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陕师大-中文本科——《唐宋诗词研究》作业题及答案

陕师大-中文本科——《唐宋诗词研究》作业题及答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

陕师大 中文本科——《唐宋诗词研究》

作业题及答案

一、分析:

1. 骆宾王《在狱咏蝉》: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2. 孟浩然《过故人庄》:《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高适《燕歌行》:这首诗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结句借古喻今,点出朝廷因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恶果,比一般因靖边而思名将的含义更为深刻。全诗形象鲜明,气势奔放,四句一韵,流转自然。

4. 白《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创作的《行路难》三首。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5. 杜甫《兵车行》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6. 白居易《长恨歌》:《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诗形象

WORD ..

.

地叙述了唐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诗的主题是“长恨”。

7. 商隐《无题》“相见时难”:这首《无题》描写了爱情的珍贵难得和对爱情的贤贞不渝,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文人对爱情生活的挚着追求和特有的恋爱心态,可看作一首爱情诗。 此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语言精美,丰富多彩。深情绵邈,典丽精工,是此诗的风格特色,也是商隐《无题》诗的总体风格特色。

8. 柳永《雨霖铃》: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9. 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明显受到了白的影响,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轼的整个命意与白有所不同。白的主题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比是短暂的,但是,虽然短暂,仍然要潇洒地欢度,而轼的却不是。白笔下的月亮是没有具体时间的,而轼面对的月亮是中秋的月亮。白的月亮固然引起了戍客的乡愁和思妇的怀远,但并不是指向具体的个人,而是一般概括,富于哲理性,而轼的月亮却很有个人色彩,充满对亲人的怀念。

10. 清照《声声慢》: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11.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这是辛弃疾词的压卷之作,怀古伤今,苍凉悲壮。虽作用典颇多,但能关合时事,用得极为贴切。

12. 夔《慢》: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

WORD ..

.

均作了交待。夔因路过,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二、论述:

1. 唐诗繁荣原因之我见

唐诗,至今流传下来的就有上万首,大部分都是从清朝编写的《全唐诗》中被重新发现。唐朝共分为初唐、中唐、晚唐三个主要阶段。初唐,两个盛世接连而至,国力强盛,此时的唐诗风格清新明快,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思想;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开始衰弱,此时的诗歌,开始变得平实深沉;晚唐,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此时的诗歌的文字中仿佛渲染出悲观感伤的气氛。唐诗繁荣与其之后的衰落,说到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诗在唐朝的盛行,就如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是政治大一统的皇朝文化大一统的具体表现,是适应其的产物。有不少诗人本身就是官僚出身,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受其曾身处官场的影响,直接就跟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唐诗繁荣,同时也是一种人们渴望精神寄托的社会现象,当时人们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来表明自己心中不同的世界观,抒发自己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所感所慨。

唐诗,扬抑着多少人的激情,愤怒,是文化人思想的化身。唐诗繁荣,人们利用了这种文学形式,加强了思想的交流,愈柳宗元借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他们写仿古体散文,也写诗,将唐诗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古代为数不多成功的文化运动之一。历史成过眼云烟,唐诗却永不泯灭!

2. 简述初唐诗歌发展演变的线索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

WORD ..

.

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恢复汉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3.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主要特征

他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他山水田园诗艺术结晶.试中表现丰富色彩.晚年思想接近南宗禅,以禅入定,由定生慧.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

4. 试比较高、岑边塞诗风的异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

WORD ..

.

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5. 试比较、杜诗歌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白属于浪漫主义 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杜之间的交谊、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八十年代以前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杜的思想和诗歌艺术进行了比较。如胡小石的《杜诗之比较》就对杜诗歌艺术和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再如,汪静之在《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艺术、境遇、行为、嗜好、身体等方面对杜进行了比较。

五十年代,仲翔在《杜诗选·导言》中首先探讨了杜思想方面的异同。他认为,在对于祖国的爱慕、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恨等三方面,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尽相同而且在诗中比较突出的,则为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接着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杜\"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奄有庾鲍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是随着时代进展又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赢得\\'诗史\\'、\\'诗圣\\'称号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后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杜各方面进行比较的成果就越来越多了。在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罗宗强的《杜论略》。该书从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杜二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而且精见迭出。

在罗宗强著作同时或之后,学界还出现了一些杜比较的专题论文,如金启华的《杜诗论的比较》、袁行霈的《论杜诗歌的风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转折时期的、杜及其诗歌》、萧瑞锋的《杜异同论》、为群的《杜山水诗的特色及其异同》、吴光兴的《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等。

WORD ..

.

其中金启华文认为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裴斐文则认为,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吴光兴认为,杜生前不受重视,杜齐名当以其文集行世为限,约在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杜独尊\"的构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作者还认为,八、九世纪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杜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壮大奇丽;从王安石开始,杜不同,为豪放,杜为沉郁。

6. 试论中唐两大诗派的主要特征

王孟山水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渊明\\灵运\\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WORD ..

.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

王维是盛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甚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绿的草地,粉红的桃花,交错组合,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川春晓图,确实是诗中有画\令人醉.

