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少儿文学的体裁
一、少儿诗歌归纳
少儿诗歌是少儿文学的一种体裁。 少儿诗歌差别于其余少儿文学体裁的是它拥有诗歌的韵律节奏美;少儿诗歌差别于成人诗歌的是它不十分侧重创建境界、抒发情怀,而是以动向的描述来吸引少儿。
少儿诗歌一般分为儿歌和少儿诗两种形式。儿歌是从儿歌发展演变过来的,拥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少儿诗是从“五四”以来的创作新诗发展演变来的,是适于少儿赏识的自由体短诗。
少儿诗歌是小孩最早接受的文学作品。 从接受序次看, 儿歌比诗更早进入孩子的生活。当他们的听觉可以鉴识声音时就十分乐于听有韵有律的儿歌。 当小孩凑近学龄期时,跃动的心灵、求知的欲念使他们开始喜爱内容较为丰富的少儿诗,特别是带有情节的诗。 从表现形式上看, 儿歌的韵律节奏感更鲜亮, 少儿诗则形式灵巧自由,能包含更丰富的内涵。 苏联着名小孩文学家马尔夏克以前深入地观察过孩子们赏识诗歌的特点,他说: “孩子们从小就爱诗, 7 岁从前,他们喜爱带韵脚的诗; 7 岁到 11 岁,他们又爱有情节的故事诗; 11 岁到 15 岁,他们就喜爱看描述英豪人物,富裕浪漫主义和抒怀味儿的诗。 ”这样的归纳是有道理的。
二、儿 歌
(一)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以婴少儿为主要赏识对象,拥有民歌风格的少儿诗歌。
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 一文中依据小孩的赏识接受序次, 将儿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母歌” 。婴儿阶段的小孩,还没有拥有语言能力,母亲吟唱歌谣,娱乐孩子,这种儿歌多数由母亲吟唱,故称之母歌,大体相当于我们今
天所说的“摇篮歌”和母亲逗孩子的“游戏歌” 。第二层次称为“儿戏” 。小孩自己能语言时,一边游戏,一边吟唱,以增添嬉戏的兴味,这种儿歌常常同小孩的
游戏活动相联系,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问答歌、连锁调、谜语诗等。
儿歌是从古代民间儿歌发展过来的, 拥有浓郁的民歌风格——韵律优美, 平常浅易,而又充满谐趣。比方传统的地方儿歌《小耗子》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愿来,叽哩咕噜滚下来。 ”作品描述了
1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一个调皮调皮的 “小耗子” 形象,运用形象直观的象声词刻画出小耗子登高低不来的忧愁和翻着筋斗往下滚的情状。全诗节奏开朗,韵律友善,琅琅上口,洋溢着快乐、自然、朴素的民歌风味。 “五四”以来的作家,进行儿歌创作时,自觉
地依照这一表现规律,力求使创作儿歌拥有民间歌谣的色彩。 如金波的《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
篱笆细,不敢爬;
躺在地下吹喇叭;
嘀嘀哒,嘀嘀哒。
不论是形象的描述,还是节奏韵律都同前一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便是从外国翻译介绍进来的儿歌, 也都在语言形式上尽量凑近中公民歌的神韵。如流传甚广的法国儿歌《两只老虎》 :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眼睛,
一只没有耳朵,
真奇异,真奇异。
从上述例子可以明显看出, 儿歌主要采纳直接描述 (赋)和形象的比较(比)手法,形象而直观;而文人创作的诗歌则许多地侧重寄寓深远,意在言外。儿歌
也不像文人诗那样讲究格律工整, 用语精雅,只求琅琅上口即可。 靠口耳相传的儿歌,没有过多地汲取宜阅读、 不宜口诵耳听的文人诗风格, 而主要继承了民歌风格。
(二)儿歌的基本特点
1. 儿歌拥有显着而激烈的音乐性
2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儿歌差别于其余少儿文学体裁的独具特点是: 节奏鲜亮,韵律友善, 拥有显着而激烈的音乐性。儿歌是从儿歌发展来的,所谓“谣”就是“无丝竹相和之歌
词”。儿歌是诗但近于歌,没有固定曲调,但便于口诵吟唱,其章句格式、声韵节奏较少儿诗严格得多。它第一经过韵律节奏的美感给少儿以感情的陶冶。
古今艺术家为小孩创作儿歌时莫不侧重音乐性, 这是小孩鉴赏心理特点的必
然要求。孩子的年龄越小越侧重音乐性,他们感知诗,老是借助于听觉,因为听
觉的感知较视觉感知更直接、 更迅速、更激烈。第一吸引少儿的不是儿歌的内容,
而是儿歌的音乐成效。 中国的很多传统儿歌并没有多大的思想内涵, 甚至意义也不
相连结,只求赏识者在优美友善的吟唱中,获得感情的欢乐或增添游戏的兴味。
比方浙江传统儿歌《斗斗虫》 :
斗斗虫,虫虫飞,
飞到哪里去,
飞到高峰吃白米,
吱吱哉!
