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关于经方的加减,在伤寒医家中,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运用经方不加减,能熟练的运用经方,保持经方的纯洁度;
二是运用经方适当加减;
三是研究伤寒的理论,却用五脏辨证的方法处方。通过我们前面对胡希恕经方纯真度的分析,可以知道胡希恕运用经方基本是原方应用。有些医家以为经方太少,不能应付复杂的临床局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天下的疾病难以计数,仲景把他归结为“六病”,可以说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后世医家多用症状确立病名,去道远矣。这种做法一直到我们的《中医内科学》,并且中医学子都是用《中医内科学》来武装自己的。所以很难体会仲景的诊疗思维,要想学好经方,提高疗效,必须先放弃《中医内科学》的论述。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内科学》学得越多,接受经方就越受拘束。徐灵胎和陈修园主张烧掉仲景后的医书,最初笔者以为是言辞过激,崇古过甚。后来理解为应该把仲景的《伤寒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内科学》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补充,中医必须以《伤寒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如果用量化的话,经方当占百分之九十,《中医内科学》占百分之十。就中医而言,学科分的越细,实际上是离中医越远。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经方数量少,又没有分型,如何能应付临床呢?所以有人提出经方贵在加减,如用小柴胡汤加丹参、鸡骨草治疗肝炎,用麻杏石甘加鱼腥草、双花治疗肺炎,其实这都是误解经方所致,用的看似经方,实际上是用后世的五脏理论运用经方的,只是把伤寒方当成了一本方剂学,看似用经方,实际非也。岳美中先生对于运用经方不可随便加减深有体会,在其文集中记叙到:“运用古代成方于临证时,如证与方合,最好不要随意加减。1941年在唐山,诊治一李姓妇女,年50余,半年来经常尿血,频而且急,尿道痛,经多方医治未效,其脉数,小腹
痛拒按,此虽下焦蕴有湿热,但久尿脓血必致阴伤,处以猪苓汤: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阿胶6克,滑石9克。药尽3剂,诸症均逝,数日后又复发,但稍轻,因思其久病必虚,则于方中加山药9克,服药3剂,诸症反而加重,虑其加山药恐有失当之处,去之,复进3剂,诸症又减,只余排尿时尿道稍感疼痛,又虑及尿道久痛恐有砂石瘀滞,加入海金沙9克以导其浊,药后两剂诸症大作,鉴于2次反复失败的教训,再不敢任意加减,乃守猪苓汤原方,服10剂而获痊愈。我再指导学生临证时,常以此例相告,谓古方不可任意加减,若欲加减,宜谙习古人之加减法而消息之。”这看似个案,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因此运用经方要谨慎加减。当今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一张处方中,行气、活血、补正融为一体,甚至加点药理研究的东西,所谓乌梅能抗过敏,黄连能治早搏诸如此类,方子越开越大,而仲景的方子多是3-8味药,这是值得我们反思。仲景的方子和后世的方剂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后世方就是按药物的功效,堆积起来的。经方则是功效、气味的综合体,这是很不一样,我们在开方时,有几个大夫考虑到气味的化合之妙呢?所以说只要我们的水平还没有超过仲景,最好是老老实实,不要胡乱加减。更不要自以为得仲景之妙,自出机杼,自己组方子。李阳波曾经说:“从仲景的112方,发展到明清的多少千方,多少万方,方剂越来越多了,这究竟是中医发展的标志呢?还是中医没落的标志?我在这里作一个大胆的结论,这是中医没落的标志。”李阳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医生已经不知道“察机”治病了。其实细看仲景的方剂可知,很少有对症治疗的方子。原因在于:察机治病。不是失眠就用合欢皮、远志、菖蒲,不是食欲不好就用山楂、麦芽、谷芽。以下是笔者治疗的几个医案,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此类问题。例1:某男,腰痛,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俯仰,有时放射到腿,腰部怕凉,脉浮弦,处麻黄汤原方,数剂即愈。运用的依据,脉浮、腰痛、怕凉,脉证均支持为太阳病,结合35条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故用麻黄汤。还有一点须指出,论中所说的发热,不要和后人用体温计所量的体温等同起来,仲景时代没有体温计,发热也可以是病人的一种感觉,但是体温不一定高。因此,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都可以叫发热。例2:某女,49岁,汗出如洗,医诊为更年期综合症,脉浮缓滑,舌淡红苔薄黄。
根据脉和证处桂枝汤原方,药后啜粥。将息一如桂枝汤方后注。数剂即愈。运用桂枝汤的依据: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和更年期的症状描述相似,又有脉的支持,当然可以断为太阳病。后世说盗汗多阴虚,自汗多阳虚,其实在仲景的书中没有这样的言论,万万不可用后世的理论束缚头脑。例3:某男,72岁,脑溢血后遗症,十年前突发脑溢血。现反应迟钝,嗜睡,口角流涎,肢体左侧不遂,走路困难,语言表达能力甚差,问答时可以点头示意。诊脉之际发现肢体发凉,触摸下肢也发凉,问其是否四肢发凉,点头称是。脉细弱。子女告知平时血压高,服药维持尚可。断为少阴病,处四逆汤。我们分析一下这个病例,证是四肢凉、嗜睡,脉象细弱。脉证合参,支持少阴病的诊断,所以用四逆汤笔者举例子绝不是为了彰显水平的高低,是探讨如何用经方,例2更年期盗汗一般多用二仙汤加一些补肾药,实际是一种惯性思维,没有用仲景的思维武装自己,依然是用后世的一些思路,把疾病的一些症状当成病名,再分几个型。不是说这种模式不对,至少仲景不是这样用药的。一言以蔽之,要想用好经方,必须放下后世的理论,回归仲景的六经辨证,运用仲景的思维武装自己。能如此,经方需不需要加减已经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了。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