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奥武夫》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摘要 《贝奥武夫》是英国最早的史诗,史诗将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穿插在一起。诗中的英雄贝奥武夫集中体现了古日耳曼人对于英雄的理想。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相比,贝奥武夫更具有作为个体的自信和作为社会入的责任感。从《荷马史诗》到《贝奥武夫》,英雄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人们评价英雄的标准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单纯的以武力和骁勇论英雄发展为更注重英雄的品德,这反映了人类由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的转变。
关键词 贝奥武夫,格兰得尔;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加勒比海盗3》、《蜘蛛侠3》、《哈利?波特5》等在短短的一年中运用电脑特技让观众见识了什么叫超乎想象,观众的视觉、听觉和好奇心一次次地被磨炼。还有什么能撼动我们那见多不怪的心?或许是《贝奥武夫》。
关于贝奥武夫的故事,好莱坞并不是第一次涉足。1999年和2005年分别有一部相关电影问世。《战狼》、《格兰得尔与战狼》以不同方式讲述了这位半人半神勇士的传奇。新版《贝奥武夫》根据著名奇幻小说家尼尔盖蔓的同名小说改编,主要讲述贝奥武夫杀死恶魔格兰得尔,并被其母报复的故事。
《贝奥武夫》是英国最早的史诗,也是欧洲中世纪早期最完整、最优秀的史诗。它本是北欧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大约在公元6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移住英国时将其带入英国,公元8世纪由一位英国基督教诗人最后写定。经过近千年的沉寂,第一个古英语版本于1851年在丹麦问世。史诗将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穿插在一起,反映了公元5至6世纪处于氏族社会的日耳曼人的英雄精神和生活状况。诗中的英雄贝奥武夫集中体现了古日耳曼
人对于英雄的理想。
丹麦国王赫洛斯伽(Hrothgar)建造了一座大厅,取名“鹿厅”(Heorot)。在那里他和手下武士们商量国家大事,举行宴会,论功行赏,说唱作乐。他们的欢笑激怒了性情乖戾、喜欢幽静孤独的怪物格兰得尔(Grendel)。夜晚,格兰得尔来到鹿厅,杀死并劫走了30名武士。此后的12年中,格兰得尔不时来袭,破坏鹿厅,伤人害命,祸患无穷。居住在瑞典南部的叶亚特人的国王许基拉克侄儿贝奥武夫是一个见义勇为、救人危难、臂力超群的武士。听到赫洛斯伽国土上发生灾难,他决心过海相助,为民除害。赫洛斯伽在鹿厅设宴款待这些来自异国的勇士。酒宴散了,贝奥武夫和他的伙伴睡在厅里。格兰得尔冲入鹿厅,吞食了一名叶亚特武士。由于贝奥武夫的臂力胜过30名武士合起来的力量,他最后竟把格兰得尔的右臂从肩头扭断,作为战利品挂在鹿厅门上,格兰得尔受了致命伤仓皇逃跑。次日深夜,格兰得尔的母亲(一个水怪)来到鹿厅为儿子报仇,她劫走了一名丹麦武士,夺回了格兰得尔的断臂。贝奥武夫跟踪水怪来到水边,跳进妖怪居住的深水潭,只身和水怪搏斗。水怪身体刀枪不入,贝奥武夫几频于危。幸亏洞穴壁上挂着一柄古刀,贝奥武夫杀死了水怪,割下了死在洞穴角落里的格兰得尔的头颅。贝奥武夫和他的伙伴们为丹麦人除了祸害,受到赫洛斯伽的奖赏和称赞,也为叶亚特人争得了荣誉,同样受到了国王许基拉克的奖赏。
时间推移,贝奥武夫被推选为叶亚特人的国王。他英明、仁慈,统治国土50年之久。当地有一条看守财宝的火龙,发现有人盗窃了它所看守的财宝,十分愤怒,于是喷火烧毁附近的村庄,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灾难。此时,贝奥武夫已是八旬老人,体力渐衰,但他爱民如子,责任心极强,决心解救人民的危难。激战中他的11名武士除威依拉夫(wiglaf)一人留在他身边外,其余都逃到了树林。贝奥武夫用利剑刺伤恶龙,恶龙用毒齿咬住贝奥武夫的脖子。威依拉夫用剑猛刺恶龙的肚子,恶龙受了重伤,喷出的火焰愈来愈弱,贝奥武夫才趁机用另一把剑将之斩为两截,成功地除害。贝奥武夫受了重伤,他将威依拉夫立
为他的继承人,并留下遗嘱,让人们把他的尸体火化后埋在鲸鱼岬的土山上,修一个坟冢,像灯塔那样为航海人指明方向。史诗以贝奥武夫的火葬仪式告终。无名诗人对贝奥武夫做出很高的评价,称他为“好国王,人民的国王,受人民爱戴的国王,国家的保卫者,对伙伴最温和、最慈祥,对人民最慷慨,对荣誉最热爱”。
