治分区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布局、占地类型和方式,将本方案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分为进场公路、截洪沟、土石料场、拖甲黑沟排洪隧洞以下沟段、堆渣坡体及渣库服务期满后的表层、渣场管理站、管线开挖区等。

(2)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表6-1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表

防治分区及对象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填方段挡土墙防护、边坡浆砌石和草皮护坡、排水设施防进场公路 护、临时道路平整恢复措施 截洪沟 弃土弃渣运至渣库、部分地段植物措施防护 土石料场 临时防护措施 拖甲黑沟排洪隧洞以下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加以防护 沟段 堆渣坡体 边坡粘土覆盖,草皮护坡,坡面设截、排水沟 渣库服务期满后的表层 覆土植被绿化措施 渣场管理站 植物措施 开挖后及时回填埋压、弃土弃渣运至渣库堆放,部分地段管线开挖区 植物措施防护 其他 管理措施加临时防护措施 6.5分区防治措施

方案中选择的树种有:圣诞树、白蜡树、滇杨、垂柳、旱冬瓜、国槐、雪松、迎春、大叶黄杨、小叶女贞、月季。草种有黑麦草和三叶草。造林树种特性见表6-2,具体造林位置、密度及所需苗木数量在各个防止分区中已做具体说明,表中不再叙述。

表6-2 某渣场水保方案造林树特性表

树 种 主 要 特 性 喜光树种,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能耐干旱瘠薄,生长迅速,分枝低,树圣 诞 树 形较好,天然更新力强,侧根发达。与本地植物相容性较好。同时,种植较简单,成本低,易成活。 喜光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有较强抗性,生长快、寿命长,萌芽力强,耐修剪。树干通直,枝叶繁茂而鲜绿,秋白 蜡 树 叶橙黄。产东北南部、华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是优良的行道树和遮荫树,也是湖岸、工矿区绿化树种。 落叶乔木,分布在海拔1000~3200m的地区。喜温凉气候,特喜水湿,要求年平均气温6~18℃,年降雨量700~1000mm,相对湿度70%左右的滇 杨 气候条件和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以坝区沟旁、河边、道路两边和山地沟谷地带生长最好。生长快,成材早,干形端直,树形美观,易繁殖,是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 乔木,全国各地均可栽培,对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SO2,;枝条垂 柳 下垂,树姿优美,宜栽作“四旁”和工矿区绿化树种。 灌木,枝微具四棱,花冠黄色,常不结果。全国各地均可栽培,为早春迎 春 观赏植物。 大叶黄杨 长绿灌木或小乔木,耐修剪,扦插易成活。 小叶女贞 落叶或半长绿灌木。全省范围均可栽种。 喜温凉气候,喜光树种,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能耐干旱瘠薄,生长迅速,干形好,分枝高,天然更新力强。落叶乔木,分布海拔700~3000m,旱旱 冬 瓜 冬瓜生长迅速,适应性较强,材质较好,其根具有根瘤,叶为优质绿肥,树皮含单宁可提炼栲胶,是我省重要材用树种。 乔木,幼年稍耐荫,长大后喜光。对各类土壤类型的适应性较强。对SO2、国 槐 Cl2、HCl及烟尘等抗性较强。深根性,抗风力强,生长块。 能耐严寒酷暑,喜光,不耐荫蔽。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酸性,微酸性,雪 松 中性和钙质土;能耐一定的干旱瘠薄。长绿乔木,适宜温凉湿润气候环境,年降水量900~1600mm,雪松生长快,有很好的绿化效果。 对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喜光,喜温暖,灌木,是着名的园月 季 林绿化树种。 6.5.1 进场公路

在修筑进场公路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基础开挖,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量,主体工程设计中虽在局部地段采取护坡及基础挡墙等,但从水保的角度出发,在部分地段还应采取植被措施加以防护。

