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艺术与景观设计的联系——以日本景观设计发展为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5・9 论审美、艺术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以日本景观设计发展为例 ◇王鹏程赵慧宁 摘要:试从社会审美意识对于艺术的影响入手,分析艺术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并探讨其对于景观 设计的影响。在理论分析之外,文本将以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为例,分析日本的审美、艺术、设计三者之间 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审美意识;艺术;景观设计;日本 一 浅析审美 艺术与设计的联系 “何为美”是美学范畴的核心问题。审美是对于美的 一种理解与判断。相对于形而上的美学,审美无时无刻不 在影响着人类社会。人的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 含有纯粹美、自然美的成分,也包含由人类心理活动所产 生的心理美。个人的审美取向和标准与其所处的社会、文 化、时代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区域 的审美往往不尽相同。而审美取向在受社会影响的同时, 也在反作用于社会。 设计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兼有艺术与技 术两种属性。设计所体现的艺术性要求设计满足特定的审 美需要,因此设计不可避免要受到审美意识的支配。艺术 对于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体现在艺术 的表达形式对于设计手法的影响上;其二体现在艺术的主 题、意境对设计内涵(如空间设计中的场所精神)的影响 上。空间设计是人对所处的环境进行改造的过程,也是对 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的具象表现。虽然东西方景观同 为世界景观设计的珍宝,但两者在风格、形式、场所精神 上却完全不同,这就是不同的审美结果。 二、审美、艺术与设计的联系分析——以日本为例 中日两国都处于东亚文化圈内,在文化、宗教、艺术 等领域不乏相似之处。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也都是东方园 林的代表。日本设计师经过不懈努力,吸取了西方现代设 计理念的精华,也完美地继承了日本古老文化的精髓,堪 称“现代东方景观设计的典范”。 (一)日本审美意识的起源——对自然美的感悟 El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美的感悟。自 然美是日本美学的基石,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了 色彩美的概念。 1.诚 “诚”,即是一种“真”,强调以真实、纯朴、率真 的形式表达出对于自然、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情。在一定程 度上,日本民族早期审美意识中的“真实性与自然性是一 致的、可以互换的”。 (二)日本审美意识的哲学体系——禅宗 日本早期的自然美学是一种原生的审美意识,这种审 美意识缺少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的支持,与西方相比更 为原始。禅宗在约公元6世纪时由中国传人El本,极大地填 补了日本在哲学上的空白。禅宗思想排斥规律与逻辑,强 调精神的体验,这与日本“诚”的审美取向有一定的相似 之处,两者都强调直视内心的感受。 1.禅宗思想 禅宗秉承“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讲求“心” 与“顿悟”。禅宗注重内心修养,内心感知,强调个体感 受与认知,排斥逻辑。 “顿悟”在禅宗中则是指观察世界 的方法改变的过程。在顿悟之后, “凡心”也就是人的功 利心,就会转变成关注事物现象本身、关注事物现象对人 心灵影响的“禅心”。 在禅宗的哲学体系中,世间万物的“空性”本质是同 一的,然而人的理性却会执着于事物之间的区别,并把这 种区别、对立看作是事物的根本差异,这便是谬误。正确 的态度应该是对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产生“分别心”,应 当把他们看作同一的、无差别的存在。 禅宗思想是一种唯心的哲学,有其局限性,但对日本 美学体系的形成及成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禅宗思想 赋予了日本艺术深刻的哲学内涵,并对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禅宗思想与日本本土固有的美 学观念结合后,产生了“空寂”、“幽玄”、“物哀”等 独特的审美取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空寂 “空寂”是禅宗哲学与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结合的产 物。日本传统自然美会感于生命的轮回与变化,而禅宗思 想的引入则为这种感慨带来消极的色彩,在情感上的落脚 点是对人与事无可奈何的感慨。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取 向, “空寂”是日本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上 有着极其显著的体现。 3.幽玄 禅宗主张强调个人的体验和直觉领悟,即便交流也 23 【园林景观】 应该以“拈花一笑”的方式,讲求“心领神会”。因此禅 宗的传情达意方式具有象征、间接、含蓄、模糊、多意等 特性。在艺术上, “幽玄”表现为一种含蓄又意蕴深长的 美,讲求形式之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 “幽玄” 在绘画艺术则以“余白”、“虚白”来表现“无”,即“无 作为一名现代景观设计师,析野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 取材自枯山水的元素,与日本古典园林一脉相承。