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作为中国传统目录学中的一个分类,主要著录史学及其相关著作。班固《汉书·艺文志》—史书在《六艺略》“春秋”类。晋荀勖《中经新簿》,丙部列录史书。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乙部列录史书。《隋书·经籍志》正式确立史部名称。至清末,史部书约3900部。 《隋书·经籍志》史部类别
正古杂霸起居注,旧事职官和仪注,刑法杂传加地理,还有谱系与簿录。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类别
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大类)
别史是区别于正史、杂史,私撰纪传体记载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由此可见,别史实际上是正史类史籍的重要补充部分,犹正史之别支,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叙》中才有“犹大宗之有别支”的说法。
别史之名,创始于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用以著录“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之书。其后《宋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等均有此项。
杂史泛指我国古代私家著述的史书,是以记载带有掌故性见闻为主的史书。它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
杂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杂史叙》中说:“体制不经,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叙》认为杂史:“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
(一)纪传体是一种以纪、传为主体的史书编纂体例。是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的综合。
• 本纪,按年月记载重要史实,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 书志,主要记载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何谓正史:由官方组织编修或私人编撰、官方认可的纪传体史书,也就是所谓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的24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称“二十四史”,并确定凡不经皇帝批准的不得列入。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新元史》作者为清末民初柯绍忞 。《清史稿》主编为清末民初赵尔巽等。
注意前三史、前四史、唐八史的说法。 《史记》介绍
1.《史记》其书: 原名《太史公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通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左右的历史。纪传体:十二本记,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2.司马迁其人: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家学渊源,名师授业,游历,继父职任太史令,得阅“金匮石室”之书。因为李陵辩护而入狱获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3.史记三家注:《史记》自东汉始就有人为之作注,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旧注有三家: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130卷、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13卷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30卷。后世将这三种注本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4.《史记会注考证》:作者泷川龟太郎(1865年—1946年),号资言,是世界知名的日本汉学家。他集百余种《史记》注释,并加以考证,以二十年时间完成《史记会注考证》。该书1934年刊印,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是研究《史记》的经典权威著作。 商君: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庶孽: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孽生,故称 。
刑名: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 公叔痤,《史记》其它版本作“公叔座”。战国时期魏相。生年不详,卒于魏惠王九年(前361年)。 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
魏惠王:亦称梁惠王,名魏罃 (前400-前319),魏文侯孙,魏武侯子,前369一前319年在位,达50年之久。在位前期,以公叔痤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秦退回雍城。他对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外采取团结赵、韩的政策 ,国力大大加强。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也成了诸侯的领袖。因他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
年虽少:商鞅生年有-395、-390之说,公叔痤卒年为-361,此时应在29-34岁左右。
嘿:古同“默”。不作声。 且:将要。 屏:退避,使„„退避。即:假如。无:通“毋”,不要。 谢:道歉。 疾:快,迅速。且见禽:将要被擒。且,将要。禽,通“擒 ”,拘捕 。 悖:惑,违背道理。 秦孝公:(前381—前338),名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毕生追求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使秦国加快了崛起的脚步。
缪公:指春秋时秦穆公,曾霸西戎。 景监:楚人,景姓,在秦为太监。让:责备。 驩:同“欢”。 邑邑:通“悒悒”, 忧闷不畅的样子。 疑:迷惑,犹豫不定。敖:通“謷” áo。诋毁,诽谤。
闇:不明了,不了解 。知:通“智” 。甘龙:甘姓,龙名,秦国的世族名臣。易民:改变民风民俗。 缘:依照,沿袭。五伯:即五霸。制:被制约。不肖:不成材,没出息。 杜挚:仕秦孝公,破魏有功,官左司空。多:推重,赞扬。
左庶长: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什伍:户籍编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牧司:检举,监督。分异:分家另过。率:标准。 连坐:一人犯法,其他人连带治罪。坐,因犯„„罪。僇力:即“戮力”。尽力,致力于。 复其身:免其本身徭役。复,免除徭役或赋税。
事末利:从事工商业。末,非根本,不重要的事物。古代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 收孥:拘挚本人妻子,没收为官奴婢。孥,奴婢。属籍:家族的名册,谱牒。
差次:等级次序。差,等。名:占有。芬华:比喻显荣。即显赫荣耀。具:准备就绪。布:颁布,公布。 国都市南门:指都城后边市场南门。古代国都建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商 鞅——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期(jī)年:一整年。法:处罚、治罪。黥(qínɡ):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趋令:遵照新法执行。 乱化:扰乱教化。
大良造:官名。战国初期为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同时又为爵名。商鞅制定二十等爵,列为十六级。亦称大上造。与第十五级少上造均取“主上造之士”之意得名。见《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自从秦惠王设立相国掌握军政大权后,主要用作爵名。汉代沿用。