贵州儿歌《萤火虫》也是这样:
萤火虫,夜夜红;
上天去,雷打你;
下地来,火烧你;
进洞去,蛇咬你;
翻坡去,猫抓你;
快快来,我救你。
像这样随韵接合, 重在声律节奏之优美以怡乐小孩, 而在内容意义上不强求训斥劝喻之大义的传统儿歌是举不胜举的。
儿歌的音乐性是表此刻凝练形象的文学语言中的, 它不像音乐那样表此刻旋律之中。所以,它的基础是规范、纯真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儿歌的语言还要自然、简洁、流畅,富裕韵律美。优美的儿歌,跟着“声音之流”组织着听者的感
3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受和形象思想活动, 在他们眼前显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 使感情的泉流渗透听者的内心。如《摇篮》: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海洋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黄庆云的《摇篮》以“摇篮”为驰骋想像的线索,睁开形象的描述,在甜美
柔婉的声音之流中描述出蓝天、 海洋、花园 这一幅幅寂静温馨的画面,
表达
了拳拳的母爱之情。
2. 捕获富裕情味的细节或情节予以动向的描述
儿歌不像成人诗那样着力于境界的创建、 抽象情怀的抒发, 而是运用动向的 描述来表现富裕小孩情味的细节或简单而令人着迷的情节。
大多数儿歌都描述细节,我们前方所举的《斗斗虫》 、《两只老虎》、《摇篮》
4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等都是这样。 优美的儿歌在描述细节时, 十分注意突出个性化的特点, 李少白的《小陀螺》、王吉文的《小蚂蚱》等都以寥寥数笔的细节描述勾画出个性鲜亮的形象。如《小蚂蚱》:
小蚂蚱,跳得高,
一跳跳上谷秆梢。
腿儿弹,脸儿笑,
看我跳得高不高!
手一拍,掉下了,
摔得头上起了包。
蚯蚓笑,蜜蜂笑,
“你还骄傲不骄傲! ”
作者抓住跳得高、 摔得疼这一很有特点的动作, 给予形象的描述, 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个稚气可掬的艺术形象。
少儿感知艺术作品拥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所以,儿歌的细节描述都从外面特点或动作下手,很少把笔触直接深入人物的心里世界,进行心理描述。但是,只有写出人的心里世界, 才能使读者产生共识, 少儿的心灵感觉固然不像成人那样复杂细腻深刻, 却也是十分敏感而丰富多彩的。 假如能把内在的心灵感觉经过外在的描述折射出来, 会使儿歌产生更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里以《小猫画画》为例:
小猫小猫,
本事真大,
一世下来,
就会画画,
画的什么画?
喏,五个瓣的梅花。
这首儿歌不是把笔墨落在小猫画画的过程, 也没有着力衬着小猫所画图案的外在特点,而是经过少儿的幼稚眼光看到小猫“踪影”同梅花图案的惊人相似,
5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着力于表现孩子有所发现的惊讶欢喜的思绪。这种写法更能与少儿的心灵沟通,产生友善自然的沟通。
传统儿歌和创作儿歌中有一些是有故事情节的, 这些情节都比较简单, 没有什么盘根错节的矛盾矛盾, 也不完好地表现人物的生活和斗争的演变过程, 多数是把某一过程的几个富裕动作感的镜头跳跃性地表现出来。 河南传统儿歌《老鼠出嫁》、《明显菜园看点兵》,以及山东儿歌《一园青菜成了精》 ,都是广为流传的故事歌。跟着民族文化涵养的提升, 文化流传媒介的普及, 小孩的赏识接受能力大为提升,面向低幼的儿歌创作一方面汲取传统儿歌富裕故事性的特点, 一方面糅合了其余叙事性艺术的手法, 发展了儿歌中的情节描述。 蒋应武的《小熊过桥》和柯岩的《小弟和小猫》就是这种作品的代表。以《小熊过桥》为例:
小竹桥,摇摇摇,
有只小熊来过桥,
立不稳,站不牢,
走到桥上心乱跳。
头上乌鸦哇哇叫,
桥下贱水哗喧笑。
“妈妈,妈妈,你来呀!
