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层医防融合的短板和对策

基层医防融合的短板和对策

2024-08-0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家庭医生签 约E-mail:liuxiaomei@jcyy120.com.cn 责编/刘晓梅基层医防融合的短板和对策文/ 黄枋生(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卫生健康局) 陈少芬(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卫生院健康管理师)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存在医防分开的情况,也就是临床工作和公共卫生是分离的,看病的不管理,管理的不看病,导致基本公卫服务质量不理想,群众满意度不高。要打破这种局面,做实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还需做好医防融合。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各地要继续以家庭医生团队为载体,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强化基层医防融合。家庭医生在为签约居民提供诊疗服务时,要将健康档案管理、慢病随访、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治疗服务整合开展。”可见,“医防融合”的理念已经被重点写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中,“医防融合”既是新模式,也是工作新要求,只有实现医防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医生的价值,更好地为居民的健康服务。那么,如何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特点,在原有单纯医疗和单纯公卫的基础上,以慢病防控为切入点,打通医防,实现慢病的医防融合,就成为摆在广大基层管理者面前一道课题。基层医防融合的短板思想的偏差 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基本公卫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牵扯了基层医疗机构大量精力,有的甚至片面强调基本公卫,而放松或者忽视基本医疗,造成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不能同频共振、齐步提高,更谈不上融合发展。服务的隔阂 从机构层面来看,责任分工、科室设置、考核体系等存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两张皮”的问题,制约了医防融合;从日常服务来看,尽管基层推行162019.05 No.14全科诊疗模式,但治疗与预防之间信息仍不畅,门诊医生和公卫医生对慢病患者仍采用“分段管理”模式。标准的滞后 为患者提供连续性、个性化的预防、治疗和管理是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现有的管理标准和体系与基层实际存在差距,针对基层实际的“防、治、管”一体化的流程、方法和标准体系滞后,不利于推动医防融合。支撑的缺乏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停在嘴上、留在纸上,缺乏落实;二是存在全科医师队伍不足与群众医防融合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现阶段还主要依靠公卫医师和护理人员进行健康管理,他们医疗技术有限且无临床经验,导致群众获得感不高;三是信息化建设、医保政策等综合支撑力不强。推进医防融合的对策严格落实五个融合机制工作队伍融合 组建由临床医生、护士、公卫人员、乡村医生等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立由同一领导分管医疗和公卫工作的机制,加强协调联动管理,奠定工作基础。工作方式融合 采取服务地点融合的方式,将公卫项目和临床多学科融合,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全周期全过程的连续健康管理,确保服务到位。信息共享融合 临床与公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就能通过信息系统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录入随访信息等。考核方式融合 建立医防融合工作考核机制,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单位,考核指标体系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和家庭医生服务情况等组成,将考核结果与团队绩效直接挂钩,强化过程管控,确保做实、做细服务项目。分配机制融合 将基本公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医疗等考核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基本单位实现科学分配,考核结果直接与团队绩效、团队成员绩效挂钩,保证服务质量。信息化支撑通过远程门诊直接将心电图、血液检验、DR、CT等检查资料连到市级,由市级医院专家免费做出诊断,诊断结果通过计算机系统立即回复检查医院医生和患者。搭建医共体内区域健康平台,积极开展医共体城乡一体信息化(镇区“六统一”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医疗信息上下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互通,横向与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融合,为县(区)域内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打下基础。为医共体内居民免费发放统一的居民健康卡,取代各医疗机构的就诊卡,提供自助挂号、在线咨询、手机付费、查询报告等服务,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的共享。慢病医防融合既有利于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增强居民依从性,也是推动个性化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制度等医改重点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通过创新和探索,医防融合服务模式促进医患双赢,突破由来已久的基层医疗体制障碍,群众即可享受更优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而医疗机构也可借此实现服务能力和业务量的双提升。■ (发稿编辑:刘晓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