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艺术概论》王宏建《艺术概论》赵彬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中国电影史》钟大丰《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1育明教育官方网站:www.yumingedu.com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独家首发】
一、名词解释1、审美意象2、黄金分割律3、间离效果4、公共艺术5、汉字艺
二简答
1、什么是艺术真实
2、简述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的联系和区别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美学思想
三、论述
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其主要内涵是什么2、怎么理解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3、结合具体文艺作品谈谈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区别4、举例论述电影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
2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www.yumingedu.com
院系:文学系研究方向介绍:
研究方向名称:电影创意与策划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创意与策划”在整个电影生产流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方向旨在选拨持续关注多变的影视产业发展态势、时刻面对社会现实的优秀考生,经过“电影创意与策划方法”、“电影策划经典案例分析”以及“电影剧本写作技巧”的深入学习,使其成为能够进行电影全案策划和写作标准长度电影剧本的高端人才。
业务课二名称:材料分析与写作业务课二介绍:
考查考生的创意与写作能力,考生须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和想象,发现材料的亮点与特点,然后根据要求完成相关写作任务。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育明教育考研笔记资料、考试重点总结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新闻界把1958至1959间突然涌现的一股不知名的青年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称之为新浪潮。从1958年至1962年短短5年时间,共有201多新人拍摄了处女作,成为法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
3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www.yumingedu.com
新浪潮”电影也成为继20年代先锋派电影运动、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第三次规模宏大的电影艺术运动。和先锋派一样,新浪潮首先是反对陈规、反对制片人无理要求、反对商业明星专制的造反运动,从而形成了电影史上对商业电影最强的一次冲击。其中几股重要潮流是:以特吕弗、戈达尔等人为代表的“作者电影“((电影手册)派)、以阿仑雷乃为代表的作者电影(左岸派)、以让·鲁什为代表的“真理电影”(真实电影)。考虑到后两者的美学追求与表现手法与前者迥异,因而“新浪潮”电影严格说来应限制在“作者电影“范围内。
新浪潮的社会背景在于二战造成的青年人对未来的幻灭和现代文艺哲学思潮所呼唤的对人自身的反省和重新认识。青年人普遍对政治感到厌恶,对传统感到绝望,他们标榜自我,通过种种越规与叛逆行为试图发泄不满。新浪潮影片烙满这种反伉、诅咒、虚无的时代印痕。其作品主题多是“非政治性的;个人化色彩强烈;主人公没有明确的生活月标,冷漠和麻木,如:成胡作非为》中的安托万、《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新浪潮”影片基本上否定了传统道德观念,“剧作者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非受制于建筑在‘善’或‘邪念’意义上的传统观念”。
“新浪潮”的兴起源于‘作者论”的提出。这一观念最早可追溯到阿斯特吕克的“摄影机—自来水笔”理论,主张导演可以像小说家用笔那样用摄影机在银幕上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团结在巴赞周围的年轻电影评论家如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等人也纷纷撰文猛烈抨击流行影坛的“优质电影”。
新浪潮作者们从下列拍摄的作品中实践了他们的主张:特吕弗的《胡作非为》(1959).《枪击钢琴师》(199)、《朱尔和吉姆》;戈达尔的《精疲力尽》(1959).《她的生活》(1962),(小兵士》(1993):夏布洛尔的《表兄弟》(1959);路易·马勒的《情人们》(1958)等。总的来说,这些影片属自传体电影,具有纪实风格和人物传记色彩。新浪潮电影正以一种空前未有的真实与诚恳征服了观众。
