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教学设计
2023-03-1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课题 课型 一、 教学 内容 二、 《浮与沉》 新授课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冀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的 “观察物体的浮与沉”、“感知浮力”两项活动。 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的浮与沉”、“感知浮力”两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探究过程为“问题——对结论的猜测——实验验证——科学结论”,让学生体验科学证据对于科学结论的重要性。 教材 分析 三、 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浮与沉”贴近小学生的学生 分析 生活。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对一些事物已经有所了解,同时,由于受年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学生需要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 目标 1、过程与方法: A、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B、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C、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五、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1、教师演示实验材料:自制小船、石块、透明水槽 六、 教学 准备 2、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气球、乒乓球、木块、泡沫块、图钉、苹果、直尺、橡皮泥、鸡蛋、蜡烛、矿泉水瓶、曲别针 3、水槽、细线、石块、弹簧秤、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4、探究提示(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实 验 引 入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设 计 活 动 思 想 1、引入语:同学们好!先看看王老师手中 预测 拿的是什么?如果把它们同时放在水中, 你们猜会怎么样?(出示自制小船和石块)观察 今天,王老师就想和聪明的你们一起探讨一下第九课《浮与沉》 回答 明 确 主 题 探 究一、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2、提问:首先,老师先了解一下在日常生 举例说明活中你们都看到过哪些物体在水中是往下自己的预测 沉的,哪些物体又是浮在水面上的? 提出看法 3、总结:看来,同学们不但聪明生活经验 还挺丰富的。现在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 小组讨论 许多物体,凭你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哪些认识材料 物体在水中是往下沉的,哪些是浮在水面 上的。 认识实验物体---课件播放 学生实4、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验:观察5、提问:实验结果如何?请同学们来说一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说。 记录。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 整理实验(课件演示,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的调整) 材料 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一定要 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 培养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并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的习 惯 根据所选材料等条件探究问题 体验探究活动 训练描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意识到科学不是想当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 探究二、 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6、引导质疑 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 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是往 下沉的,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那么,为 什么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是什么力量 使物体浮在水面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吧,请同学们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 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 中的过程的感受。 7、交流概括 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就是水的浮力。(重复一遍) (板书:浮力) 8、教师引导,感受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猜测:我们刚才感受到了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同学们猜测一下? 叙述:光猜还不行,要用实验来证明,为了验证水对下沉物体有没有浮力。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行不行?首先用细绳捆好石头。然后用弹簧秤称出石头的重量,记录好弹簧秤的读数。第三,用弹簧秤提着石头放入水中。 学生用手缓慢往下 压浮在水面上的物 体,特别是矿泉水 瓶,体验瓶压入水 中的过程的感受。 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实验 进行小组分工 写下记录项目 讨论分工 引导学生学会 质 疑 激发学生提问 的 欲 望 感悟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信息交流意识 明确研究内容与方式 加深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 这样行不行?想不想来体验一下? 领取材料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会进行探究并记录 受到水的浮力,并学会用科学的观察、实观察弹簧秤上的读数是否变小了。你们看验方法来体验浮力的存在。 拓展: 了解浮力的作用 课件播放教师讲述: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观看课件 用途可大了,比如潜水艇、用于高空科学整理小组活动资料 探测的气球等。 学习做科学记录 总结 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培养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这节课我们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我们了解到 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下那么同学们思考,一艘小船从河里行驶至节课的学习海里,是浮上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怎做准备 样使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下节课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沉与浮。 八、 板书 设计 9 浮 与 沉 苹果 气球 木块 矿泉水瓶 乒乓球 直尺 泡沫块 橡皮泥 曲别针 图钉 鸡蛋 浮 力 九、 教学 后记 通过两次对《浮与沉》的教学实践,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科学”。 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 要方式。要让学生真正“做科学”,首先得亲历科学。本次科学课程 改革中特别强调“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因为经历就是 人生,科学教育是学生人生经历的一部分,科学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 背一个一个定理,抄一个一个公式,记一个一个结论,而是要学生有 一段研究科学的经历,就是要通过神情专注的观察,一丝不苟的记录, 满怀激情的交流,充满喜悦的汇报,热烈友善的争论,让学生经历一 次次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做” 的过程中理解科学,体会科学的真谛。 1、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典型的生活化材料。 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橡皮泥、气球、直尺等材料进行研 究,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亲 近科学。 2、为学生提供比较方便快捷的记录报告单。 要进行科学探究,必然有探究报告,必然有观察记录。由于三 年级孩子书写速度慢,识字量有限,因此报告单填写内容尽量少写 文字(有特殊要求除外),多用符号、图画、以减少学生的无效劳 动时间,提高课堂效益。 3、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时空。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充分的保证,要允许 学生在组与组之间合理流动,时间要以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为限。 4、鼓励学生发现创新。 教师鼓励学生分组观察、研究自身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从中发 现问题,发现研究方法,发现解决问题的结论、方法,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设置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机制。 怎样让学生在“做科学”中的“冲动”、“体验”、“真情实 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撞击出科学的真谛,震撼着学生的灵魂, 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展示、交流、碰撞的平台。这个平台 的“地基”应该是小组的合作性学习,支撑这个平台的“柱梁”就 是必要的现代化的交流媒体、手段,这个平台的台面就是一定的竞 争机制。组建合作性学习小组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 中来的关键。每项探究活动中的每一小项活动不可能人人都做一次, 时间不允许,材料不允许,人人都做一次并不能保证都观察得细致。 因此,每项主题探究活动学生必然要合作。而合作的基础是有较为 明确的分工。有了分工,每个人就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经由自己 的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结果与他人合作。每一个小组应有以下一 些角色供学生轮流担任(允许兼职):领导者(组长)、记录员、 操作者、汇报者、噪音控制员、激励者。 (三)多样化的民主和谐的评价机制。 通过“这点子真妙”、“你干的好极了”、“试试看,也许我们 能成功”等评价语言,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身姿、语言语 调,通过科学小组间的竞赛,通过小组间的“找茬”„„促进生 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方法的改 进完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