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医中药 CHINA FOREIGN MEDICAL 2012 NO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韩丽英 李保明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医院.甘肃嘉峪关735100 【摘要】目的该项目通过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西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对比显著,避免l临床大剂量激素应用 的严重副作用。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与单用西医(对照组)均为30例,治疗淤胆型肝炎,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血 清胆红索指标明显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是治 疗淤胆型肝炎,在恢复肝功能及消退黄疸方面疗效较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淤胆型肝炎;清热凉血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2)08(a)一0121—02 淤胆型肝炎主要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脏疾病.较 改善,肝功不同程度下降,直接胆红素下降(30%以上)有效;无 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用药4周后胆红素无明显改善或进展 性加重。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常见的有病毒性、妊娠性、酒精中毒性、药物性、复发性等淤胆型 肝炎。共同特征为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 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等为主.常 有皮肤瘙痒、大便色白。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淤胆型 肝炎,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 照组: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见表1。 60例慢性乙型淤胆型肝炎患者均为2006年8月一2008年 1月住院病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8—56岁,平均43 岁,病程2~15年。6O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表1 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数 30 3O 显效 24 l5 有效 3 8 无效 3 7 有效率(%) 90.0 76.6 例。病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 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1】。②: 肝功:肝功:ALT明显升高、临床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最小85 umo]J]),AKP、GGT明显升高,胆红素升高持续3周以上。所有病 例均排除肝内占位性病变及肝内、外梗阻性胆汁淤积;凝血酶原 活动度检测排除重型肝炎。 1.2治疗方法 2.2不良反应 使用中药治疗均有一些轻微的腹泻反应。无其它严重不良 反应。所有患者均完成全疗程治疗。 3讨论 对照组:以甘草酸苷+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8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 淤胆型肝炎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内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胆 汁淤积所致的肝脏疾病,亦称为毛细胆管型肝炎,起病及临床 表现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乏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较轻而 静脉滴注(1次,d),口服熊去氧胆酸片(0.15g口服3次,d)。治疗 组:在以上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通过辩证分型以茵 黄疸重且持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肿胀, 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胆管通道阻塞,使胆汁分泌代谢障碍, 导致总胆红素升高。以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发病机理: 陈蒿汤加减(热重于湿处方):茵陈30 g、栀子12 g、大黄9 g、赤 芍15 g、车前草15 g、黄芩l0 g、板蓝根30 g、金钱草30 g、黄芩 l0 g、郁金10 g、虎杖15 g)。身痒加苦参、白鲜皮;纳呆加焦山楂、 神曲、麦芽:小便黄而短赤加车前草;胁痛、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加柴胡、延胡索、黄芩;心烦加炒栀子10 g、淡豆豉l0 g;恶心加 竹茹、半夏。(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为主加减:茵陈30 g、茯苓 20 g、白术15 g、猪苓20 g、泽泻l5 g、桂枝6 g,腹胀满加枳实、半 夏、厚朴;胁痛加柴胡、香附;黄疸重加虎杖。以清热、利湿、退黄 为主。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疗效评定 ①肝细胞排泌胆汁功能减退;②毛细管微丝损伤;( 淤胆因子 作用;④胆栓形成和胆汁反流。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肝小叶重度 淤胆,汇管区有小胆管增生并充满胆汁,有炎性细胞浸润。主要 表现为黄疸较深.持续时间长,伴有全身瘙痒,大便颜色浅或 灰白.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指标升高,尿中胆红素强阳性而尿 胆原阴性。大多数病人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因不及时治疗,长期 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肝细胞液性和凝固坏死,演变成重型肝 炎.