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发展现状和创新探索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发展现状和创新探索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发展现状和创新探索

摘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披露:预计到2020年垃圾焚烧量将达到1.66亿吨,保守估算2016-2020年,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新增市场规模将近千亿,垃圾焚烧发电的市场非常巨大。基于此,本文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发展状况及垃圾焚烧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探索 1我国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此前,我国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城市)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回收,但由于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不完善,导致出现垃圾在回收源头分类、在中间过程又再次混合的情况。这种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机制。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目前仍是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加,垃圾填埋处理的薄弱环节也在不断显现。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及填埋场产生气体的控制。更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填埋不断占用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这也正是我国目前不断寻找更合理的垃圾处理方式的主要原因。垃圾堆肥在国内主要是针对厨房废物、庭院废物、污水处理污泥和粪便等富含有机物的生活垃圾,用混合垃圾堆肥的实例并不多,我国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向国外学习,在70、80年代开始给予垃圾堆肥处理以积极的支持,但由于垃圾堆肥对垃圾的处理能力有限,同时受制于垃圾的成分、收集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该项垃圾处理方式占垃圾处理总量的比例依然很小。由于垃圾焚烧技术具有垃圾处理量大、速度快、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同时鉴于我国垃圾填埋场容量受限,垃圾卫生填埋土地供应日益紧张等实际情况,使得垃圾焚烧技术成为今后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2垃圾焚烧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垃圾焚烧技术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最早的垃圾焚烧处理厂工艺设备简单,人工操作繁琐,工作量极大,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如今天工艺形式相近的垃圾焚烧厂(有控制系统和烟气处理)。继德国汉堡、法国巴黎发展垃圾焚烧之后,焚烧技术才开始逐渐发展推广。目前国外典型的垃圾焚烧厂有新加坡大士南垃圾焚烧厂,该厂建于2000年,有6条日处理量720吨的焚烧线,日处理能力3000吨,采用马丁炉排,配置2×66MW汽轮发电机组。丹麦的能源之塔,2014年投入使用,被称作是全球最美丽的垃圾焚烧处理厂,年处理能力35万吨,能源利用率高达95%,大约可为6.5万户家庭供电,为近4万户家庭供暖。瑞士图恩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于2004年,日处理垃圾400吨,其产生的电力占到图恩市垃圾供电的1/3,同时该厂还是一个提供热能的公共设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垃圾处理方式都由单一方式向多样综合发展。在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提高垃圾焚烧发电能源化利用的同时,能更加注重从源头开始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垃圾的综合利用,更有利垃圾焚烧处理的实际运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1988年深圳市引进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投产;1992年珠海市开始筹建3个2000吨/日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由此我国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6年,我国有垃圾焚烧发电厂249座,处理量255,850万吨/日。 3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展望 3.1焚烧发电产业规模将继续提速

垃圾焚烧发电作为当前最符合实际需求的垃圾处理方式,将在未来五年中进一步得到快速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发改环资[20162851]号)明确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和土地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的城市,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减少原生垃圾填埋量,到2020年末全国垃圾焚烧处理目标达到 59.1万吨/日,同比增长151%,复合增速将达20%;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占60%以上,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较“十二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国能发新能[2017]31号),对全国“十三五”期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新建项目进行了统一规划,规划新增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529 个,新增装机规模1022万千瓦,项目个数和新增装机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4.6倍和2.1倍。“十三五”期间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大好发展形势可期。 3.2社会友好型项目将提到更重要位置

消除公众对污染的担忧。公众对污染的担忧主要体现在焚烧厂产生的恶臭以及对二噁英的恐惧,未来将着重解决这两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恶臭问题,可以通过采用密闭型车辆进行运输,垃圾坑采用负压运行,卸料大厅采用空气幕,设置焚烧厂检修期间的活性炭除臭设置等措施。对于二噁英问题,《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将二噁英类的排放限值从严至每立方米0.1纳克毒性当量,与世界上最严格的欧盟标准一致。建立地方补偿机制普惠于民。除了对于污染的担忧,“邻避”背后是利益得失的衡量,主要表现在焚烧厂周边居民担心焚烧厂的建设会导致周边房价的下跌,我们不能总寄希望于公众自愿牺牲自身利益,还是要政府利用补偿机制让居民感到利益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对焚烧厂周边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变“邻避问题”为“邻里效应”。例如,在附近建公园、图书馆、游泳池等,或者在电力、热力供应上给予周边居民一定优惠。

“信息公开透明”也是缓解周边居民“邻避”心态的“良药”,也是政府转变工作方式建设透明政府的一种进步。如,在厂区周边显著位置设置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公开企业在线监测环境信息和烟气停留时间、烟气出口温度等信息,通过企业网站等途径公开企业自行监测环境信息的信息公开要求。建立与周边公众良好互动和定期沟通的机制与平台,畅通日常交流渠道。垃圾焚烧发电的建设与当地的常住人口密度关系密切,近些年,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市场的建设规划开始随着人口流动密度逐渐变迁,随着人口逐步从特大及大城市向各省市二三线城市迁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地也开始转移。考虑到邻避效应的影响,垃圾焚烧发电市场或将逐步转向中小城市和县城。

3.3垃圾焚烧小型化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

国内企业主流设计建设标准为日焚烧600吨以上项目,但单个县级乡镇区垃圾清运量一般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企业很难维持长期运营,亟待找到垃圾焚烧小型化技术来破解县级乡镇区域小吨位垃圾处理难题,且对规划地区的垃圾产生量做好真实统计。目前首创环境、中国环保、旺能环保等企业开始不断革新技术、探索小规模项目。

3.4乡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对于县级乡镇区域小吨位垃圾处理困境,除了在小型化技术方面进行探索外,更值得期待的是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是采用区域联建的方式,对于日生活垃圾产生量不足600吨的省辖市,鼓励采取与毗邻县(市)单建共享或共建共享模式,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二是在项目设计建设体量逐步变小的情况下,将该

地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同垃圾收运结合一起打包给同一企业运营。三是农村地区农林废弃物较多,可以通过“垃圾焚烧发电与生物质发电”一站式处理的解决方式来统筹解决生活垃圾与农作物秸秆处理。

结语: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需求不断增长,垃圾焚烧市场的空间非常巨大。随着国内垃圾特性的慢慢转变,焚烧发电必须适合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莹,张丽娟,顾琳琳,李天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关键工艺及设备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3):9.

[2]林海清.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分析[J].低碳世界,2016(20):1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