新浪潮电影采取了与“优质电影”针铎相对的制片方法:即编导合一以个人风格为主的制片方式。它拍摄时靠很少的经费,选用非职业演员。大量采用实景和自然光拍摄。从这点看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相似,但后者具有更大社会性和政治色彩。新浪潮影片集中关注那些无目标、反道德、徘徊不定的思想情绪,非情节化,非故事化,打破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采用即兴创作和表演.制作周期短。所以,新浪潮首先是一次制片技术和方法的革命。
受巴赞‘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及其场面调度理论影响。新浪潮电影顾及电影时空的完整及电影节奏的运动感,运用大量长镜头、景深镜头、移动摄影、跟拍,在电影语言上出现新的突破。新浪潮影片几乎都采用同期录音,以增强作品真实感;摆脱过分的人工色彩和舞台感;强调使用生活中的对话。而很少或根本不用音乐。在剪辑上不把蒙太奇作为表达思想解释心理的手段,而仅仅作为时空切割的手段如戈达尔影片中大量采用的跳接和快速剪辑就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电影创作。
新浪潮电影的功绩不容抹杀。它至少在下列两点上对世界电影产生持久影响:一是促使人们对传统制片制度进行反省,井最终在许多国家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独立制片制度和相应的独立发行组织;二是它最终形成了导演中心制的观念,使人们对电影作品中个人风格密切关注。
戈达尔
他是以法国“新”最大胆的革新者的身份登上世界影坛的。他的影片被认为是最政治化的电影,不仅因为他的题材内容,更因为他坚持不但要拍摄“政治电影”,而且要“用搞政治的
4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www.yumingedu.com
方法来拍电影”,他的中心主题包括金钱、两性、政治和作为表达工具的电影本身。他是一个具备强烈浪漫驱动力的物质主义者、一个具有明显存在主义倾向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受到好莱坞电影经典主义侵染的同时,他的影片又具备欧洲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创造出强烈的、令人愉悦的文人化视听效果。
戈达尔相信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不一定要发生冲突,两者可以互相包容,双方都是极具灵活性的语言,在《中国姑娘》中,戈达尔就使用墙壁分割的画面代替蒙太奇。他从创新的类型犯罪电影和强调女性性感之谜起家,《筋疲力尽》《局外人》。1963年与好莱坞联合拍摄的《蔑视》对好莱坞体制和商业电影哲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的《东风》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压抑的影片之一。
与传统电影的“叙事连续性”和“认同感”取悦和满足观众相反,戈达尔的影片则以“革命的”影像和观念警醒来改变观众。他通过割裂来瓦解主流电影的传统组织,并将被瓦解的各种渠道的媒体元素重新进行电影化的符码组接,将声音与影像、时空与空间、人物与演员以常规的法则联合起来。传统电影符码系统的摒弃,导致了戈达尔电影的复调对位效果。他的作品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对电影和政治提出了多重质疑,特别是在电影制作中率先应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手法,并从此独步世界影坛。作者电影:
针对剧作僵化、电影语言匮乏、制作方法保守的法国“优质电影”的一种电影艺术流派。最早由阿斯特吕克提出的“自来水笔式电影”理论,主张摄影机应该像作家的笔一样,去自由描写事物,具有作者个性。巴赞最早提出“作者一词。他认为是电影作为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与欲望的艺术形式,它在本质上同文学创作是一样的。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为了自我表现,表明一种创作动力。二是电影不能没有作者的个人风格。
作者电影的代表作有杜瓦荣的《浪荡女》、瓦尔达的《浪迹天涯》:戈达尔的《人人为己》、特吕弗的《朱尔与吉姆)等。他们的作品大都以在主题上对情感冲动的深刻分析、风格上严谨的剧作结构、细腻的电影表达手法为特色。
作者电影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它的影响探人世界各国,波及至今。
法国左岸派电影:名解
1,左岸派是法国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其成员大都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的拉丁
文化区,因此得名。主要人物有: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阿兰·罗伯·格里耶马格丽特·杜拉斯。
2,他们的影片更着重于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本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抒情主
题;电影手法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更多地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验,向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面进了一大步,并吸纳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具有浓重的现代派色彩。