快把小熊抱过桥!”
河里鲤鱼跳出水,
对着小熊大声叫:
“小熊小熊不要怕,
眼睛向着前边瞧!
一二三,向前跑!”
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
作者生动夸张地写出了小熊过桥时的稚拙胆寒神态, 还以环境的描述烘托渲
染氛围,这全部都环绕着情节发展的主线——小熊战胜胆寒的性格心剪发展来组
织。作品既像传统儿歌那样运用直接描述, 又运用间接描述手法; 既侧重外在动
6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作特点描述,又注意内在心理活动刻划。 从而使主要艺术形象——小熊的塑造更拥有典型性。
在儿歌中间,不论是细节描述,还是情节描述,都富裕激烈的动作感。低幼
小孩不喜爱单一静止的描述和古板无聊的抒怀, 他们需要写动向, 写动作,动的
描述才能容下他们跃动的心,动的生活、动的世界才能使他们产生共识。
(三)儿歌的表现形式
儿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从不一样角度去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有传统儿歌和创作儿歌。 传统儿歌是指我国古代民间儿歌。 创作儿歌是现代作家在传统儿歌的韵律格式基础上, 自觉地为低少小孩所创作的儿歌。 前者是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逐渐完美形成的,比较朴素自然,艺术上较粗糙;后者由文人创作,艺术上的有意识加工印迹较重。
从语言形式看, 有一般儿歌和特别形式的儿歌。 特别形式的儿歌是指在长久的流传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某一固定格式的儿歌。 一般儿歌则指那些没有特定格式的儿歌。我们要点谈一下特别形式的几种儿歌。
1. 摇篮歌,也叫催眠曲或摇篮曲。它韵律舒缓、歌词频频、和以摇篮之声,令闻者身体舒懈, 睡意自生。传统的摇篮歌语言浅显, 吟唱者常常就自己生活经验中最熟习的东西,即兴赋情,随口吟诵。歌词内容纯朴自然,民俗乡风率然可见。如四川《摇篮歌》:
乖乖哟,
觉觉啰,
狗不咬啰,
猫不叫啰,
乖乖睡觉啰。
又如西藏《摇篮歌》:
小宝宝,快睡吧!
睡着了给你一匹马,
马背上备好鞍鞯,
7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头上戴上金钗子。
妈妈给你一个碗,
碗里放满好吃的。
犏牛供你甜奶子,
甜美的酥油留给你。
前一首引人走入四川农村草屋灯下的温馨氛围之中。 后首则忧如让人置身于帐篷里、畜群中,呼吸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气味。
现代作家创作的摇篮歌大多进行了自觉的艺术构思。 一方面剔除了有些传统作品中不利于孩子入睡的恐吓性内容(哟哟哟, / 我的小牛犊啊, / 天黑哩, / 天黑哩, / 再不睡觉狼来了, / 狼来了,你要不睡觉, / 阿妈不抱你, / 十根指头都要被咬掉。);另一方面睁开丰富的想象, 不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翻模, 而更多地发挥了创作主体的审美创建作用。
2. 连锁歌,也叫连锁调。这种儿歌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组织诗句。
“顶
真”就是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端,使毗邻的句子头尾连任,上递下接。
连锁歌随韵连成一气, 读来琅琅上口, 音乐节奏感特别激烈, 很简单为吟诵
者掌握。所以在幼教实质工作中常把它作为训练语言能力、 编排游戏以及平定幼
儿的有效手段。
3. 问答歌,也叫对歌。其特点是有问有答。可以是自问自答,也可以是互问互答;可以是一问一答,也可以是连续问连续答。因为采纳问答的形式来表现,所以,特别适于反响各种事物的特点。于是也常称之为“猜谜调” 。但是它和谜语诗是有区其余,谜语诗只说出谜面,而问答歌则将谜面、谜底一并说出。比方《什么弯弯》:
姐姐妹妹,
坐在门边,
唱起歌来,
天边水边。
8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什么弯弯在天边?
什么弯弯在眼前?
什么弯弯头上过?
什么弯弯在水边?
