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高尚的道德,更在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在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心灵的洗礼,并把这样的行为持之以恒,转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教师的人格力量人格感召力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学生感知出来的,从内心深处认可的。它没有一点修饰,没有一点美化,而是质朴无华的。教师个人的人格影响力是独有的,是不以其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人性的升华,人性的张扬,人性的回归。教育要在人性上展示,人格上完善。成功的教育必须让学生人格上完美,人性上升华,让教育回归它本来的价值。通过教育达到人性的完美,价值的体现,人格的完善。教师的人格到底是什么呢? 这里所说的人格,意义和广义的“个性”相当,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生的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具体的说,教师人格在结构上应包括以下成分: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这其中,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知识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教育观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心理背景,监控能力是教师人格的核心要素,教师行为是教师人格的外化形式.教师的人格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对待他人对待事业的全过程,体现在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全过程,体现在对待生活态度的全过程,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识的全过程,体现在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的认可度美誉度,体现在社会的可接受度信任度,社会的可评价度。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认可自己的工作,认可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认可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对学生的认识,对自己责任心的认识。自己对教育是否充满热情,对学生是否具有爱心。教师

自己是否平易近人,乐观豁达,充满朝气。教师自己是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为人低调,做事认真积极,讲求效率。教师讲究礼仪,并感染学生。教师为人平和,尊重他人。对学生严格要求,公平对待,一视同仁。这些都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具有上进心,进取心,为人正派,作风优良,可为表率。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修养,甘为人梯,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中勇于承担,勇于负责。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注重能力,不断提高,虚心接受。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不满足知识储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乐观学习,善于学习,以苦为乐。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的力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影响学生感召学生,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完美的人性。让教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因为教师人格的力量而终身受益。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是做人的“样板”,人格是“样板”的

核心。

何谓教师的人格?德、才、学、识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先说“德”。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支撑教育大厦的栋梁,是教师的灵魂。人可以不畏惧权力,可以不受金钱的诱惑。没有权力和金钱,并不影响一个人成其为人,但没有德,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教师的德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首先,要无限热爱教育工作,甘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一切为了孩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以我心付童心”,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理解。教育起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没有教育,人类就无法前进。“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能够“化民成俗”,“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谁断送教育,谁就会断送国家。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势必会使教育误入歧途。教育工作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教育工作又是清苦的。“粉笔一枝传道授业解惑,诗书半榻修身养性育人”。“青灯黄卷

夜继日,苦口婆心暑易寒”。教师是远离金钱和权力的,想当大官挣大钱的人最好不要当教师。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没有牺牲精神的人也最好不要当教师。第三,要作风正派,不耍小聪明;待人以诚为贵,交往数信为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大智若愚,不计名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胸坦荡,志比天高。大德孕育大才。具备了以上三点素质,教师道德品质之灯便高悬于讲台之上,浩然之气便充塞天地之间,就会产生无穷力量。再说“才”。有德尚需有才。德是才之根,才是德之果。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口才,其次要有写才,第三要有帅才。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点点滴滴都要通过教师之口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每一个教师都要力争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说和写是教师的“绝活”、“硬功”。教师还要学会组织管理学生。几十名学生在教师手下应当指挥自如,有条不紊。一个不会管理的教师,就无教学效率可言。口才、写才、帅才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说“学”。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学问”很要紧。很难设想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师能够胜任培养下一代的工作。教师应是好学之人。教师在精神上的第一需要就是读书学习。教师的知识量是没有限度的。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达到精通的程度,对本领域中的新成果要及时了解。教师应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最后是“识”。识是指一个人在与自己的生活及事业有关的领域里,统观全局、分清主次、掌握关键的能力,预见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趋势的能力,以及根据全局形势和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和目标选择的能力。章学诚认为:“学问文章,聪明才辩,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识世的头脑,其次要有识才的慧眼。教师对事物的认识应比一般人深刻、正确。教师的工作离不开思考,思考之后要有主见。教师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必须具有远见卓识。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工作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下。教师是做人的工作的,面对不同特点的青少年,教师要“知人”,尤其对那些在别人眼中是“差生”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上进的积极性,挖掘其潜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动辄训斥学生,对学生前途妄下断语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善于从

学生身上找闪光点,才是智慧的表现。

“德、才、学、识”构成了教师的人格大厦。不具备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现代管理学认为,外力对人的影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权力性影响,一类是非权力性影响。所谓权力性影响,指手中掌握一定权力而产生的强制性的影响。权力对人有直接支配和制约的作用。权力性影响是外加于人身的,承受者是被动接受的。一般人对权力会产生畏惧、服从的心理,因为违逆权力的人,其切身利益将受到一定影响。非权力性影响则不然,它是一个人在“德、才、学、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具有强制性,不是外加的,是人们主动接受的。这种影响在人的思想、心灵、精神上起作用,令人心悦诚服,产生敬仰之情,进而甘心受之支配。四者之中,“德”为先。论智谋,刘备比不上孔明;论勇力,刘备比不上关、张。但刘备有高出三人的地方,那就是“德”。这个“德”使三人心甘情愿地为刘备效力,至死不悔。在学生心目中,每一个教师都有管理学生的权力,因此,学生基本上是服从教师管理的。但是教师必须明白,权力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为什么会发生学生不听话,甚至与教师吵架的现象呢?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也是人。学生有自尊心,有人格。当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的时候,学生自然会产生反抗情绪。我们发现,凡是学生敬爱的教师,都具备热爱学生的品质,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较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样的教师待人平等,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动辄叫家长,而是用崇高的精神品质去感化学生,身教在先,言教于后。学生的心也是肉长的,只要教师火热的心能温暖融化学生的心,只要两颗诚挚的心息息相通,学生必定会被教师所折服。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就是打我骂我,我也不恨你。”因为我对这位学生付出了爱心,他的成绩上也有我的汗水,他从内心深处感激我对他的帮助,他能不听老师的话吗?由此得到启发,我们又可将教师的素质分为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两部分。所谓非教学因素主要指教师人格中的“德”。非教学因素虽然不属于课堂教学业务范畴,但它能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起主要作用。一个思想道德低劣,没有事业心,不关心尊重学生的教师,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很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课。在这

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那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能在人格上征服学生,即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很理想,学生也会积极学习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格效应”。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鲁迅先生说:“师如荒谬,不妨叛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有权力说,我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由此可见,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

注重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对教师人格的理解

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特殊职业;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造就灵魂的劳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品德修养、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熔铸成人格。一、教师的人格魁力来源于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是发展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是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表现有差异,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内在感受和不同于常人的观察、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方式。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眼中不应该有差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都有进步的愿望。教师的责任是要设法满足他们,有区别地去塑造他们。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来自于教师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生命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应意识到,我们每天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应用涓涓细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要教育学生爱生活与人生,而且还意味着,我们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水到渠成的点化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像春雨润物那样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启迪,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丰富而优美的灵

魂。三、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课堂是体现这种魅力的主战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学校的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要通过教师来进行,课堂是进行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其真正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大胆发言,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里自由,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接近学生,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气氛,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并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增强教师的魅力。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课堂不是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很少对学生说你必须这样做,应说你应该怎样做。在人品上教师更是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哪怕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教师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从而利用现在为

学生的将来打基础。教师既是学生现在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