冀阙:古代宫庭外公布法令的门阙。冀,记。出列教令,当记于门阙。作为筑冀阙宫庭,或为“筑冀阙作为宫庭”之误。阡陌:纵横交错的田塍。南北叫阡,东西称陌。封:聚土作为标志。疆:划定疆界。 劓 (yì ) :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
致胙(zuî) :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赐给诸侯,表示荣宠的特殊礼遇。胙,用于祭祀的肉。
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比喻要害处的祸患。岭阨(ài ):山岭险要处。阨,通“隘”,狭隘,险要。 界河:以黄河为界。病:与上句“利”对举。畔:通“叛”。乡:同“向”。 遗:致送,赠予。 相距:相对峙。距,通“拒”,对峙。书:信。怨望:怨恨;心怀不满 。望,怨恨,责怪。 赵良:秦国隐士。从孟兰皋:经由孟兰皋的介绍。戴者:指善于治理政事而受到百姓爱戴的人。 与:通“欤”。反听: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内视:自我省察。自胜:自我克制。
自卑:谦虚,卑下自守。尚:尊重。道虞舜之道:前一“道”为遵循。后一道为主张、道理。
五羖(ɡǔ)大夫:即秦名相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晋所俘。晋献公嫁女于秦,百里奚被作为陪嫁到秦,后逃到楚地。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把他赎回,故有“五羖大夫”之称。与谈三日,穆公大悦,“授之国政”。
粥(yù):通“鬻”,卖。被:同“披”,穿。食:给„„吃。加:凌驾。发教:施行德化。 发,施行,教,德化。封内:封国之内,即境内。八戎:泛指诸戎部族及其国家。
由余:先世晋人,由西戎出使秦,因秦穆公贤能而归秦。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款关:叩关,即入关求见。款,叩,敲 。 相杵:舂谷时发出的号子声 。嬖:宠爱,宠幸。主:荐主,保举的人。骏刑:严峻的刑罚。骏,通“峻”。 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教化百姓比命令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更迅速。 左建外易: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改变法制。左,失正。外,失中。 绳:约束,纠正。引申为逼迫。何不遄(chuán)死:出自《诗经·鄘风·相鼠》第三章。遄,快,迅速。 “得人者兴”句,《诗经》未载。可能是逸诗。 骈胁:肌肉壮健,不显胁骨。骖乘:乘车时居于右者,即陪乘。多指警卫人员。
闟(xī)戟:长戟。旁:同“傍”。依傍,靠近。《书》曰二句:《尚书》里没有,《逸周书》中也没有。 鄙:边邑。此指偏远僻静的地方。显:显扬。引申为重用。岩穴之士:隐居山林的贤能之士。 存:存问,抚恤。捐宾客:舍弃宾客。这是对死亡的委婉说法。收:逮捕。微:少。
舍:住。后一“舍”为旅店。客舍人:旅店主人。舍人:住店的人。验:凭证。路引一类的身份证件。 坐之:即店主人与住店的人一起判罪。敝:通“弊”。弊病,害处。内:同“纳”。贼,此处指有危害的人 。 徒属:封邑中的部属。《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谓商君死彤地。
车裂:古代酷刑,以车撕裂人体。俗叫五马分尸。徇:示众。天资:天性。刻薄:残忍少恩。 迹:考察,追究。干:求取,这里是游说的意思。发明:证明,说明。有以:有缘故,有因由。 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一般是以 。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或顿号。
《汉书》简介 一、作者与成书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县(陕西咸阳市东北)人。曾祖班况为西汉成帝时越骑校尉,
况三男一女,女为班婕妤,祖父班稚为汉哀帝时广平太守。父班彪(3-54),字叔皮,曾任徐县令,望
都长,接续史记作《后传》数十篇。班固9岁能属文诵诗,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班彪去世后,班固在《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被告发私改作国史入狱,弟班超(32—102 ,字仲升 )诣阙上书。汉明帝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参与《东观汉纪》的撰写,又奉诏继续撰写《汉书》。从此,以“著述为业”,经二十余载,于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和帝时任玄武司马(主观京城玄武门之官,秩千石),后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行中郎将事,撰《燕然山铭》。后窦宪谋反事败,洛阳令种兢报复,逮班固入狱,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 班固不仅是史学家,亦是文学家,九岁即能属文诵诗,所作《两都赋》非常著名。班固死,《汉书》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汉和帝令班固妹班昭(名姬,字惠班,曹大家)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天文志。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范晔《后汉书》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猒,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范晔《后汉书》 二、《汉书》体例与内容
纪传体断代史,纪(12)、表(8)、志(10),(70)列传,共100篇
记事自汉高祖元年(-206)到王莽新朝地皇四年(23),共230年。纪有《高后纪》,表有《古今人表》(将上起伏羲、神农,下迄陈胜、吴广等1800多人按其贤不肖分为九等,列入其表中) ,对典章制度的记载比《史记》新增四志:地理、五行、艺文、刑法。《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这种体例成为中国史籍最主要的编纂形式。 三、注本与参考书
汉书注很多,重要的有唐颜师古《汉书注》(20多家)和清王先谦《汉书补注》(60多家)。阅读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之一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纳兰性德《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班婕妤怨歌》:
团团望舒月,皓皓冰蚕绢。欲却炎天暑,比月裁成扇。望舒圆易缺,金风换炎节。风凉秋气寒,匣扇复谁看。扇弃何足道,感妾伤怀抱。对月泪如丝,君恩异旧时。
《食货志》为《汉书》中记述经济史专篇,概述上古至王莽新朝的经济制度,尤详西汉一朝。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言“食”,,即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下篇言“货”,即商业、货币制度。是研究西汉以及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的珍贵史料。《食货志》由《史记·平准书》脱胎而来,但平准书重点叙述工商业政策,《食货志》侧重记录土地制度和赋税、货币制度。继班固首创食货志后,在历代正史中出现十三篇《食货志》。 《食货志》注
《洪范》:《尚书》篇名,大法。传说为箕子所作,以此向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
八政: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洪范》以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为八政。
耒耨(nîu)之利:耒耨,犁与锄,泛指农具。比喻耕作所得的利益。《汉书补注》所采版本写成“耒以”,误。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
其所 ”出自《易·系辞下》 敝:衰败。盖臧:“臧”通“藏”,可盖可藏之物,引申为积蓄。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自,即使,醇,通“纯”,驷,一车四马为驷。封君:封建时代受有封邑的贵族。 汤沐邑: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在王畿内赐予封邑,供其住宿和斋戒沐浴之用。后来皇帝、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也叫汤沐邑,谓以其赋税供汤沐之用。