岑高边塞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颢、湾、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 、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 燕歌行》、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7. 试论贺诗歌创作的得与失

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偏爱,构成及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还以独特的思维精选动名形来形成五觉互通.他异于常人的想象,幻想与夸同行.但是他容狭窄,情绪低沉,一味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8. 试论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WORD ..

.

商隐的诗歌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愈的雄奇横放,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①构思缜密,情致深蕴。②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③锤炼字句,工于造语。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④总之,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 唐宋诗歌异同论

唐代诗人不从涵养方面开掘诗之表现深度,徒从广见博闻中求诗之表现广度,使得他们的诗完全是现象的、平面的,虽然亦有阔大之气象,然完全是由自然生命的气与力所促成,此气与力可承载一时之事迹,却不可承载人间之气运。因人间之气运必须在人道天理中方可开出,但唐代诗人的“学”与“养”皆不足以语此。

就后者而言,我们可以唐代诗人对山水的向往之情加以说明。唐代出现了不少的山水田园诗人,开启了继渊明之后山水田园诗的一个鼎盛时代。但他们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完全表现为外在的生活情调,他们对渊明的“学”,也只是情调趣味的模仿,而不是涵养工夫的承接体认。本来,唐代许多诗人如白、杜甫、白居易等,对渊明颇有微词,他们只是在抒发愤懑时才接上了山水田园的怡情适意之趣。甚至落实在现实生活之上,他们只学到了渊明的一点以诗酒自娱,如:“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白:《游氏山亭》)“朝饮一杯酒,冥心合元化。兀然无所思,日高尚闲卧。”(白居易:《效潜体诗十六首》其三)可以说,这只是为自家的情绪找到了倾泻的通道,而于人生社会没有任何在的觉解与证悟,此时的这一情绪倾泻完了,使生命稍得休息,到彼时的那一情绪形成,复作别一般的倾泻,如此反复无已。这就如同卡西尔所说,只受情绪支配乃是多愁善感,不是艺术,如果一个人只专注于自己的快乐或哀伤,那就成了一个感伤主义者[7]。另外,唐代诗人之寄情山水,很多人只不过取“终南捷径”,希望得到朝廷的征引,这进一步说明了唐

WORD ..

.

代诗人之学渊明,只是一点情调在生活中浮泛飘荡,而不是精神之实的在体认。然宋代诗人之所以推崇渊明,乃在于渊明的为人体现了“闻道见性”的人格境界,这种境界就不仅仅是对山水田园的一点向往之情可以限定的了。因此,宋代诗人之学渊明,并不是要去学其山水田园之情,而是学其“闻道见性”工夫,既如此,则名为学渊明,实则是明心、见性、体道。由此而接上了宋儒的心性之学,从而使其性情不只停留在主观的生活风姿之上,而是落实在客观的性理之中。正是宋代诗人把他们的性情落实在客观的性理之中,形成了其性情的规定性,这恰与唐代诗人的性情形成一鲜明的对比。唐代诗人无论是在事实的描述或情感的抒发上,皆表现为有形下的工夫,而无形上的涵养,能博之以文,未能约之以礼,博学而识之,而不能一以贯之。也就是说,他们始终不能在生命中开显出一个客观性的“道”或“理”,以为他们的性情的规导限定原则,这样,他们的性情完全是主观的,无在的收煞凝聚。唐代诗人追求所谓奇、险、怪的诗风,即是他们的性情因无“体”而松散飘荡的结果。

宋诗对唐诗的超越,说到底,就是在修养的超越,实践工夫的超越,精神体认的超越

10. 简述唐五代词发展演变的线索

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WORD ..

.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且取径日趋狭小。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

WORD ..

.

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吴二人自度较多。但这些自度曲流行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11. 简述南宋词发展演变的线索

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火对吴文英

WORD ..

.

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数量远超前代。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且取径日趋狭小。

12. 、辛词风异同论

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诗论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辛”并称。

纵观、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性和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轼、辛弃疾的词作一略比。

一.众所周知,轼生活在北宋末期,当时,新旧党争激烈,阶级斗争尖锐。民族矛盾方面,北宋西北边境虽然也有强敌压境,但尚未造成对宋王朝致命的威胁。这种时代的特点,就表现为他以道事君,遭仕途坎坷之后,依然直道而行,保持士气文心,一生善处忧患,表现为他始终关心国家政事,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WORD ..

.

