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城郊乡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使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此教学设计作用重大,我们应掌握其一般方法及过程,并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实际运用,设计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如见附的教学设计案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关键词】“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者、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学习情境。

【正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学习使用现代“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此教学设计既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教学设计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主要包括有: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活动设计;学习情境设计等。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或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开展需要达到的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取得哪些潜在

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我们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正确定位目标对象,学习目标的编写尽可能明确具体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例如海陆变迁的教学目标分知识目标为: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为:1.通过分析课文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2.通过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情感目标为: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 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特征认真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这些智力因素,还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做到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为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使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多变的天气时,选择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上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的教学策略有多种多样。如有谈话法、示范—模仿法、直接强化法、角色扮演等等。但每一种 方法策略都有

各自的特点与适用场合,应当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选择。而且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的要求往往不是靠单一的方法策略所能完成的,而是通多种方法策略的组合适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大洲和大洋这堂地理课的教学模式是在开始阶段往往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接着运用课件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突出重点难点。然后用操练法巩固当前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情景依不同的标准有许多。例如有故事情景、问题情景、真实情景、自主探究情景、合作学习情景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学习主题上来。例如当学习长江时朗诵一首诗“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引入长江的学习,效果好。再例如当学习到我国土地资源时,让学生扮演专家、农民、环保人士等不同角色交流对保护耕地的看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较好。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更应该多研究学习好的教学设计,争取让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培训课程,何克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教材,樊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B.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C.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并对相关的法规进行遵守和宣传。

2.能力目标:

A.通过读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分布等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B.通过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和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与土地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正确的土地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土地资源方面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土地资源分布

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法规、国策教 育,培养学生正确观念。

教学方法:

讨论法(以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为主)、读图分析法、谈话法等。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舞台”。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 土地,人类就无法进行生活、生产。可见土地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土地呢?(学生回答)

课堂活动一:知土地

教师: 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的相关资料和景观图。

学生:看四个相关资料和景观图,知道土地资源利用的类型。

耕地

林地 → 农业用地 小结:土地资源的类型

草地 建设用地 → 非农业用地 教师:出示难利用的土地景观图

学生:了解难利用的土地有沙漠、戈壁、石山等 教师:出示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的百分比图 学生:读图讨论完成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现实状况

教师: 出示“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得出我过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学生:合作学习 “我国土地分布有什么地区差异?”

教师:出示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学生:结合地图册,交流合作完成土地资源分布 土地资源 类型 耕地 林地 草地 难利用土地 建设用地

主要分布地区 季风区、非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 课堂活动二:忧土地 教师:土地资源的利用 合理

可再生资源 永持续利用 不合理 退化,生产能力下降——丧失 人为破坏

出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景观图片

学生:思考对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还能说出哪些?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系列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逐一介绍,忧思现状,并且交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通过以上土地问题的分析,说明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

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学生:扮演农民、专家、环保人士等不同角色,交流自己的看法。 课堂活动三:爱土地

教师:出示一系列问题:如为保护土地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有哪

些?其目的是什么?基本国策的内容是什么?等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回答解决问题对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全国土地日”的资料,并且让学生对全国土地日的主题进行宣传,加强学生对保护土地的法律意识

学生:阅读教材“《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四:体现自我

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思考回答,我们身边的土地利用都合理吗?咱们自己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拓展延伸:

1.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写一篇短文。

2.宣传《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 3.写出一些保护家乡土地的宣传语。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布情况。我们应对土地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做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板书: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一、土地资源的类型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尝试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达到了教学目的,突出了重点,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但地理课中涉及法制方面教育的内容少 ,再加上我得知的时间晚,准备不到位,如果许可的话,多收集一些法制方面的资料添加上会更好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