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学情分析
今年初一学生情况极为复杂,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层次多样化,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其次由于部分学生年龄小,基础不一样,理解、记忆能力相对较差,对历史课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特别注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课的重要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学习奠基。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鲁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我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
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
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六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二)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教育目标: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历史人物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学习他们的报国热情和优良品德;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五、教学重难点:
(1)铁农具与牛耕引出大变革的时代 (2)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 (3)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4)汉武帝的大一统 (5)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
总之,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
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我打算分成三份:前五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再用10分钟预习本课;中间二十分钟左右学习新课,师生互动;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七、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1、2 3 4 5 6 7、8、9 10 11 12 13 14 教学内容 1-4课 5-6课 7-8课 9-10课 12-13课 复习迎接期中质量检测 14-15 15-16课 17-20课 21-22课 23-24课 3 3 3 3 课时 3 3 3 3 3 9 15、16、17 18 复习迎接期末质量检测 期末质量检测 9 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抓好常规历史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历史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年级历史组
2013年9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