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定课程总目标。义务教学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该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而识字单元又指向语言运用,同时,本单元进行了大量的形声字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课文的朗读和欣赏,指向学生的审美创造。基于此,将“中华小小传颂人”确立为本单元教学情境。 在课程目标学段要求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指出了发现汉字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并在第一学段指出了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基本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的能力。本单元除结合语境、形声字特点、联系熟字、借助图片、查字典等常规识字方法外,还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深入理解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学会同偏旁归类、字义分析,从而初步感知汉字的文化内涵。 二、教材分析: (一)关于人文主题
统编教材在一、二年级集中安排了六个独立的识字单元,引导学生学习识字方法,感受汉字文化,这也反映了统编教材识字教学关注文化、关注识字思维的趋势与方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识字单元。该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的四篇课文《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以浅显的韵文为主,从祖国山川、传统佳节、汉字文化和中国美食等角度,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同时,《语文园地》中编排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进一步拓展了与之相关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发展点。所以本单元以单元人文主题为依托,创设“中华小小传颂人”的单元情境,结合每一课中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将学生“识字能力”与“情感培养”有机融合。 (二)关于识字要素
作为识字单元,探寻汉字密码,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掌握识字方法尤为重要。本单元编排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深入理解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学会同偏旁归类、字义分析,成为本单元的重点。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教材在课文和语文园地设计了多个维度的训练。如:在《“贝”的故事》课后练习中,通过看图,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板块,运用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猜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在《中华美食》课后练习中,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发现带有“火”“灬”的字多与“火”有关;在“我的发现”板块,发现带“心”和“忄”的字多与“心理、情感”有关,带“刀”和“刂”的字多与“刀或切割”有关。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在灵活多样的朗读中识字,有效突破“音”和“形”的难点。要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帮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探寻汉字的奥秘,感受识字的乐趣。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壮美的祖国山川、熟悉的传统佳节、神奇的汉字和丰富的中国美食。快乐识字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初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经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对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偏旁,知道了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基本规律。但需要进一步发现生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用思维导图、汉字小报等方式进行同偏旁归类和字义分析,初步感知汉字的文化内涵。 本单元的课文以浅显的韵文为主,易读易记。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激发他们朗读背诵的兴趣。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不唱读,不顿读,从中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单元目标
1.运用结合语境、形声字特点、联系熟字、借助图片、查字典等多种方法,认识69个字,读准两个多音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乐趣。认读“甜津津、酸溜溜”等词语,积累“华夏儿女、
炎黄子孙”等四字词语。掌握本单元课文中会写的36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稳固的汉字审美意识。
2.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深入理解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学会同偏旁归类、字义分析,初步感知汉字的文化内涵。
3.通过诵读、感受、理解、欣赏等方式,初步感受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文化的悠久,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动手绘制相关的画报。
4.能把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说清楚,简单说明理由。 评价设计
学与教活动设计
学习单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