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耕地土壤质量建设及地力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
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5年第02期
有土斯有粮。耕地是人类生存之本,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资源和最重要的基本生产资料,对保证人类食物供给起着决定性作用。耕地地力水平与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产能是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支撑。耕地质量建设事关“三农”事业、农业现代化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加强耕地地力提升与质量建设,提高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切生产实践活动的永恒主题。 一、永川区耕地质量现状
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长江上游北岸,距重庆主城55km,幅员1575.68km2,辖16镇7个街道办事处208个行政村。2013年,全区总人口112.97万人,其中农村居民72.78万人。有耕地101.19万亩、占国土资源总面积42.8%(图1);其中田75.52万亩、土25.6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田0.67亩、土0.23亩),其中农民人均耕地1.39亩(田1.04亩、土0.35亩)。
据2006-2013年所采集9404个土样检测分析,对全区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评价划分结果:一级耕地8.01万亩、二级耕地36.1万亩、三级耕地38.83万亩、四级耕地13.55万亩、五级耕地4.7万亩,分别占全区总耕地7.9%、35.7%、38.4%、13.4%和4.6%,以二、三等级耕地为主、占74.1%,全区耕地地力水平总体较好,能满足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的需求。据2006-2013年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结果:永川区主要耕地土壤对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产量的地力平均贡献率为55.2%、48.3%、43.5%和43.7%,反之则肥料的增产贡献率为44.8%、51.7%、56.5%和56.3%;水稻土基础地力比紫色土(旱地土)高6.9-11.7个百分点,即旱地土作物生产对肥料依赖性更强;但水稻土、旱地土施肥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率都仍高达50%左右,表明水稻土、旱地土均需要施用一定数量的肥料,作物方能获得高产稳产。 二、当前永川区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据区农调队统计资料,2013年全区耕地面积为101.19万亩,比1949年、1978年和1996年分别减少12.26万亩(-10.8%)、11.28万亩(-10.0%)、10.02万亩(-9.0%)。比重庆市人均耕地水平低20%,是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60%。耕地被大量占用,加之复垦资源十分有限,无力实现“占补平衡”,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其承载压力逐年增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重金属污染不可忽视。对全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检测结果,除重金属元素铬(Cr)含量是地壳含量丰度值的0.5倍外,其余汞(Hg)、镉(Cd)、铅(Pb)、砷(As)含量分别是地壳含量丰度值的10.6倍、4.2倍、2.1倍和1.4倍,表明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已受到外力渗入的影响,总体上还都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GB15618-2008)的可控范围内,土壤环境受到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不十分严重;但土壤中铬(Cr) 、铅(Pb)、 砷(As)含量已远远超出《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的国家食品安全允许限量标准10-260倍,应严防土壤重金属元素特别是铬(Cr) 、铅(Pb)、 砷(As)迁移污染和残留在农产品中,确保食品安全,保护食用健康。
(三)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大气温室效应积聚、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土壤性能还在继续恶化并有加重态势。据2009年全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报告统计,全区各类污水排放量达4598.5万吨,固体污物1500余万吨,烟粉尘250.6亿m3,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2.57万吨,酸雨现象十分严重。
(四)农业投入品泛滥土性遭到破坏。单纯追求粮食量高产出,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复种指数,盲目地和大量施用化学肥料,致使土壤酸化板结,理化性状恶化,团粒结构遭受到破坏,耕性变差,产能下降。
(五)耕地地力培肥力度不足。耕地重用轻养、用养失调不平衡,导致地力下降。据农调统计,永川区常年农作物播栽(种植)总面积155万亩左右,耕地复种指数高达153.2%。据调查,目前全区农作物秸杆还田主要以稻草为主,秸秆还田仅占总量的40%左右,有机质(物)还田培肥力度还有待大力加强。
(六)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一是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物质随之带入,造成土壤和水体逐年富集污染,农业环境和土壤性能受到深刻改变。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规模养殖场(业)蓬勃兴起,但农村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禽畜粪水等污物处理率较低,成为农业农村新的环境污染源头。 三、近年来永川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措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高标准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以及长江生态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永川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植被营造,开展农作物秸秆还田、土壤酸化改良、农村清洁家园和沼气工程建设等措施,部分地改善了农业农村农田生产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土流失强度,增厚土壤耕层,提高耕地抗旱保水保肥能力,有效改进和培肥耕地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一)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基本国策,依法履行政府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工作责任制,积极推行建设项目占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项目“增减挂钩”,加强耕地面积与质量管理,确保全区耕地“红线”决不突破。划定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10年为90.75万亩、2015年88.2万亩、2020年86.7万亩,分别占当年全区总耕地面积89.0%、91.6%和90.1%。2006-2012年全区投入资金3.69亿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9个208个点次、面积8.16万亩,“占补”节余新增耕地1431.5亩,较好地实现“耕地总量不减少”的管理目标。