不领于天子之经费:不向国家领经费。“天子”应为“天下”之误,天下之经费,即指大司农掌管的国家经费。约法省禁:简约法令,省减禁令 。漕:水运,转:车运 。京都官:京师诸官府。滋殖:增多。 所引贾谊上疏出自其《新书·无蓄》,后人称之为《论积贮疏》。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18岁即有才名,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最著名。
筦子:管子,“筦”通“管”。引文出自《管子·牧民》。下文“古之人曰”引文出自《管子》之《轻重甲》篇。仓廪:粮仓。仓,谷仓,廪,米仓。 受之饥,为之受饥。 受之寒,为之受寒。 屈:尽。 孅:通“纤”(繁体为“纖”),细小。畜,“蓄”的古字,积存。 淫,过分。 长,滋长。 残、贼:害。 大命将泛(fěng):大命,指朝廷的命运。“泛”通“覂”,倾覆、覆灭。靡:耗费。 蹷:“蹶”的异体字,这里是枯竭意。几:将近,近。 哀痛:指痛心 。 狼顾:像狼频频回顾那样害怕,狼性疑,走路爱回头看,比喻担心、疑虑。
入:纳税。请:将要。 阽(diàn)危:临近危险。阽,临近穰:庄稼丰收。被:遭受。恤:救济。 卒然:“卒”通“猝”,突然。馈:给人食物,此指供给军队粮饷。兵:战争。 相乘:交加。 衡击:“衡”通“横”,横行劫击。罢夫羸老:老弱病残,“罢”通“疲”。“罷”对应两个简化字:“罴”和“罢”。疑:通拟(繁体“擬”)。怀敌附远:怀柔敌人,使远方的人归附。 殴民:驱使民众。“殴”通“驱”。末技:指从事工商业活动。缘南亩,指从事农业生产。缘:沿着,此指趋向。直:竟然,居然。廪廪:通“懔懔”,恐惧的样子。 籍田:也作“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相传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诸侯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称为“籍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亦指天子示范性的耕作。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被太子刘启尊为“智囊”。汉景帝即位后,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主张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景帝被迫将他腰斩处死。晁错少年时曾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学,性格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汉书·艺文志》有“晁错三十一篇”之说,可惜未全部流传下来。 本文所选上疏即为《论贵粟疏》,该文入选《古文观止》。 捐瘠(jí吉):死亡和瘦弱的人。捐,抛弃,此指死亡;瘠,瘦。 不避:不让,不次于。 地著(zhuï着):定居一地,着,附着,固定。甘脂:甘甜美味。牧:养,引申为统治、管理。 弗胜:不能胜任,指拿不动。 长:使„„成长,养育。政:同“征”。虐:王念孙以为当作“赋”。 改:王念孙以为本作“得”。当具:被摊派上。倍称之息:加倍的利息。称,相等,相当。 贾:通“价”(繁体为“價”)责:通“债 ”。奇(jī基)赢:利润。奇,指余物;赢:指余利。 仟伯:同“阡陌”,田间小路,此代田地。阡陌之得:指田地的收获。
文采 (1)错杂艳丽的色彩。 (2)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敖游:“敖”通“遨”,游玩。 乘坚策肥:乘坚车,策肥马。策,用鞭子赶马。
履丝曳缟:脚穿丝鞋,身披绸衣。曳,拖着。缟,一种精致洁白的丝织品。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如羸縢履蹻,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
力过吏执:“执”通“势”。乖迕(wǔ午):相违背。县官:汉代对官府的通称。 拜爵:封爵位。 渫(xiâ谢):散出,流通。损:减。车骑马:指拉战车的马。 复:免除。大用:最需要的东西。擅:专有。 五大夫:汉代的一种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级中属第九级。凡纳粟四千石,即可封赐。五大夫爵位从商鞅变法置,沿用至东汉。东汉末年,曹操废汉代二十等爵,定爵九等,五大夫爵位从此消失秦、《商君书·境内篇》谓五大夫有赐邑三百家。汉高祖规定从第七级公大夫起为高爵,得有食邑。文帝后,改以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然其待遇,仅本家得免役。
上造:爵位名,第二级爵。稍:逐渐。大庶长:第十八级爵位。差(cī):等次,等级。 不足用:不足以。俞:通“愈”,更加。十二年: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 上郡:汉郡名,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县东南)。徒:指服劳役是犯人。
复作:汉刑律名。犯人不服刑具,刑期一年。一些辞书认为“复作”是专指对女犯所实行的刑罚,即女徒。例如,《辞源》释作“汉刑律名。指按刑律服劳役的妇女”。《汉语大词典》也释作“汉刑律名,亦指按其刑服劳役的妇女”。《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刑罚类·刑名部》“复作”条说:“刑罚名。令女犯人在官府中服劳役。与男犯罚作相应,以示区别。”
造苑马:造苑养马。娄:古“屡”字。庾 (yǔ)1.露天的谷仓。2.古代容量单位,一庾等于十六斗。3.姓。 累百巨万:积累多达百万万。巨万:万万。太仓:京师储粮的大仓。
贯:穿钱的绳子,故也是计量单位,一千文一贯。校:计点。牸(zì)牝:母马。摈(bìn):排斥。 闾阎:里巷的门。守闾阎者,指里巷平民。媿辱:“媿”为“愧”的异体字,愧辱,耻辱的行为。 《三国志》
一、作者与成书: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年时好学,聪慧敏识,善属文,有志于史学,对《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曾师事同郡学者谯周。于蜀汉任主簿、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因不肯屈从专权的宦官黄皓,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
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二、体例、卷数、内容:是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记事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结束。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该书尊魏为正统,故《魏书》有本纪(4卷)和列传 , 《蜀书》和《吴书》只有列传。全书无表、志。
陈寿是晋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武帝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陈寿虽尊魏为正统,实际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
三、评价:该书受到后人推崇,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作者范晔)合称“前四史”。但也有人对陈寿评价不高,刘知几说他是“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索米公案:《晋书·陈寿传》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但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清代学者朱彝尊、钱大昕等为其辩诬。认为建安七子除了王粲之外,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旸、刘桢六个人都没有本传,还有杨修也是未被撰立本传。二丁不立传也正常。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即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 四、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然宋文帝认为太过简略,故诏令中书侍郎裴松之(372-451)作注。松之收集二百多种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补阙、备异、惩妄、辩
