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地处江淮交汇,境内河⽹密布,河系沟通,框架完善,是我市灌溉排涝的“神经⽹络”。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河道河塘⽔环境成为农村发展⽣产,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是群众⽣活质量保证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农村河道环境整治⼯程得到了全市上下的⾼度重视,并将此作为新农村建设达标的主要抓⼿和重要考核指标。河道整治是⼀项系统⼯程,也是⼀项长期⼯作,重在不断治理,贵在长效管理。因此,为了将河道环境整治⼯作的效果充分体现、长期显现,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机制。
近期,本⼈深⼊基层联系单位和镇村就我市河道的有关情况进⾏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全市河道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各级引排河道863条、总长1871公⾥,其中市级河道26条、总长363公⾥,镇级河道287条、总长1026公⾥,村庄河塘2800多条、总长1700多公⾥。我市河道、河塘绝⼤部分都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建设的,已运⾏了30多年,期间基本没有进⾏过系统全⾯的疏浚整治,也没有进⾏规范的⽇常管护,⼏乎所有的河道都存在河床淤积严重,河坡塌⽅严重,河⾯杂草杂物履盖严重,沿河违章⾏ 1为严重的问题。
2003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碧⽔⼯程,经过连续4年强势推进县乡河道疏浚,共计疏浚河道1058条、⼟⽅1550万⽅,其中市级河道21条、280万⽅,镇级河道55条、774万⽅,村级河道982条、496万⽅,投⼊市级财政补助资⾦4480万元。2015年村庄河塘整治580条、223万⽅,本市级财政投⼊120万元,省市补助280万元。河道河塘疏浚整治后,部分河道标准得到恢复,河道⾯貌得到改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市⽬前的碧⽔⼯程仍停留在⼟⽅⼯程清淤清杂,虽然⽔⾯清杂了,河底清淤了,但存在河坡上杂草芦苇丛⽣、杂物乱堆乱放,⽣活垃圾随处倾倒、⽆⼈清理,违章搭建、扒翻种植混乱⽆序,河线不顺直、青坎⾼低不平、不成形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碧⽔⼯程的整体效果难以体现,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整体推进的积极作⽤。河道长效管护、环境整治保持既是⼀项⾯⼴量⼤,常年实施的持久性⼯作,⼜是⼀项⾯向基层的群众性⼯作,此项⼯作必须体现出长效与全民的要求,从调研分析看,⽬前河道整治存在上述普遍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第⼀,⼴⼤⼲部群众对河道整体环境管护的主观意识还不强。河道在⼴⼤群众⼼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的,近⼏年河道都经过了疏浚,河道的基本功能达到要求 2
就⾏了,⾄于河道环境整治和保持,则没有⼀个与新农村建设相统⼀的认识基础,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不需要管理得那么严格,做得那么整洁,从⽽产⽣⼀种农村河道靠家前屋后的就各家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边的就各⾃为阵,乱扒乱种,这些认识,在社会上较普遍存在,是河道管护⼯作难以上⽔平出环境的主观根源。
第⼆,镇村两级经济实⼒差距,带来河道管护上的差距。河道管护⼯作涉及到每个镇村,⼯作任务都基本相当。但是镇村经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对此项⼯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强度。从市镇两级选的试点村看,都是经济实⼒相对较强的,因此⼯作能够较顺利推进。相反,经济实⼒较弱的,对于⼀般性的河道保洁⼯作都很难维持,经费问题成为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此项⼯作整体推进。
第三,河道疏浚清障整治标准不⾼,给⽇常管护⼯作造成后续影响。有些河道在清淤过程中⼟⽅上岸离河不彻底,⼆次流失严重,清障杂草就地堆放,造成再次⼤⾯积滋⽣漫延,芦苇清除不彻底给后期管护造成先天不⾜的隐患。
