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镇工业
中共蓝山县委书记 魏湘江
近年来,蓝山坚持“两翼推进”发展新型工业,把工业发展重点集中到发展加工贸易和矿冶开发上,大力依托人气、资源、传统优势,推动了全县工业加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比中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规模
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一、依托人气优势,发展加工贸易。
一是加强引导。随着农村生产机械不断推广,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增多,一部分已南下打工,另一部分不愿离开故土,我县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一方面积极调整工业发展布局,有序引导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向永连公路沿线乡镇梯度转移,建设永连公路沿线乡镇加工贸易产业走廊;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农民进城务工,鼓励打工能人回乡创办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加强扶持。先后出台《关于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和促进毛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毛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加工贸易企业严格实行“无费”管理,使县城和乡镇加工贸易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到700余家,用工近4万人。三是加强服务。把今年定为“企业优质服务年”,以县委1号文件形式下发企业优质服务活动方案,对服务企业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所有在蓝企业女工享受免费妇检,所有在蓝务工人员同等享受居民医保、工伤保险、免费培训,同等享受子女入学、廉租房优惠政策。成立“蓝山县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下设“企业帮扶办”,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主任,开发区、经委、商务局等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限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今年以来,企业帮扶办共为企业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20多
件,为企业正常生产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矿冶开发。
蓝山铁锰矿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储量1.1亿吨,远景储量2.2亿吨,是全省铁锰矿储量大县之一。为把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着力把矿冶开发作为蓝山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重要支柱来打造。一是科学规划。把规划作为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龙头”,借智借脑与中南大学实行校县合作,由中南大学对我县铁锰矿资源储量和资源潜力、铁锰矿产品的形势与趋势、铁锰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铁锰矿企业布局,以及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方向、产业定位等进行总体科学规划,使我县矿冶开发步入科学、有序开发轨道。二是合理开发。积极推进矿权审批工作,解决矿权与开发分离问题,为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同时,规划1000多亩土地建冶金工业基地。引进华夏基业、兴达锰业、盛世工贸等5家大型矿冶企业,目前华夏、兴达、盛世等三家公司已完成投资1.0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均顺利完工,并成功点火试产。阔冶、鑫烨两家公司正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马来西亚最大财团——云顶林氏集团与华夏基业合作,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20万吨精铁粉生产项目,将占据全球精铁粉产量四分之一。三是加强保护。从国土、环保等职能部门和公、检、法等政法部门抽调17人组成联合执法整治工作组,作为政府常设的矿产资源整治机构,由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领巡查队伍专门负责在矿区巡查。今年以来,全县对非法盗采开展打击行动12次,依法处理非法盗采案件12件,扣押铲车9台,挖机2台,运输车辆45台,依法罚款70余万元,为近年来矿整力度最大、措施最到位、效果最明显的一年,全县非法盗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三、依托传统优势,发展铸造产业。
一是立足长远优规划。立足于把铸造产业做大做强,完善铸造产业发展长远规划。按
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相对集中、分期实施、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大洞工业园定位为主动承接“铸造湘军”产业辐射、广东铸造产业转移和开发利用我县铁锰矿资源优势,集冶炼、铸造于一体的工业基地,将早禾园艺场、石磳一带纳入蓝大冶金铸造工业基地规划,把大洞工业园建设成湘南冶金铸造产业的主阵地,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园区内规模工业由目前的7家增加到35家,实现园区内工业总产值达8亿元,年税收达1500万元。二是出台政策促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在用地、电价、税收、标准厂房建设、企业担保融资、征地拆迁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周边市县及沿海地区铸造企业落户投产。三是抢抓机遇抓招商。充分抢抓沿海高耗能铸造业向内地迁移的机遇,积极主动外出招商,引进了总投资超过1500万元、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生产格力空调压缩气缸及主轴的钜铭铸造有限公司、刀王刀具有限公司、深圳大族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康凌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佛傲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规模铸造企业。目前,全县铸造企业已发展到67家,其中规模企业7家,用工达到2000余人,产值超过4亿元;同时总投资达2亿元的8个铸造项目正在洽谈中。(来源:湖南社会科学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