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遗传分析(双因子杂交试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两对性状个体杂交,观察 F2 的分离现象及其比例,了解两对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 同时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 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二、实验材料:
灰体残翅
EEvgvg
黑檀体长翅 eeVgVg
三、实验原理:
果蝇的灰体基因( E)与黑檀体基因( e)为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Ⅲ R70.7 位置,而长翅( Vg)与残翅( vg)为另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Ⅱ R67.0 位置。这两对
基因是没有连锁关系的,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根据非等位基因分离的自由组合定律, 在 F1 代产生配子时, 非等位基因的
分离是独立的,它们彼此自由组合,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 (EVg, Evg,eVg,evg),且它们的比例相同。这四种配子自由结合,因此在 F2 代会出现 9 种基因型的后代,若显性完全,就出现 4 种表型,比例为 9 : 3: 3: 1。
正交:灰体残翅 EEvgvg(♀)×黑檀体长翅(♂)
eeVgVg
P
↓
灰体长翅 EeVgvg
↓ 自交
F1
F2
EVg 1/4
EVg 1/4
Evg 1/4
eVg 1/4
Evg 1/4
1/16
Evg 1/4 eVg 1/4 Evg 1/4
四、实验内容:
1、 选处女蝇:每组做正交 1 瓶,正交选灰体残翅为母本,黑檀体长翅为父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 8-12h 内收集处女蝇 5 只,将处女蝇和 5 只黑檀体雄蝇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 25℃培养;
2、 7d 后,释放杂交亲本;
3、 再过 4-5 天, F1 成蝇出现,在处死亲本 7 天后,集中观察记录 F1 表型;
4、 选取 5 对 F1 代果蝇,转入一新培养瓶, 于 25℃培养, 其余 F1 代果蝇处死;
5、 7d 后,处死 F1 亲本;
6、 再过 5d,F2 成蝇出现,开始观察记录,连续统计 7d;
五、备注:
1、保证杂交所用的亲本雌果蝇一定是处女蝇;
2、杂交后倒掉亲本时,一定要倒干净,以免造成回交产生实验误差。同样在 F1 自交后,倒掉 F1 时一定要倒干净,以免造成 F1 和 F2 的混杂产生实验误差。
六、实验结果
F1: 观察结果 统计日期 10.21~10.28 F2: 观察结果 统计日期 10.29~11.10 11.16
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
灰体残翅数
0
灰体长翅数
18
黑檀体残翅数
0
黑檀体长翅数
0
灰体残翅数
1 8
(♀)× (♂)
灰体长翅数 黑檀体残翅数 黑檀体长翅数
10 12
1 3
1 8
合 计 9
对 F2 代的统计结果做 x2 测验:
22
4
9
灰体残翅数
9 8.25 0.75
灰体长翅数
22 24.75 1.25 0.063
黑檀体残翅数
4 2.75 1.25 0.568
黑檀体长翅数
实际观察数(O)
预期数( E)
偏差( O-E)
2
9 8.25 0.75 0.068
(O-E) /E 0.068
自由度= n- 1= 3
x2=∑ (O-E) 2 /E =0.767
七、分析讨论
1. 果蝇的杂交实验中,为什么要收集处女蝇?简单描述如何收集处女蝇?
因为雌性果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保存交配所用的大量的精子,能使大量的卵细胞受
精。因此,在做果蝇杂交实验的时候,雌果蝇必须是处女蝇,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雌蝇羽化出来
10h 内一般不会交配,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内收集雌蝇,均属处女蝇。
2. 对杂交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说明其遗传学意义; 或计算遗传图距及基因顺序。 由 df(自由度) =4-1=3,当 p=0.05 时,查 x2 表得 x2=7.82. 实验所求得的 x2 值与查表所得 x2 相比较时, 0.767<7.82 ,统计学上认为在 5%显著水准上差异不显著,观察频数与理论 频数间的差异属于随机误差。遗传学上则可认为该次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符合孟德尔第二定律:两对基因之间的遗传是自由组合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