本方案建议在基建过程中,严格加强施工管理,弃土弃渣运至渣库,同时道路两侧考虑绿化带,既起到绿化美化的作用,还可以抑制扬尘,减小空气污染,也具

有水土保持的功能。植树的原则为道路两侧各一排,此段道路长约1km,树种选用圣诞树或白蜡树,株距2m,共计需植树1000株,穴植,方形坑,40×40×40cm。

6.5.2 截洪沟

在主体工程设计中,为考虑截洪沟的正常运行,设计单位已根据地质情况采取护坡措施。故本方案不再单独对截洪沟水保方案措施进行设计,建议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加强施工管理,采取拦挡等临时工程加以防护。

6.5.3 拖甲黑沟排洪隧洞以下沟段

渣库上游汇水面积较大(约4km2),根据设计洪水资料,渣库最大年径流量120万m3,最大月径流量40万m3,最大日径流量16万m3,为使渣库正常运行,在2#初期坝上游设排洪隧洞将上游大面积汇水排至邻谷拖甲黑沟,由于大面积的汇水排至拖甲黑沟,增加了沟段的侵蚀,沟谷会下切,局部地段会产生小规模的崩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沟道冲刷、沟底下切、保护边坡稳定及减少泥沙於积等。

经实地踏勘,需在沟道内设谷坊12座(2座浆砌石、10座植物谷坊),局部地段采取植物措施进行沟道防护,株行距视具体情况而定,树种选择滇杨和垂柳为宜,需滇杨100株,垂柳150株,穴植,方形坑,40×40×40cm。

植物谷坊设计方法、标准及设计见附图4。

6.5.4 堆渣坡体及渣库服务期满后的表层

主体工程设计中已考虑了1#初期坝,2#号初期坝,但水保设施明显不足需补充设计。补充的内容为堆渣坡面上覆土绿化和截、排水措施,以及渣库服务年限期

满后的覆土绿化。

(1)堆渣过程中表层

尽管磷石膏渣具有二次结晶特性,在堆渣过程中能够自身固结,为提高渣库的使用年限,有效抑制在堆渣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在渣库运行期间,主体工程已考虑在堆渣过程中利用机械推平碾压,故本方案不考虑堆渣表层的水保方案。

(2)堆渣斜坡面(磷石膏子坝坝面)

根据渣场方案设计,磷石膏渣的堆筑工艺采用湿排湿堆方法进行堆筑,在堆筑过程中,为防止粉尘的污染,同时增加磷石膏子坝的安全,在堆渣的斜坡面上采取粘土覆盖(覆土厚度为50cm),草皮护坡,局部地段栽植灌木,树种选择迎春、大叶黄杨、小叶女贞。因磷石膏的高溶蚀性使磷石膏堆出现溶洞、溶沟、溶槽等现象的地方,在坝面和岸坡交接处设置截水沟,截持大量坡面汇流,以防止雨水的冲刷。根据当地水文条件分析,截水沟断面尺寸定为120×40×40cm,断面采用梯形断面,用75#浆砌石砌筑,截水沟总长约1200m。

由渣场方案设计知道,磷石膏渣自1#初期坝坝顶(高程1170m)以上分5层堆放,下游堆渣边坡按照1: 0.85,上游堆渣边坡按照1: 0.6,两岸山坡以按30o计,经初步计算得斜坡面积为3.44hm,大叶黄杨与小叶女贞为株间混交,株间距为1m,混交后与迎春带状混交,带间距2.5m,迎春栽植株距为1m。共需树苗13828株。没有种树的部分需种草进行防护(按总面积的60%计,共2.064hm2),草种选择黑麦草、三叶草等,草籽按30kg/hm2进行种植,共需草种61.92kg。

2

(3)渣库服务期满后的表层

渣库服务期满后,大量表土裸露,易造成水土流失,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绿化美化环境,需覆土(覆土厚度为50cm)绿化,采取乔、灌、草相结合进行植被恢复。绿化的面积为25.12hm2,种草按总面积的60%计,共15.072hm2。乔木树种选择圣诞树、旱冬瓜、国槐,灌木树种选择迎春、大叶黄杨、小叶女贞。草种选择黑麦草、三叶草。

株行距乔木为3×4m,乔木与灌木间行距为2m,灌木株距为1.5m,混交方式为行间混交,需乔木21100株,灌木41824株。草为全面撒播,以30kg/hm2计算,需草种452.16kg。

