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徐 成
()常熟市浒浦学校,江苏常熟215500
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问答交流,是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刺激学生思维和技能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 摘 要:
它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让数学课堂的提问更有效、更有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位教师都要面临的一个课题。针对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A给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教 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化,
材和学生三方面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能够把教师、教材和学生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传授新知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技能得到了发展。下面笔者以二节同课异构的研讨课为例,阐述听课感想。教师甲是工作2年的新手教师,教师乙是工作15年的具有丰富教学经开课的内容选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数验的教师,
》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认识三角形》7.4《第一课时。
一、问题目标要明确,不应过“空”或过“大”
片段1 教师甲指着幻灯片里的几张图片问:同学们,大家看这些图片,看到了什么?
学生1:我看见了有金字塔学生2:我看见了帆船
(因为有其他听课老师在场,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教师甲再问:看见金字塔、帆船,你们想到什么了吗?学生3:金字塔在埃及
(该学生手举得很高,等老师让他回答时,学生很开心)还有很多学生不等老师点名,就在回答了:我喜欢帆船运动;我想去埃及参观金字塔;埃及还有木乃伊……(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教师甲急急忙忙喊停,说:同学们的想象力很好,图片中都出现了三角形,大家看见了吗?(教室里学生情绪高涨,但教师显得。有点手足无措)
学生齐声回答:看见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三角形,教师甲边说边教师甲说:在黑板上板书
片段2 教师乙在上课一开始,一边投影出帆船和金字塔的图片,一边提问:图片中是我们认识的物体帆船和金字塔,同学们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观察它们的结构形状,
学生1:都有三角形
教师乙:那同学们来说说你认识的三角形
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学生2:
还有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学生3补充:
教师乙:大家回答得很好,那对于三角形我们还要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们没有说话,都在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
教师乙: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认识、探究三角形
(学生们挺直了腰,坐得很端正,表现出很浓的求知欲)在一节数学新知识教学开始阶段,大多数教师会采用问题情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92-2
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目标不明确,问题范围过宽,缺乏准境引入,
确性和目的性,往往会使课堂提问陷入误区,达不到教师预期。在片段1中,由于教师甲的问题没有明确,导致学生的关注点都在图片中物体本身,没人会想到老师在期待他们回答出图片中物学生回答得很积极但偏离主题,显然这个体的结构中有三角形,
提问反而把教师自己陷入了窘境,没达到预期目的,又使得引入挤压了后面新课探究的时间。片段2中的教师乙所花时间过长,
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本节课的引入流畅、直奔主题,简明扼要。
二、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不应过深或过易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实录如下:
片段3 教师甲拿出准备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大家试试看,能搭几个三角形?6厘米和9厘米的小木棒问:有2个学生各搭出了2个三角形,另1个3个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把数据记录在黑板上,总共有不同学生搭出了不同的3个,的6种
教师再问:大家看,有几种?学生齐声回答:有6种
教师接着问:为什么是6种呢?
(有个后排的学生笑着轻声地在和同桌说黑板上写着呢)学生没有回答,教师补问“其它的为什么不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默不作声,由于在小木棒搭三角形时用的时间较多,教师明显有点着急)不等学生回答教师接着就说:这就说明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片段4 教师乙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然后拿出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和9厘米的5根小木棒分给每个小组,接着投影出4个问题:问题1:这些小木棒能问题2:观察并计算搭好搭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说说自己的看法;问题小组讨论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问题4:根据所学知识,3:
试着解释你们发现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师乙在各小组之间观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分工明确,有动手操作的,察,
有记录数据的,完成数学实验后开展热烈的讨论)等各组讨论接近尾声,教师乙请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位代表发言,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下形成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只是简单知识的强化,而思维技能得不到锻炼和提升;问题也不能脱离学生认知水平,设计
(下转第26页)
92 教师教育 2017.05 课改前沿 JIAOSHIJIAOYU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并指导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从根他们把所闻所思及时写下来,
本上解决了学生没东西可写、难以下笔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才能产生用自己的笔去描绘美好生活的强烈欲望。
三、进入内心,体会写作的畅快
我要求同学们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内心与作文融合在一起呢?我是这样做的。
和作文一起聊天。当你烦恼时,可以向它倾诉,排解心中1.的烦恼;当你快乐时,可以和它分享,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作文你可以尽情地对它说,没人打搅,没人干涉。是最好的倾诉对象,
“一些学生说:我感觉我的心态比以前好多了,作文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和作文一起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房前屋后栽了竹2.子,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交警指挥,餐桌上的闲聊,一次实验,一次体验,一阵风雨,一张照片,
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等等,只要留意生活,只要真心去感受生活,作文就会成为你忠实的记录者,成为你最好的伙伴。
和作文一起幻想。记得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童话,时3.
