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 ) A.整数
B.分数
C.有理数
D.无理数
2.如果150x(0<x<150)是一个整数,那么整数x可取得的值共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3.-8的立方根与4的平方根之和是( ) A.0
B.4
C.0或4
D.0或-4
4.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支红莲,高出水面1米,一阵风吹来,红莲移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这里的水深为( ) A.1.5米 B.2米 C.2.5米 D.1米
5.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有△ABC,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的形状为(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以上答案都不对 6.下列二次根式中能与23合并的是( ) A.8 B.1 3C.18 D.9 7.下列表述能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的是( )
A.北偏西45° B.东北方向 C.距学校200m D.学校正南1000m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横坐标是-3且点P到x轴的距离为5,则点P的坐标是 A.(5,-3)或(-5,-3) B.(-3,5)或(-3,-5) C.(-3,5) D.(-3,-5)
9.将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某个图形上各点的横坐标都乘以-1,纵坐标不变,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是
A.关于x轴对称 B.关于y轴对称 C.关于原点对称 D.两图形重合 10.已知:将直线y=x﹣1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直线y=kx+b,则下列关于直线y=kx+b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C.与y轴交于(0,1)
B.与x轴交于(1,0) D.y随x的增大而减小
11.a,a+b且a、b都为正整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a﹣b,则三角形其中一边长可能为( )
1
A.61 B.71 C.81 D.91
12.若b>0,则一次函数y=﹣x+b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3.估计76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_________
14.在△ABC中,∠ACB=90°,AB=5 cm,AC= 3 cm,CD⊥AB于点D,则CD的长为____.
15.正方形A1B1C1O,A2B2C2C1,A3B3C3C2,…按如图的方式放置,点A1,A2,A3…和点C1,C2,C3…分别在直线y=x+1和x轴上,则点Bn的坐标为_____.(n为正整数)
16.小高从家门口骑车去单位上班,先走平路到达点A,再走上坡路到达点B,最后走下坡路到达工作单位,所用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班后,如果他沿原路返回,且走平路、上坡路、下坡路的速度分别保持和去上班时一致,那么他从单位到家门口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_分钟.
三、解答题
17.若|x2+4x+4|+2xy3=0,求(x+1)2018﹣(2﹣y)2019的值.
18.如图,已知直角△ABC的两直角边分别为6,8,分别以其三边为直径作半圆,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
19.计算下列各题: (1)|﹣
2|+2×8+3﹣1﹣22 311(2)(﹣)2×(2)3125﹣(﹣2)3×30.064 2220.我市某中学有一块四边形的空地ABCD,如图所示,为了绿化环境,学校计划在空地上种植草皮,经测量∠A=90°,AB=3m,DA=4m,BC=12m,CD=13m. (1)求出空地ABCD的面积.
(2)若每种植1平方米草皮需要200元,问总共需投入多少元?
21.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使AB边落在x轴正半轴上,且点A的坐标是(1,0).
48(1)直线y=x﹣经过点C,且与x轴交于点E,求四边形AECD的面积;
33(2)若直线l经过点E,且将正方形ABCD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直线l的函数表达式. 22.在一条直线上依次有A、B、C三地,自行车爱好者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A、B两地出发,沿直线匀速骑向C地.已知甲的速度为20 km/h,设甲、乙两人行驶x(h)后,与A地的距离分别为y1 、y2 (km), y1 、y2 与x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
3
(1)求y2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两人在出发时都配备了通话距离为3km的对讲机,求甲、乙两人在骑行过程中可以用对讲机通话的时间.
y/k甲 乙 5 O 1 2 x/h 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0),点B(3,0).在第三象限内有一点M(﹣2,m).
(1)请用含m的式子表示△ABM的面积;
3(2)当m=-时,在y轴上有一点P,使△BMP的面积与△ABM的面积相等,请求出点P
2的坐标.
24.已知:AB=AC,CD=BC,求证:AD2AB22BC2.