6.5.5 管线开挖区

按照某渣场设计方案,输送管线的铺设方式穿田部分采用直埋,产生的弃土弃渣量可忽略不计,开挖后土石方临时就近堆放,将产生水土流失,但管道安装结束后,土石方将回填,只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采取必要的临时工程防护措施即可。主要采取空心预制砖进行临时防治。穿越公路部分采用管沟或套管,其他部分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在此不再对其进行水保方案设计。

6.5.6 渣场管理站

渣场管理站布置在回水池西北面的山坡上,包括办公用房、配电室、维修房、材料库及值班宿舍等,建筑面积为350m2。此部分不考虑工程措施,仅布置植物措施进行绿化。在管理站周围采用低矮的灌木辅以种草进行绿化,既起到绿化美化的作用,同时也起到水土保持的功能。树种选择以雪松为主,辅以月季等进行美化,约需160株苗木,穴植,方形坑,雪松60×60×60cm,月季30×30×30cm,绿化

部分主要为管理站周边等地,绿化面积约15亩左右,草种以黑麦草为以,需草籽30kg。

6.5.7 施工过程的临时防护措施

(1)新渣场下至渣库区道路约1300m,此断道路随着磷石膏渣的堆放将逐渐被埋压,但是,在1#号初期坝、2#初期坝、3#坝的建设及堆渣过程中,避免不了经常被机械碾压,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临时防护措施加以防护。

(2)施工场地经开挖后,地表一般较疏松,且现场易临时堆放或残留有土(石),应及时将施工现场的土(石)运到渣库堆放,并进行碾压。以避免场地闲置后形成水土流失,尤其在雨季施工时应及时进行碾压。碾压后的土壤密实度达到90%以上。

(3)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开挖面,开挖前进行放线。对于开挖较为严重的敏感地区的施工要避开雨季,不能避开的要采取临时堆石拦挡、挖临时排水沟、塑料薄膜覆盖等措施,以有效防止雨水冲刷边坡和侵蚀地基土壤。

(4)土石料的开挖应按稳定坡度进行开挖。土料堆放时应严格按照稳定边坡进行堆放,雨季施工期间应在土料堆存场的表面覆盖塑料薄膜或其他覆盖物防治水土流失。

此部分措施主要为临时性需求,材料为预制空心砖或块石,初步估算需空心砖800个,其他措施视具体情况而定。

6.6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安排及工程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确定方案措施实施进度安排为:

(1)渣场建设期坚持水保措施与渣场主体工程同步实施,防弃同步,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2)堆渣过程中,按照堆渣进度及实际情况,分期实施水保方案,防治坡面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

(3)拖甲黑沟排洪隧洞以下沟段应在隧洞排水以前采取有效措施。

表6-3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进度表

防治措施 时间安排 完成工作内容 进场公路绿化 2005年 道路边坡稳定处理,行道树绿化 渣场管理站绿化 2005年 低矮的灌木、种草进行绿化 拖甲黑沟排洪隧洞出口段防2004~2006年 护 谷坊工程、沟道防护林种植 随堆渣进度具体安堆渣坡体覆土植被绿化 排 坡面覆土绿化(植树种草) 堆渣面覆土植被绿化 2025 植被恢复(乔、灌、草相结合) 临时防护措施 2004年 预制空心砖防护 整个某渣场水保方案工程量汇总见下表(表6-4):

表6-4 水保方案新增措施工程量汇总表

工程量 项目名称 措施种类 土石方 浆砌苗木 石 草籽 备注 进场公路 圣诞树、白蜡树各500株 64 1000 行道树 拖甲黑沟排滇杨100株、垂柳150株,洪隧洞以下浆砌石谷坊2座、植物谷坊沟段 10座 16 145.28 250 沟道防护 覆土植被绿化,大叶黄杨、小叶女贞3457株,迎春堆渣坡体 6914株,并设1200m截水沟。 18050 336 8 138261.92 植被恢复 斜坡稳定覆土植被绿化(乔灌草),渣库服务期圣诞树、旱冬瓜、国槐各满后的表层 7159株,大叶黄杨、小叶女贞、迎春各13941株 12577 63300 452.1植被恢复 6 0 植被绿化,雪松40株,月渣场管理站 季120株 10 160 30 环境绿化 预制空心砖800块、临时堆其他 石128m3 临时防护措施 14391合计 7853481.28 8 544.08 0 注:表中工程量单位土石方、浆砌石为m3,苗木为株,草籽为kg。