月亮弯弯在天边。
眉毛弯弯在眼前。
梳子弯弯头上过。
船儿弯弯在水边。
假如只存中间四句,就成了谜语,像此刻这样,则为问答歌。
4. 绕口令,也叫拗口令、急口令。这种儿歌把声、韵、调近似的字组织在诗句中,借以训练正确发音和吐字归音。 绕口令的朗读要由慢到快, 先求其清楚正确,再求其流畅顺畅。 它关于培育孩子的口齿清楚、 思想敏捷有着不行忽视的作用。
为少儿选择绕口令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依据当地的方言状况, 有针对性地采纳绕口令。 有的方言区平翘舌音不分,可采纳《四和十》一类的作品,有的地区前后鼻音不分,应采纳《墙上钉个
钉》、《洞庭山上一根藤》这样的绕口令。
第二,掌握发展少儿语音的最正确期。 3 至 6 岁是小孩语音发展最迅速的期间,特别是 2 岁半至 4 岁半出现飞驰期。 语言发展的初期, 少儿只好抽象地感知一句话的语调,还不可以对语句的每一个音分别感知。 4 岁此后的少儿发音器官已
发育
完美,可以控制肌肉动作。 6 岁左右的少儿在发音上已没有问题,不仅好正确发
出语音,并且能清楚地分出四声和调理自己的语调。所以, 3 岁至 6 岁是让少儿诵念绕口令的最有效阶段。
5. 数数歌。这种儿歌有意识地把初步的数的看法和详尽可感的形象联合在一
起,培育小孩对数的认识。
少儿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 与各种物体的接触过程中, 逐渐建立开初步的数
的看法,也只有当少儿有一些初步的数的看法后, 才可能清楚地感知和认识他们
9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生活在此中的这个世界, 才可能更好地同四周的人们交往。 因为数数歌将数的概
10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念联合在详尽的文学形象和富裕节奏韵律的诗句之中, 可以惹起少儿踊跃思想的兴趣,所以成为培育少儿数的看法的重要门路。 比方 3 岁少儿就会唱的《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
碰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这首儿歌让小孩一边吟唱歌词, 一边数自己的手指, 在详尽行动中直接感知数。这一数数行动又是有序次(从大拇指至小指或反之) 、有规律的(数来数去都一定是“五”)。序次摆列是形成数看法的前提,也就是说,小孩对物体点数不重复两次,也不漏数这种挨次列举的能力是认识数目的基础。这首《五指歌》将培育数数能力的任务奇妙地联合在少儿的详尽活动之中, 十分符合少儿的思想常常陪伴动作的心理特点。
数数歌不单有培育数数能力的,还有训练运算能力的,如《七加一》
:
七加一、七减一,
加完减完等于几?
七加一、七减一,
加完减完等于七。
也有将数字的写法形象地表现出来的, 《如十字歌》:
一字像扁担,
二字隔条河,
11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三字中间有条船,
四字把门牢牢锁,
因为培育数的看法的儿歌中大多是从数数这一门路来发展少儿的能力, 故人们把其余涉及“数”的儿歌也都纳入数数歌一类。
6. 独到歌,也叫风趣歌或颠倒歌。 这种儿歌不仅在我国传统的民间歌谣中十
分常见,就是此刻的创作儿歌中也许多。但是从理论上予以深入商讨则很不够。
第一,我们从作品下手,认识什么是独到歌。请看《希奇希奇真希奇》 :
希奇希奇真希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八十岁的老头儿坐在摇篮里。
这首儿歌谐趣横生,引人发笑,颇似相声和漫画。从艺术赏识成效上讲,我们可以掌握这种儿歌的一个实质特点——风趣、可笑、风趣。
这种儿歌为什么拥有引人发笑的美感特点呢?这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极为奇
巧的内容。麻雀踩死老母鸡, 80 岁的老汉坐在摇篮里都是悖于常情的奇异现象。
把奇谬独到的内容以儿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这种作品的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独到歌就是表现奇巧的现象,以造成风趣、可笑、风趣的艺术氛围的儿歌。
