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练 17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双基达标
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44 分 )
独立第三方大数据剖析机构标准排名研究院宣布了 2016 中国“氧吧城市”排行榜,
“绿色肺活量”是评比“氧吧城市”的重要指标,“绿色肺活量”表现了绿色植被制造 氧气和吸附灰尘的能力。据此达成 1~2题。
1.我国北方城市的“绿色肺活量”季节变化较南方城市大的原因是北方城市植被主 若是 ( )
A.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B
D
.落叶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
2.影响入选“氧吧城市”排行榜的因素有 ①空气质量优秀天数 ②市域森林覆盖率
( )
③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④建成区人均公
园绿地面积 ⑤市域经济总量
A.①②③ B .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答案:
剖析:第 1 题,我国南方地域植被主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方地域植被主若是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冬季落叶,故北方城市“绿色肺活量”季节变化较 南方城市大。第 2 题,“绿色肺活量”表现了绿色植被制造氧气和吸附灰尘的能力。因 此,空气质量是一个重要指标。森林、绿地都影响植被制造氧气的能力。市域经济总量 与入选“氧吧城市”排行榜没关。
( 经典题 ) 以下列图分别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回答 3~ 4 题。
3.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中,字母 E→F 阶段反应的是 ( ) A.城镇化进度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度进入衰落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4.在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中, 甲、乙表示不同样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情况,
( ) 其中乙最可能处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中的
A.C时段 B . D时段 C.E时段 D .F时段
答案:
剖析:本题组察看城市化进度及特点。第
3 题, E→ F 阶段反应该城市城市化水平是
在较高 (90%左右 ) 的情况下降落,应为逆城市化现象, C 项正确;城市化加速阶段对应的 应为 B→ D阶段, A 错;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度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城市化速度基本阻滞,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但不是衰落阶段, B 错;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差别减小, D错。第 4 题,乙所表示的
42%,
城市化阶段,经过判读图形可知:劳动力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分别大 约是 58%、 16%、 26%,城市化水平大概为劳动力在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和,即 比较左图应在 C 时段,选 A。
城市风道也叫城市通风廊道,其作用是将田野的风引入中心城区,让空气在城市中
穿行。近来几年来北京、杭州、西安、上海、长沙等城市先后制定了城市风道规划。以下列图为 《长沙市城市风道规划图》 ( 环城线以内为长沙主城区 ) 。读资料达成 5~ 6 题。
5.长沙市城市风道规划与设计优先参照的依照是 A.流行风向及热力环流
B.河流流向及城市骨干道的走向
( )
C.城市功能区的构造及散布
D.地面高大建筑及河湖湿地的散布 6.规划设计城市风道的根本目的是 ( ) A.为主城区输入新鲜空气,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驱散雾霾,改良城市大气环境 C.给主城区带来充足水汽,增加降水量
D.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地表水下渗量,提升地下水水位 答案:
剖析:第 5 题,城市风道规划与设计的目的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及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要优先参照城市所在地的流行风向、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规划与设计城市风 道。第 6 题,城市风道可增大城市风力,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缓解热岛效应, 驱散雾霾,改良城市大气环境。 家住我国东部某三线城市的王女士,准备在当地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处。王女士考
7~9题。 察了数家楼盘,并采纳了四组做了下表。据表达成 楼盘
甲 乙 丙
均价 ( 元 /m2)
5 800
4 500 2 800
用地面积 (m2)
9 500
6 800 13 000
楼房走向
南北 东北—西南
东西
容积率 (%)
140
300 270
建蔽率 (%)
50
60 30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丁 3 600 8 600 西北—东南 180 50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7.房价组成中,土地价钱所占比重较大。四个楼盘中,甲楼盘均价最高,其原因最
有可能是 ( ) A.凑近学校,属学区房
B.远离市里,空气清爽 C.城市中心,交通便利 D.凑近河流,属江景房
8.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若是布局不当,楼房之间经常会因“狭管效应”出现瞬时强
风。上表四个小区中,最简单出现瞬时强风的是 ( ) A.甲 B .乙
C.丙 D .丁
9.我国《工程建设标准逼迫性条则》中规定“七层及以上住处必定设置电梯”。按
此标准,以下楼盘必定设置电梯的是 ( )
A.甲 B .乙
C.丙 D .丁 答案:
剖析:第 7 题,依题意,房价组成中土地价钱占比较大,由此可推断房价高,是因为地价高。而影响地价的因素主若是距离城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利程度,故甲楼盘均价高,最可能原因是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
第 8 题,该地处于我国东部,流行风向为冬季西寒风、夏季东南风,东北—西南走向的楼盘与风向垂直,简单致使风力在楼房一侧齐聚,而在两楼间的通道因与风向一致,
(见图)。第 9 可能使向风一侧气流瞬时进入通道,造成狭管效应而出现瞬时强风
据容积率和建蔽率含义, 可判断容积率 / 建蔽率=楼层, 经计算可知, 丙楼盘楼层为 故必定设置电梯。
以下列图表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城市化增速变化及展望。据此回答
题,依 9 层,
10~ 11 题。
10.城市人口比重增速与城市人口比重之间的关系是 A.城市人口比重增速与城市人口比重呈正有关
( )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B.城市人口比重增速为正当,城市人口比重上涨
