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作者:沈春燕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年第05期
教学内容:
《游园不值》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课。 教学理念: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悟文本的形象,在对语言的玩味和入情入境的想象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打破古诗常规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朗读与吟诵中了解诗意,在品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读懂诗意。
3.品读“红杏出墙”和“满园春色”,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初步感受诗歌的哲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想象一枝红杏,感悟满园春色。 教学过程:
一、 赛诗激趣,揭题导入
1.多姿多彩的春天是一幅画,提起春天你会想到哪些事物呢?
2.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一首首诗,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和大家赛一赛吧。
3.在宋朝诗人叶绍翁的眼里,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游园不值》,走进诗情画意的春天。
设计意图:在联想春天事物的过程中,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感觉迅速复苏了,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吟诵和春天有关的古诗则是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导入方式意在使学生借助类比、概括的方法初步感受到本课的学习重点——抓住事物的典型特点感受春情。
二、 初读诗歌,知诗意
1.这首诗写了什么呢?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教师相机正音。
2.诗歌语言凝练,我们可以连词成句,有时还要适当增加或调整词句的顺序。谁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谁就可以准确连贯地将说出诗歌的大体意思。
3.同学们真厉害!你们可真会学习。现在能读好诗歌吗?和同伴合作,试着加上拍手、点头等动作再读读,感受一下诗歌的节奏吧!
设计意图:疏通词句的意思是深入学习诗歌的前提,本诗虚实结合,有些词义较难理解,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激励,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读”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梳理出诗歌大意后进行的朗读,可以趁热打铁加强学生对词义和诗意的整体感知。唯有诵读才能领略到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和语言美,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辅以动作的诵读凸现了诗歌的韵律美,增加了诗歌学习的趣味性。 三、 品味语言,悟诗情
过渡:原来啊,叶绍翁没有遇见主人,而是吃了个闭门羹。那么,是什么让他回味无穷,兴致所至写下这首《游园不值》呢?让我们一起品味品味。 1.咬文嚼字,披文入情
(1)古人说“诗言志”,诗歌表达的就是作者的情怀。此次游春,诗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2)是啊,诗人在雨过天晴后前来游园,他的心情也是雨过天晴呢!这不遇的扫兴,这奇遇的惊喜,都是因为一个“怜”字啊!你能透过文字发现作者对春天的满心喜爱吗? 学生交流各自的情感体会并有表情地朗读。
预设一:为什么是“印”而不是“踩”或“踏”呢?(“印”字何其轻,诗人以自己的心思猜测朋友,因为他是爱春、惜春之人啊!)
预设二:“久不开”让你领会到什么呢?(诗人热切地想进入园子游春,所以才会(觉得)等了很长时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预设三:春色怎么“关不住”呢?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满园春色?(园内的勃勃生机快要冒出来了,诗人多么喜爱这热烈、美丽的春天啊!)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的精炼来自于字斟句酌,诗中的一个字,往往会影响一句诗,甚至整首诗的艺术性。因此,诗人十分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引导学生品味“怜”,使学生抓住关键词沉浸感悟,在品词析句中亲近诗人的情感。这种推敲的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深入诗歌的情境,更能锤炼学生准确用语言造句的能力。 2.激活想象,身心入境。
(1)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瞅见的是一枝怎样的红杏呢?来,让我们读一读再填一填,看谁填得准确,说得精彩!
出示:一枝红杏 出墙来。(挤、迎、探、冒……)
(2)苏轼说“诗中有画”,你这枝红杏能向前来游春的诗人描绘一下满园春色吗? (3)其实你们也是诗人,不信?根据老师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读读这首诗。 《游园不值》
哎,__________________, 哦,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个环节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关注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着力推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品味“怜”字出自文本,填写动词出于文外,进一步赋予红杏以情意,契合学生天真烂漫的心理特质,便于展开想象,熟读精思。内外结合使学生巧妙地理解诗眼“怜”字,对红杏的生机勃勃产生鲜明的印象。在激活想象的基础上改变形式推波助澜,让学生读出趣味,读出情境,使诗歌学习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四、 总结学情,揭诗理
叶绍翁没有遇见主人,却从一枝蓬蓬勃勃的红杏身上遇见了满园春色。老师觉得你们的智慧与活力也像这美好的春光一样,盎然的生机挡也挡不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设计意图:本诗蕴含的哲理较难举出实例,学生也不易明确地说出个人理解。揠苗助长式的灌输不足取,强人所难的“赶悟”亦无实在意义,只要脑中有着这枝美丽的红杏,当他们获得某种情感的印证时,就定能顿悟解开浓浓的春情。 五、 拓展阅读
搜集与“杏”有关的诗句。 教学后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学习尤其离不开灵活多样的读。本课的朗读设计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朗读带领学生亲近文本,随着文字导游读活诗中的画面与情感,感悟诗中的理趣。添字想象、角色体验等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带领学生触摸到诗情画意的春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