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运动中,特别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中,这一思潮曾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反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异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结合起来,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②按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逐渐不适应历史运动,并对非马克思主义获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经常处在不理解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的变化发展的经验的危险之中。为了防止和克服这种危险,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反对教条主义,主张由每一代来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在“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方
面,而指责、否定其另一个方面;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批评恩格斯和列宁阐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一致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进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问题,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径,并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但是,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2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一.它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表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一对双生子。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最初,这种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反对个别工厂主的斗争,进而发展到组织工人团体,开展经济斗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的斗争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建立政治组织,进行政治斗争,直至发动武装起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举行武装起义,夺取了城市,打击了统治阶级。起义虽然惨遭镇压,但是它表明了法国工人阶级的新觉醒。1837年,英国工人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为争取以普选权为中心的政治权利而斗争。在斗争中,工人阶级还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政治组织--全国宪章协会。运动持续了12年之久,先后有上千万人参加。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广泛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6月,在德国西里西亚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起义工人同反动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搏斗,其矛头直接指向了私有制,成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斗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走上了独立的阶级斗争的道路。
工人阶级斗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了准备:一方面,这些斗争显示了无产阶级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积累了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丰富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另一方面,这些斗争的失败表明,在工人运动中流行的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思潮,不能正确指明无产阶级解放的任务和道路,不能引导它走向胜利。因此,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革命理论,以便认识自己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懂得自己斗争的性质、条件和目标,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自觉战斗。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这一历史需要,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三、它是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科学结晶
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不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而且具备了它产生的理论条件。当时,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广阔的科学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料。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生物的细胞结构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这些成就,打击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批判了形而上学观点,使人们有可能系统地认识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真实联系,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这一时期,欧洲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主要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但是在历史上,它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它的创始人是
17世纪的配第(1623-1687),它的最后一位代表是19世纪初的李嘉图(1772-1823)。李嘉图总结前辈的成果,把这一学说推向了顶点。英国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观点,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他们还不自觉地触及剩余价值问题,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地租、利润和利息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他们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说成是自然的和永恒的,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研究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十分可贵的思想启示。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高峰。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1770-1831)和费尔巴哈(1804-1872)。黑格尔是第一个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地阐述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伟大哲学家。他认为,整个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他把普鲁士王国看做历史发展的顶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认识的终结。尽管如此,他毕竟首创了辩证思维的方法。费尔巴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在反对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冲破了唯心主义的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但他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在当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傅立叶(1768-1830)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他们继承并发挥了从16世纪产生发展起来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理论。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甚至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基础。他
们在批判的基础上,还拟定了各自的社会改革方案,描绘了未来新社会的远景。虽然它带有空想的性质,却包含有一系列积极的主张。比如,消灭私人经营,消灭三大差别,社会和谐,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等等。所有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总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集中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理论的最高成就,从不同方面提出和探讨了当时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它们所营造的理论环境,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肥壤沃土。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开放的、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上的。
任何社会学说,都不是从社会经济的和阶级的条件中自发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通过思想家的理论创造而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转向无产阶级立场以后,不仅积极地参加了工人运动的实践,而且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全部的优秀思想成果,进行系统的理论批判和科学创造,解决了自己时代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一切重大问题,创立了崭新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科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矛盾、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正因为它适应时代的需要,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广大人民的追求,所以,自它产生一百六十多年来,尽管受到反动统治者和各种敌对思潮的不断攻击和围剿,它却没有被消灭;相反,它愈战愈强,并不断得到新的证明,获得新的胜利。
作为一个概念来说,“世界历史”由来已久。但是,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
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种论断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它从客观历史整体的高度深入考察并论证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趋势.指出这种趋势就是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和转变,世界历史的未来就是共产主义,人类本身则同时从地域性的封闭条件下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自由发展的个人转变。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
作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历
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命题入手,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
不能充分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自然无法知道当代世界从何而来并走向何处。自马克思之后,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全球化进程开始表现出新的特点。不过,资本主义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内在矛盾也没有根本解决。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仍然是当代性的,其总体框架是科学的,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换言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以全球化的名义所发生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判断。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科学考察当代世界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世界历史形成之后,看似孤立的各个局部事件实际上都具有世界历史(整体)的意义,相应地,研究者必须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才能从探索中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解答。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尤为重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能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深入理解其性质和本质。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的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过程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一个客观历史进程,也就是说.全球化首先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全球化进程实际上就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的国际化过程,换言之,全球化可以看作马克思阐述的客观的世界历史进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能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世界历史起点的资本主义同时也是全球化的起点。当代世界中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容.而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资本的全球扩张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但是,资本主义不是世界历史的终结,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的结果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将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物质条
件。在全球化过程中.社会主义将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把握全球化潮流的契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逐渐改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局面,使共产主义早日实现。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包含和
超越了单纯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并且为当代的世界史或全球史研究和编纂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指南。
首先,世界历史作为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变化和运动的过程,只有用整体和辩证的研究方法才能做出充分理解。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或国家不可避免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一旦形成,各个部分就只有在整体的范围内才能被正确理解。综合性的研究成为一种必须。所以,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这样才能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其次,世界历史研究的立足点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与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
史。人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人类活动地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人类社会成为有机整体的辩证统一,就是“世界”历史。
第三,世界历史研究的内容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如何描述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同时也就是各民族相互影响并逐渐融合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和趋势。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之日,也就是共产主义到来之时。
第四,世界历史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的运动规律。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那么如何发现其规律?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正是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才能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充分的全球视野。使入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历史著作的目标和作用。
第五,世界历史研究的内容决定了其研究层次的双重性,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才能获得对人类历史的整体认识。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样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换言之.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世界历史研究的起点,这一层面的研究即人类的日常生活史当属微观性的世界历史研究,展示的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和具体的发展史。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进行较长时段或整体性的抽象分析则属宏观性的世界历史研究,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两个层面的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世界观念,它具体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正是蕴涵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之中。它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历史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