第四,管护资⾦的固定渠道难以真正明确到位。管护资⾦需要有⼀个相对固定的渠道长期保证,但从⽬前看,碧⽔⼯程资⾦主要⽤于河道疏浚⼯程,⽇常管护经费未能落实明确的渠道来源,投⼊机制不固定,易导致管护⼯作不稳定。 3
第五,长效管护机制未能建⽴健全。⼀是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到位。⼆是河道管理⼯作缺乏制度化、专业化程度。三是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到位,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的布设未能按要求到位,⽆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河塘上污染源。
三、河道综合整治及长效管护必要性、迫切性
全市各级河道承担着我市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农业⽣产旱涝保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程既是农业⽣产的命脉,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河道、管护好河道、美化好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管护好河道是充分发挥我市河⽹体系整体抗灾效益的保证。我市河⽹框架布局成形、河⽹成系,河道规划是按照⼀定的抗灾标准统⼀制订的实施的,但是,河道⽇常管护⼯作跟不上,即便年年疏浚河道,河道的效益仍会逐年削弱,⽆法达到防灾抗灾的要求,因此必须形成“三分⼯程七分管理”的意识,强化管理长效化、制度化,⽤长效管理来保证河道效益的长效发挥。此外,河道⼯程效益依靠的是整体发挥,各级河道都是重要的环节,管护责任应分级落实到位,市、镇、村三级联动,保障河道⽹络系统的完整性。
2、管护好河道是改善⽔质、增强河道⾃我净化能⼒的 4
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河道⽔质逐步恶化,已经直接影响了农业⽣产和农民⽣活,造成这⼀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条关键因素就是河道⾃⾝的“免疫功能”削弱了,⼀⽅⾯河底淤积物很⼤⼀部分是污染沉淀物,⾃⾝就是污染源,另⼀⽅⾯,河⾯⽔⽣植物覆盖⽔体,造成⽔体负氧化严重,净⽔也变成腐⽔。再⼀⽅⾯,河道淤积后,过⽔断⾯缩⼩,河坡坍塌,绿化湿地减少,造成河道⽔体⾃我净化能⼒不⾜。综合上述因素,管护好河道,提⾼河道运⾏质态是体现碧⽔⼯程效益的最基础、最长效、最根本的举措。
3、管护好河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产耕作制度的改变,过去罱泥积肥,捞草沤肥的传统⽣产⽅式已经没有了,加之河道建设管理未能很好地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致河道变成“死⽔沟”、“垃圾池”,河⽔基本不能饮⽤,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和⽼百姓的⽣活,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和⽣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个⼗分突出的问题。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条重要标准,河道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惠及⼴⼤百姓的⼀项民⼼⼯程、惠农⼯程,意义重⼤。四、进⼀步强化河道综合整治基础⼯作
⼀是进⼀步明确河道综合整治及长效管护投⼊政策。 农村河塘疏浚整治是社会公益事业,既要依靠各级政府
的财政投⼊,⼜要依靠受益群众的投劳,要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持、群众参与、社会捐助”的办法,积极运⽤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所需资⾦。
1、⾸先明确财政投⼊为先导。河道疏浚各级都有具体的补助标准,对于河道整治与管护也应该制定⼀个明确的补助政策,各镇应尽可能在农发基⾦、抗旱排涝费等项⽬当中安排⼀定⽐例的资⾦⽤于河道整治管护。
2、⽤⾜义务⼯投⼊。河道管护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事业,应该充分动员农民积极投⼯投劳。对于镇村河道,义务⼯⽇应是投⼊的主体,因此,各镇应将2⾄3个义务⼯⽇要⾜额⽤于河道,适当的时候请农⼯办对此投⼊进⾏督查,并适时地根据农村新形势,请上级制定专门的农村河道义务⼯⽇投⼊政策。