论。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 ▲“三大名注”指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四大名注”加(唐)李善《文选注》。
从唐代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 《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398—445)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通行本为120卷,包括纪10卷、列传80卷和八志30卷(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此书综合当时流传多种后汉史料,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参与彭城王刘义康谋反)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本为晋司马彪所作《续汉书》中的志 ,南朝梁刘昭曾为之做注,到宋代始合刻入《后汉书》。
后汉书特点:1.改外戚传为皇后纪。2.增加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 七种类传。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另有目录4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近三百年的历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下令纂修,到乾隆四年(1739年)刊刻,历时95年之久。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明史》特点
本纪:分英宗前后两纪,立景帝纪于中。表:五种:诸王、功臣、外戚、宰辅、七卿,其中七卿为首创。(七卿指六部尚书加都察院都御史)志:《艺文志》专记有明一代之书目。列传:阉党、流贼、土司为新创。缺点:对建州三卫及南明遗事多所回避。
清人(后金)在建国之前曾臣服於明朝的事实,清入关之後南明诸朝廷(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长达20多年的历史,《明史》都隐讳未书。康熙皇帝原已批准将福王、唐王、鲁王、桂王附在思宗本纪内,而康熙五十年爆发了南山后就被禁止写入了。
了解史部文献参考书:柴德赓《史籍举要》 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 陈高华《中国古代史料学》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 其它纪传体史书:东汉刘珍等《东观汉纪》(原书143卷,清辑佚本24卷) 郑樵《通志》200卷 清《续通志》 明柯维骐《宋史新编》 李贽《藏书》 邓元锡《明书》 傅维鳞《明书》 査继佐《罪惟录》 清郭伦《晋记》
史部之编年、纪事本末体等文献
编年体是按照年、时、月、日顺序编排史事的史书体裁。这种史书体裁从先秦就开始流行——以《春秋》、《左传》为著名;其后东汉荀悦《汉纪》(第一部编年体皇朝史)、东晋袁宏《后汉纪》亦为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到北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又一次将这种体例发扬光大。在《隋书·经籍志》中,编年体史书被著录于“古史”类别下。
分支编年体史书在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分支,如纲目、起居注、实录等。
纲目体: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变种。纪事仍以时年为序,每事有一提纲,以大字提要为纲,小字分注为目,纲简目详,颇便查阅。朱熹以“纲为提要,目为叙事。”纲仿《春秋》,目效《左传》,撰成《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
起居注:皇帝的言行录。如《康熙起居注》。
实录:以皇帝为中心,记载其统治期间史事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各朝皇帝的政务大事编年。按年月日记述当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灾祥等,并依次插入亡殁臣僚的传记。
《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 《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
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梁周兴嗣撰《梁皇帝实录》和谢昊(吴)撰《梁皇帝实录》,前者记梁武帝事,后者记梁元帝事。唐朝以后,继嗣之君让史官据前朝皇帝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编撰实录,历代相传,沿为定制。至清末光绪朝止,撰有大量实录。明以前实录多已散佚,仅存唐韩愈撰《顺宗实录》、宋钱若水、杨亿撰《太宗实录》残卷,明、清各朝实录基本保存下来。《明实录 》13部 ,太祖—熹宗 。《清实录》11部 ,加上《满洲实录》和《宣统政纪》13部。
传说最早的起居注是汉朝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东汉时有《明帝起居注》,但并未设有专职与专人来负责编撰。 晋朝时,开始设立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员来编写起居注,其后一直到清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的撰写。负责修起居注的官员,在皇帝公开的各种活动中均随侍在旁,因此起居注内容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首先是关于礼仪方面的记事或是行踪,例如祭天、向皇太后问安等等。 再写皇帝的圣旨。次写中央各部重要的奏折、题本。后写地方大官的奏折。同类的事情中,则以事务轻重为顺序加以记载。清朝以前的起居注,唯一较完整保存的是唐朝初温大雅撰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明神宗的《万历起居注》由于有多种抄本传世,大部分的内容也得以保存。清朝黄奭类书中辑录有多种的晋朝起居注。 清代的起居注保存较为完整。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各藏有3000余册的清代起居注,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藏有少量的起居注。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 明《万历起居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 《辑校万历起居注》,南炳文与吴彦玲辑校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清朝
《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雍正朝起居注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 《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嘉庆帝起居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清代起居注册,道光朝》,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整理,1985 《清代起居注册,咸丰朝》,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整理,1983 《清代起居注册,同治朝》,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整理,1983 《清代起居注册,光绪朝》,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整理,1987 《光绪帝起居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宣统帝起居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北京:中华书局,2009。