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评价英雄的标准,这些可以由史诗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体现出来。贝奥武夫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超凡的武力和英勇善战的本色。这种超人的力量,是他战胜敌人的前提条件。在劳动力低下和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想战胜敌人,获取生活必需品,只有依靠武力。因此,拥有超人的武力作为衡量英雄的首要条件已成了古代的传统。从《贝奥武夫》对英雄武力的反复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古社会的人们对于这一传统的继承。贝奥武夫不仅具有超人的武力,还具有与之相应的勇敢精神,这一点相对于那些在强敌面前胆怯而临阵脱逃的一般英雄,如丹麦辩士翁弗里,显得尤为突出,也更令人钦佩。妖怪格兰得尔骚扰鹿厅12年,如此的国家灾难,丹麦人不是不能还击,而是不敢还击。贝奥武夫身为高特人,毅然带领自己的伙伴渡海替丹麦国降妖除魔。贝奥武庆经历的三次战斗,一次比一次艰难,一次比一次更需要勇气。第一次他凭武力徒手除掉了妖怪格兰得尔。第二次他一人潜入潭底,一番苦战结果了格兰得尔的妖母。第三次是他与毒龙的搏斗。此时的贝奥武夫两鬓苍苍,却要面对更加凶恶的敌人。战前他已预感到斗争的艰难和死世的悲哀,但他没有像丹麦王那样坐以待毙,而是身先士卒,奋起复仇,最终与顽敌同归于尽。
如果说贝奥武夫前两次战斗的勇气是基于对自己超人武力的充分自信,那么,他与毒龙的搏斗则是强大的责任感使然。已近垂暮之年的贝奥武夫已不是凶恶的毒龙的对手,但面对国家和人民的灾难,他要承担起复仇的责任,而责任又使他坚定了自信,所以“他一点不惧怕搏斗,不把大蛇的凶残与勇力放在眼里”。虽然英雄最后死了,但他完成了为人民复仇的任务,将个人生命融入了集体利益之中。
可见,非凡的武力是英雄的物质条件,而勇气、自信与责任感则是英雄的精神内涵。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相比,贝奥武夫更具有作为个体的自信和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他考虑的是集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得失,他勇敢但不鲁莽、自信而不任性。
贝奥武夫对荣誉的珍视超过了财富,甚至超过了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在荣誉与生命二者中做出抉择时,一般人常常放弃荣誉而选择生命。史诗将英雄放在生命与荣誉的抉择中去表现,更加突出了他重荣誉而轻生命的英雄气概。贝奥武夫曾经历过无数次九死一生的交锋,直到暮年,为获英名,他仍万死不辞。“匆匆人生,无非一场拼斗,死期未卜,唯有荣誉不移,壮士捐躯,舍此还有什么奢望?”正是这种信念使贝奥武夫能够一次次挑起复仇的重担。“是好汉就该这样,倘若他决心沙场上博取青史垂名,他哪里顾得了自己的性命!”这是英雄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中的丹麦辩士翁弗里也十分珍爱荣誉,但在强敌面前又因留恋生命而惧怕战斗,因没有坚强的意志而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最终与荣誉无缘。与之相比贝奥武夫的英雄精神更令人钦佩。
敢与命运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贝奥武夫英雄主义精神在诗中的又一体现。宿命观的产生是源于对外在东西的不可知,而对命运的蔑视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信心的增强,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贝奥武夫的意识中有宿命观的存在,他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生,天命不可违抗,但在他看来,“天意如何,自由它去!”与毒龙搏斗前,他感到了命运的威胁, “胸中涌起了黑暗的思绪”,但他仍然与毒龙决一死战,不夺荣誉誓不罢休。
《贝奥武夫》中的战斗是在英雄与恶魔之间展开的,是善对恶的斗争,英雄的胜利是正义对邪恶的胜利。贝奥武夫不仅是一位武力超人、英勇善战的英雄,还是一位有着极强责任心和荣誉感、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为臣时他忠君爱国、屡建奇功,为君时他正直、自强、宽厚、仁慈。贝奥武夫这一形象是植根于日耳曼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英雄,诗中对他的赞语反映了日耳曼民族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日耳曼人的理想。从《荷马史诗》到《贝奥武
夫》,英雄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人们评价英雄的标准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单纯的以武力和骁勇论英雄发展为更注重英雄的品德,这反映了人类由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的转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