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原文及翻译译文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原文及翻译邵伯温 原文:
田昼者字承君,阳程人。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注)之风。邹浩志完者,教授颖,与承君游相乐也。浩性性,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元符间,承君监京城门。一日报上召志完,承君为之喜。又一日,报志完赐对,承君益喜。监以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作诗“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之句。”为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因约相见。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可绝也。”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遇群臣,未蛮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故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承君许之。既而朋党之祸大起,时事日变更,承君谢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后。承君告诸于曰:“忠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又一日,志完以书约承君会颖昌中涂,自云得罪。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废立皇后时,某之吉戆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复望清光矣。”下殿拜辞以去,至殿门,望上犹未兴,凝然若有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别,志完出涕,永君正色责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志宽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别去。
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病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
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选自束·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前章:指田昼的伯父田况,北宋名臣、学者。 译文:
田昼,字承君,阳翟人。他身材高大魁梧,言谈慷慨激昂,很有其前辈田况的风范。邹浩,宇志完,任颍昌官学教授,和田承君交情甚好。邹浩性格怯懦,为与田登相处,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就能以田昼为楷模激发鼓励自己。元符年间,承君任京城监门之职。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召见邹志完,承君替他感到高兴。又一天,又有人来报,说帝王召见邹浩对答问题,田昼更加高兴。按照法律规定,监门官不许外出见人,邹浩也不能前来见田昼。很长时间后,邹浩担任朝中言官,田昼也开始想念邹浩了。邹浩就派人来见田昼,并以此来了解他的心意。来人问田昼:“您近来读什么书?”田昼回答说:“我在读《墨子》,并且写了“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诗是他为邹浩有感而发的。来人回去告诉了邹浩,邹浩立刻写信向田昼道歉,信中言语很是悲苦恳切,于是约定见面。(读信后,)田昼说:“这个人还是有所敬畏的,不能和他绝交。”急忙去会见邹浩,并问他:“我平口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么官职?”邹浩惭愧道歉说:“皇上平素对待群臣,从未和颜悦色,惟独对于我却仿佛有些喜悦之色。现在天下大事多而杂乱,说也说不完。我的想法是想使皇上更加相信我后才进谏,(我认为,)这样做会更有好处。”田昼同意他的这种做法。不久,朋党之祸突然兴起,当时的事情每天都有所变化,承君托病辞职,回到阳翟家中。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废黜了皇后孟氏,立刘氏当皇后。田昼告诉他的子侄们说:“(对于这件事,)邹浩不向皇上进言,我可以和他绝交了。”又一天,邹浩写信来约田昼在颍昌中涂相会,说自己犯了罪。田昼十分高兴,赶快前去见面,邹浩详细地说:“皇上废立皇后时我直言劝谏,言论过于直率鲁莽。皇上起初并不生气,我于是又启奏说:“我很快就要死了,不能再次见到皇上容颜了。”走下来后,我叩拜告辞而夫,到大殿门口,望见皇上仍未发怒,(只是)脸色凝重,若有所思。我第二
天就因罪而被处罚了。”邹浩、田昼相处三天才分别,分别前,邹浩哭泣,田昼一脸正气,责备他说:“假如你沉默不语,能在朝廷任职,生伤寒之疾不出汗,五天也就死了。(这样说来,)难道只有岭海之外这样的僻远之地能使人死去吗!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邹浩怅然若失,叹息说:“您赠送我的太丰厚了!”于是就离别而去。建中靖国初年,田昼入朝担任大宗丞,宰相曾布想把他收归自己门下,田昼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也推辞了,请求担任淮阳军而离开京城。当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他。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田登每天自己带着医生,挨家挨户去探望生病的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一天他患小病没有出门,正当白天,全军的人们都看见田昼骑着马带着随从腾空而去,到府上询问,已经去世了。有人说他是淮阳土神。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2、《北史·刑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北史·刑邵传》原文及翻译北史 原文:
刑邵,字子才,小字吉。少时有避,遂不行名。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年未二十,名动衣冠。尝与右北平阳固、河东裴伯茂、从兄果、河南陆道晖等至北海王听舍宿饮,相与赋诗,凡数十首,皆在主人奴处。旦日奴行,诸人求诗不得,邵皆为诵之。诸人有不认诗者,奴还得本,不误一字。