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北京所藏)本影印。 《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据国立故宫博物院珍藏(台北所藏)本影印。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晋,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共1363年的历史。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 《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共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总计354卷。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该书特点:资治为指导思想“详与理乱兴衰”、详尽略远、正统观。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表述上的艺术性、 评论以“臣光曰” 注本以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最详。
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
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20岁中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历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西安)。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后四任提举嵩山崇福宫,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后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该书作者除司马光外,尚有助手刘攽(两汉)、刘恕(三国、南北朝)、范祖禹(唐),历时19年告成。
司马光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复来,问脱胡桃皮者。光曰:“字脱也。”光父适见,诃之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语。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圆木警枕 评价:《通鉴》一书历来颇受好评,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毛泽东读十七遍,将该书与《史记》并称。对司马光,朱熹评论: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博学无所不通。(《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七)
编年体史书举例
《竹书纪年》。东汉荀悦《汉纪》30卷。东晋袁宏《后汉记》30卷。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明商辂等《续资治通鉴纲目》,是明代中期由官方敕修的一部史书。该书记载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共计408年的史事,全书共27卷,为续接朱熹《通鉴纲目》而纂。 明雷礼《明大政记》25卷。谈迁《囯榷》108卷。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将历史上的大事,标以相应的题目,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详其始末。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这种体例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金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 分支:方略
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间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四库全书》也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3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通鉴纪事本末》
1.作者:袁枢(1131—1205年),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历任温州判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学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职。袁枢为人正直,对政治腐败,朋党互争,压制人才等丑恶社会现象是很不满的。当他为国史院编修官,分配负责撰修《宋史》列传时,北宋哲宗时“奸相”章惇的子孙,以同乡关系请袁枢对章惇传加以“文饰”时,袁勃然大怒说:“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后世天下公议!” 当时宰相赵雄“总史事”,听到后即称赞他“无愧古良史”。
袁枢与朱熹、吕祖谦和杨万里是同时代人,这时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一现实,对于抱有“爱君忧国之心,愤世疾邪之志”的袁枢来说,只有像司马光那样,拿起史笔,来抒发自己的报国忧民之情。
2.编纂情况
《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所撰。袁枢希望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给内外交困的赵宋封建政权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共编集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袁枢所取资料,主要是诸侯、“大盗”、女主、外戚、宦官、权臣、“夷狄”、藩镇之类。
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续好几年的,它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再看一遍,但使他很失望,只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借去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有的只翻了几卷,有的只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由此可见,《通鉴》由于篇幅太大使人阅读困难。司马光本人也感觉到这一难处,他晚年时曾经想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鉴》简化一番,但他老了,已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
袁氏虽然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编写《通鉴纪事本末》,但他熟读《通鉴》却花了不知多少年的时间。袁枢跟司马光一样,始终恪守“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原则。因此他在编立标题,抄录史料时,对于灾异、符瑞、图谶、占卜、鬼怪等绝少加以采用,即使稍有涉及,也是作为起警戒作用而引用的。
当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时,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宋孝宗阅读时,赞叹地说:“治道尽在是矣。”孝宗命令摹印十部,以赐太子和江上诸帅,命熟读之。 3.贡献:
(1) 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弥补了编年与纪传体的不足,丰富了史学内容。
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 ——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2)对《资治通鉴》有校勘作用。 版本:(1)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初刊于严州郡学,称小字本。
