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导学:
1,识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2,知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文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zhòng ) 舞榭 (xiè ) 巷陌(xiàng mò ) 金戈 ( gē) 元嘉 ( jiā ) 狼居胥( xū ) 仓皇( cāng ) 可堪 ( kān )
佛狸祠(fó 或bì ) 拓跋焘(bá tāo ) 张浚(jùn ) 王玄谟( mó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寻找不到。 气吞: 形容气势很大,气概非凡。 风流: 繁华景象或英雄业迹。 寻常: 平常;普通。 草草: 引申作草率马虎。 赢得: 落得、剩得。
北顾: 回头向北望。这里指失败。 可堪: 不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 凭谁问: “难道(还有)谁会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北: 名作状,向北。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 名作动,吃饭。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动句)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倒装句)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四)文本研读探究
1,找出文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2,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四,一课一导(见《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文本生发:
【素材激活】
才子、儒将、爱国词人——辛弃疾
是谁,在鹧鸪山中,断鸿声里,把流水叹尽,青山望断。 是谁,在寂寞楼头,烟柳断肠处,剑鸣镝中,四顾茫然。
是谁,在斜阳危楼,日暮江天里把兴亡看尽,把栏杆拍遍,却无人会,登临意!人无言,唯有惆怅醉去,无尽哀伤,向谁诉?谁听!谁懂!
你本不应以词人之名流芳后世,你曾以五十人之寡入十万人之敌营,生擒叛贼张安国,金戈铁马,快意平生。你曾是山东大汉,却为江南游子,于蛙鼓声中,稻花香里,举杯独酌,却是饮不尽的国仇家恨。
为了抵抗侵略,你于疆场厮杀;为了收复失地,你在朝堂疾呼。在一段被失望充斥的历史中,你让一个民族看到了希望的星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也许你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也许你只能“梦回吹角连营”。在风雨飘摇的南宋,你从不顺风而倒。,迁,你兢兢业业;谪,你献计献策。 终于,你认清了一切,梦碎了,心碎了,志却未残——没有了“列舰层楼”,没有了“金戈铁马”——可你还有如椽之笔呀!
历史尘封了一把利剑,却造就了一支神笔。你以血泪为墨,继续书写你的责任。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你那荡涤心胸的词章,滋养了多少代人的心灵?民仇国恨炼诗魂,马蹄金戈壮词魄。
你是一个才将,更是一位词人。没有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星空也会黯淡三分!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责任”“意志”“执著”“爱国”“态度”“出世与入世”“得与失”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成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分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他亲身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他们交织在一起,如地壳里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好词了。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快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梁衡)
六,随堂练习: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4分)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文本探究
1,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典故一:孙权。(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典故二:刘裕。(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典故三:刘义隆(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典故四: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总结:
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2,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随堂练习:
1,,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 ,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2,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猜想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