3、多种渠道筹资,引进市场机制。把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综合开发相结合,通过堤林、⽔⾯发包,建⽴以堤以河养河的良性管理护投⼊机制。⼆是优化河道管理机制。
⼀要真正建⽴起河道管护队伍。在镇保洁站管理框架的基础上,明确管理要求,制定考核办法,落实⼯资报酬,受聘的管理⼈员确保调得动,留得住,⽤得好。⼆要明确河道整治与管护的重点。把⽔⾯清杂、垃圾清理、制⽌违章乱占作为重点,明确各项的具体要求,实⾏专⼈负责,专业管护,
逐步建⽴起⼀整套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三要建好相应的管理设施。重点要建好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确保沿河村庄每村⼀处垃圾填埋扬,沿河村庄每10—20户建⼀座垃圾池,通过集中投放、定期清运,从源头上消除河道的污染源。四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农村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纳⼊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明意识、发展意识与公众意识,全⾯改善农村的⽣产、⽣活和⽣态环境。
三是强化河道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层层落实责任,按受益情况明确管护义务是河道管理⼯作落到实处的保证。就我市情况⽽⾔,⼀⽅⾯,对市级⾻⼲河道的管护,市⾥由保洁处直接抓在⼿上负责,划段明确管护单位、管护⼈和管护资⾦,另⼀⽅⾯,对其他市镇级河道的管护,各镇应强化河道保洁站的职能,充分发挥河道保洁站的作⽤;对村组河道及村庄河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村组管护责任,⽔务站加强站查考核。
五、结合⾃⾝特点,创造性地推进河道综合整治⼯作长效深⼊开展
⼀是坚持深⼊宣传发动不放松,形成社会共识。河道环境综合治理⼯作不同于河道疏浚⼯程。它是⼀项直接⾯对群众、依靠群众⼴泛参与的⽇常⼯作、长期⼯作。这就需要有⼀个良好的.社会共识,来营造统⼀的思想认识。因此要通过长期的宣传,统⼀⼲群思想,通过宣传明确河道管护的标准
要求,通过宣传激励先进、督促后进、保持平衡,形成“管好百姓河塘,真正迈进⼩康”的浓烈氛围。
⼆是坚持典型引路不忽视,以典型促全⾯。按照市⾥要求,河道综合整治⼯作确⽴从点到⾯、逐步推进的思路。结合打造观光带、产业带和新农村建设先导段。⾸先对国道、省道和通往各镇的公路⼲道沿线、集镇区、⼯业集中区、农业园区周边进⾏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各镇都要选定该区域内的河道作为先⾏试点,作为全镇的样板,逐年向⾯上推进。
三是坚持以河养河不动摇,⾛良性管养轨道。从河道整治和长效管护出发,实现以河养河是根本所在。需要充分利⽤和开发河道⽔⼟资源,实现河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河道⼯程管理权、所有权统⼀是实施河道资源开发利⽤的前提保证。因此,建议、市政府给予关⼼,由⽔务部门与国⼟部门及各镇协调,按照河道等级和管理权限,划定管理范围,确定开发利⽤范围,有条件的进⾏⼟地确权划界。在此基础上,进⾏河堤经济林⽊绿化,⽔⾯发包养殖,获得良性经济收⼊,保证河道管护长效运⾏。
四是坚持依法管理不松懈,推进河道规范化管理进程。各级政府要强⼒⽀持河道单位依法加强河道管理。⼀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章建筑,破坏河道⼯程的违法⾏为。⼆是根据河道⼯程管理规定,严格控制河道功能范围内的兴建项⽬和排污⼝设臵,充分利⽤⽔系条件,制定出⼀套
⾏之有效的河道综合调度运⾏管理⽅案。三是按照相关法律⽂件规定,对于投资建设项⽬和开发性项⽬,应由⽔⾏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保持设施费和⽔⼟流失防治费及⽔利⼯程占⽤补偿费,征得的资⾦⽤于河道整治管护。
五是坚持整治标准不降低,提升碧⽔⼯程建设档次。碧⽔⼯程是社会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康村”建设步代,着⼒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全⾯综合整治河道环境是提升碧⽔⼯程档次的关键,要确保整⼀条河成⼀条河,管⼀条河美⼀条河。通过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要达到清除阻⽔障碍、清理违章建筑、清运沿河垃圾、恢复河道标准、规范河道管理、改善沿河环境,保障河道⼯程效益、⽣态效益、景观效益充分发挥的整体⽬标。
六是坚持综合领导不削弱,保证河道管护⼯作有机协调。河道环境综合管理⼯作并不仅仅是哪个部门的事,光靠⼀个部门也是⽆法实施到位的。因此,对这项⼯作既要长期抓,也要协调抓,必须在市政府的统⼀领导之下。市计划、财政、⽔务、建设、交通、国⼟、环保、农林等部门⼯作协调有机配合,努⼒形成齐抓共管的⼯作格局。2011年11⽉26⽇