25.如图所示表示王勇同学骑自行车离家的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王勇9点离开家,15点回家,请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4
1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什么时间?离家多远?
2他一共休息了几次?休息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多长时间? 3在哪些时间段内,他骑车的速度最快?最快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分析】
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进行求解,熟悉数的分类也是解题的一个关键.【详解】
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2 ,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解题关键在于算出其对角线的长. 2.B 【详解】
5
试题解析:∵ 150x5523x,
而150x(0<x<150)是一个整数,且x为整数, ∴5×5×2×3x一定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 所以可以是6,24,54,96共有4个. 故选B. 3.D 【分析】
根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出-8的立方根,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出4的平方根,然后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8的立方根为-2,4的平方根为±2, ∴-8的立方根与4的平方根的和是0或-4.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立方根式正数,一个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式0. 4.A 【解析】 【分析】
设水深为h,则红莲的高h+1,因风吹花朵齐及水面,且水平距离为2m,那么水深h与水平2组成一个以h+1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
解:设水深为h米,则红莲的高(h+1)米,且水平距离为2米, 则(h+1)2=22+h2, 解得h=1.5. 故选A.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题的关键是“水深h与红
6
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组成一个以(h+1)米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这是此题的突破点,此题难度不大,属于中档题. 5.A 【分析】
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BC各边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判定,从而不难得到其形状. 【详解】
解:∵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 ∴BC4262213,
AC223213,
AB128265,
在△ABC中,
∵BC2+AC2=52+13=65,AB2=65, ∴BC2+AC2=AB2, ∴△ABC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A. 【点睛】
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此题要用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满足a2+b2=c2,则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6.B 【分析】
先化简选项中各二次根式,然后找出被开方数为3的二次根式即可. 【详解】
A、8=22,不能与23合并,故该选项错误; B、13=能与23合并,故该选项正确; 33C、18=32不能与23合并,故该选项错误; D、9=3不能与23合并,错误;
7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掌握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7.D 【分析】
根据方向角的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
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 符合条件的只有D选项. 故选:D.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方位角,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方位角的定义. 8.B 【解析】 【分析】
根据点到x轴的距离是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可得答案. 【详解】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横坐标是-3,且点P到x轴的距离为5,则点P的坐标是(-3,5)或(-3,-5),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利用了点到x轴的距离是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确定点的纵坐标是解题关键. 9.B 【详解】
在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关于y轴对称则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坐标的相反数,题中纵坐标不变,横坐标都乘以-1,变为原来的数的相反数,所以关于y坐标轴对称,故B正确. 10.C 【分析】
利用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得出即可.
8
【详解】
将直线y=x﹣1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直线y=x﹣1+2=x+1, A、直线y=x+1经过第一、二、三象限,错误; B、直线y=x+1与x轴交于(﹣1,0),错误; C、直线y=x+1与y轴交于(0,1),正确; D、直线y=x+1,y随x的增大而增大,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正确把握变换规律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1.C 【详解】
由题可知:(a−b)2+a2=(a+b)2,解之得:a=4b, 所以直角三角形三边分别为3b、4b、5b. 当b=27时,3b=81. 故选C. 12.C 【详解】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k、b的符号确定其经过的象限即可确定答案. 详解:∵一次函数yxb中k10,b0,∴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故选C.
点睛: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要掌握它的性质才能灵活解题.
①当k>0,b>0,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四种情况: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②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③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④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13.8和9
9
【详解】
解:因为64˂76˂81,所以8˂76˂9,故答案为8和9. 14.2.4cm 【解析】
如图,∵在△ABC中,∠ACB=90°,AB=5 cm,AC= 3 cm, ∴BC=5232164, ∵CD⊥AB于点D,
11∴S△ABC=AB·CD=AC·BC=6,
225即;CD=6,解得:CD=2.4(cm).
2故答案为2.4cm.
