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alResearchonForeignLanguages&ArtsSep.2009No.3
5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6评介
张运桥,严敏芬
(徐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文章介绍并简评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5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6。该书摒弃
了传统语用学经典课题,向读者展示了当今语用学研究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它有益于语言学专业学生作进一步具体的专业化研究,也有助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
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却极为迅猛,它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
勃发展,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优秀学者和语用学著作教材不断涌现。暂不算国外的语用学著作,仅是国内出版的有影响力的著作就有二十多种,如熊学亮、何兆熊、姜望琪、严辰松、冉永平、何自然等学者都著有一定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作品,而其中何自然编写或主编的语用学著作及教材居多,如5语用学概论6、5语用学与英语学习6、5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6、5语用学讲稿6、5当代语用学6、5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6等。
[1-12]
一、著作的理论来源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语用学的研究
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除了探讨指示结构、会话结构、语用预设、语用隐含等常规议题外,还探讨特定民族中程式性言谈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习语的语用理据与功能等。语用学与诸多学科之间存在不可分离性,因此,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面研究也不断涌现,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等。毋庸置疑,语用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各种新理论的涌现为语用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它的发展。而将西方理论引介给中国读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作者们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可见其在学术问题上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关联论:认知语用学的核心
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在5关联性:交际与认知6一书中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论,它是以一般认知观为基础,研究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关联论已日趋成熟,在/语用学、修辞学、交际研究、语言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是语用学理论的又一重要发展0。
[15]
这些语用学专著有力地推动
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2007年12月,由何自然主编,谢朝群、陈新仁两位学者合作完成的语用学著作5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6(以下简称5语
[13]
用三论6)诞生了。与以往国内的语用学著作相比,该书并没有沿袭诸如指示语、语用含义、前提关系、言语行为等语用学经典课题的讨论,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取名为5语用三论6,让人耳目一新,可谓独具匠心,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张运桥(1976-),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严敏芬(1963-),女,江苏张家港人,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362009年第3期 5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6评介
(二)顺应论:宏观语用学的核心
1985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了语用学是关于语言的一种综观的观点,1999年又以专著的形式即5语用学新解6(UnderstandingPragmatics)系统呈现了该理论
[16]
因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掀起研究高潮。在国内,模因论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从2003年起国内语言学者们才开始密切关注和积极介入,但大多是以论文的形式展现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
[13](P149)
基于此,该书作者在
,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这本专著介绍此理论时力求做到全面翔实,其中包括对道金斯简介、/meme0一词的翻译、模因概念的提出、成功模因的特点、模因的复制,以及Blackmore对模因论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等等。此外,作者将模因论与语言语用结合起来,尝试性地创建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作者分别在第八章和第九章通过大量的汉语语料分析指出:语言是模因的主要载体之一,模因可以通过语言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意图有选择性地重复或类推出某种语言模因,帮助自己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二)强调交际的观点,体现语用学的本质交际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交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交际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如何运用语言提高交际效果,是语用学界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该书聚焦关联论、顺应论和模因论三种理论,专题性强,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三种理论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那就是它们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来指导人们的交际实践,增强交际的有效性。该书以专章的形式讨论了该理论与言语交际的关系,如第三章、第九章。关联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人们在意向性言语交际中理解语言,靠的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13](P47)
之所以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是因为作者提出的/顺应性理论0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
(三)模因论: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0。该术语由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倡导者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其所著的5自私的基因6(TheSelfishGene)中首次提到,其发展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在国内这一理论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仍是一个很新的理论。2003年何自然在5现代外语6上发表5模因论与社会语用6
[14]
一文,首次将模
因论引进国内,短短五年的时间,模因(meme)的语言语用研究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经学者们的努力也正日渐成型。模因论为审视和解释语用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语用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语用三论6为5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6丛书之一,作者通过介绍语用学当前的三种理论,力图让读者对/三论0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13](P2)
。以下对该论著作简要的评介。
二、对著作的评介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九章。上篇(1-3章)介绍关联论,中篇(4-6章)探讨顺应论,下篇(7-9章)引荐模因论。
从全书的篇章结构和篇幅可以看出,该书视野广阔,立意新颖,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它既适合语言学专业学生作进一步具体专业化研究,也可帮助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言语理解能力。总体而言,该书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
模因论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近年,西方对模因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尤其是Blackmore出版的TheMemeMachine
