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俗世奇人》导案

《俗世奇人》导案

2023-06-04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俗世奇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蔫、怵、抠”三个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家冯骥才及其创作情况。

3.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见识他们的“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力求读得活灵活现,再现人物之奇和语言之奇。

2.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学习抓住一事,神韵毕现地写人的技巧。

3.探究思考。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地介绍了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民间高人的超群智慧。教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励他们开掘生活底蕴,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 2.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练习表情朗读。

2.讨论点拨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练习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学生活动,师适时点评)

我们来见识一位俗世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板书课题)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珍珠鸟》。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

- 1 -

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问:“俗世”是什么意思? “奇人”是什么意思?

答:“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 “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二)整体把握课文 二 学习《泥人张》

1 首先是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莫不作声,他是怎样做的?一般人会怎样呢? 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故事并没有结束,“泥人张”又会怎样呢?没想到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 把握人物形象(人物之奇)

2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泥人张” 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竹,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技艺高超、无人能比,独行天下。有智慧、有个性]

“杨七”敦厚,老实,专心做好自己的茶汤生意,练就了一身别人看似明白,却无法学会的茶汤制作手艺,用其奇特的制作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是一位真正有绝活的奇人。 “杨巴”在制作工艺上确实没有多少绝活,但他最大的长处是思维敏捷,巧于辞令。这不仅在平日的茶汤生意中很有作用,而且在面临困境时,也凭自己的长处“转危为安”,并由此“发迹”。这是一位个性外向,机敏过人的奇人。

奇在嘴上功夫,他八面玲珑,见风使舵,左右逢源,能把死人说活了,能把破货说成好货。他心灵嘴巧,人情练达,机敏过人,能言善辩。在被李中堂误解后,通过巧妙辩解,既让对方明白自己错了,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他的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 3 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 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他的智慧,从他与海张五的较量上,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的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

3 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外貌、语言)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 2 -

(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 领略情节之奇

3 你对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看法?(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生动、吸引人,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待看到结尾时,不得不使人眼前一亮,脱口称绝] 4本文以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作者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品味。

《泥人张》是把泥人张放到与海张五的较量中来表现他的“神奇”。所以,写“泥人张”时,用单刀直入法切入正题,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却先写泥人张的沉稳,小作反击——捏出“一脸狂气”的海张五,而事后的反击——“贱卖”“海张五”泥人——更是令人叫绝。叙事中重重设置悬念,将简单的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有致,生动地写出了“泥人张”超凡的技艺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5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1 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 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 .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 .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品味语言之奇

2、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 3、台上的嘛样,他捏的 嘛样。 4、一个泥团砍过去? 1.有浓郁的“天津风味”

5、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6、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2.语言极具造型能力

7、“他把这泥往桌上叭地一戳。”

这句中的“戳”字极具表现力,它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8、“海张五那边还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 3 -

3.用词凝炼

4.语句短小精悍,活泼幽默,有单口相声风味。

9、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夸张 )

10、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反问 ) 11、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 反语 ) 5.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6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① 浓郁的“天津风味” 。 ②极具造型能力。 ③ 用词凝炼。④语句短小精悍,活泼

幽默,又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⑤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7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2那么,“刷子李”“泥人张”的人格魅力何在呢?

所以说,伟人名人固然辉煌夺目,但凡夫俗子也不乏其巧妙绝伦;“刷子李”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4.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品味语言、朗读课文的成果。

首先,由小组代表范读揣摩的语段,再谈谈处理的理由。

其次,老师出示语段,请他们标出重音,读出语气语调,再说说为什么。 8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重音在“亮堂”上,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表现作者对手艺高超的艺人的肯定、赞颂。

②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 4 -

“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

重音在“活”上,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地地道道”语气要中肯,节奏要慢。 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 重音在“泥人张”和“差”上,用夸张的语气表示对泥人张的称赞。

作者确实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民间文学中十分常用的手法。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只写“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④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重音在第二个“找”字上,以回敬海张五的挑衅行为。(“找”体现出无端挑衅,无赖的丑台态;“寻”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找”字还与后面的句子中的“找”字相得益彰,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原本海张五想在泥人张身上“找乐子”,但泥人张却反在海张五身上“找乐”,为泥人张塑造了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奇人之身的机智形象。

“找乐子”,“找”者,寻觅是也。写出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作乐的嚣张气焰。

“找回来”是“泥人张”“找到”了“海张五”“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这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

如将“找”①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或把“找”②换成“捏”、“揉”、“做”等,就不易看出前者的嚣张气焰和后者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5.齐读以上例句,读出语气语调。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每句押韵,且短句的数字逐步增多,在意思表达上有推进的效果。

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府县道台们对招待吃食的计较,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心理?)

府县道台们着意揣摩李鸿章的心理,希望能投其所好,博得欢心;但天津小吃的地方特色

- 5 -

在于其平民性和大众性,未必合符上司的胃口,因此陷入了两难。 (三)探究课文

9 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10讨论课后习题三:

旧时代的手艺人除了面对同行之间的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之外,时常还要面对来自旧时代官方的压力。他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发展出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好嘴杨巴》在表达上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七,但并没有否定杨七的价值。或许在作者看来,杨七和杨巴各自的特长都是茶汤生意能够维持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杨七的“奇”主要是构思的巧妙和技术的纯熟。杨巴的“奇”则超越了单纯的手艺人的技巧,这种嘴上的功夫和应对的机敏,也是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时局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需。

如今的社会,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真才实学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沟通。

1文中的“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感悟)

1 本文的语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A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B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板书: 泥人张 冯骥才

奇人 绝活绝智 俗世 狂人 横气冲天

凡人 贫而不贱

- 6 -

教学反思: 挑战好嘴

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听京剧,也就常赏赐那些唱念坐打俱佳的艺人一点东西。有一次,慈禧太后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都赐给你,带回去吧!”

走南闯北、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小楼看到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不错,于是心里面想,早就听说太后老佛爷写的“福”字不错,何不趁机讨要一幅字呢?杨小楼心里面是这么想的,于是乎他一边叩头谢恩,一边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看来,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真是不错,居然没有发怒。 这个时候的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奴才。”慈禧太后老佛爷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看太后老佛爷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杨小楼一看,心想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走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连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连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