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O卷第3期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2006年3月 V0l_20 No.3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 Mar.2oo6 【人力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于睿,史彩霞,文中睛 ~艇!一{i} ~的党一在校一会 一设建~作建一关蕾 ~一中 私一~抖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9)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Patterns on Human Resources of Insti~一  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YU Rui,SHI Cai xia,WEN Zhong—qing (College of Managemen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m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1 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proposes for the ifrst time that con— structing a more harmonious society be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the Party to struggle for.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ake great responsibility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SO as to help construct a harmoni— OUS society.This paper researches into the issue on how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pattern of human resources in order to keep its normal operation and to exert its great influ— enee over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harmonious society;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human resources;innovation of man— agement patterns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 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高等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 第一次明确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党为之奋斗的一 景下,更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外部 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 环境,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本文中拟以人本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内容… 。构建社 理、柔性管理、团队合作管理模式等3种现代人力资源管 会主义和谐杜会有其十分丰富的内涵,以民主法治、公平 理理念探析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 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式的创新。 处为其基本特征…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 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发展出一个和 1人本管理 谐社会。发展需要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同时,社 ・收稿日期:2005一l1—1O 作者简介:于睿(1981一),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庆工学院学报 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在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组织 管理工作精髓的体现。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 本的现代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仅有物质财 富的丰富,而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 必需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构建我国 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将我国这一人口 大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 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 在高校管理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要求高校 以“员工本位”为其基本出发点,将人才作为高校生存和发 展中最宝贵的财富,确立人才在高校开发与管理工作中的 主导地位。人本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为员 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岗位、工作任务,使组织成员能 够全面自由地发展;核心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目标是发现人才,发展人才,在组织成员实现自我价值 的同时,获得高校目标的实现,以达到高校目标与员工目 标的客观统一。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建立“以人为本”的高 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模式相比将 更有利于高校良性化的发展。 1.1 注重个人需要的自我实现。人本管理模式应关注人 的各种需要。人力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的根本区别在于 其具有主观能动性。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忽视人的 能动性,漠视人的需要,往往以早期的经济学、管理学常识 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强调高校本位,追求人力资源 投入产出效率的最大化。重视人才的历史成绩和传统学 术能力、轻视现实成就和未来创造力,重管理轻开发,重使 用轻培养,使得人才工作与高校组织管理不能协调发展. 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人本管理”是以强调员工主动 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开展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活 动,使各类人才获得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人本管理”是 构建起层次化激励机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从精神到 物质、从硬件到软件、从时问到空问、从管理到开发,最大 程度地满足员工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将其付 诸人才的吸纳、考核评定、培养培训、薪酬支付、人才优化 配置等各种环节当中 。 1.2寻求高校目标与员工目标的协调统一。传统高校人 才工作以企业管理模式为模板,以组织产出效率最大化为 目标。以高校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即以最小的人力资源成 本(体现在工资福利、培训培养成本方面)投入高校管理工 作实践,寻求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率。高校传统思想和理念 忽视员工主观需要和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目标的客 观存在,难以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高校人浮 于事,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高校使用人才成本的增加。和谐 社会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坚持“人本位”,以 员工需要的满足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采取有效的 管理方法,差别化、人性化地对待管理对象,积极协调员工 目标与高校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并在员工目标实现的同 时获得高校目标的实现,求得高校与员工目标的客观统 一,从而调动高校与员工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人才工作与 高校管理的真正融合,构建高校和谐的劳资关系与组织文 化。 2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模式,是企业对外部环境因索变化具有响应 能力和对内部因素变化具有应对能力的管理模式¨ 。柔 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 强制性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 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的管理。其最突出特点在于 依靠人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 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当组织的规范内化为员工的 自觉认识,组织目标转变为员工的自发行动时,就会产生 巨大的内在驱动力和自我约束力。 与以往自上而下、严格职能分工、层层监督控制的刚 性管理模式不同,柔性管理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 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依靠组织的共同价值取向 和心理文化氛围,使员工处于企业的文化道德规范和行为 准则的无形约束当中,从而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 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并且更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 工作责任感 J。