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de农业 2014-4-12 班级 姓名 【重要问题分析】
1、耕地分布的气候地形条件怎样? ;草地分布的气候地形条件怎样? 灌溉农业区的气候地形条件怎样? 2、我国农作物的主产区分布在哪些地区? 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 玉米: 棉花: 甜菜:黑龙江的 平原、吉林的 平原、内蒙古的 平原、新疆的 地区; 甘蔗: 、 、 、 、 、 (省份简称); 油菜: 平原; 花生: 丘陵;亚麻: 平原; 蚕丝: 、 、 苹果: 带(热量带)的山东的 丘陵、河南、河北、陕西的 高原、辽宁的 丘陵、新疆的南疆地区;柑橘: 带(热量带)的浙江、福建、江西的 丘陵地区,四川; 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带(热量带)的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天然橡胶: 带(热量带)地区,云南南部的 、 岛、 半岛 3、我国西北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是 ,四大灌溉农业区是 、 、 和 新疆的绿洲区,它们共同的有利条件有 。 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是 ,主要作物有 ,分布在 谷地 和 谷地。
4、我国农耕区畜牧业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有 和 。 牧区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分别是 、 。 我国牧区发展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有 。 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的措施有 。 5、我国发展水产业的自然条件优势有 。
【读图填图训练
在下图中适当位置填出】
1.九大商品粮基地 2.五大商品棉基地的名称
3. 甘蔗生产的主要地区 (填6个省份简称); 【能力训练与提高】
( )1、我国九大商品 粮基地中,位于地势 第二级阶梯上的是
A.成都平原 B.河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松嫩平原 ( )2、既是我国主要 商品粮基地,又是我国 糖料作物产区的是
A.松嫩平原 B.江汉平原 C.华北平原 D.江淮地区
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3~5题。
( )3.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A.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
-------------
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 )4.上述四种农作物优势产区确定的主要依据是A.自然条件 B.交通条件 C.劳动力因素 D.工业化基础 ( )5.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B.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C.向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发展 D.缩小地区差距
( )6、导致我国南北方耕地类型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 )7、200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是 A.内蒙古草原在提高草场载畜量的同时发展种植业 B.松嫩平原加大水利建设,推广喷灌技术 C.改造中、低产坡耕地、三跑田,提高粮食产量D.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幅度提高养鱼面积,增加农民收人
读我国某一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表,回答8-9题。
( )8、该地区的耕作制度是
A.一年一熟或两熟 B.一年两熟或三熟 C.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D.三年两熟 ( )9、下面的等值线图与该地区相符的是 ( )10、以下农业区:①东北三省
②长江中下游区③南部沿海区 ④黄河中下游区与下图所示相应的 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结构图, 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①,(二)②,(三)③,(四)④ B.(一)②,(二)④,(三)③,(四)① C.(一)③,(二)④,(三)①,(四)② D.(一)②,(二)④,(三)①,(四)③ (2008年全国卷I) 张某承包了0. 5公顷耕地
,种植结构变化如图。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1-12题。 ( )1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 )1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
读多年平均情况下三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物候现象 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3-15题。
( )13、该农作物是 A.水稻B.玉米C.春小麦D.冬小麦 ( )14、影响该农作物候地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热量D.温度 ( )15、导致a地物候现象比b地迟的原因是 A.距海远近不同 B.海拔高低不同 C.土壤肥力不同 D.降水状况不同
(2008年江苏卷)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 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6一17题。 ( )16、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 )17、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 )18、我国四大牧区草场质量最好、载畜量最多的是
A.内蒙古牧区 B.青海牧区 C.西藏牧区 D.新疆牧区
-------------
-------------
中国农业 2014-4-12 班级 姓名
1、读我国主要种植业区的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主要种植业区与非种植业区的界线大致与 毫米的 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2)从干湿状况看,我国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 (干湿地区)。 (3)从地形上看,种植业区内的地形主要以 为主。 (4)我国种植业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为 。 (5)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种植业区与非种植业区相比 。 2、读图,我国4个省区轮廓图,回答: (1)写出图中代号代表的商品粮基地名称:
A ,B ,C 。
(2)A地在土地资源上的优势是 。 (3)B、C两地发展农业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4)D地农业发展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5)四地区的耕作制度大致是:A
B C D 。
(6)四地区主要农作物是A B C D 。 (7)A地区粮食产量比C地区低,粮食商品率却比C地区高,原因是 。 (8)从地区特点考虑今后的农业发展,A地农业机械化应侧重于 ; B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应加强 ; D地区农业应特别注重 。 3.下表是我国四个地区的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的比较,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平原与西北地区的纬度相当,但积温和无霜期相差很大,西北地区有些地方,无霜期低于140天的主要原因是 ;有些地方积温大于3700℃的主要原因是 。 (2)东北平原只能种春麦,而西北地区春麦和冬麦都可种植,其可种植冬麦的主要原因是 。 (3)黄淮海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降水较 ;积温较 。故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土壤容易产生 。
(4)长江中下游平原,绿肥—稻—稻种植模式的绿肥可以增加土壤的 。
(5)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黄淮海平原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有 。 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07年6月25日是第十七个全国 “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 右图是“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图中阴影区为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 材料2: 我国粮食生产地11个省(黑.吉.辽.冀.鲁.像.苏.皖.赣. 湘.鄂)耕地及粮食生产占全国总量的百分比图。
-------------
-------------