6.7 水土流失监测

6.7.1监测目的及原则

按照有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规及技术规范,在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和运行期间,需对建设项目防治责任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以及对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对工程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状况及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监测,可以为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提供技术管理依据和补充措施的设计依据,也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研究积累资料。

水土流失监测专业性较强,按照有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规及技术规范,工程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应由业主委托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由其依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监测细则并实施监测,并将监测成果报送建设单位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监督检查和验收达标的依据之一。因此本方案只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对水土流失监测工作提出总体要求。

6.7.2监测范围

由于本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渣库区及排洪隧洞出口拖甲黑沟部分沟段。因此,水土流失监测仅对此两处进行规划,根据的实际情况,对整个施工区采取宏观调查,了解防护工程施工和临时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和运行情况。

6.7.3监测方法及实施要求

工程建设区域的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因此水土流失监测的主要项目及

内容为:

①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监测项目:降雨、水位、地形、植被覆盖率、坡面坡度、渣体堆高及其体积、植被类型及覆盖率等;②水土流失量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水力侵蚀引起的地表侵蚀程度及侵蚀量;③水土保持工程效果的监测内容:采取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后的护坡效果、边坡稳定等。

监测技术方法:①降雨强度、降雨量:以收集区域内的观测和监测资料为主;②坡面坡度、渣体堆高及其体积:地形测量法;③弃渣流失量:沟槽法,泥沙观测法;④护坡效果、边坡稳定:观察法。

相关的监测技术,如监测点布设方式、监测频率、监测时间、步骤、所需设备等具体内容由监测单位按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在编制监测细则中确定并实施。

6.7.4监测保障要求

(1)承担监测工作的监测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水土保持监测资质,为确保监测质量,监测人员必须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或上岗证书,各种专业人员要配套。监测单位负责根据有关规程规范要求编制水土流失监测细则并实施监测工作。

(2)监测期间若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通报项目业主,另外监测单位应将监测成果报送业主、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设计单位。 表6-5 水土流失监测点布设与监测内容表

序监测点位置 数量监 测 项 目 监测频次 号 (个) 建设期 监测期 降雨、水土流失量、水土保持汛期每3个1 渣库区 1 措施效果 月观测1次 10年 2 甲黑沟部分沟段 排洪隧洞出口拖1 沟谷下切状况、沟道水土流失汛期每1月量、水土保持措施效果 观测1次 5年 7 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7.1编制说明

7.1.1水保工程概况

某渣场位于×××市乐百道办事处新寨村委会雨洒村,本方案考虑新增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进场公路两侧绿化,拖甲黑沟防止沟底下切采取的浆砌石谷坊、植物谷坊、沟道内植物措施、堆渣体坡面及表层覆土植被措施,管理站绿化措施,临时工程防护等。新增水保措施完成土方量共计14.39万m3,75#浆砌石共计481.28 m3,种草18.512hm2,种植苗木共计7.85万株,草籽544kg,新增水保措施工期为20年。

7.1.1编制原则

(1)本估算定额主要采用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及定额》进行编制,不足部分采用相关定额进行编制;

(2)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按照市场调查价格计入;

(3)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的施工方法按常规施工组织考虑;

(4)对于主体工程已具有水保功能措施的费用,本方案不单独进行估算,不列入本方案估算总表,只对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编制。

7.1.2编制依据

(1)水利部文件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2)水利部文件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算编制定额》;

(3)××省水利厅、计委文件云建管[2000]5号文;

(4)工程涉及地区材料现行价格;

(5)《××××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设计方案》、《某渣场项目影响评价报告书》及相关设计资料;

