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漳州市2021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漳州市2021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22-09-0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漳州市2021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 (2017高一下·济南期中)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 . 仰观宇宙之大 C .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2. (2分)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 . 蚓无爪牙之利 D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 (2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 . 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 . 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 . 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 . 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4. (2分) 分别比较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第 1 页 共 17 页

①且焉置土石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若毒之乎 A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5. (2分) (2018·浙江模拟) 下列诗句的内容与花名不对应的一项是( ) A .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荷花) B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梨花) C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桃花) D .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

6. (2分) (2019高一下·大庆月考) 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 秦时明月汉时关 B . 主人下马客在船 C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D .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7. (6分) (2019高二上·蚌埠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熹名政,

第 2 页 共 17 页

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言”。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占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 . 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 . 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

第 3 页 共 17 页

月不是一月。

D .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 . 第二段引用《诗经》《史记》的记载,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 . 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 . 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 . 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 . “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 . “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从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8. (2分) (2019高二下·官渡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猪年大年初一当天,8部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14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

“科幻”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主题词。据国家电影资金办初步统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5天,成为领跑春节档的票房“黑马”。而充满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紧随其后。

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有超过1.1亿人次到电影院观影,全国电影票房超过50亿元。

第 4 页 共 17 页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摘编自于佳欣《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2019年2月11日新华网) 材料二:

《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未有突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与好莱坞不同的是,中国科幻是把整个人类当作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中国科幻最有魅力的部分。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该片充满着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既有家园情结,又透视出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摘编自牛梦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2019年2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月10日18时,春节档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超过55亿元,排名前三的影片票房均破10亿元:《流浪地球》票房19.24亿元,《疯狂的外星人》票房14.10亿元,《飞驰人生》票房10.13亿元。

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让人意外,其背后是我国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6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占我国2018年GDP的十分之一,可见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同时从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GDP6.7%的增速,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

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文化产业消费,就是电影市场。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民已经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扩张迅速,但我们依旧缺乏一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当然了,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有关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

第 5 页 共 17 页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真正生产力。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集聚了很多的人才等资源,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与基础,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压舱石”,激活这些资源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台阶,其中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或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应深度挖掘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外媒评《流浪地球》称,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

(摘编自盘和林《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我们还缺点啥》,2019年2月11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猪年春节期间,有关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和上座率等统计数据显示,看电影已成很多人过年时的一项必选项目。

B . 猪年春节档的8部电影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电影行业相关人士认为这已经能够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C . 《流浪地球》的导演认为该片表现出的家园情怀不同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文追求。

D . 专家对《流浪地球》的热映有各种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解读,但他们都认同该片具有的巨大现实意义、正面价值。

(2)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民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消费是我国电影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B . 我国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种种束缚一旦打破,释放出文化单位的真正生产力,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C .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体量庞大,2018年营业收入占当年GDP的十分之一,增速更是GDP增速的两倍多。

D . 《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在猪年春节档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外媒认为它是中国电影业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的开始。

(3) 以上三则材料都报道了《流浪地球》的票房情况,它们报道的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 6 页 共 17 页

9.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曹禺执教剧校

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1936年的初秋季节,他一直忙着整理行李,接待新的朋友。他作为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应聘到这里来教书。虽然,很疲惫,但心情却有另一番新的滋味。

