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反思

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反思

2023-09-1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我们要改变以往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操作演示的被动学习模式。但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课标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几个问题,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与体会。

一、动手操作,要注意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实际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如果说教学生怎样想是明于心,那么教给学生怎样做就是动手。而技能又是练出来的,要培养多动脑、多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轴对称》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

二、动手操作,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与提高。在数学课中,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在教学《中

第 1 页

心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动手操作,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而兴趣支配人们的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想自己去研究、去动手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动手操作、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恰当性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对照课本印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能让他随便画,操作时要讲清方法与注意点,这样通过操作,学生才能准确地小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除此而外,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总之,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尝试、探索,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勇于质疑、悟理,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以高涨

第 2 页

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在探索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卫九小 马会玲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反思平时课堂教学,我发现课堂动手操作存在有效性缺失现象。如:有了动手操作就没了数学思考。尤其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比较弱,课堂上动手摆一摆,动一动,做一做,忙着关注身体动作方面的指导与课堂纪律的维持,较少的顾及数学内在的思维活动。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经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有了一些收获。

一、优化教师的语言指导,让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与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操作前,教师要设计好探究性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操作的欲望,引导学生把探究引向深入;在操作时,教师又要以明确的语言指导学生“做什么”与“怎么做”, 动手操作时,指导学生先怎样操作,再怎样操作,然后怎样操作,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比如;一年级上册有一课:《整理书包》,教师先准备一个装的杂乱无章的书包让学生观察,师问:“这么乱,应该怎么办?”让学生产

第 3 页

培养低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反思

生整理的强烈欲望。接着引导学生有序地先把书包里所有书本拿出来,摆在桌子上;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类动手摆好,速度较快的已有一种摆法的同学可以尝试其他的摆法,然后在进行交流汇报。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分类基础上,加之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课堂就汇报出了可以按学科分、也可以按大小分、还可以按功能分等等,很容易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理解不同标准下的分类”,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效果。

如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呢?我会耐心地给学生讲:学具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准备学具要认真,操作学具要细心,桌面要整洁,收藏学具要有序等。我在学习新课前一天,就告诉学生应该准备些什么学具,指导学生自制一些学具,比如小棒,用硬纸板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操作中,训练学生认真听教师提出的操作要求,认真看教师的操作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操作,有效地掌握知识。

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9+5=,这样的进位加时,课前会让学生自己准备20根小棒,记得课堂上有孩子带了学具袋里现成的绿色的塑料小棒,有的带了20根同样大小的吸管,有的带了20根牙签、、、、、、一开课就要求学生放在桌角,没有摆一摆的要求不允许随便动,要先静静地听要求,直到教师说“开始”再动手摆,有孩子动手能力强,很快就摆好了,有孩子平日家长包办较多,动手能力弱,摆的比较慢,教师会帮他或请速度较快的同桌帮他。有了小棒这一直观教具,学生很形象地知道了结果是14,关键是通过挪一挪的方式,10个凑成一堆,很形象的理解了凑10法的好处。从孩子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中,我明白: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已经体会到了动手操作带给自己的乐趣与收获。最后引导学生轻轻地快速把小棒收下去,后面没有操作需要不允许看或摸,以免影响后面的课堂学习。

三、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第 4 页

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建立空间观念”。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过去只重视教师的演示教具,只重视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而匆视了学生的空间概念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比、折折、剪剪、拼拼、画画,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二年级《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之后学生就边操作边汇报。有的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有的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的研究正方形时这样折,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课堂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方法,找出两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明确了两概念间的共性与个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让操作与思维同行,发展操作活动的逻辑性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操作活动必须与思维活动同时进行,才能促使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把直观感知内化为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操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按一定的逻辑思维逐步发现知识建构规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应该伴随着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样才能促使操作活动得到提升,成果得到提炼,表达出动手操作的科学性。

如:一年级100以内的进位加是个教学难点,课前建议学生准备

第 5 页

小棒、三角形、小圆片或计数器,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不急着告诉答案,让学生自己试着拨一拨,摆一摆,当个位满十后,出现了认知冲突,计数器上只有10个珠子,怎么办?知识丰富的学生会说出:“向十位进一。”教师趁机追问:“怎么向十位进一?个位怎么办?”在这样的观察、操作中,伴随积极的有序思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五、平日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教具演示,培养操作兴趣。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与学具,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能自己做一做的,我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能演示的,我都一一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个个学得既有兴趣,又能很自然地认识与掌握新知;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操作,开拓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

如二年级一课《分香蕉》,开课时,让全体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进行分一分,给学生提出要求“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接着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进行了分小棒(分香蕉)活动;在练习时,完全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决,有些学生选择了直接用除法,有些学生选择了仍然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之后我特意让直接列除法算式的学生以及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了阐述,动手操作后的学生明显比直接列式的学生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清晰。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脑细胞,促进思维活跃,便于储存与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后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设计好操作活动,并加强指导、分析与反思。只有这样,动手操作才会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神奇钥匙”,数学课堂教学才会真正

第 6 页

有效。

第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