材料3:2007年5月12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0b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的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净减少了30. 68万公顷,距离1.2亿公顷的红线又进了一步,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1)材料1中阴影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2)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的布局特点是 。这种布局的主要优点是 。
A.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 C.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D.有利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针对材料3中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为确保耕地质量不低于1.2亿公顷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材料4:广东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表(单位:千公顷) (4)结合材料4,简述广东省2007年较2003年4种农作物 播种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5.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 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图17)。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
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甲 乙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丙 旱涝灾害频繁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原因是: 自然原因: ; 社会原因: 。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
6.读右图,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回答:
(1) 填写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各部门名称:A
B C D 。
(2) 据图分析我国农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问题 ; 措施 。 (3) 右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图,请将下列备选答案前序号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A.生态系统失调 B.粮食产量下降
-------------
-------------
C.粮食不足
D.水土流失
(农业)2答案:(1)三江平原 珠江三角洲平原 太湖平原 (2)地形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可垦荒地多 (3)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技术水平高,工业发达等
(4)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祁连山上冰雪融水灌溉 (5)A一年一熟 B 一年三熟 C一年二熟 D一年一熟
(6)A玉米、小麦、甜菜、亚麻、大豆B水稻、甘蔗等C水稻、油菜、棉花D小麦、棉花
(7)耕地面积广阔,人口密度小,人均粮食产量高 (8)高度机械化 面向港澳市场的农产品生产 兴修水利,发展灌溉
3.(1)昼夜温差大 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2)西北地区有暖温带(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
(3)少 低 盐渍化 (4)有机质(腐殖质) (5)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
4、(1)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
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2)集中分布 BCD
(3)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受灾耕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
(4)特点:粮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糖料、蔬菜播种面积增加。
原因: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地区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5.(1)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2)自然
甲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原因:地
乙 块小、土
水源不足 壤粘重、
丙 光热水充足 河网多; 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6.(1)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林业 (2)问题:农林牧渔没有全面发展,林业、渔业比重太小,各地农业发展不平衡 措施: 针对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在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应大力发展养
殖业,提高畜牧业、渔业比重;在宜林地区,大力植树造林。同时加大对农业投入,以科技教育兴农,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能掌握发展其它各业的技术,从根本 上解决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自左向右为C-A-B
【我国农业的有关问题】 1、我国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种植制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条件来说,农业发达地区应分布在哪些地方?
3、新疆的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4、西藏的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5、东北平原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6、华北平原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7、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8、工矿区、城市周围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 9、为什么我国把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漳州、泉州、夏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蔬菜、肉、乳、禽、蛋等农产品出口基地? 答案:1.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热量高低不同,积温大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同 2、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3、有利: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以灌溉。
不利:冬季寒冷,易发生寒潮等低温冷冻灾害;易发生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降水少,水源不足
4、有利:夏季暖和;光照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以灌溉。 不利: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期短,热量不足
-------------
-------------
5、有利:夏季日照时间长,暖热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春季有冰雪融水,可用于进行灌溉;冬季土壤封冻,保存了一定的水份条件,春季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可以供给农作物生长。 不利: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较少;冬季寒冷,易发生寒潮等低温冷冻灾害 6、有利:夏季暖热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地形平坦;
不利:降水较少,灌溉水源不足,易发生旱灾,特别是春旱;冬季寒冷,易发生寒潮等低温冷冻灾害;易发生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土壤易发生盐碱化现象;夏季,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易发生洪涝灾害。——受风沙、盐碱、旱涝、寒潮、低温冷冻灾害的影响。
7、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光、热、水资源充足,且配合较好 ;土壤肥沃; 不利:春季低温阴雨,伏旱期高温少雨。
8、发展乳畜业、园艺业和订单农业等;发展的农业往往是单位面积的产值比较高。 9、地处沿海,对外联系方便,便于农产品的出口。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