(2)理宗保祐五年(1257年)重刻于湖州,世称大字本。
(3)中华书局1964年标点本最便阅读。 《绎史》 160 清 马驌 太古~战国末
《左传纪事本末》53 清 高士奇 春秋史事
《通鉴前编纪事本末》 100 近人 沈朝阳 唐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通鉴纪事本末》 239 宋 袁枢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五代末 《续通鉴纪事本末》 110 清 李铭汉 宋~明末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50 宋 杨仲良 北宋 《宋史纪事本末》 26 明 陈邦瞻 两宋 《辽史纪事本末》 40 清 李有棠 太祖~西辽 《金史纪事本末》 52 清 李有棠 有金一代 《西夏纪事本末》 36 明 张鉴 李思恭~李睍 《元史纪事本末 》27 明 陈邦瞻 《明史纪事本末》 80 清 谷应泰
《明朝纪事本末补编》 5 清 彭孙贻补谷应泰书之阙 《续明纪事本末》 18 清 倪在田 南明史事
《三藩纪事本末》 4 清 杨陆荣 明末福王、唐王、桂王事 《清史纪事本末》 80 近人 黄寿鸿
杂史:是传统目录学中史部下的一个类目,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但并非一种史体。一般私家著述异
体杂记类的史书归入此类。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隋书·经籍志·杂史叙》中说:“体制不经,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叙》认为杂史:“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著作,二十一卷。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上起周穆王二年(前990)征犬戎,下至东周定王十六年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邦国成败,嘉言善语
◆《国语》的作者问题:司马迁云《国语》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至今学界仍无定论。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 特点(1)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2)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 吴韦昭为之做注。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适合阅读。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战国策》的作者:《战国策》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并命名该书为《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原名更生,字子政。汉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 释。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守卫官,掌北军垒门内外)。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谷梁传》。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为《刘中垒集》。 东周策 西周策 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冯谖客孟尝君 楚策:魏王遗楚王美人 郑袖 赵策:触龙说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魏公叔痤病
唐雎不辱使命秦 韩策 燕策:荆轲刺秦王 宋 卫 中山 狐假虎威(楚)、亡羊补牢(楚)、惊弓之鸟(楚)、画蛇添足(齐)、狡兔三窟(齐)、南辕北辙(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燕)等成语均出此书。
学案体记述学术思想源流的史书体裁。其雏形肇始于南宋朱熹的《伊洛渊源录》(主要记载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及其门下弟子的言行。身列程门而言行无所表见者,亦录其姓名字号 ),而完善和定型则是清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四库全书总目》归为传记类。 学案体著作
黄宗羲《明儒学案》62卷,17学案,叙明代学者212人。此书以学派为纲,论述了各派学人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
黄宗羲、全祖望 《宋元学案》 徐世昌《清儒学案》 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叙述清初至嘉庆年间汉学学者的生平、师承、著作和学术见解,凡正传40人、附传17人,是一部主要反映清代乾嘉汉学的学术史著作。 梁启超著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书,开近代以来学术史著作之先声。它们在形式上、结构上跟学案有所不同。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尊为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父黄尊素天启中为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1628),十九岁的黄宗羲“袖长锥,草疏,入都讼冤”,击杀狱卒,哭祭于诏狱中门,浩气震动内外,崇祯帝叹称其为“忠臣孤子”。归乡之后,发愤读书 ,建续钞堂于南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招募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在余姚举兵抗清,达数年之久,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在配合张煌言进行复国活动失败后,漂泊海上,至顺治十年(1653)始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释道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从“民本”的立场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 黄宗羲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并称为清初四大家。 政书,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也叫典制体史书。作为独立成书的史书体裁,唐代才开始出现。唐刘秩编《政典》 (35卷), 分门别类记述自黄帝至唐代开元、天宝间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评论其得失,这是最早的一部政书,惜已亡佚。
《通典》是第一部典制体通史。作为目录分类,最早出现在明钱溥的《秘阁书目》中,《四库全书总目》沿用。
◆三通(又叫“前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续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 ◆清三通:《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九通:“前三通”加“续三通”加“清三通” ◆十通:“九通”加 《清朝续文献通考》
《通典》唐杜佑编著的一部通史性政书,共 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9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并以年代为序,系统地记述了自上古黄帝至唐天宝末年的历代经济、政治制度的沿革变迁(其中一部分记述到唐代宗、德宗时)。唐以前史料主要取自群经诸史及魏晋文集等。 唐代的材料取自实录国史、政府档案、诸臣奏议等,篇幅约占全书四分之一以上,是其精华所在。叙事详而不烦,简而有要。每门类后都有作者的评论,不乏针砭时政的精辟见解。