柔性管理模式“重视发挥管理中‘柔’性 要求的功能,即价值导向功能、信念支持功能、情感凝聚功 能来实现管理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使得知识 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教育环境与要求d土发生着深刻的变 化'冈0性管理模式已无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另 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一个充满活力与创 造性、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d三 不能再靠理性分析、制度约束、经验化管理的刚性管理模 式来实现其正常运作。和谐社会背景下需要转变高校人 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引入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适应 社会及高校发展的新趋势。 2.1 建立以知识型员工为核心,支持指导型的扁平化教 育组织结构。传统教学组织结构按照刚性管理要求设计, 表现为金字塔式或直线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结构强调职 能分工,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控制,强调下级对上级的 绝对服从,不利于学校领导者于教职员工之间进行有效的 信息沟通与思想交流,同时容易产生不该有的矛盾,出现 不和谐的音符。其次,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 使得层级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再者,层级式 的组织结构限制了教职员工独立思考、自由发展的能力, 不利于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柔性组织结构变金字 塔或直线式为多功能网状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使组织的能 力更加柔性化,具有较大灵活性,对教育内外部环境反应 更加灵敏。这种结构吸收不同技能、不同知识背景、不同 教研室的教职员,以实现人员结构的“最优化”,有利于高 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高校管理部门的 职能逐步转变,由原先的发布指令转为提供支持与服务, 为高校专业型研究人员创造出良好的组织空间,将他们从 具体的El常事务上解脱出来,专心投入到专业研究当中 去。 2.2建立柔性激励机制。建设柔性校园文化。由于高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于睿,等: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45 人力资源的知识层次较高,其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占据主导 地位,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要结合自身特 色,建立起一套鼓励创新、科学且合理的激励机制,以调动 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和谐社会背景下,融治的校园文化也必不可少。高校 管理者要为每位员工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氛 围,要把集体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 柱,要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创建一 个宽容、融洽的柔性文化氛围,才能保证高校发展的安定 有序,实现高校的和谐与稳定。 3团队合作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团队合作管理,因为 “如果没有其他成员提供的记忆碎片,每个成员所存储的 碎片都不具备完全的意义和效力” 。和谐社会下的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如此。高校员工一方面属于高校所代 表的大组织团体,电属于其所在具体部门和分工组织的小 团体,有时还归属于某一种科学研究和专题项目小组。高 校人力资源管理采取团队合作模式,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渗 透多元化因素,通过多因素的合作、沟通、协调等方式,对 所实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办学水平,进行科学的价 值判断,为教育决策者及管理对象改进各自的工作提供双 重依据,同时促进高校组织与员工目标的双重实现 j。 3.1 团队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团队成员的员 工间存在着一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为保证团队目标的实现 必定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保证团队内部人 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要根据个人特点、能力、专长等 多方面差异,从团队和个人的双重角度出发,实施团队人 力资源的互动,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知人善 任”,保持团队成员的合理流动,打破岗位终身制,充分发 挥各自的功能,实现多方协同合作。 在强调优化团队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我们也不. 能忽视团队的组织优化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和谐的组织 文化。和谐的组织文化应该以和谐、开放、分享为其基本 特征,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员工在参与中的主人翁精神 。 高校教职工,特别是高校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还要进行 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不能在“闭门造车”的情况下进 行,因为“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如果被放在一个没有知识场 的地方,一定会觉得空虚,因为只有输出没有投入” J。知 识的创新离不开思想的碰撞,这种思想不应是单一的而应 是多元的,在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的创新就具有了团队合 作的特征 。若团队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成员的密度小, 其构成又相对单一,知识的创新就不可能实现。高校教职 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共享彼此的知识,交流思想,形成良 性竞争,这才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推动学术的不断进步。 3.2团队激励的实施与绩效考核的加强。人力资源具有 明显的社会性。员工之间相互交往、攀比及员工之间对公 平性的要求等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注重个人考核和激 励的同时,能促进员工与团队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励团 队的积极性。对员工的考核评价应从对员工的业绩考核、 团队目标的实现程度、员工在团队业绩实现中的贡献、员 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等4个方面来考虑。同时,团队 绩效考核需要做到质与量的有效结合,对教学、科研等工 作内容及其实现程度侧重于量的考核,对高校管理与服务 等工作,应采取目标考核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从量的方面 考核目标实现程度,从质的方面考核其为高校教学、科研 等人才培养工作所承担的角色和付出的努力程度。团队 合作管理模式的高校人才工作,其薪酬制度设计应体现员 工业绩和团队目标实现程度两方面内容,并坚持物质和精 神激励并重,以培养和谐的竞争关系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 识。 4结束语 r【r【2 i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设和 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高等学校应先行一步,做出示范,坚持人本管理、柔 性管理、团队合作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努力进取,才能提 高教育管理水平、规范学术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 要的创新人才,才能保证办学效益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从 而保证高校的健康发展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 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 出版社.2oo5. 田慧.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内容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6—19.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1999.128—135. 詹伟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电力企业管 理,2004,(5):56—57. 唐培忠.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历程及其必然性—— 从管理模式类型及其划分探析[J],河北职业技术 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oo2,(4):85. 赵诗安.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模式在学校中的运 用[J].江西教育科研,2o01,(1):39—4JD. 高晓东,董建忠.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文化建设 [J].经济与管理研究,2o05,(9):40.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o4.16. (责任编辑张佑法) r【r}3  4 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