(6)本阶段工程量及相关图纸。

7.1.3编制方法

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的要求,本方案水保投资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施工临时工程、独立费用以及预备费、补偿费等组成。各项工程单价和费用组成计算方法为:

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税金4部分组成;

施工临时工程包括临时防护工程和其他临时工程;

独立费用由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建设监理费、科研勘测设计费、水土流失监测费和工程质量监督费等组成;

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不计)。

7.1.4基础单价与取费标准

(1)人工预算单价

结合工程区实际情况,根据水保概(估)算编制规定,工程措施人工费取2.8元/工时,植物措施人工费取2.4元/工时。

(2)主要材料预算单价

根据×××市2004年上半年最新市场价格,主要材料综合价格详见表7-1:

表7-1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表

预算单价序号 名 称 单 位 (元) 备 注 1 水 泥 t 350 2 汽 油 t 3300 3 碎 石 m3 55 4 块 石 m3 45 5 砂 m3 60 (3)苗木预算单价

根据市场调查情况,苗木综合单价如下表7-2,施工用电取0.6元/度,水0.6

元/m3。

表7-2 苗木预算价格表

单位 苗 木 预算价格(元/苗木/草籽 株) 单位 预算价格(元/株、kg) 月 季 株 3 垂 柳 株 2.6 雪 松 株 6 滇 杨 株 0.8 国 槐 株 1.8 白 蜡 树 株 2.5 旱 冬 瓜 株 1.6 圣 诞 树 株 1.8 小叶女贞 株 0.45 黑 麦 草 kg 80 大叶黄杨 株 0.4 三 叶 草 kg 50 迎 春 株 0.35 7.1.5费用构成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筑工程预算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构成;直接工程费由直接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营费构成。其他直接费率取2%。现场经营费率土石方工程取3%,混凝土工程取6%,

其他工程5%;间接费以直接工程费为计算基础,土石方工程3%,砼工程4%,其他工程4%;计划利润以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为计算基础,取7%;税金以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为基础,取3.22%。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植物工程预算单价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构成;直接工程费由直接费(人工费、材料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营费构成;其他直接费率取1.5%。现场经营费率取4%;间接费以直接工程费为计算基础,费率取3%;计划利润以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为计算基础,取5%;税金以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为基础,取3.22%。

水土保持临时工程:根据实际发生的工程量,按设计方案工程量乘以单价编制。

水土保持独立费用:科研勘察设计费按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件《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规定取费,同时参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勘测设计取费标准》;建设管理费取第一至第三部分之和的2%取值;工程建设监理费按5.5万元/人? 年计列;水土流失监测费按第一至第三部分之和的1.5%和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设施的投资的2‰计列;工程质量监督费按建筑工程、植物工程与临时工程之和的0.25%计取。

基本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投资概算第一至第四部分投资合计数的6%计算。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根据生产建设过程中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参照××省云价费发[1997]25号文“关于印发《××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土流失设施补偿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进行计算。按每公顷补偿10000元计,并由建设单位一次性补偿给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

7.2投资概算

开远某渣场新增水土保持概算总投资291.98万元。其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209.72万元,占总投资比例的79.82%;植物工程措施16.36万元,所占比例为6.26%;临时工程0.57万元,所占比例为0.22%;独立费用21.21万元,所占比例为8.07%;基本预备费14.87万元,所占比例为5.66%;水土保持补偿费29.25万元。各措施投资详见表7-3~7-7。

7.3进度安排及分年度投资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一年,运行期为20年,根据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三同时”的原则,依据本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和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计划,本方案报告计算分年度投资只考虑新增投资部分,主体工程中已考虑的投资部分同主体工程的实施进度相同,本报告不再单独列出,新增投资部分分年度投资与水保设计施工进度保持一致,沟道内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在渣库运行期第一年内应完成本方案设计的相关防护措施。道路及生活区水保方案在工程快完工时段内进行。

在渣库运行期,随着堆渣的不断上升,堆渣高每上升10~20m设马道,截水沟,在堆渣过程中需采取临时工程防护,堆渣产生的斜坡应及时覆土进行植被恢复。在渣场服务期满后,对渣场表层及时进行覆土植被。 7.4效益分析