自孝明之后,文稚大盛。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于时袁翻与范阳祖莹位望通显,文笔之美,见称先达;以邵藻思华赡,深共嫉之。每洛中贵人拜职,多凭邵为谢章表。尝有一贵胜初授官,大事宾食,翻与邵俱在坐,翻意主人托其为让表。遂命邵作之,翻甚不悦。
太昌初,救令恒直内省,给御史,令覆案尚书门下事,凡除大官,先问其可不,然后施行。除卫将军、国子祭酒。以亲老还乡,诏所在特给兵力五人,并令岁一入朝,以备顾问。丁母忧,哀毁过礼。
其后除骤骑、西充州刺史。在州有善政,俘鼓不鸣,吏人奸伏,
守令长短,无不知之。定陶县去州五十里,县令妻日暮取人斗酒束脯,邵逼夜摄令,未明而去,责其取受,举州不识其所以。及代,吏人父老及温姐皆远相攀追,号泣不绝。
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
事寡嫂甚谨,养孤子恕慈爱特深。在充州有都信云怒疾便忧之废寝食颜色贬损及卒人士为之伤心痛悼虽甚竟不再哭宾客吊慰枚泪而已。其高情达识,开遣滞累,东门吴以还,所未有也。
(《北史·刑邵传》,有删节) 译文:
刑邵,字子才,小名吉,少年时因避讳,于是不以名称呼。十岁就能写文章,很有才华,天资高,记忆力强每日诵读一万多字。年纪不到二十,名声震动达官贵人。曾经与右北平的阳固、河东的裴伯茂、从兄邢罘、河南的陆道晖等人到北海王元昕家里饮酒,一起吟诵诗篇,共得数十首,都放在主人的奴仆那里。第二天早晨奴仆外出,人们得不到诗稿,邢邵为他们一一背诵。这些人中有不记得自己写的诗句的,奴仆归来取回诗稿一看,竟一字不错。
自孝明皇帝以后,文学之风十分兴盛。邢邵吟诗写赋的才能独步当时。每有文章写出,京城争相传抄,一时纸贵,高声朗读的声音传遍远近。当时袁翻和范阳的祖莹地位显赫,文笔的秀美,被先贤们称道。因为邢邵的文章瑰丽富赡,人们十分妒嫉。洛阳每当有达官显贵被任命新职,大多请邢邵代写谢表。曾有一位贵显的大官刚被朝廷授予职务,大肆宴请宾客,袁翻与邢邵都在坐。袁翻想着主人会委托他代写谢表,然而却请了邢邵,他因此很不高兴。
太昌初年,朝廷令他任职内省,授给御史职务,命他负责尚书省门下事。朝廷凡任命重要官员,都要先问他是否可以,然后再去任命。他被授予卫将军、国子祭酒。因双亲年纪高迈,辞职还乡。朝廷下诏破例给他五名兵士,并让他一年入朝一次,遇事向他征询意见。他母亲去世,悲哀痛悼,超过常礼。
以后,任骠骑、西兖州刺史。在州中任职时有很好的政声,官衙
旁边喊冤告状的人敲击的大鼓没有响过。吏卒们的作奸犯科,官员们的是非短长,他没有不知道的。定陶县距州城五十里,县令的妻子每天晚索上要人家一斗酒、一束干肉,邢邵夜晚把县令拘捕,天未明又把他放回,斥责他索要人家的东西,全州上下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离职时,官民父老及老妪都追着为他送行,哭泣声不绝于路。
邢邵性情清简静素,涵养较深,处事谨慎。兄弟和亲友之间,相处和睦。他博览典章经史,通晓古今。晚年留意于《五经》,穷究其中的要旨。
事奉寡嫂很恭谨,抚养亡兄之子刑憩热爱深厚在究州时,有都城使者说刑憩熟病,就忧愁得废寝忘食,面色消瘦等到刑憩去世,人们为他伤心,他悲痛虽然很深,竟不再哭,宾客吊祭孔问,仅擦泪而已他高尚的情操深远的见识,开导解释疑滞的难题,自东门吴以来,没有人可比。
《北史·刑邵传》
3、《明史·毛伯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毛伯温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毛伯温,字汝厉,吉水人。祖超,广西知府。伯温登正德三年进士,授绍兴府推官。擢御史,巡按福建、河南。世宗即位,中官张锐、张忠等论死,其党萧敬、韦霦等阴缓之。伯温请并诛敬、霦,中官为屏气。
嘉靖初,迁大理寺丞。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李福达狱起,坐为大理时失入,褫职归。用荐起故官,抚山西,移顺天,皆未赴。改理院事,进左副都御史。为赵府宗人祐椋所讦,解官候勘。已,复褫职。
十五年冬,皇嗣生,将颁诏外国。礼部尚书夏言以安南久失朝贡,不当遣使,请讨之。遂起伯温右都御史,与咸宁侯仇鸾治兵待命。以父丧辞,不许。明年五月至京,上方略六事。会安南世孙黎宁遣陪臣郑惟僚等诉莫登庸弑逆,请兴师复仇。帝疑其不实,命暂缓师,敕两广、云南守臣勘报,而命伯温协理院事。御史何维柏请听伯温终制,
不许。伯温引疾不出,至禫除始起视事。其冬迁工部尚书。
十七年春,黔国公沐朝辅等以登庸降表至,请宥罪许贡。先是,云南巡抚汪文盛奏登庸闻发兵进讨,遣使潜觇。帝已敕遵前诏进兵,文盛又纳安南降人武文渊策,具言登庸可破状,复传檄安南令奉表献地。及是,帝下奏付廷议,佥言不可许。乃改伯温兵部尚书,克期启行。帝以用兵事重无必讨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书张瓒无所画视帝意为可否朝论多主不当兴师顾不敢显谏制下数月,两广总督侍郎张经以用兵方略上,且言须兵三十万,饷百六十万石。钦州知州林希元则极言登庸易取,请即日出师。瓒不敢决,复请廷议。议上无成策,帝不怿,让瓒,师复止。命伯温仍协理院事。
明年二月,帝幸承天。诏伯温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俄选宫僚,加兼太子宾客。大同所辖五堡,距城二百余里,极边近贼帐。自巡抚张文锦以筑堡致乱后,无敢议修者。伯温曰:“变所由生,以任用匪人,非建议谬也。”卒营之。
(节选自《明史•毛伯温传》) 译文:
毛伯温,字汝厉,江西吉水人。祖父毛超,做过广西知府。伯温考中正德三年进士,拜授绍兴府推官。提升为御史,先后巡按福建、河南。世宗即位后,宦官张锐、张忠等被判死刑,他们的党羽萧敬、韦霦暗中拖延行刑。伯温上书请求一并杀了萧敬、韦霦,官官们为之胆怯。
嘉靖初年,伯温升为大理寺丞。后来又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李福达一案发生,伯温因为在大理寺时误判重罪,被罢官归乡。后来因为他人推荐恢复旧职,让他巡抚山西,又改为巡抚顺天,他都没有上任。朝廷于是让他改为办理都察院的事务,提升他为左副都御史。(他)受到赵王府的族人朱椋的攻击,被解除官职听候考察。过后又被革除了职务。
十五年冬天,皇子出生,打算向外国颁布诏书。礼部尚书夏言认为安南多年不来朝贡,不应当派遣使节,并进而请求讨伐它。(世宗)于是起用伯温为右都御史,让他和咸宁侯仇鸾整兵待命。伯温以父丧在
身推辞,世宗不答应。第二年五月(伯温)到达京城,递上六条方略。恰好这时安南国王孙黎宁派遣陪臣郑惟僚等人来诉说莫登庸弑君篡权,请中国兴兵替他们复仇。世宗怀疑情况不真实,命令(伯温)暂缓出兵,传令两广、云南守臣核查报告,同时让伯温协助办理都察院的事务。御史何维柏奏请让伯温守完丧,(世宗)不答应。伯温只好称病不出,一直到除丧服的祭祀过后才出来理事。这年冬天,(伯温)升任工部尚书。
