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得道多助》教案

得道多助》教案

2023-04-3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了解《孟子》散文,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讨论:“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由“拔苗助长”引出孟子及《孟子》 二、互说孟子及《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着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着作。孟子师承孔汲(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汲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夫”读二声 ”畔“读”叛“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由”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展开讨论,归纳文言知识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环:名词作状语 围 (5)古今异义 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 去:(古)离开;(今)到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6)补充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随检、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文章是如何体现孟子的主张的。(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

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三、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四、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环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⑤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五、随检、布置作业 背诵翻译全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