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引发的思考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通过艺术来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文艺学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的科学。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可以使欣赏者从感觉、感受上把握它。由于作者塑造艺术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文艺作品不像学术论文那样以理服人,而是以主观情感来影响、感动他人。欣赏者通常在被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感动时接受作品所阐明的道理,从而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优秀的文艺作品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创作这样作品的作家则被尊崇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文学艺术对人们的教育是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这种饱含美感的艺术往往能够影响人的理智和感情,引起人的精神共鸣,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崇高道德情操的修养,都有极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文学作品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作品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民族中一些典型人物的假恶丑与真善美,是一段浓缩的艺术化历史。这部不朽的作品给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圣母院与卡西莫多、艾丝美拉达的凄美故事遥相呼应,一起成为了美感艺术追求者心驰神往的圣洁之地。
《巴黎圣母院》用圣母院下衣衫褴褛、西装革履的几群人来衬托建筑的庄严与人性的美丑本质,作者用其隐藏的美学思想来警示人们何为真善美。其故事本身对法兰西社会对待历史文化艺术的现实态度是有借喻和象征性意义的。19世纪是法兰西在经历过美的东西后,被堂而皇之地撕毁的黑暗年代。即使那样的年
代,也有不惜牺牲生命的卫道者。这座建筑凝结了卡西莫多内心最深层的悲痛的爱,最终,当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狠狠地摔落地上,抚着艾丝美拉达的尸体殉情时,圣母院便完成了卡西莫多道德上的“净化”,也完成了作品对美感意义的升华。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得益于思想和艺术的多元性,最明显的标志就是 “美丑对照”的美学主张。
灵魂里的真善美才是真正的美。那些衣着光鲜、满嘴仁义道德的人物,他们的灵魂早已腐败不堪;那些外表有缺陷的、丑陋的反而在灵魂深处有着人性闪光的一面,并且比其他人还要善良。卡西莫多与克洛德的外貌、衣着打扮、身份、性格的鲜明对比,隐喻了当时法国社会教会的伪善特性和其必将走向衰落、被社会与时代淘汰的本质。同时,通过乞丐王国的故事线,歌颂了当时的法国社会最底层人民不屈不挠的反帝斗争和正在酝酿的革命思潮,体现了作品中的真善美所在,也昭示了作者对其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美感实践。
在雨果笔下,圣母院是中世纪巴黎的心脏,封建国家及教会权威的象征,在情节上是一切矛盾的汇合点,其作为背景场所而存在,贯串整个作品。它以其脱离凡世的眼光审视着整个巴黎社会,也目睹了所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并给予名利场中所有角色以无言的评说。这座物象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作用——内心丑恶之人只将其当作单纯的建筑,而真正纯洁的人则将其留存、伫立于心中,成为内心的一块神圣净土。这个哥特式灰白相间的教堂,其方正的外貌、凌厉的尖顶和庄严的雕塑,都象征着西方正统的价值观,仿佛在“审判”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同时,对所有读者的内心也有所审视。同时,圣母院作为一个物象,也见证了全书所有人物的命运,并时时鞭策着芸芸众生,给人类灵魂以警醒
和净化。这种将建筑蕴含的特殊的美与人物甚至时代命运相熔于一炉的写法,体现了雨果对圣母院及其存在意义的深刻的审美认同。
《巴黎圣母院》极高的文艺价值,是与美感作用分不开的。其中的文艺形象,一方面通过面貌、肢体语言、行为举止等外在的、客观的方式来表述;另一方面,每一位角色又都融入了作家的感情色彩,有着主观的情感倾向性。这两方面如果是相应的、有机的结合,而它的情感倾向性又和现实生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样的形象就是真实的、生动的、有血有肉且有意义的艺术形象。这些因素聚齐也就构成了一部优秀、伟大的文艺作品。其中的每个人物如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可以触碰到的具象的人,让读者从角色的情绪、思想中受到感染,从而在精神乃至灵魂深处与作品产生共鸣,然后影响读者的行为举止使其见贤思齐、去伪存真,这就是美感教育的作用。
《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美感与情感充斥其中。雨果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在作品中倾注了浓厚的感情及对当时法国黑暗王朝的批判,塑造了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这样灵魂高尚、品格优美、爱憎分明的艺术形象。女主人公吉普赛姑娘向往美好的生活,追求纯真的爱情,但受到贵族的玩弄、抛弃和主教的追求、诬陷,最后被当作女巫判死。小说无情地揭露了封建贵族和神职人员的虚伪狠毒,赞扬了普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与法国大革命的人文、人本思想相吻合。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灵魂纯洁、行为高尚,作品中还有众多的以乞讨为生的流浪人,虽然他们贫穷,地位卑微,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富有互助友爱的精神。这些美丽、高大的艺术形象是美的象征,深深吸引着读者。旧社会、旧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社会的发展,封建贵族的品行与穷苦大众的
善良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作者通过这些艺术形象,赞扬了真善美,鞭笞了假恶丑,令这个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成为不朽经典。
《巴黎圣母院》的美感感悟,可辐射到其他文艺作品。音乐艺术领域同文学领域一样,成熟的作品必须能够充分体现美感。音乐是通过有组织、可操作的乐音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中美感作用的发挥是即时的、鲜明的,通过每个音符来表达。每一首乐曲都有不同的美感表现,因而给人的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也不同。因此,音乐家和演奏(唱)家,都必须不断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培养积极、进步、向上的审美观,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艺术课堂上开展正确的美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净化人们的心灵,推动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发展美,克服丑、战胜丑,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这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