7.4.1效益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弃土弃渣以及流失土壤直接进入河道,影响项目区水系环境质量,维护建筑物的安全、保障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绿化美化项目建设区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对方案实施后的水土保持效益不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而只对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水土流失控制量、减少量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分析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

7.4.2生态效益分析

(1)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表明,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能新增水土流失量为8124.48t,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通过对主要产生水土流失区域及直接影响区、间接影响区采取有效的护坡及覆土植被恢复,工程扰动土地治理率达90%,减少的水土流失量为6906t,水土流失控制率为85%,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2)改善库区及周边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使产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工程弃土弃渣得到拦截;而且在新增水土流失得到集中拦挡和控制的前提下,通过边坡覆土植被、土地整治覆土、植被恢复绿化等措施,使工程责任范围的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7.4.3社会效益分析

(1)改善库区及周边环境质量

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特别是植物措施的有效实施,可大大改善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因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产生的水土流失对工程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影响,提高项目区的环境质量。

(2)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产安全运行

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弃土弃渣的治理和对各施工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可减少滑

坡、泥石流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同时在主体工程中对边坡的处理,将有效地稳固土体,稳定边坡,进行覆土植被等措施可大大减少因表层裸露产生的水土流失的危害,促进生产的安全运行。

8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有限责任公司拟新建某渣场位于公司北东3.5km的泸江河支流雨洒箐沟中下段,为山谷型渣场。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及全省水土流失分区方法、原则及命名方法,渣场区属于滇南中低山宽谷中度流失区(Ⅶ),既是全省重点治理区,又是重点监督区。渣场区属×××市四个水土流失分区中的Ⅰ区:西部低山盆地中度流失区。渣场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土石方开挖量不大,产生的弃土弃渣可直接运至渣库进行存放,且项目本身即为一个环保项目。为了全面落实本水土保持方案,确保方案按计划实施,使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及时得到治理,恢复植被,维护工程运行安全,工程建设单位应在领导、技术及资金上给予保证,并在市水土保持监督机构的积极配合下,加强监测、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发挥实效。 8.1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

(1)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具有法律强制性,其水土保持方案能否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进度安排如期保质地完成,组织领导与管理是关键。为了落实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红磷公司设立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对各项水保措施进行目标管理,建立项目负责制和严格的奖惩办法。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管理,并与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保证水土保持方案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按进度计划实施。

(2)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管理机构应主动与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联系,接受地方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并与

之密切配合,落实“三同时”制度,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方针,严格监督执行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对竣工后的水土保持设施,应加强管理、维护。应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激发群众的热情,使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维护,保证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质量。 8.2人员保证措施

《××××有限公司某渣场水土保持方案》批准后,在主体工程指挥部内设专人专门管理水土保持措施,以保证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8.3明确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来源

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并列入某渣场建设工程总投资。水土保持方案新增总投资为291.98万元。

水土流失防治资金应由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管理机构实行专门储蓄、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按照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进度与资金年度计划按期拨付水土保持治理费。同时,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帐目检查,保证投入。 8.4监督保障措施

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定期对项目的水土保持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于未达到水土保持要求的项目要及时整改。

在某渣场运行期间,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根据渣库堆渣情况对水土保持措施建设

采取验收制度,检查水土保持措施的质量。水土保持措施的验收是确保其正常投入使用的有效措施之一,本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验收进行单项验收和竣工验收。单项工程验收主要渣库运行前各项工程、植物措施进行验收,由施工承包单位提出申请,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应请当地水行政部门主持,并组织有关水土保持监督人员参加,验收组应对其标准、质量等进行验收。竣工验收主要是对所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进行全面验收,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验收不合格的必须整改或重做。

水土保持方案由项目建设单位按招投标的方式选定实施单位;项目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建立水土保持工作保证金制度,督促施工单位完成水土保持责任。

按方案中的检测要求开展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监测成果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公众的监督检查。

9 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的建设,本身既是一个环保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同时也是维持红磷公司生产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原某渣场可使用的年限已很有限,无论从满足原磷酸装置运行的需要,还是新磷酸装置的配套建设,都需要新建某渣场。因此,××××有限责任公司确定新建某渣场是非常必要的。