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的调研报告2016-12-25 21:52 | #2楼
近期,根据领导指⽰,我们组成调研⼩组先后对⼤晁、刘后、⼩后晁、魏楼等4个村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调研⼯作,召开了村⼲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座谈会,并先后⾛访群众30余户,仔细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的基本情况,⼴泛地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对环境综合治理的可⾏性进⾏了认真评估,研究讨论了具体实施办法以及整改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各村环境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镇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加强了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村庄实现了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市、区的肯定和表扬。⼀段时期以来,全镇不少村庄出现农村卫⽣环境下滑趋势,农村柴草乱堆乱垛现象抬头,农户居住区环境卫⽣条件差,村道两侧重现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综合环境卫⽣“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我镇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还需要进⼀步加强。从调研情况来看,各村⼤部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对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常欢迎和期待。刘后村村民刘光明认为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关系到本村整体形象的⼤事、好事,环境综合整治对于改进本村的村容村貌,逢年过节亲朋⾛动,村内青年⼈的结婚、
出嫁都⾮常重要。⼤晁村村民晁永利也认为环境整治能够对促进村民养成健康⽂明的⽣活习惯,维护村民健康,提⾼村民的⽣产⽣活⽔平起到很重要的作⽤。同时代表们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中的三堆”问题、“四化”问题、经费问题及建⽴长效机制等困难表现出⼀定的忧虑。针对上述困难各村代表表达了⾃⼰的看法、意见以及⾏之有效的建议,同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决⼼。⼆、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1、⽣活垃圾处理效率低,居住⽣活区环境卫⽣差。除由镇政府投资试点的垃圾集中清运村能够实现使⽤垃圾池对⽠果⽪、烂菜叶,纸屑、包装袋(盒)等⽇常⽣活垃圾集中进⾏存放集中处理外,其他村依然存在⽣活垃圾随⼿倒在⾃家门⼝、村沿街沟渠、河湾、池塘的现象。⼀到起风的⽇⼦垃圾到处乱飞,造成河流污染、苍蝇乱飞、臭⽓熏天的恶性反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及村民⽣活健康。
2、基层组织⼒不强,⼈员、制度、设备缺失。有的村⼲部⼯作搞形式、⾛过程,缺乏主动性,环境综合整治⼯作难以深层次推进。在⾛访的10个⾏政村还没有组织建⽴固定的、长期的保洁队伍。没有建⽴健全科学全⾯的环境卫⽣村规民约和卫⽣保洁管理制度,⼀旦卫⽣检查只是临时组织⼈员打扫卫⽣,环境卫⽣整治反弹率⾼,不能形成长期有效机制维护村庄环境卫⽣⼯作⽇常化、规范化,此外各村的垃
圾池、环卫车辆、卫⽣⼯具的配备也不齐全。