点睛:本题的解题要点是:首先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求得BC的长,再结合“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既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也等于斜边和斜边上的高的乘积的一半”列出关于CD的方程,就可使问题得到解决. 15.(2n﹣1,2n﹣1) 【分析】
根据直线解析式先求出OA1=1,再求出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2,得出规律,即可求出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从而求得点Bn的坐标. 【详解】
∵直线y=x+1,当x=0时,y=1,当y=0时,x=-1, ∴OA1=1, ∴B1(1,1), ∵OA1=1,OD=1, ∴∠ODA1=45°, ∴∠A2A1B1=45°,
10
∴A2B1=A1B1=1, ∴A2C1=2=21, ∴B2(3,2),
同理得:A3C2=4=22,…, ∴B3(23-1,23-1), ∴Bn(2n−1,2n−1), 故答案为Bn(2n−1,2n−1).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正方形的性质;通过求出第一个正方形、第二个正方形和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得出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6.15 【分析】
依据图象分别求出平路、上坡路和下坡路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出时间即可. 【详解】
13=(千米/分), 解:平路的速度:1÷31(8-3)=(千米/分), 上坡路的速度:(2-1)÷
51(12-8)=(千米/分), 下坡路的速度:(4-2)÷
2111所以他从单位到家门口需要的时间是2÷+1÷+1÷=15(分钟).
532故答案为15. 【点睛】
本题通过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来考查从图象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17.(x+1)2018﹣(2﹣y)2019的值是0. 【分析】
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出方程求出x、y的值,代入所求代数式计算即可. 【详解】
2因为x4x42xy30,
又|x2+4x+4|≥0,2xy30, 所以x2+4x+4=0,2x+y+3=0,
11
解得x=﹣2,y=1, 所以(x+1)2018﹣(2﹣y)2019 =(﹣2+1)2018﹣(2﹣1)2019 =1﹣1 =0,
即(x+1)2018﹣(2﹣y)2019的值是0.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实数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绝对值与二次根式的非负性. 18.24 【详解】
试题分析: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以AC、BC为直径的半圆的面积加上△ABC的面积减去以AB为直径的半圆的面积.
试题解析:根据Rt△ABC的勾股定理可得:AB=10,则S=
=24
考点:勾股定理 19.(1)1;(2)1.2. 【分析】
(1)原式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二次根式性质,以及负整数指数幂法则计算即可求出值; (2)原式利用平方根、立方根定义计算即可求出值. 【详解】
12(1)原式=+4+﹣4=1;
33112+×0.4=1.2. (2)原式=×(﹣5)+8×42【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实数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实数的性质. 20.(1)36;(2)7200元. 【详解】
CD、BC的长度关系可得△DBC分析:(1)连接BD.在Rt△ABD中可求得BD的长,由BD、 为直角三角形,DC为斜边;由四边形ABCD由Rt△ABD和Rt△DBC构成,则容易求解;
12
(2)根据总费用=面积×单价解答即可.
详解:(1)连接BD.在Rt△ABD中,BD2=AB2+AD2=32+42=52.在△CBD中,CD2=132,BC2=122,而122+52=132,即BC2+BD2=CD2,∴∠DBC=90°, S四边形ABCD=S△BAD+S△DBC=
1111•AD•AB+DB•BC=×4×3+×12×5=36. 2222 (2)需费用36×200=7200(元).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应用,通过勾股定理由边与边的关系也可证明直角三角形,这样解题较为简单.
21.(1)四边形AECD的面积是10;(2)y=2x﹣4. 【分析】
(1)先求出E点的坐标,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四边形AECD的面积;
(2)根据已知求出直线1上点G的坐标,设直线l的解析式是y=kx+b,把E、G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解析式. 【详解】
48(1)y=x﹣,当y=0时,x=2,
33
所以E(2,0),
由已知可得:AD=AB=BC=DC=4,AB∥DC, 所以四边形AECD是直角梯形,
4÷2=10, 所以四边形AECD的面积S=(2﹣1+4)×答:四边形AECD的面积是10;
(2)在DC上取一点G,使CG=AE=1,
13
则S梯形AEGD=S梯形EBCG,易得点G坐标为(4,4), 设直线l的表达式是y=kx+b,
将点E(2,0)代入得:2k+b=0,即b=﹣2k, 将点G(4,4)代入得:4k+b=4,即4k﹣2k=4, 解得k=2,所以b=﹣4,所以y=2x﹣4, 答:直线l的表达式是y=2x﹣4.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2.(1) y2=15x+5;(2)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甲的速度求出y1=20x,然后求出x=1时的函数值,再设y2=kx+b,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解答;
(2)分乙在前和甲在前两种情况求出距离为3km的时间,然后相减即为可以用对讲机通话的时间.