C.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变化致使城市人口比重空间差别 D.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减慢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1. 2015 年此后城市人口比重增速 ( 展望 ) 连续下降,说明我国 ( A.工业化进度放慢,农业生产比重上涨
B.粮食生产地位下降,园艺业产值比重上涨 C.工业部门以资源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 D.渐渐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 答案:
)
剖析:本题组察看城市化有关知识。第 10 题,由题意得只需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大于
零,城市人口比重就素来上涨, B 正确;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呈波状起伏,城市人口比重一 直在增加, A 错;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变化只能反应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快慢,反应不出城
市人口比重空间差别, C 错; 1990 至 1995 年,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减慢,但这个时候我国
并没有出现逆城市化, D 错。第 11 题,城市人口比重增速下降说明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
长迟缓, 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 此阶段第三产业比重上涨, 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 A 错, D 正确;农业比重下降,但经过集约化生产,农业产值提升,地位其实不会下降, B 错;工 业部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C错。
二、综合题 ( 共 46 分)
12.阅读图文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22 分 )
资料一 2002~ 2015 年,合肥市城镇人口由 153 万增加到 548 万,合肥市城镇化率 由 34%提升到 70.4%。城镇人口增加率及城镇化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资料二 以下列图为安徽省合肥市 1952~2015 年人口、城市化率统计图。
资料三 2002 年 3 月合肥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区, 2010 年 10 月瑶海区与新站区的地域管辖调整。 调整,波及 72.22 万人。
2009 年 11 月龙岗开发区移交瑶海 2016 年合肥市瑶海区内部行政区划
资料四 以下列图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图。该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承
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促进安徽省的产业构造调整和经济发展。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1) 依照资料,分别指出 1952~ 2002 年和 2002~ 2015 年合肥市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 指出 2008~ 2010 年合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及构造特点,并剖析其主要原因。
(3) 剖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加速合肥城市化进度的有利影响。 (4) 合肥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防范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 (1)1952 ~2002 年,起步低、发展慢,城市化水平低; 2002~ 2015 年,起步
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处于中等。
(2) 合肥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非农业人口比率上涨( 城市化率上涨 ) 。主要原因是行 政区划调整、人口迁入等。
(3) 增加城市用地,扩大城市规模;大量劳动力迁入,提升城市化率;加速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4) 环境污染 ( 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 ;生态损坏 ( 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
剖析:第 (1) 题,仔细阅读资料二即可得出结论。 第 (2) 题,由资料二可知 2008~ 2010 年合肥市人口数量出现急增,经过剖析有关资料能够判断主要原因是行政区划调整和人 口迁入。第 (3) 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型公司,劳动 力迁入城市有利于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化率、加速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第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若是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交通、居住和就业等问题。
13.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24 分)
资料一 下面两图为某大城市 1949~2002 年发展统计图。
(4) 题,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资料二 以下列图为该大城市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图。
(1) 据资料一描绘该大城市的发展特点。
(2) 据资料一中的以下列图,说明该大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 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剖析该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举措。答案:
(1) 非农业人口增加 ( 城市人口增加 ) ;城市人口比重变大;建成区 ( 城市用地 ) 面积增
大。
(2) 促进农业构造调整,发展蔬菜、花卉栽种;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 (3) 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小、地表径流量较大,易形成城市内涝。举措: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大雨水的下渗量;完满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流,加速雨水的排泄。
剖析:本题察看城市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解决举措,意 在察看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商议问题的能力。第 (1) 题,发展特点应结合非农业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比重以及建成区面积进行剖析。第 (2) 题,城市发展促进郊区农业结