十七年春天,黔国公沐朝辅等拿登庸的降表献给朝廷,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行,允许安南来朝贡。在此之前,云南巡抚汪文盛奏称,登庸听说朝廷将发兵前往讨伐他,派人偷偷来侦察。世宗已传令要大臣按照以前的诏书出兵,文盛又采纳安南投降过来的武文渊的计策,上书说登庸可以拿下来的情况,一面又传檄安南命令他们向朝廷上表献地。到这个时候,世宗把朝辅的奏章交给大臣们讨论,大家都说不能答应他。(世宗)于是改命伯温担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限期出征。世宗认为用兵的事关系重大,并没有非讨伐安南不可的意思,只是想威吓制服它而已。可是兵部尚书张瓒没有什么主见,只知道完全听从世宗的旨意。朝中大臣们多认为不该兴兵讨伐,只是不敢明白地谏阻。世宗的指示传下去几个月后,两广总督侍郎张经递上一份用兵方略,并且说需要三十万士兵,一百六十万石粮饷。钦州知州林希元则极力说登庸不难拿下来,请立即出兵。张瓒不敢做决定,又奏请让大臣们公议。讨论过后递上去的决议又没有什么像样的计策,世宗感到不高兴,责怪了张瓒一番,军队又停止出征了。命伯温仍旧协助办理按察院的事务。
第二年二月,世宗住在承天,诏令伯温去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的军务。不久选用为东宫官员,又给他加官,兼任太子宾客。大同所管辖的镇边、镇川、弘赐、镇河、镇虏五座城堡,相距二百多里,最边远的地区接近敌人营.帐。自从巡抚张文锦因为修筑这些城堡导致兵变后,没有人敢再主张维修它们了。伯温说:“兵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文锦用人不当,并不是他的建议有什么不对。”最终还是修复了这些城堡。
《明史·毛伯温传》
4、《宋史·程之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程之邵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程之邵,字懿叔,眉州眉山人。曾祖仁霸,治狱有阴德。之邵以父荫为新繁主簿。
熙宁更募役法,常平使者欲概州县民力,以羡乏相补。之邵曰:“此法乃成周均力遗意,当各以一邑之力供一邑之役,岂宜以此邑助他邑哉?”使者愧服,辟之邵为属,听其所为。
熊本察访蜀道归,语诸朝曰:“役法初行,成都路为最详,之邵力也。”诏召见,成都守赵抃奏留之。入为三司磨勘官,得隐匿数十万缗。从副使蹇周辅计度江、岭盐,还,除广东转运判官。
元祐初,提举利、梓路常平,周辅得罪,亦罢知祥符县。俄知泗州,为夔路转运判官。夔守强狠不奉法,劾正其罪。大宁井盐为利博,前议者辄储其半供公上,余鬻于民,使先输钱,盐不足给,民以病告。之邵尽发所储与之,商贾既通,关征增数倍。
除主管秦、蜀茶马公事,革黎州买马之弊,岁以仲秋为市,市四月止,以羡茶入熙、秦易战骑,得良马益多。知凤翔府,民负债无以偿,自焚其居,而绐曰遗火;有主藏吏杀四婢,人无知者。之邵发擿,岐人传诵。徙郑州。
元符中,复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缗。童贯用师熙、岷,不俟报,运茶往博籴,发钱二十万亿佐用度。连加直龙图阁、集贤殿修撰,三进秩,为熙河都转运使。秦凤出师,命之经制,即言已备十万骑可食三百日矣。徽宗喜,擢显谟阁待制。敌犯熙河,之邵摄帅事,屯兵行边境,解去。
俄得疾卒。方录功转太中大夫,不及拜,赠龙图阁直学士,官护丧归。子唐,至宝文阁学士。
(《宋史•程之邵传》 译文:
程之邵,字懿叔,是眉州眉山人。曾祖父程仁霸,审判案件积有阴德。程之邵以父亲的荫庇被封为新繁主簿。
熙宁年间变更募役法,常平使者(官名)想把州县的民力划一,以便使穷富互补。程之邵说:“这种募役法是成周协调民力的老做法,应当按一邑的民力来雇募这个邑的差役,哪能用一个邑来资助别的邑呢?”使者惭愧地听从了,征召程之邵为属官,听从他的做法。
熊本察访蜀道归朝,在朝廷上说:“募役法开始实施,成都路做得最周详,这是程之邵的功劳啊。”诏命召见,成都守赵抃上奏挽留他。召入任三司磨勘官,查出赃款数十万缗。跟从副使蹇周辅巡视江、岭盐业,还朝,授任广东转运判官。
元祐初年,提举利(广元)、梓路常平。(提举,简称仓司,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提举是指管理的意思。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周辅犯罪,他也罢官为祥符县知县。很快为泗州知州,任夔路转运判官。夔守凶狠不遵守法律,他弹劾指出夔守的罪行。大宁井盐获利丰厚,前任常把盐储存下一半供给官府,余下的卖给百姓,叫他们先交纳现钱,给的盐却不够重量,百姓上告这个弊病。程之邵把所储存的盐全部拿出给百姓,商贸流通了,关税增加了数倍。授任主管秦、蜀茶马公事,革除黎州买马方面的弊端,每年从仲秋开始贸易,满四个月为止,用剩余的茶到熙、秦去交换战马,得到很多良马。
为凤翔府知府,有人负债无法偿还,就把房屋自焚了,欺骗别人说是失火;有个人隐藏官吏杀害四个婢女,没有人发觉。程之邵揭发了事实,岐人传诵。调任郑州。
元符年间再任主管茶马,买马达万匹,收得茶税四百万缗。童贯在熙、岷作战,程之邵不等报批,就运茶到那里大量买粮食,支出二十万亿钱资助军费。接连加官直龙图阁、集贤殿修撰,三次晋升,任熙河都转运使。秦凤出师,诏命他去筹划,马上就集合了备有三百天军粮的十万骑兵。徽宗很高兴,提升为显谟阁待制。敌人侵犯熙河,程之邵代理元帅指挥军事,在边境上驻军巡逻,敌军退去。不久因病去世。正要记功转任太中大夫,没赶上拜任,追赠龙图阁直学士,官府派人护丧归乡。儿子程唐,官至宝文阁学士。
《宋史·程之邵传》
5、《清史稿·邵嗣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邵嗣尧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康熙九年进士,授山东临淄知县。有惠政,以忧去。十九年,服阕,补直隶柏乡。兴水利,减火耗,禁差拢,民安之。县人大学士魏裔介为嗣尧会试座主,家人犯法,严治之,不少贷。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值岁饥,或言勒积粟家出粟,嗣尧曰:“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已而蠲粟者众,岁不为灾。有言开滏阳河通舟楫者,巡抚于成龙使嗣尧往相度,嗣尧力持不可,谓:“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事遂寝。
盗杀人于县界,立捕至,置之法。或毁於上官,以酷刑夺职。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畿辅,民为申诉,事得白。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三十年,出为直隶守道,持躬清介,苞苴杜绝。遇事霆发机激,势要惮之。所属州县,肃然奉法。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圣祖谕曰:“学政关系人材,朕观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俱优,若以补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积弊。”时陇其已卒,遂命嗣尧以参议督学江南。既莅事,虚衷衡校,论文宗尚简质,著《四书讲义》,传示学者。甫试三郡,以积劳遘疾卒。身无长物,同官敛赀致赙乃得归葬。士民思之,为立祠肖像以祀焉。