3、农村⽣活陋习依然存在,农民环保意识薄弱。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极⼤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活⽅式,提⾼农民环保意识,但农民群众传统⽣产⽣活陋习的依然长期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对这环境综合整治⼯作不能够⾜够重视,个别村户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个⼈⽣活习惯、卫⽣习惯差,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作的成效。4、清理“三堆”仍是各村整治的重点问题。虽然有的村已经使⽤上了沼⽓、液化⽓,但长期形成的不良⽣产⽣活习惯难以改变。多数村存有多年未烧掉的麦秸垛、⽟⽶秸垛。特别是三秋⽣产收获以后,村⾥有沿街、⼩巷、⾃家门⼝、墙⾓等处堆放⽟⽶⽪、⽟⽶秸秆现象。此外部分村路边存有粪堆、草垛,同时随着农民建房数量的增加,⽯碓、沙堆、⽡砾以及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地堆放在路上,影响农村交通出⼊及村容村貌。
5、综合整治资⾦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调研中发现,除了有市、区卫⽣局、交通局等单位帮扶的村路⾯硬化较好,基本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建⽴了较好的路⾯交通设施外,⼤部分村村环境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村内主⼲道、临街巷道路⾯没有硬化,排⽔、排污下⽔道建设不到位,有的村虽然拥有下⽔道但存在排⽔排污
不彻底,堵塞情况严重。部分已经实现亮化、绿化的村不能够对相关设施进⾏有效的维护、保护。部分村没有建⽴垃圾池,不能实现镇垃圾清运处理。村队经济薄弱,⼯作经费短缺等资⾦问题成为困扰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问题。
三、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点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长效机制。各村要提⾼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的认识,建⽴健全环境卫⽣综合保护村规民约,推⾏基层⼲部环境保护⽬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强化落实村民责任,建⽴各村维护环境卫⽣管理制度,划定环境卫⽣责任区,农户房前屋后由各家各户⾃⼰负责打扫清理,保洁队伍对村主要⼲道进⾏打扫和绿化带的维护,加强对村主要区域、主要河道巡查,层层落实责任,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环境综合整治的⼤众化、长期化、制度化、常态化,
2、加⼤资⾦投⼊,实现经济来源的多元化。⼀⽅⾯要在政策和资⾦上加⼤对农村卫⽣基础设施的投⼊,建⽴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加⼤对农村保洁队伍的资⾦帮扶⼒度,加⼤项⽬的申报⼒度,多⽅⾯多渠道增加农村环境治理资⾦牵线搭桥。另⼀⽅⾯可以充分发动⼈民群众,⿎励社会资⾦投⼊,积极吸引民间资⾦。各村队可以以集资、募捐等形式获得更多的资⾦和物⼒的⽀持,同时也可采取村队或政府出钱,农户出⼒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加⼤对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3、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农村落后⽣活习惯,引导农民树⽴健康科学的⽣活⽅式。在全体村民⼴泛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的宣传教育,使环境卫⽣保护意识深⼊⼈⼼、家喻户晓,努⼒营造全民动⼿,⼈⼈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左邻右舍的相互影响激励不断提⾼村民的维护村队清洁的意识。村队可以在村外划定固定区域堆放柴堆、粪堆、沙⽯堆来解决“三堆”问题,其最根本还是⼤⼒增加农⽥⽟⽶机收作业⾯积,⼤⼒发展沼⽓、煤⽓等清洁能源,改变农村燃烧秸秆的原始⽣活⽅式,彻底消除三堆在村内的存放。
4、建⽴奖惩机制,落实监督检查体系。各村队可以根据实际出发开展“四化”模范⼀条街奖励活动,以模范的⼒量感召⼈,每年在村内评选出若⼲模范家庭、⽂明街道予以物资奖励,提⾼临街农户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发动⽼⼲部、⽼党员、群众代表等成⽴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组,对农户及清洁队伍进⾏监督,负责村容村貌、环境卫⽣、村队主⼲道、亮化绿化设施设施的⽇常检查和维护,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平。【农村河道整治调研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