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优质严制)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优质严制)

2022-09-2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12)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38-103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2014/3/28--9/13合并版(B)

2014年6月21日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课——周六晚八点于经方求真群第十三次

大家晚上好。

感谢大家三个多月来每周守在这里听我的课。

我一直很惶恐怕教不好教不对,因为我们是分条语音和文字的方式上课,所以信息量和真实感肯定比不上面授。

但大家这么不离不弃,让我实在感动。

我也尽力想把更多的内容和信息量讲给大家。

上回我说到,咱们六经已讲了五经,只有厥阴没有涉及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讲一些临证上的东西了。

临证就是临床,我喜欢临床这个词,因为我们中医不需要病人开刀住院吊水成天躺在病床上,古来也没有医院这个词。

1

我喜欢叫临证,中医是找证据的,找人体到底出现什么问题的证据。

今天,我就开始结合医案教大家怎么找证据。

刚才打错了,应该是我不喜欢临床这个词。

上一堂课讲了小柴胡汤。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几个医案讲讲小柴胡汤的应用。

我们知道柴胡四证,又知道四证具其一就是柴胡证。且三阳并病治从少阳。所以少阳柴胡证的运用和治疗是比较简单的。

如果,一个病就有四证之一,那就是照书生病了,讲起来也没意思,所以,我今天会讲几个相对不那个容易判断的医案。

2011、9

安母,女,中年

自述:肝硬化腹水11毫升

刻诊:左脉弦,右脉弦而略滑。容易打嗝,常年心烦,老觉得心里憋着,别的没有什么不适,胃口睡眠亦好。平时觉得身体还可以,这次查出来有肝腹水,自己都觉得很意外。舌有齿痕。

我既然说是要讲小柴胡汤的医案,那就已经交底了,肯定是小柴胡汤为主方。那我们

2

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柴胡汤是主方。

脉弦?不能凭脉断证,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最重要的区别之一。脉只是用来印证的。

这个病人比较麻烦,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我们临证常有这样的情况。

有时是病人自感正常,的确不明显。有的是病人迟钝,有却说不上来。

打嗝是胃弱,老觉得心里憋着,其实和胸肋苦满是类似反应,病人不可能照书生病,临证需要变通的认识问题,所以可以定为少阳病。气郁明显,兼里湿,小柴胡加香附陈皮茯苓白术泽泻。

需要说一下胃弱,我们学过,少阳病是胃弱引起的,所以有胃弱就要注意了。

现在说处方。

柴胡 20 黄芩 15 法夏 15 炙甘草 10 大枣 15 西洋参片 10 香附 30 陈皮25 茯苓 30 白术 30 泽泻 20 生姜四片

现在说效果。

七剂后病人去检查,腹水不见了,距离上一次检查只有11天。检查的大夫是同一人,觉得不可思议,疑心自己上一次看错了。病人自述多年的打嗝好了;多年前因为调动工作问题不如意,老觉得心里有个结,吃了药之后觉得这个结好像打开了,心里舒畅了。

3

再讲一个感冒的病例。

某演员、男 , 年龄, 32 体重:102公斤

发热39度多,浑身疼,忽冷忽热,

刻诊:头重脚轻,头热脚寒,胸闷,头晕,无汗,轻度腹泻,无食欲,舌苔黄厚腻,苦臭,咽干,胸腹久按是感觉烫手,不觉得渴,但喜饮,冷热都喝,精神状态可,吸烟,有咽炎。

网诊无脉象,患者自述:脉象浅,无力,发虚,平常大概每分钟跳动87下。

平时情绪容易烦躁,唇口有一点干燥,睡眠多梦。

这个也是一堆感冒症状,至于是什么方证,桂枝?白虎?麻黄?其实都不太像。

局面再复杂,我们也要学会从中条缕分析,化繁为简。

表证有无汗头重;

里证有腹泻

是否有口苦,患者说不清楚,胸闷、咽干、无食欲,则是半表半里证胸肋苦满,不欲饮食的范畴。

4

再说,头热脚寒符合少阳证上下不交通的机理。

三阳并病,治从少阳。

因为肠胃有积滞,选大柴胡。

腹泻不明显,胃中有热,大黄、生姜换成生石膏。舌苔厚腻口臭,胃中有腐浊,加藿香佩兰。

生石膏150,柴胡90,黄芩30,法夏30,枳实20,白芍20,大枣30,藿香20,佩兰20

只给了二剂,吃了就好了。

下面是我说一个群里头最近传的一个医案,也是因为不好辨证大家不太理解,我说一点自己的理解。

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怎么操作上传,请管理员杏林风帮我传上来吧,

麻烦杏林风传一下。

张娃,男,8,高热39.0多,双侧痄腮3天,刻诊,手脚热,周身热,没有怕冷。头晕,头痛,颈部不舒服,出汗,饮食差,精神差,腹痛,大便一次,稍干,小便3次,微黄,没有口干口苦,饮水一般,面色稍红,两腮部,肿大,按之热,痛,舌红,苔白,脉浮数略滑,小柴胡。

5

谢谢。

这个病例喝小柴胡汤很快就好了。

首先也是没有明确的少阳证。

据现有的证看更偏向于麻杏石甘汤,或者白虎汤一点。

为什么不是这两个方子呢?注意这两个证“饮食差”,“精神差”。

这就有胃弱了,辨证要求其本,所以这个热是胃弱的虚热。

小柴胡汤是治胃弱虚热的。石膏下去,胃就更寒更虚了。

所以还是小柴胡更合适一点。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今天的病例就分析到这里。十五分钟后进入《伤寒论》条文学习。

大家好。

其实今天我在这里讲真正的传统中医,对后世中医做一些批判和修正,事实上已经是在树敌了。因为真正的传统中医千分之一都不到,后世中医何其之多。所以我做好被歪曲被抹黑的打算。曾经有体制内的专家悲观的说,中国真正的传统中医可能只有几百人。

6

只是我十年前学医的时候听到的话,到了今天让我欣慰的是,今天我们这个群里学传统中医的就有几百人了。所以,我觉得这一切做得都很值得。

闲话少说,进入《伤寒论》

今天讲一个很重要的方子:大青龙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这是第38条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 如鸡子大(碎)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这是为什么呢?从后面所出的大青龙汤这个方子里是可以找到答案。

大青龙汤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实上是以治伤寒的麻黄汤为底方,炙甘草加倍,然后又加上了生姜、大枣和生石膏。

7

倍甘草加姜枣这说明有津液虚。中风证的实质不在于有汗无汗,在于津液虚。但为什么条文中没有出津液虚的证呢?因为开头已经说是“太阳中风”了,也就等于说有津液虚的证,只是略去了。

这就是《伤寒论》的行文方式。这种行文方式会让读不惯古书的现代人不知所云,望而生畏。没办法,我们要学医要攻古籍就得习惯这个。

有伤寒麻黄汤证的“不汗出”,又有中风桂枝汤证的津液虚,自然是麻黄汤加姜枣来解表并建中生津液。

后面多出了一个证——“烦躁”。烦躁是轻微的里热,没有到真正的热证那种汗出而喘和大烦渴的地步。这是津液虚的烦躁,也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用所谓上火的方式亢奋起来,加强津液的运行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