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体会

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体会

2020-11-04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154・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5月第4卷第10期Chin J Mod Drug App1May 2010.V01.4.No.10 .参考文献 [1] 陈淑青,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005 124134: . . E2 3 2王新,时利妲,赵惠芳,等.影响女性精神病患者复发的多因 素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45_446. 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体会 师照敏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器官,但药物及其代谢产 物又可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肝脏的损害。药物性肝 过生物转化而被清除。在此过程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直 接或通过免疫机制引起损害,即药物性肝损害。产生肝损害 病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本身、代谢产物损害或 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危害包括肝脏血管损害、 诱导肝癌和促使肝硬化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5月以来共收治的药物性肝 损伤患者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26—77岁,平均 42岁,用药至发生肝损伤时间5~90 d,平均44.5 d,临床表 现以黄疸、厌食、厌油、乏力等居多,少数出现瘙痒、关节酸 痛、关节炎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见AIJT、AST、ALP>2倍正 常上限,TB、DB、IB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1.2治疗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无特殊性,治疗的前提是确 立诊断,通过早期正确的诊断而阻止慢性肝损,一旦明确后 采取以下措施,预后较好。 1.2.1停用致病药物一旦确诊或怀疑,应立即停用相关 或可疑药物,特别注意的是,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也属禁忌。 1.2.2支持治疗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如果无肝性脑 病史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 素,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必要时输注白蛋白或新鲜 血浆。 1.2.3保肝、退黄治疗患者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或白蛋 白下降等肝功能损害征象时,可给予护肝药物,如凯西莱、肌 苷、葡醛内酯、门冬氨酸钾镁等;深度黄疸者可静脉滴注高渗 葡萄糖、维生素C、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有报道称,腺苷蛋氨 酸(思美泰)在临床上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药物性肝病,尤其是 药物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另外,多烯磷脂酰胆碱是人体不 能合成的必需磷脂,可结合于肝细胞膜结构中,对肝细胞再 生和重建非常重要,具有保护和修复肝细胞的作用。 1.2.4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黄疸、皮疹或重症者,可适量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3周,以抑制免疫缓解病情。有报道 称,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有一定的治疗 作用。 1.2.5积极防止并发症如防止出血、感染、脑水肿、肾衰、 肝性昏迷等。 1.2.6特殊解毒药异烟肼用维生素B6,扑热息痛用N.乙 酰半胱氨酸,抗胆石药对胆汁淤积性肝损有帮助。 2结果 全组29例,死亡1例,自己延误治疗,20例为已知有肝 损伤的药物引起者,得到医生重视,给予及时诊断及治疗,病 情相对较轻,9例为无医生指导,未意识到可能为药物引起 者,病情相对较重。治疗:轻症患者给予停用相关药物保肝, 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重症患者经停用相关药物,保肝, 退黄。 3体会 3.1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绝大多数药物在肝内经 作者单位:158322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七农场职工医院 的药物种类繁多,有资料显示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以抗结核药 最常见,其次为中草药类、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 药物等,且多发生在用药4周及8周以内,及时复查是发现 肝功能损害的有效手段。厉有名 报道,临床上发生的药物 性肝损害,大多为变态反应性肝损害,其药物的剂量无关,主 要受机体的致敏状态、个体遗传差异等影响。 3.2具备下述第①条加上②~⑦条中任何两项,即可诊 断:①肝脏损害多在用药后1~4周内出现,但也可在用药数 月后出现肝损情况,少数药物的潜伏期可更长;②初发症状 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③外周血液中嗜酸粒细胞 >6%;④肝内胆汁淤积或实质细胞损害等临床和(或)病理 征象;⑤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转化试验阴性;⑥有 关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指标阴性;⑦偶尔再次给药后又再次 发生肝损害。 另外,药物性肝病的诊断需排除其他引起肝损害的疾 病:包括肝胆疾病、滥用酒精、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肝损 害、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肝缺血等。 注意事项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早期的诊断对疾 病发展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用药过程中肝功能的监测是早 期发现药物性肝病的首选方法,这需要临床医师重视及丰富 的经验。 药物性肝损害多伴有其他疾病,临床特征不明显,容易 造成误诊、漏诊。实际上,仅有组织学和(或)生化改变的亚 临床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远比有症状表现者为高,易被 忽视。多数病例无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因此,在临床上应用 有可能损肝药物的患者应注意检查肝功能,及时发现有无肝 损害。用药过程中肝功能监测是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害的 首选方法。药物性肝损害目前尚无特异的诊断指标,遇到任 何肝病时都要考虑到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详细询问用药 史是诊断的关键,实验室检查可帮助排除其他肝病。 药物性肝损害的预后大多良好,本组29例患者除1例 死于原发疾病引起的肾衰竭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 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早期发现并及时停 用肝损害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医务人员用药要慎重,特别是 新药要注意监测其毒副作用,定期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对新 生儿、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更要 慎重考虑。对发生过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 相同或结构相似的药物,尽量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 厉有名.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中华肝脏病杂 志,2004,12(7):445. [2] 刘平.中草药的肝损伤问题.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 (4):2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