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王创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第09期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教育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将教师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
教师队伍建设被提到新高度。十九大报告提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中央4号文件”)。这个文件由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进行审议,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门布置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又以很大的篇幅,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书记对教师工作的阐述,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对教师崇高地位高度评价;二是对教师重大贡献充分肯定;三是对教师提出殷切希望;四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明确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广东省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强师工程”,省级财政已经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36亿元,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1)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队伍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新高考”改革等,都对教师的补充配置、考核评价等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一些地方乡村结构性缺员与城镇缺编问题更加凸显,编制倾斜不够,区域调配不顺,部分学校教师严重不足,“临聘教师”管理不规范;一些地方“县管校聘”改革推进缓慢,交流轮岗机制不活,配套制度不完善,教师流动存在困难;还有在一些地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等让教师疲于应付,形式多样的创建、示范等让教师无所适从。
(2)人民群众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一些地方区域、城乡、校际教师队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师德素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有偿家教、有偿补课,“课上不讲课后讲”,受到家长诟病,社会反应强烈;极少数教师师德失范,辱骂、体罚甚至侵害学生,令人痛心疾首;部分教师不思进取,职业倦怠,专业发展马马虎虎、个人待遇斤斤计较。
(3)科技发展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拔尖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基础教育。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带来革命性的挑战和颠覆性的变革,基础教育必须紧跟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校长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形态、优化教学方式、创新治理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提升新水平,担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起“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2019年,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落实之年,广东省也在不断开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
(1)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中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是党组织带头人,黨员校长一般也兼任了党支部书记,必须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把好舵、定好向。要加强教师党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方向,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员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加强党员培养力度,把优秀教师吸引到党内来,提高教师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2)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总体上看,广东省广大教师的师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极少数教师受社会上趋利风气、不良环境的影响,自律不严、修养不深、学习不够、境界不高,没能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出现师德失范现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应,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严重损害了师道尊严。要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仁而爱人,以爱育爱、以爱化人。
(3)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我们将从“抓源头、建体系、树标杆、补短板”四个方面着手,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包括加强师范生培养,深入实施“新师范”建设;2020年各市、县至少建成1所教师发展中心,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培养一大批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校长,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区域、城乡、校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间教师队伍质量差距。
(4)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在收入保障方面,广东省将把统筹提高中小学绩效工资水平作为审批提高各地机关规范津贴补贴水平的前置条件;各地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在荣誉表彰方面,广东省将加大表彰力度,深入做好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以及教学名师评选推选活动。在减轻学校、教师负担方面,教育部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文件,广东省教育厅将积极推进落实,为校长办学、教师从教创设更加良好的环境。
(5)不断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教师管理线长面广点多,依然存在着不少瓶颈障碍,束缚了教师手脚,影响了队伍活力。广东省教育厅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创新编制管理,盘活事业编制总量,向教师队伍倾斜,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严格资格准入,提高入职门槛,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质量;深化职称岗位改革,提高中小学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让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更宽广、更通畅;深化考核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师德要求,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6)教师队伍的带头人——校长层面的建设。就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而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主力军、是重要保障,而校长队伍无疑是“关键少数”和“核心力量”。校长要有高远的眼界格局;校长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师生、凝聚人心;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师生不断成长;校长要有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改革魄力。
构建以“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评价、新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理”为内涵的“广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必须进行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内容重构、模式重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
具体来讲,新学校就是突出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强调以文化涵养人、以生态陶冶人、以智能感知人、以课程发展人,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空间进行设计,拓展学校时空,形成人文化、生态化、智能化、课程化的开放空间;新课程就是强调面向学生丰富而多样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结构优化、内容扩充、形态重构、过程监测,构建国家学科课程、主题拓展课程、跨学科创新课程、开放研学课程为一体的课程群,实现课程共建、共享、共创、共生,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需要;新课堂就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模式重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实现“课堂革命”。
新教师就是要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他们既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也有深厚扎实的底蕴,传道解惑的能力,更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活力;新学生就是要培养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具体化,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包括爱阅读、爱运动、爱艺术、爱实践、爱创造等;新家长就是要使作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第一任教师的家长,他们遵循规律、尊重孩子、尊崇学校,成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典范和楷模;新治理就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协同管理和教育科学决策,实现师生自治、家校共治、社会共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