圣祖澄清吏治,拔擢廉明,近畿尤多贤吏,如彭鹏、陆陇其及嗣尧,当时皆循名上达,闻于天下。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译文: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省猗氏县人。康煕九年考中进士,任山东临淄知县。为政有仁德,因父母丧事离任。康煕十九年,守丧期满除丧服,补缺任直隶省柏乡县知县。他兴修水利,减少碎银融化重铸银锭时的折耗税,禁止差役扰民,使百姓安居。本县籍的大学士魏裔介
是卲剐尧会試时的主试官,魏裔介家人犯了法,卲嗣尧严加惩处,毫不宽恕。又有一个旗兵毒打一户放高利贷的,到了县廷,还气势汹汹。卲嗣尧毫不屈从,拘捕他入狱,发文给都统,让他讯问旗兵的主人,主人不敢承担卲嗣尧就依法判(旗兵)的罪。正值饥荒之年,有人提议(官府)强制贮存粮食的人家拿岀粮食,邵嗣尧说:“人们正是因为不储存粮食,所以遢到荒年就束手无策,我正布望让贮存粮食的人家获得厚利,为什么强制〔人家拿出粮食)呢?”不久,捐出粮食的亼多了,当年没有造成灾荒。有人提议开浚滏阳河船,巡抚于成龙派遣卲嗣尧前去考察测量,卲嗣尧极力主张不能开浚,说:“这条河大旱大涝不定,不宜邁船。即使能遜航,恐怕也是水运貨物的奷处归属了商人,清淤通河的害处归属穷苦百姓了。”事情于是中止。
强盗在县城边界杀人,邵嗣尧立刻抓捕〔他)到县廷,依法处置。有人到上级那毁谤(他),用他溢施酷刑的罪名剥夺了他的官职。(后)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京城周边地区,柏乡县百姓为卲嗣尧申诉,冤情得以昭雪。于成龙又推荐了他,补缺任清苑县知县。卲嗣尧更加感动振奋、自我激励,屡次断破疑难案件,人们将他比作包青天。康煕二十九年,尚书王骘因卲嗣尧清正廉洁孝慈仁爱推荐他,他被保举之后调任京职,提拔为御史。康熙三十年,他出京担任直隶省守道,自身秉持清正耿直(的品行),社绝贿赂。遢到事情如雷霆发作,行为杋敏,情绪激切,有权势居要职的人忌惮他。他所管辖的州县,风气肃然,(人们)奉公守法。
康煕三十三年,江南学政一职空訣,圣祖康煕帝口谕:¨学政一职关系人材,我观察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兼优,如能用(他俩)补缺授任,(他们)一定能秉持公正考评士人,荜除积久的弊端。当时陆陇其已去世,朝廷于是任命邵嗣尧以参议身份督学江南。卲嗣尧到任后,虛怀若谷,以无偏见之心品评考核,评论文章崇尚简约质朴,撰写四书讲义,传给学子们看。(措施)刚刚试行了三个郡,他就因积劳成疾去世。卲嗣尧身上没有多余的物品,同僚们凑钱作为丧葬費,他才得以归葬故乡。士人百姓都怀念他,立祠堂画肖像来祭祀他。
康煕帝廓清吏治,提拔廉明的官员,临近囯都的地方,贤官特别
多,例如彭鹏、陆陇其和卲剐尧,他们当时都以循吏之名被向上报送,闻名天下。
《清史稿·邵嗣尧传》
6、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 原文: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
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译文:
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
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商纣王做国君,残暴到了极点。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说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纣王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
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
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以其他的罪名诬蔑它。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事大大的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
王安石《读《江南录》》 7、《宋史·邵晔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邵晔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邵晔,字日华,幼嗜学,耻从辟署。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授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授晔光禄寺丞,使广南采访刑狱。历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监察御史。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入判三司磨勘司,迁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廷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寨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
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复判三勾院,出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译文:
邵晔字日华,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始入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粗鲁愚昧,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全部为死罪,已经判罪定案,邵晔发现他们冤枉,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事实。杨全不以为然,传讯张道丰等伏法,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将其打入牢狱审查案情。不久捕获到真正的强盗,张道丰等人于是得以释放,杨全获罪削官为民。邵晔由外任调回朝廷。皇帝召见他问话,太宗对他说:“你能救活我的百姓,确实值得嘉奖。”赐钱五万,下诏书晓谕天下要以杨全之事为戒。任命邵晔为光禄寺丞,出任广南采访刑狱。历任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任监察御史。