间是一星期,字数不限,结果还没到时间就有学生交作文,许多学生写了七八页,再也不是几百字了。其中一篇文章,写一个小男孩发明了一种汽车,可以上天入地,只要有二氧化碳,就能行走,还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文章想象奇特,文笔流畅,很有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和作文一起画画。学生的作文可以用画来再现,一幅画又4.
可以用文字来表现。观察后的表述过程实际就是再现一幅幅画再用文字写出来。作文和画画关系十分密切,和作文一起画面,
画尤为重要。
“现在,我们班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写作文,他们说:一天不见”作文就不舒服,一天不和它沟通就嘴痒痒的、心痒痒的。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彻底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自己的手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
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上接第72页)
追求与审美情趣。庄周梦蝶象征着在时空无限的梦中实现了对象化的自由,象征着人类可以拥有不受陈规戒律的约束和压抑的但其境界却是永恒。人可自由。虽然这种自由的状态是短暂的,
以像蝴蝶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宇宙的大花园中,这个不正是庄子“物化”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大话同流的生命境界吗?
四、象征无奈
蝴蝶,飘然而来,却倏忽而逝,带走了美丽,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人们由对蝴蝶的感观,叹怜生命的短暂,美丽的消逝却无能为力,内心的波动积储了一种深沉的悲怆和无奈之感。
,李商隐《青陵台》的“莫讶韩凭为硖蝶,等闲飞上别枝花”对《“花残蝶飞,时逝人非的感慨,樱桃花下》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他日来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道出在花谢之时,蝴蝶来花间最后一次道别,嘉辰再至时已是花谢蝶亡两参差:“了,烘托一种错过的悲哀。李贺的《恼公》肠攒非束竹,弦急是”张弓。晚树迷新蝶,惨蜺忆断虹。写出了在傍晚蝴蝶将归之时,
树与蝶的两情依依,两手劳劳,不忍分别的情状,花期短暂,蝶命微薄,伤感着这一对“恋人”不知下次相见是在何时。宋朝吴文英“,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写出到了晚秋夜暮之的:
时,蝴蝶临死前孤苦无依的情状。
“,康德说过:凡最高的美都使人惆怅,忽忽若有所失”蝴蝶惊艳的美,但是却消逝得迅疾,这可能也是蝴蝶的美所在,匆匆而来和飘然而逝,未有充分展示出美丽,也未待人们细细欣赏就收去了它惊艳的美丽和活泼的灵动,留给人无尽的遗憾和惆怅的回忆。也唯有遗憾惆怅,勾起回忆的想象,想象将回忆加工得诗化,观念中的蝴蝶具有了形而上的固化质态,反而让蝴蝶更美了,成为歌咏的对象而长盛不衰,蝴蝶也由此形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文化质态。回归于中国古代的重生传统,强烈的对生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恐惧,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蝴蝶早逝的爱怜,对活着的推崇,面对永恒的宇宙所萌发的对于生命有限性的思考,迷茫和喟叹,归根结底还是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渴求与痴恋。
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上接第92页)
的难度过大,会让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时间久了,反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如片段3中通过实验已经得到了6种不同三角形的答案,教师甲还多问了一句有几种情况,好像是为了问而问,对于教学没有起到作用。再有接着提出的为什么只有6种?说明了什么?这种问题对于初一学生来讲,个人是很难去回答的,难度非常大,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畴了。而教师乙不同,他让学生分组学习,通过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再辅以4个问题加以引导,环环相扣,层层相递,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回过来看这4个问题,肯定是教师乙精心设置的,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具有梯度的问题的引导突破了难点。
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让课堂提问能更有效,在课后也经常反思课上所提问题能不能更优化,可
不可以更有效。以上列举的只是个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将在追求课堂高效提问的路上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1D].2003.[]()安国钗.意料之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200609.[]李怀志,黄道明.课堂有效提问方法[北京:中国人事出版3M].
社,1998.[]()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教育科学,4200901.[]梁平.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其策略的研究.广西师范大5
学,2011.
[]孙旭东.提升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方法探讨.中国科教6
创新导刊,2011.[]刘长富,彭小玉.浅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新课程:教7
研版,2010.
26 教师教育 2017.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