3,由于“左岸派”导演和文学有深切的渊源关系,所以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有时偏离电影固
有的形式太远。“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新德国电影:名解
1,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源于1962年的奥伯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面对德国电影的危机,当时有二十六位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联名发表
5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www.yumingedu.com
了一篇《奥伯豪森宣言》,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标志运动的开始。
2,65-67第一次高潮,重新奠定德国艺术电影声誉。代表人物作品有亚历山大.克鲁格《告别昨天》等。
3,但这一运动的真正兴盛则是在70年代中后期,75年后再次出现高潮,电视台开始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并出现了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和文德斯这些艺术上富有特色的导演。1979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历时20年而不衰,为至今最长的电影运动。
4,代表人物作品有赫尔措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施隆多夫的《铁皮鼓》,法斯宾德的《爱比死更冷酷》,文德斯的《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奥伯豪森宣言
新德国电影运动兴起的标志和纲领主张。
1962年在奥伯豪森举行了第八届西德短片节,会上26位来自慕尼黑、得到政府资助的短片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合发表了一个后来被称为“奥伯豪森宣言”的声明,标志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开始。
他们宣称要“创立德国新电影”,与传统商业性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宣告了战后德国青年与一代导演与旧的传统的德电影决裂和以“新德国电影”取代它的意志和要求,表现一种敢破敢立的艺术革新精神。标志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开始,是德国战后电影史上最重要的转折。
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克鲁格等。青年德国电影
1,新德国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
2,“奥伯豪森宣言”发表后,前三年只拍摄一部影片,后成立“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得到政府资金支持,共拍摄20多部影片。
3,青年电影工作者们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在经济奇迹时期的西德社会的冷漠、自私、变态的人际关系,表现了他们对传统的沉闷和保守的深刻不满,以及对现状的深度忧虑。先驱者有让-玛丽·斯特劳布和亚力山大·克鲁格等。
4,《向昨天告别》、《狐狸禁猎期》、《青年托尔勒斯》等影片使联邦德国电影重新加入国际交流,重新奠定德国电影艺术的声誉。这一时期的电影被成为“青年德国电影”。新好莱坞电影:
1,指美国电影史上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出现的由当时好莱坞的“40年代人”: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西科塞斯、罗伯特·阿尔特曼、斯皮尔伯格等一批新的编剧和导演在就好莱坞电影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电影创作潮流。,阿瑟·佩恩拍摄的《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诞生。
2新的一代对于好莱坞电影的传统绝不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试图给美学上以及经济上已经停滞不前的好莱坞电影生产注入新的生命。他们虽然承认各种电影样式的规律承认明星制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但却从内部使它们充实新的内容。
3,他们的创作在电影风格、制作方式和社会历史语境上都不同于“经典好莱坞电影”。特别是在他们电影生涯的初创时期,怀有一份用电影艺术表白心声,洞穿社会现实的真诚理想来从事电影艺术的创作。
4,也正是在这个年代,如《教父》、《美国风情画》、《大白鲨》、《出租汽车司机》、
6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www.yumingedu.com