以母亲年迈请求回去奉养,得任朗州知州。入朝兼三司磨勘司之职,改任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年间,代理光禄卿,担任交趾安抚国信使。恰逢黎桓死,他的儿子龙钺继承父位,其兄龙全率兵抢劫仓库的财物后离去,其弟龙廷杀死龙钺后自立,龙廷兄明护率领扶栏寨兵攻打。邵晔驻扎岭表,将此事上奏,改为缘海安抚使,允准自主行事制定方略。邵晔致信安南,晓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其迅速确定首领。明护等人立即听命,奉龙廷主持军事。当初,皇帝诏令邵晔待事变结束后,就以原打算赐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邵晔上言道:“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不如等龙廷贡奉后,别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真宗对此极为
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出使返回后,改任兵部员外郎,赏赐金印紫绶。当初邵晔受命出使时,借得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的物品,等到为安抚时,已偿还了其中的一半,余下的都诏令加以免除。曾经进献《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
不久兼任三司三勾院之职,由于所举荐季随贪赃枉法而获罪,邵晔被判削去一官,皇帝因其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只令他停任。大中祥符初年,起用为兖州知州,上表奏请东封泰山,皇帝以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了他。等到派遣王钦若筹划封禅一事时,仍兼州事,就任命邵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完毕,提拔任命为刑部郎中,又兼任三勾院,出任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大中祥符四年,改任右谏议大夫、广州知州。广州城濒临大海,每逢海外的船只到岸,常苦于飓风的袭击,邵晔开凿内濠使船只通过,飓风再不能损坏船只。不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宋史·邵晔传》
8、邵长蘅《阎典史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邵长蘅《阎典史传》原文及翻译邵长蘅 原文: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人。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豫王①大军渡江,弘光帝②寻被执。诸生③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户才及万,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
门板,贯铁絙④护之,取空棺实以土,障隤⑤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蒿为人,人竿一灯,立埤堄⑥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降本朝总兵也。遥语应元:“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敛,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遂被缚。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日暮,应元死。
(节选自《虞初新志》卷二,有改动)
[注]①豫王:名多铎,清顺治皇帝的叔父。②弘光帝:明亡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③诸生:秀才。④铁絙(gēng):大铁索。⑤隤(tuí):倒坍。⑥埤堄(pínì):城上的齿形矮墙,又叫雉堞。
译文: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升为江阴县典史。刚到江阴,就碰上江洋大盗驾着百余艘船只,扯着旗帜乘涨潮时擅自闯入内地,快要逼近江阴县城。阎应元佩带大刀弓箭挺身而出,纵马在街头大声呼叫道:“是男子汉的,跟我去杀盗贼保家园!”顷刻间,有上千人响应,但是苦于没有武器。应元又驱马奔向贩卖竹竿的商店大声喊叫:“事情紧急啦!每人借上一根竹竿,钱由我来付。”有千把人,在江边摆开阵势,那长矛般的竹竿密密麻麻像树林一样耸立,士兵们一个挨一个围得像壁墙。应元来来去去地驰马射击,每发一支箭,就射死一个盗贼。接连
射死了三个,盗贼心惊胆战地张帆逃走了。
豫王率领大军渡江,弘光帝不久被劫掳。秀才们要求新上任的县尉陈明选主持县城的防御。陈明选于是派人骑马去迎接应元。应元挥袖马上动身,当夜快马赶到江阴城。这时江阴城里的兵士不到一千人,人口仅万户,连粮饷也无处筹措。应元来了以后,就整理城中的文书簿籍,修建戌守瞭望的岗楼,命令每家派一个男子上城守卫,其余的人轮流送饭。下令说:“捐献的不一定是银钱,交豆子、谷子、丝绸、布匹和其他东西的听便。”
这时逼近江阴城的清军已有十万人,于是架起大炮轰击城墙,城墙被炸裂开来。应元下令用铁片包裹门板,再用铁索缠起护住城墙,并取空棺材装上泥土,用来堵住倒坍的地方。这时城中剩下的箭很少了,应元便利用月黑,用蒿草扎成人的模样,每个草人身上插着一盏灯,把它们放在城头的矮墙间,四面守城的兵士埋伏在城墙内,敲着战鼓大声叫喊,那声势好像要从城上用绳子把兵士放下去袭击一般。清军惊吓起来,发射的箭密集得像下雨似的;等到天亮时,守军获得了数不清的箭。应元后来又派勇士夜里从城上顺绳而下潜入敌营,凭借风势放火烧营,清军大乱,自相践踏残杀而死的有几千人。
清军撤退,在离城三里的地方扎下营寨。主将刘良佐在骑兵护卫下来到城下。刘良佐是投降清朝的将领。他在城下远远地向应元喊话:“朝廷已经不能控制江南了,大人若早点投降,可以保证你功名富贵!”应元说:“我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罢了,还懂得君臣大义。将军曾是国家的重要栋梁,不能保住江淮的领土,竟然成了敌军的先锋,你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县有节义的士子百姓啊?”刘良佐羞愧地溜走了。
阎应元生性严正刚毅,发布命令公正严肃。对钱财看得很轻,奖赏起来一点也不吝啬。他亲自为受伤的士兵包扎创口,对牺牲的人用厚木棺材殓葬,还哭着洒酒祭奠他们。他和勇士们说话,总叫他们“好兄弟,从不直呼其名。”
贝勒把两个投降的将领双手反绑着,叫他们跪在城下劝诱城中守卫的将士投降。应元骂道:“‘败军之将,被捉住了不快些去死,干嘛还要啰啰唆唆没完没了地胡说!”贝勒又派人传达命令:“如果把城