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小。第 (3) 题,资料二主要反应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情况,其解决举措应从增大下渗量、加强地表径流的排泄能力两方面剖析。
刷题加餐练
刷高考真题——找规律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 )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拟自然界雨水齐聚、渗漏而建设的浅凹
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取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经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获取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只能够补给地下水,也能够作为城市景观用水、
卫生间用水等。据此达成第 1 题。
1.雨水花园的中心功能是 ( A.供应园林赏析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治局地小天气
)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答案: C
剖析:从资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只能够补给地下水,也能够作为城市景观用水、
卫生间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中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C项正确。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 )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
建起了“握手楼”。据此达成 2~3 题。
2.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所屋面积
D.出租房子增加收入
3.“握手楼”的修建反应该中心城市
(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答案:
剖析:第 2 题,本题察看我国珠三角的城市化过程。
图中显示农民自建的“握手楼”楼层高、房间多,不能能为自住考虑,也不合适外来人口长久定居;“握手楼”位于珠 三角某中心城市周边,利于外来人口租住,故其直接目的应是出租房子以增加收入,故 项正确。第 3 题,本题察看城市化的影响。“握手楼”吸引城区人口居住,主要原因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人口多,房价昂贵,故 B项正确。
刷仿真模拟——明趋向
(2018 ·河北沧州联考 ) 巴西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
下表为巴西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由 30%上涨为 60%经历的时间和人均公民生产总值的比较。据此达成 4~ 6 题。
国家 经历的时间
人均公民生产总值
巴西 30 年
增加 2/3
发达国家 50年
增加 倍 4. 表中数听闻明,巴西城市化进度中出现了 (
)
A.滞后城市化现象 B.虚假城市化现象
C.农民盲目涌向城市的现象 D.大城市急剧膨胀的现象 5.这一现象给巴西带来的城市问题是
(
)
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②就业困难
③贫富差距大 ④家庭小轿车拥有量增加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⑥城区范围不断扩大
A.①④⑥ B .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①③⑤
6.解决巴西城市问题的有效举措是
(
)
A.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D
⑤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B.调整第二、三产业构造 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D.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答案:
剖析:本题组察看城市化及其影响。第 4 题,城市化进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提升了一倍,可是人均公民生产总值只增加了三分之二,明显是虚假
城市化现象,选 B。第 5 题,结合上题可知,虚假城市化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长久高出经济发展水平,必定会出现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高楼大厦 鳞次栉比不是城市问题,①错;经济发展滞后,城市范围不会素来扩大,家庭小轿车拥 有量也增加不明显,④⑥错,选 B。第 6 题,巴西城市化进度中出现的是虚假城市化,解决的有效举措应该是加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供应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经济发展水平 与城市化进度相协调,选 D。
(2018 ·广西南宁摸底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城市人口与就业散布时空变化明显。读图回答 7~ 8 题。
7.上海市田野人口就业增速快,是因为 ( A.制造业的外迁 B.市里环境污染 C.城郊农业发展 D.城市用地不足
8.据图推断, 1990~ 2010 年,上海市 ( A.中心城区空心化明显 B.近郊区失业率上涨
C.人口就业表现分别化趋向 D.田野区人口老龄化加速 答案:
)
)
剖析:第 7 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为了改良城市环境,工业经常向郊区迁移;同时,市里地租等成本的上涨,促进工业向外迁移,使得田野人口就业增速快,
故 A 项正确。第 8 题,据图可知,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减少,就业比重减少;近郊区人口比重增加,就业比重增加;田野区就业比重增加,人口比重增加,说明人口就业表现出
了分别化的趋向,故 C 项正确;从现有信息其实不能够获知上海市中心城区可否出现空心化, 故 A 项错误;近郊区就业比重增加,失业率降低,故B 项错误;田野区的就业比重上涨, 说明劳动力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减缓,故D 项错误。
刷最新原创——抓重点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在迅速城市化进度中不能防范地出现了一系列
25 年和 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下表表示过去
未来 25 年中国城市道对的压力 ( 以过去 25 年的压力为 1) 。据此达成 9~ 10 题。
城市道对的压力 过去 25年 未来 25年
水压力
1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土地压力 能源压力
1 1
生态压力 1
9. 依照表格信息判断,中国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是城市化进度
A.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与工业化进度 B.与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不相适应
( )
