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新颖性的综合特点,而如何实施好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教学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积极贯彻,思想品德课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继而引发了一系列教学行为上的偏差,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和解决。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价庸俗化
在师道尊严盛行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无情的冷嘲热讽是极为常见的。可如今,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对学生无原则地迁就、表扬。学生所答问题明显不对,老师也不敢轻易说“错”,课堂评价缺少老师画龙点睛、高屋建瓴的指导,没有很好地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作用。“很好,太棒了”“你回答的完全正确”“你真棒,将来一定了不得” 之类的话在课堂上不绝于耳。这类话明显还有“假大空”的意味,经常使用,非但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他们产生疲劳感,觉得无论怎么回答老师的提问都是可以的,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死记硬背功利化
当前,社会各界仍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为了让学生能得到理想的分数,教师采取自认为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备课时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为制造“标准件”设置统一的模式;课堂教学时死抠教材,条分缕析肢解教学内容,课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条条杠杠。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课成了读读、背背、考考的“痛苦课”。教师一遍遍地重复已学过的内容,非得让学生滚瓜烂熟、铭记于心。否则,老师还要执著努力,而无视于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有“思想品德课没意思”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多媒体使用泛滥化
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图音并茂获得我们老师的青睐。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而且在教学方法上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有的情况下,如漫画的展示、图表的分析、例题的讲解,是用语言表述及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有的教师把课堂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区分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个主要标志。在这种思想意识的驱使下,课堂上大用特用多媒体;有的教师不管所教的内容是否适用于多媒体,也不去体味学生的感受,把所有的内容
统统打在屏幕上,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了。一些公开课、优质课评选中,多媒体的应用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来一堂课的内容无须多媒体,但有的老师为了作秀,采用多媒体来搞活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学习偏离了轨道,严重地干扰了学生对教学有用信息的接收。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四)课堂教学表演化
滥用表演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演是“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形式之一,符合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理念都适用于课堂表演的,是否要用表演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滥用表演,场景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看似把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课堂“活”了,实则本末倒置,滥用表演造成的繁华背后,只能是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未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认识得到升华。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变主导者为引导着,变传授者为合作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观”,积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共同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教师只有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学生才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乐于参与。而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
通过引导、启发教学活动,保护和扶持学生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策略。如在教学如何理解“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这一主题时,我引导学生以“一架飞机”进行思维发散,学生根据“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与“飞机”的特征进行思维发散,从而得出结论:一架飞机比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飞机的客舱比喻成“一个中心”,飞机的导航系统比喻成四项基本原则,飞机的动力系统比喻成改革开放,飞机航行的终点站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新的课改理念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主行为。广大思想品德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新课程的实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总结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育人”的摇篮。
参考文献:
[1]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
[2]高云.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J].甘肃教育,2006.
[3]李娇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