《现代启示录》等一批电影杰作产生。这一新的电影潮流和电影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新好莱坞电影”。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名解
1,产生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二战后人们普遍对现实的不满,并将这种不满诉诸笔端,形成“愤怒的青年”运动。电影界以林赛·安德森为中心,同时发起了“自由电影运动”。2,他们对死气沉沉的商业电影不满,宣布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强烈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桎梏,取得创作自由。
3,最初拍摄纪录短片,很快转向剧情片领域,把“愤怒的青年”的作品搬上银幕,形成了英国“新电影”运动。主要导演与作品有卡雷尔·赖兹《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托尼·理查森《愤怒的回顾》,林赛·安德森《如此体育生涯》,约翰·施莱辛格《一种爱情》等4,1963年达到高潮,但很快便因社会思潮和中坚分子星散而急剧衰落。
美国新电影集团
在英国“自由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影响下组成的一个美国青年导演团体。产生于1960年秋,活动中心在纽约,有二十多个成员,以《电影文化》杂志为舆论阵地,以该杂志的主编乔纳斯·梅卡斯为首领兼主要发言人。
美国新电影集团自命为美国‘新一代’‘导演的代表,鼓吹用“现代观点’来改造美国电影。
这个集团宣称,它不能信任艺术或者生活方面的任何“经典原则”,要求使电影成为“纯粹的个人表现;它反对任何形式的电影检查,反对现行的制片、发行、放映政策;它鼓励由艺术家以个人筹资方式拍摄低成本的“粗糙然而富于生命力”的影片,并希望把艺术实验扩展到故事片领域,而不仅限于16毫米的短片。
主要影片有梅卡斯的《枪林炮丛》、罗古辛的《包华利大街》和《归来吧,非洲》、克拉克的《接头》等。海斯法典
美国历史上限制影片表现内容的审查性法规。由全美电影制片和发行人协会主席W.海斯与耶稣会教士D.洛德等人起草制订,1930年3月31日公布。主要内容有:遵守禁酒令,不得宣扬烧酒;不可详细描述谋杀、盗窃、抢劫的方法;不得出现拷打场面;不得表现不道德的性关系;不得表现黑人与白人的两性关系;不准出现堕胎或分娩的镜头;不准出现裸体镜头;不准出现男女唇间接吻;不许对国旗不敬;不许出现粗暴对待动物的场面;等等。海斯法典一公布,即遭到电影创作人员的普遍反对,而且马上出现了许多违反规定的影片。随着时间的消逝,海斯法典很快失去了意义。1966年被正式取消。自由电影
英国国家资料影院于1956至1959年放映的六套实验性影片的总称。同时又是以这一系列实验性影片为代表作的一次电影运动的名称。在上映影片的同时,这些青年导演联合发表了一些声明,宜布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他们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的个性表现。他们强烈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侄桔.取得创作自由。
在自由电影的名义下拍摄的影片都是以表现真人真事为内容的,这些青年导演虽然对电影
7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www.yumingedu.com
制片业持敌视态度,但并不反对同职业电影工作者进行合作。自由电影运动同当时出现在英国文学界和戏剧界的反对保守观念的潮流也有密切联系。
主要导演与作品有卡雷尔·赖兹《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托尼·理查森《愤怒的回顾》和《长跑者的孤独》,林赛·安德森《如此体育生涯》,约翰·施莱辛格《一种爱情》等。政治电影名解
1,指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兴起的以政治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创作潮流,以反映当代某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为中心,其直接表现真实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以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思想意识、行为和命运。
2,他不深入刻画人物性格,不孤立表现个人命运,而是着重表现当代真实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以及个人与这些事件、运动有直接关系的行为与命运。
4,政治电影最早兴起于法国,比如科斯塔-加夫拉斯的《Z》(1969)以及六十年代末戈达尔
的《中国姑娘》等一些电影,但他们毕竟在政治触及面上不够广泛深入或流于晦涩,作为一场电影运动,政治电影实际起于意大利。意大利政治电影的代表作有《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等战斗电影