中四门首倡抵抗的各杀掉一人,马上就撤去包围。”应元厉声回答:“宁可砍我的头,为什么要杀老百姓!”把前来传令的人呵叱走了。
贝勒已经探悉城里没有要投降的意思,因此攻城更加猛烈了。应元情绪激昂地登上城头矮墙,大义凛然,神色镇定。第二天早晨,江阴城被攻陷,清军大队人马蜂拥着冲上来。应元带上百名决死的士兵,奔驰冲杀,先后在八处地方展开了巷战,所遇清军有上千人被杀死杀伤。应元料想不能幸免,便纵身跳进前湖中,水很浅没有漫过头顶,最终被捕。见到贝勒,应元挺身而立不屈服。一个士兵用长枪刺穿应元的小腿,他小腿骨折仆倒在地。傍晚,应元死去。 9、《明史·邵捷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邵捷春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惬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鐕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鐕,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时张献忠、罗汝才已叛,捷春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道扼之。国安连破贼,贼遂还入秦、楚。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裹阳,檄蜀军受节度。嗣昌以楚地广衍,贼难制,驱使入蜀,蜀险阻,贼不得逞,蹙之可全胜,又虑蜀重兵扼险,贼将还毒楚,调蜀精锐万余为己用,蜀中卒自是益疲弱不足支矣。捷春愤曰:“令甲失一城,巡抚坐。今以蜀委贼,是督师杀我也。”争之,不能得。嗣昌以八月终率师入蜀,于是群贼尽萃蜀中。当是时,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秦良玉、张令军。于是捷春乃扼水寨观音岩为第一隘,以部将邵仲光守之。九月,献忠突败仲光军,破上马渡。十月,献忠突净壁,遂陷大昌。良玉、令两军皆覆。关隘侦候不明,防军或远离戍所,贼乘隙而过无人之境。嗣昌遂收斩仲光,上疏劾捷春失事。
十一月,逮捷春使者至。捷春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王为疏救,不听。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译文: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崇祯二年,邵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负责把守川南,期间他招安、平定了高、杨二氏的叛乱。后来升任浙江按察使。在考核官员时,因故被贬官。过了很久,他被起用担任四川副使,在崇祯十年秋天抵达成都。当时陕西的贼寇已经攻入四川,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率领全部川兵在北面抵抗贼兵,成都城中只有屯田的士兵和蜀王府的护卫军,人心惶惶,邵捷春打开城门接纳躲避贼兵的乡民。中尉奉鐕勾结贼兵抵达城下,邵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捉拿了奉鐕,并且招募市民,起用被免职的旧将领固守成都。贼兵离去后,蜀王上书奏报他的功劳。正好这时王维章被罢官,傅宗龙接任其职位,朝廷命令邵捷春担任监军,偕同总兵罗尚文一起攻打贼兵。第二年,邵捷春被提升为右参政,仍然负责监军。十二年五月,傅宗龙入朝掌管中枢,就提拔邵捷春担任右佥都御史接替他。此时张献忠、罗汝才已经反叛,邵捷春派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路扼制。方国安连续打败贼兵,贼兵于是回到陕西、湖北。十月初一,杨嗣昌在襄阳誓师,发布檄文命令四川大军接受他的节制调度。杨嗣昌认为湖北土地广阔,贼兵难以制服,(如果)驱使他们进入四川,四川地势险要,贼兵无法施展,大军追逼就能大获全胜,又考虑四川有重兵把守险要之处,贼兵将返回荼毒湖北,就调出四川的精锐兵力一万多人由自己使用,四川的军队从此更加疲弱无力不足以支撑。邵捷春愤怒地说:“依照法令丢失一座城,巡抚就获罪。现在要把四川让给贼兵,这是督师要杀我啊。”跟杨嗣昌争辩,不被听取。杨嗣昌在八月底率军进入四川,这时各路贼兵全都集中在四川境内了。正当这个时候,邵捷春率领两万疲弱士卒防守重庆,能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张令的部队。于是邵捷春就扼守水寨观音岩作为第一道关口,让部将邵
仲光驻防。九月,张献忠突袭打败了邵仲光的部队,占领了上马渡。十月,张献忠突袭净壁,占领了大昌。秦良玉、张令的两支部队都覆没了。关隘驻军对贼兵的动向侦探不清楚,防军有时又远离防地,贼兵就钻空子通过了没人防守的地方。杨嗣昌于是收斩邵仲光,又上奏疏弹劾邵捷春作战失败。十一月,逮捕邵捷春的使者到来了。邵捷春为人清廉谨慎,治理四川实施惠民政策。(他被逮捕时)哭着送行的士人百姓堵满道路,船无法开动。蜀王替(他)上书求救,(朝廷)没有听取。皇帝命令巡按御史派官员把邵捷春押送到京师,打入监牢判处死刑。邵捷春自知难免一死,第二年八月就喝下毒药死在狱中。福王在位时,朝廷给邵捷春恢复了官职,追赠他为兵部右侍郎。
《明史·邵捷春传》
10、李梦阳《邵道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梦阳《邵道人传》原文及翻译李梦阳 原文:
邵道人者,蜀人也。至庆阳,年七十余矣。道人不欲言,凡所颐指色授,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道人馆于钟楼街周家,筑土,被衲,无昼夜露坐。郡中诸子弟少年争来事道人。道人凡所颐指色授之,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
道人喜看病,病者家请往,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即可活,道人则目诸弟子,而诸弟子则置饭病者前,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诵大悲咒,已,起尺摩病者曰:“瘥矣!”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然道人不取钱,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病者家脱有见饭饭道人,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食之,若加饭,更以碗列之,不食也。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曰:“更为造美食?”道人则不食。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终不欲人更造也。