C.滞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D.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
10.解决中国城市化亚健康状态的有效举措是 A.推进低碳、生态、环保、节俭型的城市化 B.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C.立足资源环境优势,促进小城市迅速发展 D.控制大城市规模,防范城市群的形成
( )
答案:
9 题,从表中数据能够看出,在中国城市化过 剖析:本题组察看城市化及影响。第
程中水、土地、能源、生态等资源压力较大,这说明中国城市化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是城
D 对。第 10 题,经过上题剖析可知,中国城市化 市化进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
亚健康状态主若是与资源承载力不相适应,因此解决的有效举措应该从减少对资源的压
A 正确;中国城市主若是 力角度考虑,应该积极建设低碳、生态、环保、节俭型的城市,
C 错;城市群能 资源短缺,不是环境污染, B 错;健康的城市化应是大小城市协调发展,
D 错。 够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与沟通合作,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读我国 100 万以上人口主要的 50 个城市上班平均开销时间 ( 单位:分钟 ) 排列前五 ( 表
一 ) 和排列后五 ( 表二 ) 城市资料表,回答 11~ 13 题。
表一
城市 上班开销时间 正常上班时间 堵车时间
北京 广州 上海 深圳 天津
表二
城市 南昌 东莞 银川 西宁
52 48 47 46 49
38 36 36 35 29
14 12 11 11 11 堵车时间
5 5 3 2 0
)
上班开销时间
23 22 21 19
正常上班时间
18 17 18 17 18 (
中山 18
11. 对城市正常上班时间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耗时越长,城区面积越大 B.耗时越短,城市交通越落伍
C.耗时越长,城市对交通需求越大 D.耗时越短,城市经济更为达
12.造成北京、广州等城市上班开销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交通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城市化速度快限制了城市交通的发展 C.交通拥堵引起交通事故,影响出行效率
D.城市交通构造向家用小汽车方向转变的趋向日趋明显
( )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13.以下举措能有效缩短城市上班开销时间的是 ( ) A.协调好城市化,严控个人车数量 B.加强城市规划,鼎力发展公共交通 C.增加交警力量,保证城市道路畅达 D.加强环保宣传,积极提议低碳出行 答案:
剖析:第 11 题,城市正常上班时间耗时长短与城区面积、经济发达程度关系不大,
与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距离、交通的畅达度亲密有关。耗时越长,说明城市对交通的需求越大。第 12 题,造成北京、广州等城市上班开销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迅
速,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较慢,不能够知足人们的出行需要。第 13 题,要想有效地缩短城市上班开销时间,需要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鼎力发展公共交通。
刷易错易误——排难点
易错点 1
对见解理解不全
(2018 ·江苏镇江模拟 ) 城市化的进度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一些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有关剖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概括以以下列图。读图回答 14~ 15 题。
( ) 14.依照资料剖析,以下说法正确的选
项是
①同样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 ②同样的城市化程度
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 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负有关 ④同样的下 水道普及率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
A.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 .②③ 15.依照该模式,某城市
2000 年时城市化程度为
20%,下水道普及率为 40%; 2008
)
年时城市化程度为 90%,下水道普及率为 80%;则 2008 年的径流量约为 2000 年时的 (
A.1倍 B .2倍
C.3倍 D .4倍
答案:
剖析:第 14 题,解答本题的重点是读懂图示内容。同样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与
C 下水道普及率呈负有关;同样的下水道普及率下,城市化程度与径流量呈正有关。应选
项。第 15 题,读图可知,城市化程度为 20%、下水道普及率为 40%的情况下,图中对应 的数字约为 2,城市化程度为 90%,下水道普及率为 80%的情况下,图中对应的数字约为 6。应选 C项。
易错点 2
不能够全面掌握城市化的表现
(2018 ·河南南阳统考 ) 半城镇化是指中国城市化进度中的一种现象,详细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满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走开乡村到城市就业
人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分析
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酬金、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所等很多方面其实不能够与城市居民 享有同样待遇,不能够真实融入城市社会。以下列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 (M) 的省际差别。 读图,达成 16~ 17 题。
16.与半城镇化率关系度最高的根本因素是 A.城乡差别 B.户籍政策
C.第二、三产业比重 D.人口密度
( )
17.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域,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活成本低 ②基础设施相对完满 ③环境优美 ④收入水平高 A.①③ B .②④ C.①④ D .②③ 答案:
( )
剖析:本题组察看城市化有关知识。第 16 题,从资料可知,半城镇化的表现是“农民已经走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酬金、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所等
很多方面其实不能够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待遇,不能够真实融入城市社会”,造成这种现象的 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别,选 A。第 17 题,甲地为长三角地域,该地基础设施完满,收入水平高,因此对乡村节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强,人口向该地域城市迁入快,造成半城镇化率高,②④正确;长三角地域开销水平高,生活成本高,①错;环境优美与此没关,④错。 应选 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