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之中,他一怀正气,傲对群小:“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快哉亭赠偓伦)

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处之坦然,忧乐不存于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定风波》)由于边患的存在,他抒发自己的壮志雄心。在咏物词方面,开始把咏物和人事结合起来,借咏物抒发自己兀傲独立的个性,写出自己卓然不群,不随人俯仰,不随波逐流的人格。因此,人们说,读东坡词,要从“尚余孤瘦雪(梅)霜(菊)枝”(《定风波 咏红梅》)“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处领略其词妙处。(《荷花媚 荷花》)到了辛弃疾所生活的南宋,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和战之争代替了新旧党争。国家忧外患,各种矛盾愈趋尖锐。于是在词坛上,辛稼轩沿着轼所开拓的道路又前进了一步。用了更多的篇幅抒发要求收复中原,统一南北的愿望。对朝中的主和派面临山河破碎,依然醉生梦死的现象给予激烈抨击、嘲笑和指责。如果说《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曾使皇帝感到不悦的话,那些愤世嫉俗、反映世态人情的词作,更能如实地刻画那些坐在火山顶上寻欢作乐的人们的丑恶嘴脸的。在创作方面,除收摄了美丽如画的山水秀色之余,对人民疾苦也给以关切。在咏物词方面,把那些咏物写志的题材与国破家亡,救亡图存的现实结合了起来。二.轼以其创作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宋王灼《碧鸡漫志》),开始革新词风,在词的容上扩大了词的题材,体现在词作上,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报国壮怀政治理想,民生的疾苦以及农村风光等。例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写自己早年的政治理想;《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寄托个人报国的情怀;而《浣溪沙》五首描写农村风光,展现了农家生活。与轼相比较,辛弃疾继承了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抚时感事,洋溢着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的词同样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可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沿着轼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辛弃疾的词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如以抗金斗争为题材的作品较多,无论是登临怀古、游赏、送别、咏物等等,词作者都倾注了自己的情志和襟怀,誓要实现理想,抗金宏愿以及献身精神,尤其是种种的战斗经历,壮志难酬的悲愤不平,均在词中有所体现。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菩萨蛮》(书造口壁)反映恢复中原的理想;《永遇乐》(千古江山)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如果说词开拓了词境,做到了“无境不可入,无处不可言”的境界,那么辛词的境界会更高,因为在后者的词中更加注重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精神,让读者从中更加感受到一颗赤诚、炽热的爱国之心。

三.从艺术功能的角度讲,同诗一样,词也是抒情言志的。细品轼的词,就不难发现轼“以诗为词”,在词中不

WORD ..

.

仅运用了诗的一些表现手法,而且还把词看作和诗同样具有咏怀言志的作用,这样就使词在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释放。辛弃疾也是这样,十分重视词的形式,往往冲破词的格律形式,继承和发扬了轼的“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词到了辛弃疾之手,没有不可运用的题材,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感情,这样,词的容和描写围较之以前更加扩大了,因此,可以这么说,辛弃疾以文为词,把词散文化,实际上是对轼的“以诗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在辛词的艺术风格方面,、辛同派,都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雄壮高亢的音调、神奇的想象、大胆的夸、主观的热烈的抒情,议论纵横。如果细加区分,我们会发现,、辛在词境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轼多在豪放之中表现出飘逸洒脱,旷放自然的韵致;辛词则呈现出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词情热烈而凝重、激切而深沉。“稼轩的豪放,不仅表现在物象的雄伟,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思想涵的豪放。辛词中,物象之壮与心志之壮往往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中。即便是表达旷达或悲慨风格的词也透出一种豪气。东坡的豪放主要表现在物象的雄壮,物象之雄与心志之旷和谐统一在一首词中。因此,词风格主要是冲淡、旷达和飘逸。”(楚森)叶嘉莹《论轼词》曰:“辛词沉郁,词超妙。辛词多愤慨之气,词富旷逸之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词的形象和意境都是通过文学来表达的。轼词的语言,一改花间词人的镂金错采之词,多方面的撷取前人的诗句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词、还是杜诗,柳文,往往都信手拈来,达到了“用旧合机,正啻其口出”的地步。辛词亦然, ,但丝毫看不出生搬硬套的痕迹,而辛词巧妙飞动,警策异常,与词相比,语言更显得峻峭激越,铿锵有力。总之,、辛同派,异中有同。在豪放派之中,、辛词具有不同的功绩和地位。轼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其开山之功不可没,而且也给予辛弃疾以深远影响;辛弃疾为豪放派的集大成者,更加规,更加成熟,更加具有豪放词的特征,因而使轼开创的词风在容和艺术两方面走得更远。

13. 试论夔词的主要成就

夔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型的风格,词以\"清妙秀远\"见长,用笔清劲峻雅,格调清空高远,使宋词在晚期再度表现出刚健的后劲,展示出新的姿彩.他对发展和丰富词的表现形式,推动整个宋词的最终成熟,有突出的贡献,在宋代词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14. 谈谈观词的艺术特色

WORD ..

.

观是北宋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尤其是感伤词“凄婉清丽”,即“言情”凄婉,“述愁”深曲。正是这种风格给他的词蒙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并且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情辞兼胜”的独特风格,使他的感伤词更具特色,将感伤词的创作提高到新的高度,对后人感伤词有很大影响。观的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式。在他之前,晏殊、欧阳修以珠圆玉润之笔写作名臣显宦的闲雅之词,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写作没落公子的感伤之词,柳七郎风味失之浅俗,东坡词的豪宕不羁又非“本色”、“当行”,他们皆不能被广大文士所理解和接受。观的出现,则成为人们普遍师法的对象。他出身于社会下层,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中国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

WORD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