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职)第六单元第12课第3讲--闭关锁国电子教案

(中职)第六单元第12课第3讲--闭关锁国电子教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职)第六单元第12课第3讲 闭关锁国电子教案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潜伏的危机

闭关锁国

一、情境导入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歌谣:

“明清国策大错,对内重本抑末,对外闭关锁国,先进技术不学,长期与世隔绝,二百年来国弱。”

从歌谣中我们能看出明清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及其危害,关于重农抑商,我们前面已经学到,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闭关锁国。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闭关锁国政策? 1. “闭关政策”的概念

“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是指关闭城门。在这里闭关政策指的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2. 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材料】

朱元璋多次下令,“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成祖规定“禁民间海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清初,清廷厉行“海禁”,来华的外国商船只准驶泊澳门一地。1683年后,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

——朱汉国《中国历史》

思考:闭关锁国政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小结: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可见,明清时行过闭关锁国政曾短暂实行所谓的也极为严格。这种方垄断性质,民间雍正时一度“开闽江“一体贸易”,关闭江浙闽三海海关一口贸易。

(二)明清闭关锁国的原因 【材料】

材料一: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

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

——《清世祖实录》卷102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信函

材料四: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勾结外国人),以窥中土。

——道光《重篹福建通志》

思考:明清政府为什么要多次颁布禁海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呢? (1)沿海倭寇的侵扰。

(2)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客观上说明我们的自然经济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自认为是天朝上国。 (4)防范沿海人民勾结西方列强,危及统治。 (三)闭关锁国的影响

清 明 明成祖时 顺治时 雍正时 乾隆时 禁民间海船 海禁令、迁海令 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历史时期 明太祖时 通番禁令 政 府 措 施 备 注 期多位皇帝先后实策。明清有些时期

明清有些时期曾短暂实行所谓的对外开放,但限制极为严格。 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禁止。 对外开放,但限制开放实质上具有官贸易往来仍禁止。省洋禁”,允许浙等到乾隆时期再次关,外商只准在粤

(中职)第六单元第12课第3讲 闭关锁国电子教案

【画面】图片略

画面一:当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思考:上述画面说明当时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社会政治已落后; (2)社会生产技术已落后; (3)科技文化水平已落后。

迅速崛起的西方侵略者最终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中国,英国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被迫对外开放。

思考:闭关锁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积极: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客观上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但是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三、本讲小结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在《人民日报》上这样写到:闭关政策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民族慢性自杀政策,对国家、民族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国封建社会亿万农民散居于经济上自给自足,没有和周边世界进行频繁交往的必要与可能……在这种落后、闭塞自足的氛围里,很容易滋生因循守旧、虚骄自大与闭关自守的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