其代表 作品有:龙门庭、新渡户庭园、国家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 中庭等。 2.现代手法与传统美学的结合——佐佐木叶二 从设计手法上看,佐佐木的设计风格与{升野俊明所采 用的古典式造园手法不同,佐佐木的设计有着较为为强烈 的极少主义设计风格,与讲求“无”、追求“本源”的禅 宗美学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佐佐木的作品中,古典的砂 心的无”或者说实体性的“无”。这种手法与中国绘画中 的“以虚写实”的表现美的方法相似。 4.物哀 “物衷”是指因感动而产生的感情体验,但这是建立 在对万物皆一瞬、世态变化无常的感慨悲哀之情之上的, 是一种深厚复杂的矛盾感情。一切皆变,一切事物都短暂 石元素被现代的几何构成所取代,但是在设计手法改变的 背后,日本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可没有改变。 缥缈,这种强烈的感慨便是物哀之情的感情基础。除去 “哀”以外, “欢”、“喜”、“爱”等正面的情感恰恰 也是物哀的重要组成,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爱慕、欢愉 存在, “物哀”之情才会具有如此深刻厚重的感染力。 “物哀”意识是El本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 仅在文学艺术中,而且在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乃至Et常 生活中都有体现。 (三)13本的景观设计 日本的景观设计深受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与艺术的影 响。日本古典园林的代表“枯山水”是禅宗思想的具象体 现。而现代景观设计师在传承传统日本美学的基础上,融 合了现代艺术的理念,创作了出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手法完 美融合的景观作品。 1.代表传统审美取向的古典园林——枯山水 枯山水是日本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是一种非常独特 的景观艺术。 “空寂”、 “幽玄”、 “物哀”等审美取向 在枯山水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枯山水追求的是一种经过过滤的现实,而这种对于现 实的过滤是由设计者完成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设计 者自身对于世界的理解,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中国园林相 对于日本的枯山水来说,它的加工程度要少,具象性强, 其中内涵的智力成分(需要观赏者再处理)也要少,因此 在艺术的感染力上要弱于日本的枯山水。 2.日本现代景观设计 日本的文化、艺术共同造就了日本的古典园林。作为景观 设计领域的一朵奇葩,日本园林以其鲜明的特色闻名于世界。 随着时间的发展,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在继承了日本古典景观 园林设计的精髓上,围绕着“诚”“寂”“哀”“幽玄”等审 美要素,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创作。 1.传统和风园林的继承者——析野俊明 栅野俊明1953年2月28日出生,曾学习于东京多摩川大 学农学部,1979年开始进行景观创作活动。 JI升野俊明的作品深受日本传统园林景观空寂、幽玄 因素的影响,并大量使用了砂、石等日本传统造园元素。 在他的作品里,所有的设计要素在满足设计造型要求的同 时,更包含了栅野俊明自身的哲思。具有抽象性的造型元 素在他的作品中扮演着设计者与观赏者交流的载体的作 用。桥野俊明强调自我表现,其作品深受“诚”的影响。 24 其代表作主要有日本琦玉新都新榉树广场、广岛基町 credo交流广场、广岛艺术步行街、HATe00父赈灾复兴住 宅、N11rI1武野研究开发中心等。 三、结语 因为相似,所以更想探究其中不同。因此我选择了以日 本为例,分析艺术与景观的联系。艺术是人对世界的反映, 背后起决定因素的是人的思想,因此于艺术来说, “内容” 与“形式”都非常重要。艺术对于设计的影响很大,在形式 上,通常表现在表现手法上,比如解构主义、极简主义对设 计形式的影响。但我觉得形式与手法背后的思想与内容其实 更为重要,没有思想的“根”,就结不出形式这个“果”。 再者,艺术是个极为广泛的概念,从狭义上看,至少包含有 绘画艺术、音乐艺术、建筑艺术、舞蹈艺术、文学艺术等多 种艺术形式。因而本文的重点放在了审美意识的层面,去试 着探讨艺术与设计之间的深层联系。 参考文献: …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 M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f2】周渤“哀”——当代日本主流建筑作品美学表现【J】 江苏 建筑,2009,(04) [3】梅晓云日本文化的“幽玄美”[J1人文杂志 1 9 9 0, (01) [4】邱紫华,王文戈日本美学范畴的文化阐述[J】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01) [5】周建萍物哀与幽玄之美[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 004, (05) [6】王发堂杨昌鸣禅宗与庭院——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IJ】啥 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02) [7】方爱萍论日本民族的“物哀”审美意识[J】河南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1) [8】章俊华禅宗的心灵表现——目本著名景观设计师 野俊明 及其作剐J J_中国园林,2001(04) [9】章俊萍,席晓平,郑强与环境对话的景观设计——日本景观 设计师佐佐木叶二的设计设计[J]中国园林,2005,(07) 作者简介: 王鹏程,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通讯作者: 赵慧宁,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