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能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议论性散文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也就是说“形散而神不散”。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意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专题的散文无不体现着人类思维与智慧的光辉。 《春末闲谈》 《可以预约的雪》 《想念地坛》 《论快乐》 看似闲谈絮语,却是在针砭时弊,暴露出统治阶级实施“麻醉术”的阴险伎俩。 本文对变化无常的命运与人生倾注了哲理性的思考。 本文侧重于理性思索,体现出一种洞察世事的人生智慧。 旁征博引,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对“快乐”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假如我有九条命》 本文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慨,真实而深刻。
第16课
春末闲谈
对应学生用书P68
一、字音辨读 1.果蠃(luǒ) .
2.螟蛉(mínɡ línɡ) 3.窠里(kē) ...
6.嘉猷(yóu) .9.绝祀(sì) .
4.麻痹(bì) 5.螫针(shì) ..7.牟牟(móu) 8.苍颉(jié) ..二、字形辨识
果luǒ蠃
1.输yínɡ赢yínɡ嬴政
fū孵化
3.饿piǎo殍深fú孚众望三、词语辨析 1.陶冶·陶醉
mínɡ螟蛉
2.mínɡ瞑目
日已mínɡ暝
流bì弊
4.bì毙命惩前bì毖后
陶冶: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用良好的环
辨析境和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常识等以积极影响。
陶醉:指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感受之中。
也使我从小就对红歌产生了不可割舍的浓浓情结。例句②此时,零距离与杜鹃花海对话的游客们,无论男
女老幼都被眼前的天然美景所深深陶醉,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之声。
2.麻痹·麻木
麻痹:指身体某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也指马虎不经心,缺乏警惕性。辨析麻木: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或丧失感觉;比喻
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
①确实,那些红歌给我以激励,陶冶了我的心灵,
①县防汛指挥部领导在我县分会场讲话时要求各地克服麻痹思想,全面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例句②吃了海鲜,如果出现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
状,可能是吃了织纹螺食物引发的中毒,应立即就医。四、熟语释义
1.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2.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3.返朴归真:即返璞归真,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其本来的质朴状态。 4.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形容对某一事情大家都会有相同的看法和感受。
对应学生用书P68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主要文学作品有三部小说集,其中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1923年,14篇)、《彷徨》(1926年,11篇);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年,8篇);三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二、相关背景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读经”,出现了一群所谓“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特别国情”。鲁迅的“闲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他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文题似小,旨意却大。名曰“闲谈”,实有“正说”,别具匠心,严密为文,令人拍案叫绝。
三、主旨把握
文章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用形象化的说理,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四、结构图示
1.文章开篇记叙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
明确: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犹如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果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的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2.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明确: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课文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语,可以看出。
3.文末引用“刑天”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1)说明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会对人民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段,甚至杀戮。
(2)表现了“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即杀戮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
(3)表明人如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歌颂了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也说明统治阶级麻痹术注定要失败的。
4.中外统治者都采取了麻痹民众的方法,请分类概括并说明其效果。 明确: 国家 ①遗老的圣经贤传法 中国 ②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 ③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 ④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①不准集会 ②不许开口(控制言论) 无效,统治者虽极尽全力,但无法控制民众思想 方法 效果 外国
1.知识趣味,和谐统一
本文援引古今中外各种事例,使文章具有了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本文的知识性体现为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实例。从细腰蜂的民间传说到科学家的精细观察,从古代圣君贤臣的愚民论调到现代“特殊知识阶级”和“特别国情”论,从中国的各种麻痹术到西方专制的覆亡,作者旁征博引,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文学知识熔于一炉,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
本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给人以多方面的教益,而且有很强的可读性。文章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充分展现了杂文的艺术表现力。
2.逻辑严密,说理形象化
《春末闲谈》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以自然界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同异,揭示其实质,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思想启示。比如以自然界细腰蜂和青虫的关系来说明阶级之间的关系,用细腰蜂的毒针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既新奇恰切,又浅显明白,使读者在知识的了解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文章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表面上看似乎漫不经心,任意而谈,实则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文章前后呼应,层层递进,揭示出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
3.语言精练、生动、幽默,好用反语,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笔调从容,娓娓道来,看似闲谈,实则严谨不苟,意蕴丰富。而且幽默诙谐,好用反语,对中外统治者的杀人术、治人术进行了绝妙的嘲讽,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比较全面地代表了鲁迅杂文幽默和讽刺的艺术风格。幽默风趣的语言、成功运用的反语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如:文
章开头就很别致:写盛夏细腰蜂衔捉小青虫之情状,显得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禁,读来趣味盎然。
对应学生用书P70
阅读《春末闲谈》选段,完成1~4题。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E君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因为这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她于青虫,只须不动,所以仅在运动神经球上一螫,即告成功。而我们的工作,却求其能运动,无知觉,该在知觉神经中枢,加以完全的麻醉的。但知觉一失,运动也就随之失却主宰,不能贡献玉食,恭请上自“极峰”下至“特殊知识阶级”的赏收享用了。就现在而言,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之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完全,更无流弊的方法。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见,其实也并未轶出了前贤的范围。
那么,又要“礼失而求诸野”了。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没有。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固无华夷之限也。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人民与牛马
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其次要防说话。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即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作别论,——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这方法也是对的。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依然是难说。最显著的例,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一恨其没有永远分清“治者”与“被治者”;二恨其不给治者生一枝细腰蜂那样的毒针;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三者得一,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气力,而天下于是乎太平。今也不然,所以即使单想高高在上,暂时维持阔气,也还得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1.这是一篇讽刺意味十分浓厚的杂文,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讽刺的是什么对象?讽刺他们什么呢?