《通志》南宋郑樵编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上起三皇,下迄隋代历史 (部分述至唐或北宋)。共200卷,分为本纪18卷、 世家3卷、 列传108卷、载记 8卷、四夷传7卷、年谱4卷、略25卷。纪传皆取材于诸史旧文,有增删。年谱即各史之表。“略”相当于纪传体史书中的“志”,作者对此用力最勤。“二十略”为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实祥、昆虫草木等,涉及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各方面,内容较《通典》更为广泛。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五略,更为前史所无。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著,共348卷,分 24考,叙载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历代典制。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 土贡、 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 王礼、 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考多为沿用《通典》现成资料而成,只增补了唐天宝以前、续补了天宝以后的史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 5考为新设门类。《文献通考》是研究宋史的重要文献。
“续三通”和“清三通”清乾隆十二年(1747),武英殿刊印《三通》,并设立“续文献通考馆” (后改名“三通馆”), 命张廷玉等为总裁,齐召南等为纂修,陆续编成 《续文献通考》 250卷、 《续通典》 150卷、《续通志》640卷、《清朝通典》100卷、《清朝通志》126卷、《清朝文献通考》300卷。以上六部书皆仿效“三通”体例而成,分别称作“续三通”和“清三通”。续三通”上接“前三通”,叙事至明末,材料
多取自宋、元、明史。“清三通”上接“续三通”,叙事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材料多来源于当时文献,颇有价值。
《清朝续文献通考》 原名《皇朝续文献通考》,清代刘锦藻撰。本书续《清朝文献通考》,据清代实录、会典、则例等资料编成,于1912年成书。全书400卷,记晚清126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激烈剧变。体例除《清朝文献通考》的26考外,增加《外交》(交际、界务、传教、条约)、《邮政》(总类﹑船政、路政、电政、邮政)、《实业》(总务、农务、工务、商务)、《宪政》等4考,共30考,下列136个子目,所载典章制度自乾隆五十一年至宣统三年止。其中《征榷考》新增《厘金》、《洋药》,《实业考》的《新疆石油矿》条目,记述当时新疆油矿的开采情况。《清朝续文献通考》的价值仅次于“前三通”。 会要断代式政书主要有会要、会典等。会要有宋王溥编撰《唐会要》(100卷)、《五代会要》(30卷),南宋徐天麟编撰《西汉会要》(70卷)、《东汉会要》(40卷),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现存366卷)。清代学者补撰《春秋会要》(4卷)、《秦会要》(26卷)、《三国会要》(22卷)、《明会要》(80卷)等。其中《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等史料价值较高。就某一朝代而言,会要所收集的材料比“十通”更为丰富、详细。
会典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源出于《周官》(《周礼》), 唐有《唐六典》。 明清 改称“会典 ”,意思是“典章会要”。会典是大多属当代官修断代式政书,以职官为纲,记录中央与地方官职制度沿革;会典著重记述法令典章,而不详备史实。明清官修的会典,不以门类汇辑材料,而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纲,注重章程法令和各种典礼。 现存的会典有:《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 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唐中叶宰相,史学家。生于世宦之家,父杜希望官至鄯州都督、陇右节度留后。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江淮青苗使、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顺宗、宪宗二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唐宪宗元和初,杜佑以年老,屡次请求致仕,元和七年(812)六月,始获准以守太保致仕。十一月病卒。杜佑有三子、十孙,杜牧为其孙(三子杜从郁之子)。
在杜佑生活的年代,唐朝由盛转衰。他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的巨变。他历事唐玄宗至宪宗六朝,长期居官任相多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比较了解,对朝政弊端也有所认识。作为一个关心唐朝命运的政治家,他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针对时弊,提出节省开支,裁减官员的主张,又精于吏道,颇受朝野敬重。他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 地理类
战国——《尚书·禹贡》、《周礼·夏官·职方氏》、《山海经》 汉———《史记》的《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
在目录中《汉书·艺文志》———数术略的形法类 《隋书·经籍志》———史部的地理类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著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40卷。该书本是三国时期的著作《水经》所作的注。《水经》内容非常简略,仅3卷,8200多字,记载河流都是公式化的:发源、简单的流程、入海,或在何处汇入另一条大河。 郦道元作《水经注》,补充了许多河流水道,并详述河流水道所经过地区的风物、历史、城邑等等,广征博引,引书达400多种,注文超过经文二十多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四大名注”之一。
例如淮河,从发源、流程到结束,《水经》只写了一百九十多个字。黄河中游古代有一条叫清水的小支流,对于此河的发源,《水经》只说:“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郦道元为这十二个字写了约一千八百字的注文。
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水经注疏》:见教材455页。 《水经注》作者简介郦道元(472—527),字善长,北魏涿州郦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人。父郦范
曾任青州刺史。父亲去世后,郦道元继承爵位,被封为永宁伯,历官太傅掾、尚书郎、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州市)东府长史、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太守、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为政严酷,亦曾奉诏讨敌,有勇有谋。孝昌三年(527年),北魏雍州刺史萧宝夤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叛乱,郦道元被任命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夤,结果被叛贼杀害,终年五十六岁。武泰元年(528年)春,魏军收复长安,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郦道元好学,历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桐叶封弟 成王、叔虞(唐叔)、周公或史佚
史评《左传》—君子曰、《史记》—太史公曰。刘勰《文心雕龙》之《史传》篇为史学评论专篇。《史通》、《文史通义》。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将此类书单独作为一个类目,《四库全书总目》沿用。