但渣场的建设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而言,主要产生在施工期间,运行期间也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区域有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原地表挖损破坏后的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以及施工取土场、弃渣场的面蚀、沟蚀等,但弃土弃渣均得到有效拦截。

根据工程设计资料分析计算,工程施工期间征用的土地面积为32.1672hm2

(482.5亩),均为永久占地,可能导致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为8034.47t。

为了防治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减少对下游河道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在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中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提出了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措施有道路、生活管理区的植物措施、防止沟道冲刷、侵蚀而采取的工程与植物措施、堆渣斜边坡的覆土绿化措施、堆渣表层的覆土植被恢复措施,施工临时工程等,水土保持方案新增总投资为291.98万元。

通过各种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弃土弃渣得到有效堆置,减少水土流失量6829.3t,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0%以上,改善和提高库区及周边生态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加以消除或减免,把工程水土流失影响降低到最小。因此,从水土保持的角度看,只要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某渣场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大,渣场的建设是可行也是必要的。 9.2建议

为确保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有效防治工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在本水保方案审批后,因尽快按照方案的要求,按方案新增水保措施实施进度安排及时实施有关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为了做好渣场建设及运行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由于渣场运行期较长,多数水保措施是在渣场运行后才实施,渣体上升是一段很长的漫长过程,如不及时做好边坡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渣坝及渣库安全运行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应认真落实渣体斜坡的覆土植被措施及渣场服务期满后的覆土绿化工作。

(2)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领导和管理,组建专门的水保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提高施工人员的水土保持意识,落实水保资金,确保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实施;

(3)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水土保持临时措施的实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

(4)要注意对施工征地范围以外土地的保护,减少扰动、占压土地面积。

××××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水土保持方案工程特性表

×××市乐百道办事处 建设地点 新寨村委会雨洒村 工程等别 ××××有限责任公司某渣场建设规模按照18万t/a磷酸装置的生产能力进行配套设计,年排放干石膏量为项目955350吨,日排放干石膏量为3184.5规模 吨,小时排放干石膏量为142吨。设计渣场有效库容为1658.4万m3,服务年限为20年。 所在流域 珠江水系南盘江支流 7123.36万元(含渣场20年工程总投资 运行期损运行费用3762.80万元) 渣场建设期1年,运行期20工程总工期 年 责任范围面积 32.8672hm2 损坏水保设施面积 29.2487hm2 项目建设区 32.1672hm2 扰动地表面积 32.8672hm2 直接影响区 0.7hm2 减少水土流失总水土流失预测总量 13195.4t 量 6829.3t 扰动土地治理率 % 90 控制率 % 52 地貌类型 构造侵蚀中山、中山峡谷地貌 省级水土流失分区公告 既是全省重点治理区,又是重点监督区。 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积 29.5hm2 治理度% 80 防治主要任务防治及目措施标 及工2座浆砌石、10座植物谷坊,截水沟1200m,渣库斜坡面及服水土流失背景值 t/km2.a 1825 方案目标值 t/km2.a 务期满后覆土绿化。共完成土方143910m3,种草18.512hm2,需项目区允许值 t/km2.a 1250 500 草籽544.08kg、浆砌石481.28 程量 m3、植树78538株。 控制比 2.5 弃渣本项目本身性质即为渣场,因场及此不需设置弃渣场。取料场弃土取料拦渣率 % 可绿化面积 hm2 28.56 场工弃渣直接堆放到渣库。 植物措施面积 hm2 程 植被恢复系数 % 80 22.85 林草植被覆盖率 % 69.5 总投资 1763.52万元 防治费 226.65万元 主要体工程已列入投1492.9万元 资 方案新水保增投资投资 本方案新增投资 291.98万元 中 监测费 3.85万元 补偿费 29.25万元 监理费 总投资/减少水土流2582.29元/t 失量 其它 5.5万元 26.73万元 方案实施期 2004年至2025年 ××润滇节水技术方案编制单位 推广咨询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 ××××有限责任公司 昆明市联盟路259地 址 号 地 址 ×××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