(1)∵甲的速度为20 km/h, ∴y1=20x,
当x=1时,y1=20=y2, 设y2=kx+b, 根据题意,得
6. 5kb20, b5k15, 解得b5∴y2=15x+5;
14
(2)当y2-y1=3时,15x+5-20x=3,x=2,
5当y1-y2=3时,20x-(15x+5)=3,x=, ∴826.
55585答:甲、乙两人在骑行过程中可以用对讲机通话的时间为小时.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3.(1)-2m;(2)点P坐标是(0,﹣【分析】
(1)过M作CE⊥x轴于E,根据点M在第三象限可得ME=-m,根据A、B坐标可求出AB的长,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答案;(2)先根据(1)计算S△ABM,再分两种情况:当点P在y轴正半轴上时、当点P在y轴负半轴上时,利用割补法表示出S△BMP,根据S△BMP=S△ABM列方程求解可得. 【详解】
(1)如图1所示,过M作CE⊥x轴于E, ∵A(﹣1,0),B(3,0), ∴OA=1,OB=3, ∴AB=4,
∵在第三象限内有一点M(﹣2,m), ∴ME=|m|=﹣m, ∴S△ABM=
1265321)或(0,). 1010AB×ME=×4×(﹣m)=﹣2m;
1233(2)当m=-时,M(-2,-)
223∴S△ABM=-2×(-)=3,
2点P有两种情况:
①当点P在y轴正半轴上时,设点p(0,k)
33315911S△BMP=5×2×5×-2×3×k=k+, (+k)-2×(+k)-2×
24222∵S△BMP=S△ABM, 59∴k+=3, 24 15
解得:k=
3, 103); 10∴点P坐标为(0,
②当点P在y轴负半轴上时,设点p(0,n),
3315911S△BMP=-5n-×2×-n-)-×5×-×3×-n)=-n-, ((2224222∵S△BMP=S△ABM, 59∴-n-=3,
24解得:n=﹣
21 1021), 10∴点P坐标为(0,﹣
故点P的坐标为(0,【点睛】
321)或(0,﹣).
1010本题主要考查坐标与图形的性质,利用割补法表示出△BMP的面积,并根据题意建立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4.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过A作AO⊥BC于O.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2BO=2OC,再由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16
【详解】
过A作AO⊥BC于O.∵AB=AC,∴BC=2BO=2OC.在Rt△AOD中,∵AD2=AO2+OD2,∴AD2=AO2+(OC+CD)2.∵BC=CD,∴AD2=AO2+(OC+BC)2= AO2+OC2+BC2+2OC•BC= AC2+BC2+BC•BC= AC2+2BC2= AB2+2BC2.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AO⊥BD.25.(1)30(2)1(3)15 【分析】
1根据折线统计图可知,王勇同学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距离他家是30千米;
2统计图中,折线持平的就是王勇同学休息的时间,由图可见,王勇同学共休息了2次,
可用10.511和1213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王勇同学每次休息的时间;
3王勇同学从11:00到12:00之间和13:00到15:00之间,所骑车的速度最快,列式
解答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1王勇同学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中午12时,距离他家是30千米;
2王勇同学共休息了2次,休息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3121小时的时间;
3王勇同学从11:00到12:00之间和13:00到15:00之间,所骑车的速度最快,最快
速度是15千米/小时.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进行分析、解释即可.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