第二,独到歌的审美接受依照。 接受者老是依照自己的审美经验咀嚼、 理解、赏识艺术作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少儿的生活经验中,奇巧独到、逗人发笑
的事是层见迭出的。像蓝精灵那样,想做好事却做了蠢事,闹出笑话的有之;像唐老鸭那样老是巧合得出乎不测以外的有之; 看到有个伙伴异乎平常地成了秃头会哈哈大笑;听到阿凡提巧智取胜获欢乐外结果更会喜不自胜。 这些审美经验使他们在赏识独到歌时产生共识,发出心领意会的笑声。
第三,独到歌的作用。 因为独到歌常将事物有意识颠倒, 借以造成异乎平常的奇巧,所以,它拥有培育少儿思想辨析力的作用。同时,这种儿歌对培育少儿
12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风趣风趣的质量, 使其情绪废弛欢乐都有着更直接、 更广泛的作用。 少儿是社会的人,他们其实不像有的人所判断的那样, 永久是天真乐观快乐的, 他们也有忧愁、烦闷、压迫。他们需要发泄自己的情绪, 他们更需要以风趣乐观的质量来迎接人生的挑战。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全部的小孩都期望需要的满足, 婴儿的需要一般都能很快获得满足, 当小孩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常常对未被满足需要的忧愁大大增添。 他们会因为得不到伙伴的赞誉、 父亲母亲师长的一定, 产生忧愁的体验;也会因为自己做了荒谬的傻事而感觉惭愧、 内疚。独到歌关于下意识中存在忧愁的小孩是极好的“投射”对象。经过这种无心识的心理保护体系,小孩
把令人不安的特点归之于别人他物, 使自己超脱出来。 稚气的小孩少不了荒谬可笑的傻事,他们自小就擅长以风趣轻松超脱的心理来对待所受的挫折, 这比只会把忧愁这种极不快乐的思绪压迫在心中为好。 我们完好有原由说, 独到歌在废弛宽慰感情思绪上的作用,其实不比它培育思想辨析力的作用更弱。
第四,独到歌常用的手法。
(a)颠倒。有意识地颠倒所描述的事物特点或生活现象,令人产生追根寻源,究其结果的兴趣,比方河南儿歌《小槐树》 :
小槐树,
结樱桃,
杨柳树上结辣椒,
吹着鼓,打着号,
抬着大车拉大轿。
蝇子踏死驴,
蚂蚁踩塌桥。
木头沉了底,
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个饿老雕,
老鼠拉个大狸猫。
你说可笑不行笑?
作品中所描述的现象都是失常的, 此中吹着鼓、打着号等描述则恰好是相互
13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颠倒的,因为这些颠倒的现象都会合到一起, 并且鲜亮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小孩
会由此及彼地认识到生活中正常的状况究属如何。
(b)夸张。全力把所描述的荒谬荒谬现象鲜亮激烈地突现出来。把蚂蚁夸
大成身长三尺六, 把萤火虫的光明夸张成能烫破人的手等, 把明显的错误作极度
的夸张,不单可以使少儿一望而知,并且还可以产生更激烈的喜剧成效。
因为“独到歌”中其实不都不过运用颠倒手法,因此我们以为采纳“独到歌”
这一称呼仿佛更“光明正大” 。自然,从商定俗成上讲,把这些儿歌称之为“颠
倒歌”也是可以的。
7. 谜语诗
谜语是不直述本义,而运用语言修辞技巧来隐射、示意事物、现象、文字等 的隐语。谜语其实不都用诗歌来表现, 只实用诗歌的韵语形式来表现的谜语才称之为“谜语诗”。我们所谈的是适于少儿接受的谜语诗。少儿谜语诗中主若是事物谜,文义谜很少。
谜语一般由谜面、谜底、谜目三部分构成。谜面是示意隐射谜底的短谣、韵语或字词。比方“炮竹”谜:
七层褥子八床被,
一个黑儿里头睡,
有个红儿来叫门,
蹬了褥子踹了被。
这则谜的谜面是辞语浅俚的短谣。 有的谜面其实不是短谣或韵语。《三国演义》中,曹操嫌花园门不合情意, 在门上书一 “活”字。杨修猜出这是一个 “阔”字。这就是用字词联合环境作谜面。字谜中很多都是用字词谜面的。如“绿化北京”
谜底是“燕青”。文人谜语中还有很多是运用诗、词、曲等韵语形式来作谜面的。
谜底是谜语的答案。谜目是限制谜底范围, 供应猜谜者思虑线索的提示 (打 )。
有时谜面中已经给出思虑线索,就不用再给谜目。如《月亮》 :