[17]
顺应论强调语言交
际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形态、句法、语义等。语言使用的顺应过程,不仅需要顺应交际意图,而且需要顺应交际环境。
[13](P102)
而模因论则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
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37为模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总第27期
模仿出新模因。
[13](P175)
基础上,增加了关联原则的演变过程;中篇顺因论中,作者结合汉语语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话信息过量现象的语用研究0加入书中,丰富了该理论的内容;下篇模因论中,作者则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汉语语料来阐述语言模因,语言轻松活泼,趣味盎然。
(三)增添评价、研讨环节,凸显学术争鸣该书作者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介绍当今语用学前沿理论,但作者并不满足于纯粹的单方面介绍,也没有一味地罗列概念和理论。与以往的国内语用学著作相比,本书加大了/评0的比重,做到了/评0/介0结合,相辅相成。同时作者对一些问题进行适度分析论述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适当地拓展和创新,这是该著作的又一大特点。通过目录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每一篇中都有专门的评价章节,如第三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三节;第七章第四节。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大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理论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有理有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也有一些对其他学者的质疑进行思考、回应的讨论章节。如在关联论:评价与思考一节中,对于黄衍提出的/关联论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的-不可证伪性.(non-falsifiability)0的观点,作者摆出斯波伯和威尔逊以及宙斯博士对批评观点的积极回应,内容客观、翔实。
[13](P61)
三、小 结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介绍关联论时,文中涉及了对认知语境的阐释,但对
认知语境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关联论的应用的分析则略显单薄。下篇模因论,第八章阐述模因与语言时,作者认为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共使用了22个例子来加以论证,但汉语例子就占了20个,英文例子仅有2个。可以看出,作者在选例方面似有欠缺,过于偏重汉语语言。此外,笔者认为作者如能在参考书目后加上术语索引则更能提高本书的实用性。瑕不掩瑜,该书仍不失为当今语用学研究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参考文献:
[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版社,
2000.2000.
[3]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4]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严辰松.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6]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社,版社,
2007.1988.1997.
[7]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9]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10]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4.
[12]何自然,冉永平,莫爱屏,王寅.认知语用学)))言语交
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3]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
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在
顺应论一章中,作者在肯定顺应论有创新性时,也介绍了多位学者对顺应论不足之处的观点,如Jaffe、刘正光、吴志高、谢少万。
[13](P117-118)
再如:
模因论第七章第三节,对于部分学者,如刘宇红等,对模因论所提出的质疑,作者直抒己见,从模因论学科独立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一一给予回应。我们暂且不去评论他们孰是孰非,仅这一评价环节和评介内容,就有助于语用学研究者拓宽视野,加深对现有语用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后人对此项研究少走弯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无疑也给此书增添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研讨色彩。
(四)提取理论精华,通俗易懂,将西方理论中国化
西方理论原著大多晦涩难懂,国内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视如畏途。该书并不是将西方的三种理论原搬复制,而是在全面掌握、精细梳理材料的基础上,站在学术前沿,提取其理论的精华。该书的撰写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不拿晦涩的术语吓人,既充分考虑了通俗易懂,又不缺乏理论深度。更可贵的是,作者还根据汉语的特点和描写的需要.对部分理论作了一些创新性探索和必要的调整。如在上篇关联理论中,作者在原书的
38(下转第48页)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9.
1999,
(6):
[5]张德禄.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J].外国语,
24-31.
[6]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6-12,80.
2000,
(2):
[7]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
24-30.
[8]HALLIDAY,M.
A.
总第27期
K.&HASAN,R.CohesioninEnglish
[M].London:Longman,1976.
[9]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andText:
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Cictoria:DeakinUniversityPress,1985.[10]
HALLIDAY,
M.
A.
K.
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85.
ATextualCoherencePerspectivetoForeignLanguageTeaching
DUYu-sheng
(CollegeofLanguages,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
Abstract:Basedon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thispaperexplainsHallidayandHasonpstheoryoftextualcoherenceandappliesittotheanalsisofoneparticulartexttoobtaintheprocedureoftextanalysis,aimingtoexploreanewapproachtoforeignlanguageteachingfromtheperspectiveofcohesionandcoherence.
Keywords:coherence;cohesion;foreignlanguageteaching;context
(上接第38页)
[1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2):94-103.
[15]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5/1995.[16]
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Arnold,1999.
1999.
Cambridge
[17]B1ACKMORE,S.TheMeme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18]DAWKINS,R.TheSelfGene[M].NewYork:
UniversityPress,1976.
AReviewofNewDevelopmentinPragmatics:
Relevance,AdaptationandMemetics
ZHANGYun-qiao,YANMin-fe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ThispaperexplicatesandappraisesthebookNewDevelopmentinPragmatics:Relevance,AdaptationandMemetics,pointingoutthatthebookdispenseswiththeclassicsubjectsofpragmaticsand
presentsthethreepioneeringtheoriesinpragmaticswhichcontributeaveryuniquebook.Thebookisconducivetonotonlystudentswhomajorinlinguisticsinfurtherspecializedstudies,butalsoautodidactswhoareinterestedinpragmaticsinspeechcomprehension.
Keywords:pragmatics;relevance;adaptation;memetics;review
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