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种非商业性的、反映法国“左派”政治见解的纪录电影。诞生于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他们用轻便摄影机、l6或超8毫米胶片在实地拍摄,一般都是短片。题材主要为表现工人的斗争、农民反剥削的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学生运动、外籍工人的困境以及亚非拉人民的反帝反殖民主义斗争等。这种影片有时也有故事情节,由工人、农民、学生等在实地演出。制片团体一般都自己搞发行,主要在工厂、农村或学校的电影俱乐部放映。制片资金来源有的依靠左派政党资助,有的依靠社会捐助。
法国战斗电影从一开始便由于各团体政治背景复杂、政见不一,无法统一行动。到70年代后期,由于法国“左派”内部分裂加深,政治思想混乱,已陷于日趋意落的状态。意识流电影
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出现、延续至今的以意识流为理解世界的主旨、以意识流为人思维的经常形式、并以意识流的方法创作的电影。意识流一词来自20世纪初的哲学和文学。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有:伯格曼的《野草霉》、雷乃的《广岛之恋》等。可以在两个层次上理解意识流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一是把它作为一个结构影片的方法,或是说,利用它为展现不在影片正常时间进程中出现的事件提供契机,比如人们所说的回忆场面。其次,意识流可以是一种思想方法、世界观。第二类的意识流电影当然可以被看作是“纯粹”的、正统的。这种类型很难进一步具体界定,但起码有如下几个特征:l、意识流已不仅是结构手段,而是上升为整个影片的主旨。2、影片中有时故事的现实时空与意识流中的几个时空已无法明确分辨,事件的主观色彩浓于客观色彩。3、任何风格的场面都有资格出现在意识流的段落中:荒诞的、梦幻的、错觉的、抽象的等等。4、意识流段中的几个时空在影片的前后顺序中经常错位。5、回忆、联想等都非常个人化,是细腻的个人的感觉,别人难以捕捉或预测的东西。这一类作品中比较典型的,有瑞典的伯格曼、法国的雷乃、意大利的费里尼等人的部分作品。
真实电影:
从二十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记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
1,所谓“真实电影”是指通过使用不受干扰的便携式摄录设备,避免涉及素材的先入为
8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www.yumingedu.com
主的叙事线索和理念,以直接性、共时性和逼真性为目的的记录电影。来源于苏联维尔托夫和他的“电影真理报”,其突出特征是影片制作者直接向拍摄者提问和探询,在真实和共时的情景下激发话题以暴露被拍摄者自身。2,“真实电影”一词最早是法国电影作者让·鲁什用来指其与埃德加·默瑞合作的影片《夏日记事》的。该片被认为是第一部“真实电影”。
3,“真实电影”代表人物有让·鲁什和克瑞斯·马克尔。最著名的影片是:马赛尔·奥菲欧斯的《悲悼与怜悯》。
4,被视为电影技术影响电影美学的典型例证,由于需要使用快速、有效和最少的摄制人员捕捉新闻,电视新闻领域发展出新的技术设备,最终导致了重新认识纪录电影的真实性哲理问题。5,主张电影应表现处于社会中间的普通人的生活,纪录真实的社会现象,抓住生活的瞬间。他们采用轻便的摄影机,微型录音机,到街头或事件发生地点拍摄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建立起了了解、互信的关系。
6,“真实电影”由于故事简单、制作粗糙,商业上不成功,1966年后就趋消失,但它的拍片方法却为很多导演所采用。
●真实电影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纪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包括法国的真实电影运动和美国的直接电影运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让·鲁什,美国的理查德·利科克等。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让·鲁什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戈达尔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直接电影
60年代,由理查德·利雅科克,D·A彭尼贝克以及阿尔伯特和大卫·麦斯利斯兄弟共同发起的美国的“直接电影”运动。
“直接电影”派的新美学首先反对格里尔逊传统的预先准备和详尽的剧本,认为真实是被观察到的,不用依据脚本加以排演,电影制作者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现场直接捕捉到它。它的准则是对真实保持最低限度的介入,排演重现是不允许的,摄影机和录音机只是记录完全不被导演控制的场面情景,剪辑被最大限度的弱化,尽可能长的镜头将时空的连续性保持下来。
直接电影牺牲了这些传统记录电影的工艺,但它却捕捉到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真实性和亲近感。强烈反对心理分析观念。影片往往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有时制作者和观众要到最后才能发现影片的主题和真正意义。如《尼赫鲁》。《初选》是二十部“直接电影”记录片的第一部。此外还有彭尼贝克的《不要回顾》,斯科西斯的《最后的华尔兹》等。
9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www.yumingedu.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