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刘庭风(2)

中国园林走的是儒化和人工化的道路,日本园林走的是佛化和自然化的道路。

园林是经济发展到达一定历史阶段之后才形成的一种特殊建筑模式,也是文化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形成的一种把握世界(艺术地把握或宗教地把握)的中介和途径,也是一种人类辛勤劳动之后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中国园林类型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日本园林的类型形成则是一个较为迅速的拿来过程。

从隋唐开始,文人味越来越重,起初是唐之诗情,后来是宋之画意,最后是明清之哲理,这是一个由具象向形象转化的思维过程。

日本园林在佛教传入之前还是真山水池泉园,自佛教传入之后,先蜕变为净土宗池泉园,又转为由非独立枯山水,再转化为独立枯山水,最后转化为“无山水”的茶庭(指茶庭的最终目的是和敬清寂)

中日园林分属人型和天型。在中国,首先是自然山水,然后是建筑山水,再后是诗画建筑山水。这是一条人工味不断加强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实体向人工实体,再向精神实体转化的过程。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园林则是建筑与园林的综合体,即把宅居于宅园合一,把宫殿与苑园合一。这也是人型的表现

日本首先是真山水,然后是枯山水,最后是无山水。真山水中是有人的参与(舟游或回游),枯山水中是人的远离(坐观远望,人与自然共存),到了茶庭则是人的禁闭(人被禁闭于方寸之茶室,剩下的只是自然)。园林植物成分多,“日本园林”更多地是指除了非园林建筑之外的园林部分或是山水部分(也有特例)。这是天型的表现。 中日园林都是基于道家思想的自然山水园。

中国园林是渐变式园林模式。背景一直是道家所提倡的自然山水,只是主景在变化,以及儒家的文化韵味的强化和浓化。

日本园林的发展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有质的飞跃:从真山水到枯山水是真与假的质变,从石庭到茶庭是有与无的质变,是神佛、礼仪至上的表现。

儒家偏重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中国园林的儒化倾向人型。

佛家文化是为了解决人与天的关系,故日本园林的佛化倾向意味着脱离人间苦海,走向天界佛国,使园林呈现出自然的伟大状和众生的艰苦相。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的中庸趋于人与自然的平等,故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宗教“凡人下神佛上”的不平等关系,导致日本园林的最高境界是神佛第一,有佛而无我。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刘庭风 (1)

园林的所有景观,都是源于自然的本性。此之自然,一是指园林赖以存在的国土环境,二是指造园赏园的人类自己。

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观的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

中国园山取象于昆仑等陆山,而日本园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边的大小岛屿。

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拟海洋,以石拟矶岛。反映于五点: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日本的园林中,以真山真水为模仿对象的假山,尺度也相对较小。 日本多温泉,园林则因泉而积池,所谓“池泉园”,进而以池为海,以石像岛 中国园林有南北轴线和环山积池的做法

日本园林植物形式的多样化远胜于中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不同。 中国园景讲究高耸竖立(高远),日本园景讲究低矮平置(平远)。 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日本则是武家园林

日本镰仓时代梦窗国师开创枯山水,以白沙和整形树拟水似波,以伏石和整形树拟岛拟船,以苔藓喻大千世界,以原地静观参悟而非游览形式达到园林美的最高境界。 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林泉高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化是山水文化,以仁山为主流,日本文化是海岛文化,以智水为主流。

文化逢山则止,遇水则传

日本园林中,聚水是海的象征,流水是河的象征,泉水是岩岛的结果。聚水为池,分水为流,涌水为泉。泉为源,源而流,落而瀑。

“园必有山”是中国大陆的象征,大陆相对于海洋来说是山脉,山在上,水在下;以山为阳,以水为阴,是真实的写照。

“池中有岛”源于神仙传说和徐福东渡,因此是理想的写照。

当理想与真实冲突时,中国人选择了真实,这也与儒家的入世观点一致 山为骨,水为血,土为皮,木为毛;海为母,岛为家,木为衣

在绿化上,中国园林以乔木和灌木为主景树,不用草地,反映了高山森林的地理植被特点。日本园林以灌木、草地和苔藓为主景,大小树木修剪成馒头形,苔草覆盖显露山形,都是树木仿岛的拓扑表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