有时像只船,
有时像只盘,
14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你要猜不着,
仰头天上看。
后两句已经提示是天空星际的事物,不用再给出谜目。
少儿谜语诗是儿歌中的一种, 所以谜面一般都是短小的儿歌。 因为少儿的知识、经验都较狭小,所猜谜语的谜面比较显现,一般都不用给出谜目。
适于少儿的谜语诗, 大多用物为谜, 拥有稚气新鲜的感觉和想象, 纯朴而富裕民俗乡情的风格; 同文人创作的谜语诗以纤巧工整见长, 擅用双关、影射手法截然不一样。文人谜语诗没有相当的文学功底和人生经验,是不行能猜破谜底的。
少儿谜语诗多数运用俗事俚语来写,浅易形象。比方“花生” :
麻房子,红帐子,
里面睡个白胖子。
简洁生动的词语, 鲜亮开朗的节奏, 所作比较明显出自劳动人民的平常生活经验,所猜之物虽不直说,但也其实不隐晦难猜。
我们再看一下同为写“风筝”的两首谜语诗:
其 一
阶下小孩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分离。
其 二
纸皮纸骨胡须长,
没有翅膀能翱翔,
先要线儿来领路,
还要风儿来帮忙。
15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前一首中的大多词语只有拥有相当文化程度的成人材能赏识,小孩很难领悟。后一首纯用浅易形象的直接描述,从资料、外形、翱翔特点及条件多侧面地归纳描述,低少小孩经过考虑就不难猜出。
在一般谜语中赋、比、谐音、借代等手法都是常有的,而在少儿谜语诗中则主若是“赋”和“比”以及“矛盾法” 。
赋,也就是直接描述。 少儿感知事物主要靠直觉, 所以,直接把事物的外形、动向表现出来,简单为他们所接受。像下边这则“蜻蜓”谜,就是直接描述外形和作用的:“大眼睛,亮晶晶,尾巴长,翅膀轻,飞来飞去捉蚊蝇。 ”
直接描述要注意归纳精练地把事物的特点突出显现出来。 描述的特点一定是这一谜底所独具的特点。假如可以猜作这样,也可以猜作那样,就不够正确了。
《太平广记》中有这样的谜语: “有物大如狗,容颜极似牛。 ”这样的谜,可以猜作獐、鹿等相似的动物,可此可彼就失掉了“猜”的意义。
比,包含比喻和比较。运用“比”的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较“赋”生动形象多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蜘蛛”谜,就是用“比”的典型例子。
小小诸葛亮,
独坐中军帐,
摆起八卦阵,
要捉飞来将。
蜘蛛网颇似八卦阵,蜘蛛身在此中,好像善摆八卦阵的诸葛亮那样升营坐帐,命令八方。因为所比为童叟皆知的英豪人物诸葛亮, 英豪之气自贯此中, 不仅形象直观,还给人以美感的欢乐。
关于“矛盾法”。这种谜面描述方法是“既这样又不这样” 。写蝙蝠说是“似鼠不是鼠,没羽能飞舞” 。写知了则扣住它像鸟又不是鸟的特点来写。矛盾法能惹起奇异的感觉,令人更增添破谜的兴趣。 同时又能使事物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这种手法在少儿谜语诗中也十分常有。
少儿谜语诗用物为谜, 所写对象面广物多, 对少儿认识自然事物有侧重要作用。周作人、朱自清等人把小孩谜语诗誉为“天物志疏” ,比为小孩时代的自然研究。小孩经过谜语这面镜子更清楚正确地认识了自己习见的事物。 他们为自己
16 / 17
幼儿文学的体裁
在猜谜中的新发现而欢喜骄傲。
锻炼智力、开启心智是谜语更主要的作用。 谜语诗的谜面描述体物入微, 切中要害。猜谜者推断体会、观察推导,使自己的心智自但是然地聪慧通畅起来。人类向来把猜谜作为智力开发的重要门路。
以上我们摘要介绍了几种特别形式的儿歌, 假如细说还有一些。 比方句末一字大体同样,一韵究竟的子字歌。像《镜子和孩子》 :
镜子,
喜爱孩子;
孩子,
喜爱镜子。
镜子,
照照孩子;
脸儿,像个桃子。
别的,还有儿字歌、头字歌等。
有的教材把 “游戏歌” 也作为一种特别形式的儿歌。 游戏歌是配合小孩游戏的儿歌,这一看法是从功能、 作用这一角度提出的。 特别形式的儿歌是从语言表现形式这一角度来分类的。 将不一样范围的看法并列而论是不合适的。 数数歌、问答歌等都可以配合游戏,若从功能上讲,我们也可以把这些都看作游戏歌。 17 /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