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文化小论文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正在崛起一座新兴的城市—三门峡。不要看她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其实她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名字—来自遥远的传说。
地处黄河流域母亲河南岸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由此得名。远古的传说至今,三门耸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如那源远流长的三门峡文化一样弥久留新,气势磅礴。
仰韶文化的诉说
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 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处。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三门峡的文化不止这些,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这方土地就是能发现奇迹,发现精彩。
遥远的礼物—虢国墓地
20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并首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
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那锋利如新的钢剑,造型独特的方鼎,印迹清晰的车轮,罕见奇特的缀面玉罩和中国最早发现的最大车马军阵。这些仿佛将人带入三千年前的神秘古国,展出的文物令人惊叹不已,肃然起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就在这战火纷飞地,诞生了一部经典。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关(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著就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历史名人辈出的三门峡
姚崇,陕县硖石人,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唐玄宗时命姚崇走马上任,姚崇不语,提出十条建议,这才肯上任宰相。姚崇一生追求实干,因此也被称为“救时宰相”。此外还有上官仪等人。
成语大全的三门峡
唇亡齿寒,假虞灭虢,中流砥柱,紫气东来,公孙白马,鸡鸣狗叫,完璧归赵,秦赵
会盟,甘棠问政等等,脍炙人口的成语都印证着三门峡的文化。
自“万里黄河第一坝”建成以来,三门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经济、科技、文化都有了全方位的发展,全市共实施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1633项,投入资金24.16亿元,新增产值36.35亿元,利税6.89亿元,研制开发新产品348种,先进适用技术546种,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自1992年举办的黄河旅游节至2010年已经举办了16届,三门峡这个投资平台融入了全国各地的独特文化,善于学习的三门峡已经越来越与时俱进,融入了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三门峡建成的天鹅湖湿地公园也为三门峡的文化平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景。每到冬天成群的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翩翩而至,在湖面嬉戏,觅食,这些高贵圣洁的客人也为三门峡独特的文化所吸引。“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三门峡正在崛起,相信三门峡在丰厚的文化下,在悠久的河南文化古韵中厚积薄发。
三门峡文化—河南文化的奇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