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力资源管理复习大纲(含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复习大纲(含答案)

2020-07-0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21年上半年学位综合评定考试

《人力资源管理》考试大纲

各章的考点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1) 人力资源的定义和特征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功能

(3) 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

(4)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5)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历史沿革

(6)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1) 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的体系结构

(2) 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3) 劳动合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4) 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5) 劳动争议问题的处理程序

第三章 人力资源规划

(1)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2)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

(3)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

(4)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

(5) 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的实现

第四章 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

(1) 了解工作分析的基本概念、作用及意义

(2) 了解工作分析的一般方法

(3) 掌握工作说明书的结构内容及编写方法

(4) 掌握工作设计的概念及方法

第五章 员工招聘

(1) 员工招聘的含义

(2) 内部招募与外部招募的比较

(3) 员工甄选的标准

(4) 员工甄选的方法

第六章 员工培训与开发

(1) 培训与开发的概念

(2) 培训开发需求调查的方法

(3) 培训开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4) 培训开发成果的转化

(5) 培训开发的主要技术方法

第七章 职业生涯管理

(1) 职业生涯管理的定义

(2) 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

(3)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第八章 绩效管理

(1) 绩效的概念和特点

(2) 绩效管理的概念和实施过程

(3) 绩效考评的常用方法

(4) 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5) 绩效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6) 绩效管理的误区

(7) 周边绩效的定义和特征

第九章 薪酬管理

(1) 薪酬的定义

(2) 薪酬体系的划分

(3) 职位评价的定义及步骤

(4) 福利的定义及分类

第十章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模型

(2)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模式

(3)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

复习题

一、判断题:(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在20世纪30~40年代,美国流行“爱畜理论”,认为愉快员工的生产率比较高,于是,公司用郊游和员工餐厅等办法来试图改善员工的社会环境,提高士气,从而提高生产率。最终实践表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

2. 被依法剥夺人身自由的公民,如被劳动教养、被判处有期徒刑的人,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 )

3.人员替换模型也称管理人员接续计划,是预测管理人员内部供给的最简单的方法。

( )

4. 工作描述以“事”为中心,侧重对工作本身的描述;工作规范以“人”为中心,侧重对任职者的资格条件的要求。( )

5. 知识测试可以通过笔试、面试、情境测试、试用等形式进行。其中最有效、最简单的形式是面试。( )

6. 培训计划制定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即必须针对企业组织目标和工作绩效等客观实际来设计,同时有助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还要从整体上考虑影响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 )

7. 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单通道模式、双通道模式、水平发展模式、网状发展模式。( )

8. 平衡记分卡(BSC)最重要的特点是要和公司的战略、愿景结合,并反映了平衡的思想,强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间的平衡、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间的平衡,也强调结果的趋动因素。( )

9. 相对于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基本薪酬、奖金这样的直接报酬而言,福利属于间接报酬,而且大多表现为非现金收入。( )

10.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会更多地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因此树立全球思维,积累跨文化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开发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非常重要。( )

二、单选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人力资源的双重性特征是指( )

A.生产性与能动性 B.生物性与社会性

C.生产性与消费性 D.可用性与有限性

2. 下列哪种情况劳动者可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A.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十年的

B.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间断性工作,但加总满十年的

C. 劳动者初次就业,要求签订但用人单位没同意的

D.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不满十年但是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3. ( )是指根据企业过去几年的人员数量,分析出它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并依此来预测企业在未来某一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量。

A. 回归分析法 B. 趋势预测法

C. 德尔菲法 D. 比率预测法

4.( )是一种活动或者过程,是分析者对组织中某个特定的工作岗位的责任、工作关系、工作环境、任职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确定的过程。

A.工作分析 B.工作描述 C.工作规范 D.职位设计

5.下列哪个不是绩效的特点。( )

A.多因性 B.多维性 C.权变性 D.变动性

6. 在评估过程中,衡量学员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的评估方式是( )

A. 学习评估 B. 反应评估

C. 行为评估 D. 结果评估

7.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他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幻想期、( )和现实期三个阶段。

A.成长期

B.尝试期

C.建立期

D.实践期

8.员工由工作本身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收益是指( )

A.内在报酬 B.外在报酬 C.直接报酬 D.间接报酬

9. ( )提出整体薪酬的概念,并用一个公式来表达整体薪酬:

TC=(BP+AP+IP)+(WP+PP)+(OA+OG)+(PI+QL)+X

A. 米尔科维奇 B.亨利·甘特

C.麦格雷戈 D. 约翰·E.·特鲁普曼

10. ( ),“年功序列制” 和“企业内工会”历来被当作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又称“三种神器”),受到日本国内外研究人员的认可。

A. 终身雇用制 B.导师制

C. 企业家精神 D.家长制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

2. 绩效

3. 工作分析(Job Analysis)

4.晕轮效应

四、简述题

1.请简述绩效的特点。

2.请简述周边绩效的特征。

五、论述题

1.请阐述绩效考评的方法都有哪些?如何提高绩效考评的效果?

2.请阐述选拔测试的方法都有哪些?如何提高选拔测试的效度?

复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二、单选题

1.C 2.A 3.B 4.A 5.C

6.D 7.B 8.A 9.D 10.A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系统的理念、技术、工具和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激励、保持和开发,影响或改变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2. 绩效

员工工作行为所产生的可测量或者可评价的结果或效果。这些工作行为和组织战略、部门目标或岗位职责密切相关。可测量或可评价是指要符合信度、效度、时限、成本等要求。这些结果或效果可能是最终的,也可能是阶段性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 工作分析(Job Analysis)

也称为职位分析或者岗位分析,它是一种活动或者过程,是分析者对组织中某个特定的工作岗位的责任、工作关系、工作环境、任职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确定的过程。

4.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即通常所说的“以偏盖全”,指在绩效考评中的一种夸大印象。常表现在考评者对被考评者某一方面的印象决定了对他总体的看法,而未全面地看待这个员工,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偏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四、简述题

1.请简述绩效的特点。

(1)多因性,是指员工的绩效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并不是某一个单一的因素就可以决定的。(2)多维性,是指个体的绩效往往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工作结果和工作行为都属于绩效的范围,对个体的绩效必须要从多方面进行考察。(3)变动性,是指个体的绩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主客观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绩效是会发生变动的。

2.请简述周边绩效的特征。

(1)周边绩效是角色外绩效。周边绩效不包含在工作说明书中,不直接与员工本人的工作任务相联系,也不在组织正式奖惩系统的覆盖范围之内。(2)周边绩效构成了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能够促进组织内的沟通,对人际或部门沟通起润滑作用,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促进和催化作用,有利于员工任务绩效的完成以及整个团队和组织绩效的提高。(3)周边绩效是组织背景下的绩效。(4)周边绩效是行为导向或者过程导向的绩效。(5)周边绩效与员工的个性关系密切。责任意识、外向性等个体因素对于员工的周边绩效有显著的预测性,而知识和能力、技术能较好的预测任务绩效。

五、论述题

1.请论述绩效考评的方法都有哪些?如何提高绩效考评的效果?

绩效考评的方法主要包括:排序法,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目标管理法,360度考评法,平衡计分卡。

答题要点:要简洁地解释上述每一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运用得当,密切配合,才能提高绩效考评的效果。

具体内容可以参见教材P230-239

2.请论述选拔测试的方法都有哪些?如何提高选拔测试的效度?

选拔测试方法主要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个性测试、职业兴趣测试、智力测试、情商测试、工作样本测试、评价中心等。

答题要点:要简洁地介绍一个上述各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运用得当,有机配合,才能提高测试的效度。

具体内容可以参见教材P138-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