(二)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管护、不断提高耕地质量。选择永川区典型土壤类型和农业生产主要大镇街,在南(朱沱、何埂)、中(五间、来苏)、北(金龙、三教)建立6-10个“长期耕地地力定位监测点”,定期开展耕地质量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监测,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背景值监测等,为政府制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按照《重庆市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试行)》,加强新增耕地质量监测,确保新增耕地“质量不下降、有提高”的耕地质量保护任务落实。
(三)大力实施森林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生产生态环境。1997年后,先后启动实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和城乡森林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坚持“生态为民、利民、惠民、富民、安民”的理念,建设美丽乡村,大搞植树造林运动和绿色植被营造,发展绿色经济和林下特色种养殖效益农业,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将>25°不宜农耕的旱坡瘠薄地一律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造林42.28万亩,到2012年全区森林面积达到69.6万余亩,森林覆盖率40.8%,促进区域生态转好,农田生产环境改善,较大地缓解了耕地水土流失强度。据环保评估,每年减少泥沙流失55万吨以上,降低水土流失量26.2%,提高土地水分涵养2.1个百分点。 (四)大力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提高耕地产能。1982年土壤普查时查明,全区约有低产田土44.59万亩,占当时全区耕地总面积40.1%,其中,因缺素低产的约9.11万亩、因冷毒低产的约14.86万亩、因土壤瘠薄低产的约20.62万亩。经过三十多年坚持实施农田综合整治、坡瘠薄地改造和田间排灌设施建设等措施,已改造中低产田21.41万亩、旱坡瘠薄地5.54万亩,使全区低产田土面积降到17.64万亩、减少60.4%,基本解决因水土和缺素等严重障碍因素致使耕地产能较低的现象,有效提高耕地产能。
(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灌溉保证率。现全区共有各类水利工程灌溉设施30419处,机灌提水工程655处,装机总容量6.25万千瓦,抽引提蓄水灌溉总能力26140万m3,分别比1982年增加19561处、91处、3.65万千瓦、13175万m3,增长180.2%、16.1%、140.4%和101.6%,新建和维修灌溉水渠1500余公里,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9.8万亩,农业保灌率由31.2%提高到46.3 %,增长15.1个百分点。农业保灌能力增强,有效改善和提高土地耕作性能、生产生态条件和生产能力水平。
(六)深入推进土壤科技改良、培肥和提高耕地地力。一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展农作物平衡施肥,到今天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盲目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调整种植业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增种绿肥,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施商品有机肥和生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菌肥等措施,切实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三是加强土壤酸化改良,增磷补钾,做到养分平衡施用,综合和消减土壤毒素。四是实行科学合理的轮间套作耕制、排涝炕田、调整种植业结构和种植适宜作物种类等,促进矿物质离子交换代谢,固定有毒有害物质活性,改良土性。
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土肥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土肥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耕地质量监管和建设,提高耕地地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对改善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土肥队伍建设,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充分发挥土肥科技人员的创造创新作用,科学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地力提升的人才基础。
2、不断完善测土施肥技术。充分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建立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完善分区施肥技术指导意见,优化配方设计,指导广大农民科学用肥,坚持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和“配方肥”落地下田,减少耕地、肥料等资源浪费,切实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效益。
3、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土壤肥(地)力最重要的核心指标之一。从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含量仍绝大部分处于三级及以下中等偏下水平,境内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欠缺,有效氮素比较缺乏,为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指明了方向,要因地制宜,大力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增加农作物秸秆还田量和有机肥施用。同时,结合改变农民耕作与施肥习惯,充分开展用养地结合,土壤地力培肥将得以迅速提高。
4、加强土壤酸化改良。全区耕地土壤pH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境内有77.2%的耕地土壤pH值
5、高度重视土壤磷、钾素补充。全区耕地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下降态势,且旱地土壤二者降幅均较大,这可能与旱地土壤磷、钾素易于淋溶流失有关。境内分别有87.6%的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和90.1%的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因此,针对全区耕地土壤肥力特点,“重氮补磷增钾”仍是我区当前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施肥原则,科学合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是促进土壤养分平衡的重要手段。
6、密切关注中微量元素的功能作用。全区耕地土壤除有效铜、铁、锰等中量金属元素含量比较丰富,仅有较少部分耕地土壤相对缺乏,能基本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外,交换性钙、镁有52.0%-86.9%的耕地土壤极度缺乏,表明全区耕地土壤粘重板结、通透性较差,应积极采取增施有机肥和深中耕等技术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微量元素中有一半的耕地土壤有效锌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缺乏,96.3%的耕地土壤有效硼极度缺乏,因此,要重视钙、镁元素肥的施用和适量补充锌、硼、钼、硒等微量元素(肥),是解决植物生长缺素症、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7、加大冬囤水田建设力度。干旱是威胁我区农业生产最大的自然灾害。全年降雨量季节分配极不均衡,5-10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加之自然地貌以丘陵为主,海拔200-600米,丘间层层梯土、沟间丘田连亘,是主要农业耕作区,占全区耕地总面积83.4%,自然灌溉能力十分受限。据农田蓄水状况调查,目前全区冬囤水田面积不足35%,水源保蓄能力较差,往往造成农业生产冬干春旱缺水春耕春播和夏栽。因此,加强冬囤水田建设尤显十分必要,农田湿地不仅能较好地保护农业农村生产生态环境,有利于土壤自然肥力恢复,更是积极应对冬、春、夏初农业干旱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手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