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说明文阅读技巧方法

说明文阅读技巧方法

2020-05-1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说明文阅读

本次课课堂教学内容

一、知识导入

1.说明文的判断;

2.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3.鉴别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4.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5.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6.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7.根据要求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

二、知识整合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

1

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它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科学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文章结构,即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而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紧密相联,都是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因此,理清文章结构的同时,还须分析说明顺序。《大纲》规定,初中生要能“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上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说明文的语言的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真实性,周密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

1.概念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文中如有: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一般可判断为举例子)

2.作用

2

使说明对象更具体、真实、更具说服力。

3.答题模式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基本特点+基本内容)

(2)列数字(列数据)

1.概念

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数字可分用确数和概数)

2.作用

运用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答题模式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3)作比较

1.概念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

2.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3.答题模式

拿××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4)分类别

1.概念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但应该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内容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2.作用

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又让读者更好地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清楚地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概况。

4

3.答题模式

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5)打比方

1.概念

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打比方在说明文中是以比喻句的形式出现。)

2.作用

具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3.答题模式

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说明事理要加入“通俗易懂”)

(6)作引用

1.概念

引用典故、文献、名言、诗词、俗语、谚语、歌谣、故事、传说等进行说明。

2.作用

5

(1)用了作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2)引用故事或传说还能加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答题模式

真实可信地说明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可根据实际酌情加答“权威性和说服力、引出说明对象、加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等。)

注意:如果是引用故事和传说来进行说明,不要答“增强说明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因为它们都属于不可靠的事实。

(7)下定义

1.概念

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概念。(它一般是以“……是……;……叫做……”的形式出现)

2.作用

简洁、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点,使读者能将它与其他事物或事理区别开来。

3.答题模式

6

简洁准确地揭示了……,让读者对……有了深刻、本质的认识。

(8)作诠释

1.概念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2.作用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3.答题模式

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9)列图表

1.概念

列图表是指采用绘制图形或表格的方法进行说明。

2.作用

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观、更具体。

7

3.答题模式

更具体直观地说明了……,这样让读者更一目了然。

(10)摹状貌

1.概念

摹状貌是一种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2.作用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描写更具体,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激发读者兴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3.答题模式

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激发读者兴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二)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趣味性等。

8

什么决定了你的口味

(1)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不爱吃葱、姜、蒜、香菜等刺激性食物?为什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为什么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为什么我们无法重现儿时的味道?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2)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挑食是娇生惯养的结果,但科学研究证明,挑食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

(3)拿香菜来说,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恶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在喜欢香菜的人看来,香菜清爽可口,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香菜和肥皂就是一个味道。美国食品化学专家认为,香菜的气味大约源于6种物质,其中大多数是名叫“醛”的脂肪分子。在肥皂和洗涤剂里都有这种醛分子,臭虫体内也有类似的分子。对讨厌香菜的人来说,他们察觉不到香菜叶中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而只察觉到香菜与肥皂相似的那一面。因此,挑食或许只是因为基因差异。

(4)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的一位科学家称,与男性相比,味觉超常的能力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而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味觉超常的人又比白种人多。

(5)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出门在外,饮食是否可口,直接关系到心情的好坏、生活的质量、身体的健康,甚至工作的效率,还有一句更准确的描述——吃饱了不想家。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胃口是有记忆能力的,饮食习惯将在6岁前养成,一旦形成,终生难以改变。大多数人都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它非常强烈,让人对其念念不忘,据说孩子想家了,多半是想家里的饭菜了。即使是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能够真正适应西餐口味的,仍然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海外华人对于中餐的记

9

忆,比对家乡的记忆更加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食物的口味,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历史。

(6)在《追忆逝水年华》里,一块小小的蛋糕触动了普鲁斯特的味蕾,让他开始努力找回失去的时光。对普鲁特斯来说,蛋糕是他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看不见、摸不着的味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科学家表示,味道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唤醒记忆,是因为它非常难以重现。比如我们在农家乐吃水煮鱼,当我们离开以后,我们可以轻易回忆起水煮鱼的样子,耳边也能回响起辣油浇在干辣椒上滋滋的声响。然而,我们却根本没有办法“回忆起”那盘水煮鱼的味道,虽然它是如此美味,独一无二。只有当我们再一次闻到或者尝到水煮鱼时,我们才会重拾这种美好的感觉。味道是无法被大脑直接保存或重塑的。脑海中关于“味道”的记忆,总是那么模糊。我们无法像复制视觉或者听觉记忆一样,在脑海中勾勒味觉的体验。味道因此是一种独特的记忆

(7)正因为味觉记忆无法重塑,所以再现以后,才会给人带来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它甚至能把我们带回更小的时候。比如说,通过语言提示的记忆往往存在于11~25岁之间,而味觉则能将人们带回到6~10岁的童年时光。与视觉和听觉相比,“味道”和事物之间建立起的联系更为强大、也更为持久。

(8)味觉记忆如此独特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通常感受到的“味道”,是好几种不同味道的组合,这种组合一般来讲非常特别,也不太容易再现。小时候街边小面馆里混着辣椒油的炸酱面,伴着面馆中抹布与油烟混杂的气味,其味道是如此独一无二,即便在以后的日子里去过无数高档饭店,吃过无数碗面条,那味道也代替不了。

(9)吃,于我们来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伴着它们独特的味道,成就了我们生活中一段段温馨的记忆……

10

1.下列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2分)

A、在肥皂盒洗涤剂里都有这种“醛”分子

B、“味道”和事物之间建立起的联系更为强大

C、没有办法“回忆起”那盘水煮鱼的味道

D、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

2.请简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美国食品化学专家认为,香菜的气味源于6种不同的物质。

B、人类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让人对其念念不忘。

C、在外的孩子如果想家了,其实他是在想念家里的饭菜味道。

D、我们无法如复制视觉记忆一样,在脑海中勾勒味觉的体验。

4.(1)从全文看,本文围绕影响口味的因素,依次介绍了三方面内容。(6分)

11

① ;

② ;

③ 。

(2)这三个因素的介绍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是

① ;

② 。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省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12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选自《大科学》)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 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13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

14

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A】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B】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C】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 (说明对象及特征)阅读全文,概括“中国瓷器”具有哪些特点?(3分)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 (说明顺序)根据文意,将第⑤段中【A】【B】【C】三个句子重新排序,并说明理由。(4分)

15

4. 第⑥自然段说到:“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从全文看“无限的韵味”包含哪些内容?(3分)

5. (说明文语言)第④段中加点词“据推测”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6.(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⑥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本次课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狼蛛的猎食

法布尔

①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做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②如果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从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咬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16

③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A. (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 (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蹿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④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⑤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追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⑥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⑦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

17

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蹿了。所以它们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节选自《昆虫记》,有改动)

1、根据意思,在选文第③段的A、B两处填上词语。

2、指出第①⑤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第⑦段中“不受任何限制”中的“任何”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结合选文,说说狼蛛的哪些特点“像狼一样”。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