道人善饮水,乡野人闻之,争来请,愿观道人饮水,道人微笑颔然之。弟子前置水,道人目弟子,令乡野人自置水,亦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饮之。若冬月水冰,则闻道人齿间瀺瀺声,顷之,肩
踊面红,汗簌簌下若雨也。
道人与予世父同时,世父患胫疡久不愈。以问道人,道人曰:“此祟也,若往聘于某氏乎?谓其女陋也,将更聘之,女惭而缢死,此其祟也。”世父大惊,伏地顿首曰:“奈何?”道人曰:“今遇我,三日解矣。”三日疡果瘥。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一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环守之。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道人犹挥肱坠焉。夜半,霹雳隐隐起屋脊,若戈士甲马战斗之声。诸弟子震慑伏地,天明起视,则道人死矣。
赞曰:子不语怪。若道人者,何如人哉?二氏①惑世乱政,而道人口悛悛不欲道辞。急人所难,弊而后已。呜呼,是所谓逃于墨者,非耶?
(选自明代李梦阳《空同集》)
【注释】二氏:此指佛教、道教两家。 译文:
邵道人是蜀地人。到庆阳时已经七十多岁了。道人(平常)不愿说话,大凡想要表达的都用面部表情示意,所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然而见过他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邵道人授馆在钟楼街周家,用土筑屋,身披僧衣,无论白昼黑夜都坐在露天处。郡中的那些子弟少年争相前来侍奉道人。道人都用面部表情告诉他们自己的意思,那些子弟少年没有不合道人心意的。
道人喜欢替人看病。患者家属请他出来看病,他便让患者张开眼,又让患者呵气。倘若患者是可以救活的,道人就给弟子们示意,弟子们便把饭放在患者身前。道人拿出他袖中的铁尺横放在饭上,口诵大悲咒,念完后,拿起铁尺抚摸着患者说:“病好了!”假如是救不活的,道人便快步走出。患者家属请问患者死亡的日子,道人便伸出手指示意,忌日与他指出的相同。然而道人从不收钱,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救活一人,便拿取一尺布作衲衣里子,做里子的布够了,便不再拿取。患者家属假如有现饭给他吃,就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不问饭多饭少,
道人都吃了;如果另外还添饭,又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道人便不再吃了。假若发现是粗劣的食物,道人就高兴地吃了。如果(患者家属)问:“要另外替你烹制美食吗?”道人也就不再吃了。如果看见饭中有时混杂荤菜,道人就说:“只需将荤菜挑出去就行了。”终归是不想让人为他重新做饭。
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听说了,争相来请他,希望观看道人喝水,道人微笑点头答应。弟子在他面前放置好水。道人给弟子示意,让乡里人自己放置好,也用碗排放在桌案上,不问水的多少,道人都会喝了。如果冬天水结冰,就听见道人牙齿间发出瀺瀺的声响,一会儿,道人的肩头耸起,面色发红,汗水簌簌而下,就像下雨一般。
道人跟我的大伯父年岁相仿,大伯父患有烂脚病很久不能治愈,问道人什么原因,道人说:“这是鬼魂在作怪。你曾经前往某人家向人聘过亲吗?你说他家的女孩子相貌丑陋,要另外去别家聘亲。那女孩因此惭愧,自缢而死。这就是她的鬼魂(在祸害你呀)。”大伯父很吃惊,伏在地上叩头说:“我该怎么办呢?”道人说:“你现在遇到了我,三天后祸害就会解除。”三天后大伯父的病果然痊愈了。
过了十多年,有一天道人忽然对弟子们说:“我将要回去了。”弟子们说:“先生是给庆阳造福的人,庆阳人也没敢怠慢你,怎么突然说要回去呢?”道人没有回答。有一天,道人让人架设三层桌几,坐在上面。弟子这才醒悟到他说的回去就是死的意思。便团团围坐伺候他。晚上有人登上桌几去伺察他的呼吸,道人仍然挥臂将他赶下来。半夜时分,屋脊上隐隐有霹雳之声,有如金戈铁马战斗的声响,众弟子一个个震惊害怕,拜伏在地。天明,起身看时,邵道人已经死了。
赞文说:孔子不谈论怪异之事。那么,像道人这样的人,到底是什么人呢?释道两家迷惑世人,祸乱政治,然而道人却为人诚谨忠厚、不多言辞。他能够急人所难,死而后已。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从墨家中出逃出来的人吧,难道不是吗
李梦阳《邵道人传》
1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原文及翻译译文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原文及翻译邵伯温
原文:
田昼者字承君,阳程人。其人物雄伟,议论慷慨,俱有前辈(注)之风。邹浩志完者,教授颖,与承君游相乐也。浩性性,因得承君,故遇事辄自激励。元符间,承君监京城门。一日报上召志完,承君为之喜。又一日,报志完赐对,承君益喜。监以法不许出志完亦不来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见承君以测其意客问:“承君近读何书?”承君曰:“吾观《墨子》,作诗“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之句。”为邹志完发也。客言于志完,志完折简谢承君,辞甚苦,因约相见。承君曰:“斯人尚有所畏,未可绝也。”趣往见之,问志完曰:“平生与君相许者何如?今君为何官?”志完愧谢曰:“上遇群臣,未蛮假以声色,独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故不胜言,意欲使上益相信而后言,贵其有益也。”承君许之。既而朋党之祸大起,时事日变更,承君谢病,归阳翟田舍。一日,报废皇后孟氏,立刘氏为皇后。承君告诸于曰:“忠完不言,可以绝交矣。”又一日,志完以书约承君会颖昌中涂,自云得罪。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谏废立皇后时,某之吉戆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复望清光矣。”下殿拜辞以去,至殿门,望上犹未兴,凝然若有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临别,志完出涕,永君正色责曰;“使志完隐默,官京师,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岂独岭海之外能死人哉!愿君无以此举自满,士所当为者,未止此也。”志宽茫然自失,叹息曰:“君之赠我厚矣!”乃别去。
建中靖国初,承君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病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
(选自束·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前章:指田昼的伯父田况,北宋名臣、学者。 译文:
田昼,字承君,阳翟人。他身材高大魁梧,言谈慷慨激昂,很有其前辈田况的风范。邹浩,宇志完,任颍昌官学教授,和田承君交情
