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
2022-02-25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豕口 八亍TIJ 2011 帚z捌 思弟120划)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 樊 丽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ff ̄70) [摘要]马克思有关生态思想的研究在他的生态哲学思想所涉猎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中均有所体现。迄今为 止,尽管这个体系不是非常地系统和完整,但其反映的生态哲学思想却极其深刻。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内 容和实践意义,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我们构建和谐友好社会的向导,这对于我国现在和未来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30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11)02—0O26—02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 会”互动的复合系统。这个系统中,人类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 (一)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理论 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中介。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 社会的形式出现,人类改造自然的状态受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影响。“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非常密切。这表现为:人置身于自然界之中就必须要受到自然 的约束和影响。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 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 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 义。” 因此,马克思讲社会就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人类的自然 史和社会史相互制约。这是他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的历史放 到同一层面所进行考察的结果,不仅突破了以往把人与自然界 对立起来考察的观念,而且把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融入到人 类历史的创造活动当中去,从而揭示了自然界经由人类实践不 断被改造和被人化的实质。 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 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 物”。” 自然界对于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人为了不至于 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人的身体。”… 。 因此,人作为自然界生态系统当中的一员,与其他一切自然物在 自然界当中共同生存。此外,这种关系还表现为:人类意识通过 此外,人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一指导实践来改造自然界。人的意识、欲望和行动都受到自身意 识活动的支配。因此,在现实中,当“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 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世界”[2]P183,这就说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在人与 自然关系存在的同时还存在着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认为在自然 定不能强制支配和征服自然界。一旦我们不顾自然规律,强 行征服,那么这种行为背后的代价必然是自然界无情的惩罚。 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 灾难。”_3 在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中,“人一自然一社会”不 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它们之间还有着协调共存的关系。 的人的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 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 定。这两种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同时发生,又彼此交织,表现着相 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把对环境的破坏直接看成是对人与 自然界物质交换的破坏。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不仅关 注“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关注“人类本身的和解”。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与他的生产力学说密切相关,其 重点关注的生态问题,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解问题,而人类 互制约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环境是实践基础上的“人一自然一社 [收稿日期]2OLO一10—19 [作者简介]樊 丽(1985~),女,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26— 笑响 百‘ 僧 与自然和解的前提就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恩格斯认为:“要 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 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于我们 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这说明:生产关 系和社会制度会必然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和解,而马克思主义生 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 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第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理 论)阐述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遵旨: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 态思想所体现的就是要求变革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已达到这 种和解 和谐。还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对利润的极大攫取,造成 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要求对社会制度进行 变革,进而达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和解”。在今天看来,这种要求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关系的和解,也就是要求整个人类社会 此外,屿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还倡导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 反对一切经济方式和技术生产模式所引起的资源的浪费和过度 消耗。为此,在变革不合理生产方式的方法论层面,马克思提出 物质资料的循环利用思想,他说“我们指的是生产排泄物,即所 谓的生产废料在转化为同一个产、世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 的生产要素;这足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 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 环。” 因而,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关注人类与自 然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问题七,保持了对不合理社会生产方式 及其制度的批判态度,倡导从生态的角度合理地利用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在处 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文明程度。当 世界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繁荣与损害角逐并存,这种两难境遇对 我们进入生态文明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必然要求。我国社会 生产力发展的初期,一直以来,l[业化走了“高消耗、低产出、高 排放、高损害”的路子。改革开放几{J年,尽管在经济发展领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种经济发展高速路上伴随着的 也足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H益恶化。因此,解决生存 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 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2003年l0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f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 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 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重要的 是,这个决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 展观。同年1 1月,胡锦涛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指出:“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 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小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 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此外,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环境思想和 生态要求,十七大文献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 与自然界“和谐”。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环境 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和 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关系的 “和解”问题,这实际上是在要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 谐”状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和实践观上对自然法则的 尊重和回归。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倡 导尊重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道家思想中,老子提出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儒家思想中,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 然合二为一”等,表现出:在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上,作为不同 地域的文明成果达到了统一。依据这种统一,在宣传马克思主 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文化领域多关注把 它们恰当地融合的一面,力求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建立“和 谐”社会的文化氛围,从而对我们构建和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 挥作用。 2.大力倡导“四个文明”的全面与协调发展。2007年,十 七大报告中正式地写入了“生态文明”这个词,并把它作为与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并驾齐驱的社会主义 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可以说,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政 党吸取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和世界发展的宝贵经验及教训的总 结,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建设实 践的结果。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 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 要内容,也是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目标。因此,未 来我们寻求永续的发展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做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l 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2.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00. [3]马克思.5f自比・特雷莫.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起源和变异[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责任编辑:李春辉] 一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