淤胆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范畴,黄疸多迁延难消,中医 疗效标准:用药4周后,临床不适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 亦有称之为“瘀黄”、“黑疸”者。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日:“盖 胆伤则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 1 2 1 功明显下降、直接胆红素下降(60%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 N MEDIGAL TREATMENT 中医中药 通过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及减轻炎症等达到清热利湿,解毒活 血;赤芍有解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而有 利于胆汁排泄.故重用赤芍可凉血活血、散瘀、清肝泄火,从而 汁外泄有关。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热、寒、疫毒、气滞、淤血六 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如《金贵 要略.黄疸病脉证》篇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清代叶天士 《临证指南》指出:“阳黄之作,湿从热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身 目俱黄,阴黄之作,湿从寒化”。故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病部位在 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湿邪雍阻中焦,脾胃失 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 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症。始发病因为 湿热或寒湿所引起,其毒热较深较重,弥漫周身,淤滞血分日;由 于邪滞血分,引起血热相结,进而瘀血阻络,黄疸色深而暗,故 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生麦芽清热凉血,郁金、柴胡、虎杖舒肝解 郁、活血行气、利胆退黄。上述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采取中西医 结合治疗病毒性淤胆型肝炎,治疗组较对照组对照,血清胆红 素指标明显降低,能加速肝功能恢复,并有效缩短患者的疗程, 增强退黄效果,且价廉,无明显副作用。故可在以后的工作当中 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 方案》[Jl_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潘新有,周水平.疏肝活血退黄汤治疗淤胆型肝炎42例[J1.光明中医. 2006,11(3):43—44. 属于瘀热胶结发黄。此外,病机的另一方面是湿浊为患,因湿浊 其性阴寒,受毒热熬煎后成为痰浊,痰浊复与毒热瘀血凝结、胶 固难化,以致黄疸久治不退。若湿浊盛于毒热,阳气受损,阴寒 之气日重,则可向阴黄转化。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 滞残留,面目肌肤淡黄晦暗久久不能消退,则形成阴黄的脾虚 血亏证。针对此病应以活血、清热、健脾利湿为主治疗淤胆型肝 【3]李广,马林涛.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32例的疗效观察【J].四川 中医,2003(3):44—45 炎。茵陈蒿汤中茵陈为除湿之要药,有清利肝胆湿热,利胆退 黄。增加胆汁分泌的作用【5I,大黄味苦性凉,为凉血化瘀之首选 【4]何善明,黄彬.赤茵退黄汤治疗重度淤胆型肝炎32例临床观察[Jl_陕 西中医,2008,29(5):564—566. 药物,该药配其它凉血清热、化瘀使治疗黄疸取效甚速,可清热 逐瘀、通利大便嘲;车前草清热解毒;板蓝根、黄芩能清利湿热; 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茵陈五苓散茯苓、猪苓甘淡渗湿; 白术健脾祛湿、桂枝化气祛湿。半夏化湿运,协同作用达到利 水、渗湿、健脾。另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其它药物。即虎杖能 【5】高丽华.茵陈赤疸退黄汤治疗淤胆型肝炎60例l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 症,2008,17(3):3l1,322. 【6]姜学连.逍遥五苓汤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08,17(9):1217—1218. (收稿日期:2012—07—07) (j二接第120页) 停滞成瘀导致的,并提出肾阳不足是本,血瘀凝结是标的观点[41。 夏桂成认为导致原发性痛经的根本原因在于经间期阴阳消长转 经散寒、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两药合用,起到温胞宫,助阳气, 通胞脉,化瘀滞之功,同时配合消炎痛或芬必得等前列腺素合 成酶抑制剂,加强子宫收缩的抑制、疼痛减轻的作用。通过临床 化不利。子宫藏泄作用有赖于肾阳之支持,阳气不足,气化不利。 瘀浊凝结子宫内,经行血泄不利,或损络致痛[41。很多妇女,缺乏 保健意识,尤其是经期生活调摄能力不足,易感受寒凉或寒湿之 邪而发病。该病因占90%以上。综上所述,痛经是以肾阳虚为发 病基础,寒邪为主要致病因素,瘀血阻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的一种病症。 在治疗方面,应从补肾固督、活血化瘀治疗方面着手。右归 验证,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只有把中西医治疗方法有机结 合起来,标本兼顾,扬长避短,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徐增祥,江森.新编实用妇产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 版社.201 1:573—577. 丸由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山药、菟丝 子、杜仲、当归l0味药组成,其功能温补肾阳,填精益髓。通过 补肾阳,阳气推动气血运行,增加机体活力及暖宫的作用,改变 机体内环境,从根本上改变疾病的病理状态。活血化瘀是治疗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 [3]肖承棕.中医妇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80. [4]司徒仪,杨家林.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3—121. 痛经用药的基本法则。少腹逐瘀由小茴香、肉桂、炮姜、五灵脂、 生蒲黄、延胡索、没药、当归、赤芍、川I芎10味药组成,其功能温 (收稿日期:2012-05—11) 1 2 2 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