他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也渗透在教学里。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内在的底蕴。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是美不胜收。许多同学回忆说,万老师上课,可谓绝妙,他有学问,会表演,又有创作经验,因此,讲起课来就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加上他那口才,所以,每次上课,课堂里都挤得满满的,连外班的学生也来听他的课。他还有一套辅导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和理解剧本的水平,除重点讲授一些剧目,还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名著。他不是一般地布置一下,任其自流,而是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某某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要写出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这样一种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益匪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鉴赏能力。因为他所读中外戏剧名著较多,才能这样指导学生;同时,也因为他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这样不怕麻烦,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排戏,他基本上是运用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他首先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含义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样动作,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学生们说:“万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他写的剧本处处体现出他的艺术匠心,写得那么细致,连动作都写出来了,他指导学生排戏,也是这样,独具一格,犹如中国的工笔画。”他的教学和他的日常生活风度迥然不同,他为人比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很马虎、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但是,在排演场上,却挺较真,连一个动作都不准错。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曹禺来南京不久,便同马彦祥、戴涯等一起组织起“中国戏剧学会”,他们“为适应新兴演剧艺术职业化的要求”,组织了这个学会,强调通过演剧来研究话剧艺术。他们第一次便筹备了《雷雨》的演出,由曹禺扮演周朴园,马彦祥扮演鲁贵,戴涯扮演周萍,郑艳梅扮演繁漪,李虹扮演四凤。这是曹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这次演出之中。当《雷雨》在南京世界大戏院公演时,一下子便打响了,可以说轰动了南京城。特别是剧校的同学看到老师们的示范演出,真使他们大开眼界。马彦祥后来回忆说:我看过不下十几个周朴园,但曹禺演得最好。这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己的人物,他是个好演员,他懂得生活,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我觉得演周朴园没有比他演得更好的了。

第 7 页 共 17 页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也可以说是他享受创作的愉悦和欢欣的一年。 (节选自田本相《曹禺传》)

(1) 曹禺在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时,教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 文章重点写曹禺在剧校的执教情况,第三自然段结尾提到他的日常生活风度,有何用意?

(3) 曹禺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的教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0. (11分) (2019高一上·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①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②,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③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注释】①乂yì:有杰出才能的人。 ②纁xūn:浅红色。 ③刍chú:青草。

第 8 页 共 17 页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B .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C .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 时/左右大业者也/

D .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屡辟公府,不起 辟:被征召

B . 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县:通“悬”,悬挂 C . 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稼穑:农业劳动 D . 及林宗有母忧 , 稚往吊之 忧:忧愁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 . 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 . 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 . 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

第 9 页 共 17 页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11. (7分) (2017·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 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A . 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 . 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 . 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 . 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 .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 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第 10 页 共 17 页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7高一上·苏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 彼童子之师,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3) 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4) ________,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5) 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崔颢《黄鹤楼》) (6) 柴门闻犬吠,____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 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 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六、 语言表达 (共3题;共11分)

13. (5分) (2019高二下·德州期末) 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攻坚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他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鄙校决定于本月18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高三年级部 2019年7月10日

14. (1分) (2017高三上·庄浪月考)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第 11 页 共 17 页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 ; 。

15. (5分) (2016·成都模拟) 如图是中国湿地文化节徽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七、 名著阅读 (共1题;共9分)

16. (9分) (2018高一下·灌南月考) 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梳妆匣”引发的家庭风波。

八、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7. (5分) (2019高三下·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秋天到了,一棵梨树和一棵苹果树果子成熟了,人们把果子全部摘下来了,却把两棵树的枝叶弄得七零八落。梨树看着自己浑身的伤疤伤心地对苹果树说:我辛辛苦苦地奉献,人们对我还是这样,明年说什么我也不结果子了。苹果树沉默不语。

第二年秋天,苹果树依然结出许多红彤彤的苹果,人们像往年一样采摘果子,依旧把树叶弄得七零八落。由于梨树一个果子也没结,身上的叶子完好无损,他得意地对苹果树说:“怎么样,看我的叶子长得多茂盛,像你那样多难看呀!”苹果树说:我知道,可是,毕竟我们是果树呀!

这样连续过了五年,梨树终于被砍掉,变成了一堆柴。

苹果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告诉了果园主人,主人顿足:梨树的悲剧,人是有责任的啊!

第 12 页 共 17 页

上面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第 13 页 共 17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1、

2-1、

3-1、

4-1、

5-1、

6-1、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7-1、

7-2、

7-3、

8-1、

8-2、 8-3

9-1

第 14 页 共 17 页

9-2

9-3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0-1、

10-2、

10-3、 10-4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11-1、11-2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第 15 页 共 17 页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六、 语言表达 (共3题;共11分)

13-1

14-1、15-1

七、 名著阅读 (共1题;共9分)

16-1

八、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第 16 页 共 17 页

17-1、

第 17 页 共 1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