甚好。邹浩性格怯懦,为与田登相处,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就能以田昼为楷模激发鼓励自己。元符年间,承君任京城监门之职。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召见邹志完,承君替他感到高兴。又一天,又有人来报,说帝王召见邹浩对答问题,田昼更加高兴。按照法律规定,监门官不许外出见人,邹浩也不能前来见田昼。很长时间后,邹浩担任朝中言官,田昼也开始想念邹浩了。邹浩就派人来见田昼,并以此来了解他的心意。来人问田昼:“您近来读什么书?”田昼回答说:“我在读《墨子》,并且写了“知君既得云梯后,应悔当年泣染丝'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诗是他为邹浩有感而发的。来人回去告诉了邹浩,邹浩立刻写信向田昼道歉,信中言语很是悲苦恳切,于是约定见面。(读信后,)田昼说:“这个人还是有所敬畏的,不能和他绝交。”急忙去会见邹浩,并问他:“我平口与您所共同赞赏的行为是什么?现在您又担任什么官职?”邹浩惭愧道歉说:“皇上平素对待群臣,从未和颜悦色,惟独对于我却仿佛有些喜悦之色。现在天下大事多而杂乱,说也说不完。我的想法是想使皇上更加相信我后才进谏,(我认为,)这样做会更有好处。”田昼同意他的这种做法。不久,朋党之祸突然兴起,当时的事情每天都有所变化,承君托病辞职,回到阳翟家中。一天,有人来报,说皇上废黜了皇后孟氏,立刘氏当皇后。田昼告诉他的子侄们说:“(对于这件事,)邹浩不向皇上进言,我可以和他绝交了。”又一天,邹浩写信来约田昼在颍昌中涂相会,说自己犯了罪。田昼十分高兴,赶快前去见面,邹浩详细地说:“皇上废立皇后时我直言劝谏,言论过于直率鲁莽。皇上起初并不生气,我于是又启奏说:“我很快就要死了,不能再次见到皇上容颜了。”走下来后,我叩拜告辞而夫,到大殿门口,望见皇上仍未发怒,(只是)脸色凝重,若有所思。我第二天就因罪而被处罚了。”邹浩、田昼相处三天才分别,分别前,邹浩哭泣,田昼一脸正气,责备他说:“假如你沉默不语,能在朝廷任职,生伤寒之疾不出汗,五天也就死了。(这样说来,)难道只有岭海之外这样的僻远之地能使人死去吗!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个举动而自生烦闷,士大夫(臣子)应当做到的,不只是这些。”邹浩怅然若失,叹息说:“您赠送我的太丰厚了!”于是就离别而去。建中靖国初年,田昼入朝担任
大宗丞,宰相曾布想把他收归自己门下,田昼没有屈从,授官提举常平,也推辞了,请求担任淮阳军而离开京城。当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他。这一年遇到大的疫情,田登每天自己带着医生,挨家挨户去探望生病的人,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病。一天他患小病没有出门,正当白天,全军的人们都看见田昼骑着马带着随从腾空而去,到府上询问,已经去世了。有人说他是淮阳土神。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12、邵长衡《八大山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邵长衡《八大山人传》原文及翻译邵长衡 原文: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②。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③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觑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若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④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淳郁结,别有
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选自邵长衡《八大山人传》,有删节)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会城:南昌。③藏钩拇阵:猜拳游戏。④跋:通“茇”,蜡烛根。
译文: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生员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故,抛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发做了僧人。没过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经常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恍惚不得意,于是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看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王献之)、鲁公(颜真卿),能够自成一家;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圣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市井中屠杀牲畜、卖酒水的人,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
一天,他忽然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笑声更加“哑哑”地不可停止,喝醉了就常常叹息落泪。
我客居南昌,非常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我又惊又喜,急
忙上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仔细对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燃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但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缘故,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没有什么办法,就忽狂忽哑,依稀有玩世的态度,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
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65086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