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1-02-04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本文为西安石油大学教改项目《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探索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王向宇贾振安郭文革高红樊伟 (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 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培养模式和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的一定的问题,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对策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做好创新成果的鉴定工作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团队建设工作;产学研相结合,加 强校园的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建设工作。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提高对策 一、引言 教育需要,我国的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有的学者从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迅速 念制度的分析框架指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观念引导才能 制度要具有普适性。还有的学者从 发展,研究生招生毕业人数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 得到提高。观念要具有超前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为 创新教育涉及的内容出发,指出:一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二要建设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的公认指标。然而,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 支具有创新意识的导师队伍;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我们可以从  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尤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适 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探索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途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径十分重要。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动的先导。对于研究生教育,首先,应从传 二、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改变教师为主动、学生被动的教育模式,其 1、教育观念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思路不符 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研究生阶段并不仅仅是为了 应试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重要特点,这种教育模式以升 获取知识,而更多的是学会自我学习 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 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最后,坚决要改变传统 学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带来的后果是 题的能力,以教师传授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动手和实际解决 教育中忽视研究生个I性发展的问题,要改变这些观念,就要明确研 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延续着这种传统的教 究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设计灵活的培 育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意识和 养计划,要区别与本科教育阶段的统一性特点。在研究生培养中, 能力的培养,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性才能其实 导师应该有更大的主动权,让其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学生的特长 不符。 来配备各种教育资源。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如讲 2、具有创新意识的导师匮乏 座式授课,使研究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  我国研究生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 新思维的培养。科研等全面发展负责,因此,导师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导师的素 2、建立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 质和能力对学生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导师中存 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宽进严出,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据 德国研究生的辍学率高达三分之一之多,他们每门课程有严 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导师的创新能力不足,责任心有限,科研 资料,能力欠佳,还有导师队伍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使用轻培养等问 格考核标准,不能随意降低标准。相比之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 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但一般都会让学生顺利通过。 3、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思路不符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必须改善目前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统一计划、统一学校教育制度的人 的教育现状,严格淘汰机制,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研究 3、做好创新成果的鉴定工作 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导致学生在科 我国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有创新点,也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 学研究中,学术毕业论文中缺乏创新。另外,我国一般采取导师制 理论或者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或首 培养,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或者毕业论文的选题大多局限于导师所 次证明了某个结论等等。而如何做好这些鉴定工作,如何界定学生 熟悉的领域,视野相对狭窄;其次,我国研究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前沿 是否有创新点,是目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未涉及的内容。 的学术会议,很少接触原版的英文教材和文献资料;另外,我国研究 4、做好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团队建设工作 生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条件也是制约学生开拓J性思考的不利条件。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导师在研究 4、培养体制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思路不符 生培养过程中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导师在研究生的选 我国在研究生实行的是“严进宽出”,即考研难,但读研究生容 题、整体思路、结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 一易,这种培养体制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培养体制问题 能力。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自身的能力不足、责任心缺失是 已成为障碍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因素。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 导致研究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究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衡量标尺”,而现实状况是,我国的研究生 就得组建导师群体。首先,培育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其次,对导师 毕业论文答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流于形式,低水平的重复性的 的遴选和考核激励制度要严格。因此,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应以“基 毕业论文相当普遍。同时,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中缺乏严格的淘 地”为载体,吸纳优质的导师资源,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研究生。 汰制度,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修各门课程都相对容易。最后,我国 5、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创新评价的界定也很模糊。这些因素都是 德国是产学研的典范,高校、企业和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无 应该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论是高校、企业还是研究所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高校 的研究生在企业做论文,企业提高实习机会,高校的导师为企业做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 技术指导,企业要指派专人来指导学生来完成这一任务,企业从中 三、我国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104・-・—— 《新西部》2013.35期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教育探索 获取一些廉价智力资源,研究生从中学到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达 【参考文献】 [1]张慧洁.扩招后研究生教育质量及保障研究[J].黑龙 到校企的“双赢”效果。另外,研究生经常参与研究所的科研项目  也是其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新的成果就是 江高教研究,2005(11)99—101.最好的创新。我国目前“985”、“211”的很多院校和研究所有着 [2]石敏.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 4)143—148. 密切的合作关系,这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 报(社会科学版),2010([3]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 条件。 6、加强校园的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建设工作 高教探索,2004(1)53. 大学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塑造学生创新观念的好地方,研究 [4]颜建勇,陈寿灿.培养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生创新教育就植根于良好的校园环境。创新思维就需要良好的校 [J].理论月刊,2007(7)l00一lO2.园学术氛围,创新型人才的实质就是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创新性 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属于一种无形资源,这种资源 【作者简介】 王向宇(1977一)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讲师, 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形式多样的具体活动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进行 塑造和培养。环境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一个学生所处的学科信息 工学硕士,博士在读,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及光纤传感科研  化程度越高,其越容易获取新的信息和学术动向,并在此平台上进 工作.行高水平的发展。因此,作为任何一个大学,都要加强校园文化的 创新性建设,为研究生的创新素质营造创造环境。 (上接第106页) 通过反证法证明得出:假设命题“教育评价≠事实判断(测量 可取代教育评价所谓的“价值判断”这一本质,因为共同的心理建 构本身已包含价值判断,更加强调的是多元化的“以人为本”、“协 +非测量)+共同的心理建构”不成立,即所求证命题“教育评价 事实判断(测量+非测量)+共同的心理建构”是成立的。 商”及“共识”的价值判断,同日寸也强调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如 以人为本、注重发展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及真实性、动态性、协商性、 =多元性的评价原则,这不仅符合哲学的价值取向,丰富了原有评价 观(如格朗兰德的评价公式),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顺应时 代的发展要求。 因此,假设命题:“教育评价≠事实判断(测量+非测量)+共 同的心理建构”与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建构阶段中的评价理论 是相互矛盾的。 三、反正法结论 【注释】 [1][2] 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1.43. 【作者简介】 谷峥霖,任职于云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通讯作者 (上接第107页) 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荣誉嘉奖,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教师队伍和 [2]陈大文.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几个关 系[A].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文集[c].上海:上 学生党员骨干队伍都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人。 海教育出版社,2008. 1-3]郭秀兰,黄建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与思考[J]. 0(12).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参考文献】 文献出版社,2009. (上接第108页) 【注释】 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必须通过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因为一个好的 社会制度能约束和制止一些不好的和非主流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主 [1]陈敏.价值多元化视闽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危机与重 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4). 流价值观念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保障。 总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 [2]康厚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路  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和重要的问题,这 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项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通过一 种长效机制不断地去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作者简介】 申晓玲(1980一)女,河南鹤壁人,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上接第118页) 理学基础》教学中[J].职业时空,2011.06.116—117. 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5.157—158 【作者简介】 王珊珊,德州学院医药与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学生 [2]黄文娟,纪忠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素养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7卜72;2012.08.752—753. [3]赵志清,陈先华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对培养护生 创新行为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08.752—753. 门肖霞,指导老师. [4]王燕瑜,李秀增等.军队疗养院培养新护士综合素质方 《新西部》2013.35期 ・-——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