答:
参考答案:讽刺的对象是“食人者”、统治者,或者“圣君,贤臣……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讽刺他们为了永享其作威作福的特权而总是想愚弄百姓。
2.文中说:“‘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这“铁证”证明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二十四史”证明了中国历史屡屡改朝换代,没有哪一个统治者费尽了心机,能够真正实现他们的愚民理想,保证他们长治久安的。
3.“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这种工作”,指的是什么工作?为什么说“不能十分的奏效”?请分条列述。
答:
参考答案:“这种工作”指统治者及其帮凶,麻痹人民、愚弄百姓,能够随其所欲地驱使奴役广大人民。不能奏效的原因:(1)统治者有这样的愿望,却难以找到十全的好方法。(2)人民不似青虫那样简单好对付。(3)统治者离不开广大百姓的供养,他们不能把广大百姓赶尽杀绝。(4)纵使统治者可以采用禁止集会、禁止言论,甚至采用砍头杀人的极端手段,最终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
4.“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现……”,对这里的“留学生”该怎么理解?
答:
参考答案:这里的所谓“留学生”用的是以全体代局部的借代手法,指的是那些甘愿充当反动统治阶级之帮凶的从西洋或东洋留学回国的那些所谓的“特殊知识阶级”。
对应学生用书P113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果蠃(luǒ) .汲取(jí) .
眼睑(jiǎn) .谥号(shì) .
蓓蕾(bèi)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棘手 重叠 竭泽而鱼 名列前茅 B.螟龄 沉湎 要言不繁 各行其是 C.流敝 锤炼 事必躬亲 不计其数 D.诀窍 宣泄 越俎代庖 墨守成规
解析:A项,鱼—渔;B项,龄—蛉,繁—烦;C项,敝—弊。
B.窠里(kē) .
C.麻痹(pì) .
D.孵化(fū) .
螫针(shè) .
溘然长逝(kè) .苍颉(jié) .
莘莘学子(shēn) .栖息(qī) .
安土重迁(zhònɡ) .奇葩(pā) .至道嘉猷(qiú) .
解析:A项,“螫”读shì;C项,“痹”读bì;D项,“猷”读yóu。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网友总结出目前在城市白领中流行的人生目标——农夫、山泉、有点田,生动地刻画了现代城市人反朴归真的心灵呼唤。 ....
B.郎平接手女排时间不长,短时间内不可能让中国队发生根本性提高,但细节的改变还是让中国队别开生面。 ....
C.一些平时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官员在网络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威风扫地,各....级干部从中受到尊重民意、重视舆论监督的教育。
D.现实生活中,好人稀缺与其说源自人们的自我保护,不如说是被不识好歹的无德之人“逼....停”所致。
解析: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本句句意是郎平接手中国女排后,短时间内没有使中国女排发生根本性改变。应用“面目一新”。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解析:B项,搭配不当,“调控”与“行为”不搭配,可将“调控”改为“严惩”。C项,偷换主语,应在“都能从中”前加“他”。D项,成分残缺,“出现”缺少宾语,可在“说教”后加“的现象”。
答案:A
5.下面这首诗题为“途中”,语序已打乱,调整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双燕引雏花下教 ②风卷云开陡顿晴 ③烟江远认帆墙影 ⑤一鸠唤妇树梢鸣 ⑦山舍微闻机杼声
④雨中奔走十来程 ⑥翠条浓处两三莺 ⑧最爱水边数株柳
B.②④⑧⑤①⑥③⑦ D.④②③⑦①⑤⑧⑥
A.④②①⑤③⑦⑧⑥ C.②④③⑦①⑤⑧⑥
解析:第一联写天气,第二、三联写见闻,由近及远,尾联突出诗人的最爱。
答案:A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灯下漫笔(节选)
鲁 迅
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吗?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6.“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
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这两句话的含意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这里所说的中国的文明,实质上就是权贵鱼肉人民的历史;这里所说的“中国”,实质上就是创造吃人历史的土壤。
7.“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诅咒”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那些尚不明了封建社会本质的人可以原谅,但是假如仅仅满足自己在这“厨房”的快感而赞颂的,就应该被诅咒。
8.如何理解“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这句话?(6分)
答:
参考答案:因为中国人对外侮和权贵奴颜婢膝,才造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吃人的社会;如果对权势、外国人能不奴颜婢膝,中国便早就强大起来了。
9.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曾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呼声,请从上文中找出作者发出这一呼喊的原因。(4分)
答:
参考答案:“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三、语言运用(10分)
10.2015年是鲁迅134周年诞辰,下面是鲁迅的好友孙伏园为先生撰写的一副挽联,请根据句意间的逻辑关系排定恰当的语序,并用简明的语言点评其表达特色。(6分)
①痛毁灭 ②一生呐喊 ③十月噩耗 ④叹而已 ⑤热风奔流 ⑥刈野草 ⑦万众彷徨 ⑧踏莽原 (1)上联: 下联:
(2)表达特色:
解析:根据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性相对的特点,选出能对仗的短句,再根据意思组合成对联。通观所给的八个短句,可知里面包含了鲁迅的作品名和主编的刊物名,还有鲁迅逝世的时间,以及表达沉痛心情的词语,由此不难分析出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1)上联:⑧⑥⑤② 下联:①④③⑦
(2)用鲁迅先生所著书名、所主编之刊名、逝世时间及表达沉痛心情的词语缀为一联,构思精巧;高度评价鲁迅先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表达民众痛失“民族魂”的沉痛心情,含意深远。
11.下面是著名作家严文井有关寓言的一段形象表述。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寓言”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30字。(4分)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
参考答案:寓言内涵丰富(或内容丰富),通过故事表达哲理(或寓哲理于故事中),促进心灵成长(或丰富精神世界)。
(内涵丰富1分,通过故事表达哲理2分,促进心灵成长1分,意思对即可。每超出2字扣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