《史通》是唐刘知几所撰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全书20卷,流传至今的共49篇(内篇36,外篇13篇)。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史通》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 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 “六家二体”:刘氏将唐代以前的历史著作分为正史与杂史两大类。正史按其著作的源流分为六家——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按其主要的体例分为二体——编年体、纪传体。杂史按内容分为十种,即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里书、都邑簿。
史才三长论:才、学、识
《史通》作者:刘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生于世禄之家,少年时即博览史书,且文采出众。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刘知幾在史馆史才不得发挥,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史通》初次成书是在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后又作修改。他写此书时,就有人嘲笑他愚。书成后,由于臧否了许多古今人物和史书,因而又引来各种指责。唯独集贤院学士徐坚深知此书的价值,说:“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开元九年(721年),刘长子刘贶因罪流放。刘知幾上书辩解,惹怒玄宗,将他贬为安州(今湖北安陆)都督府别驾。不久抑郁而终。
刘著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史通》二十卷,《刘子玄集》三十卷。与人合撰《唐书》、《武后实录》、《氏族志》、《姓族系录》、《睿宗实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三教珠英》等。《史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
刘知幾当取义于《易·系辞下》:“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幾乎?幾者,动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广韵》居依切,《经典释文》本或作“机”,则自当按平声读。 研几探赜 刘子玄 、子元 李隆基 玄烨
《史通通释》——浦起龙 教材478——479页 《二体》、《直书》 二体
典坟:三坟、五典,三皇五帝时书。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盱(xū)衡 :扬眉举目。盱,张目。衡,眉上曰衡。 矜尚:夸耀。该:具备。阑单:疲软委顿的样子。荀悦:东汉人,著《汉纪》30卷。 张璠(fán):晋人,著《后汉纪》30卷。 华峤:西晋,著《后汉书》97卷。 干宝:东晋人,著《晋纪》30卷。 子部文献介绍 子部文献概说
子:诸子
《汉书·艺文志》(P610)——六艺略 、诸子略 、 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诗赋略 十家九流: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隋书· 经籍志》 经 史 子 集
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数术、艺术、谱录、类书、杂家、小说家、释家、道家(14大类)
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泛指宗教、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 《墨子》
一、墨子生平: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约公元前468年至376年在世。早年为儒门弟子,后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墨家学说。游历:到过宋、卫、楚、齐等国。事迹:曾阻止鲁阳文君攻郑,说服公输般止楚攻宋,拒楚惠王、越王赐封,宋昭公时曾做过大夫。
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非乐 天志 明鬼 非命 。地位: 世之显学,儒墨也。 ——《韩非子·显学》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淮南子·要略》
二、《墨子》一书是墨家著述的汇编,其中有的是墨子言行的辑录,有的是墨家后学的作品。汉书《汉书·艺文志》记71篇,今存53篇,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主要记述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思想学说,还记述有讨论逻辑学、几何学、光学、机械学、城池守战之术等内容。注本: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1986。 其内容分五组
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前三篇杂有儒家理论,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
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 《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
《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庄子·胠箧 》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同时。做过蒙漆园吏。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主张无为无争。 唐玄宗时诏封“南华真人”。《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共三十三篇,是道家著作的汇编 ,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注本: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适读: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盗跖》篇写孔子和柳下惠是朋友,盗跖是柳下惠的弟弟,孔子责备柳下惠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弟弟,亲自前去说服他,结果被盗跖批驳怒斥而哑口无言。实际柳下惠早孔子一百多年,盗跖在前475起义时,孔子
也已去世。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他在鲁做过士师之官,但正直而不逢迎,三次被贬黜,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的事迹仅《左传》、《论语》、《国语》有零星记载。
毛亨注释《巷伯》“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妇又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陶宗仪《辍耕录·不乱附妻》:“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 坐槐不乱 庄生梦蝶
昔者庄周梦之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出自《庄子》的成语典故
鹏程万里——《庄子·逍遥游》 望洋兴叹 ——《庄子·秋水》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 薪火相传——《庄子·养生主》
探骊得珠——《庄子·列御寇》 越俎代疱——《庄子·逍遥游》 螳臂当车——《庄子·人间世》 屠龙之技——《庄子·列御寇》
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庄子·山木》 樗栎——《庄子·人间世》 捉襟见肘——《庄子·让王》 涸辙之鲋——《庄子·外物》
《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是商鞅及其后学著作的汇编,今本24篇。该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法家”类著录有《商君》29篇,“兵权谋家”著录有公孙鞅27篇。《商君书》在战国后期颇为流行,《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商君书》中《更法》、《错法》、《徕民》等多篇涉及商鞅死后之事,显非出自商鞅之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殆法家流,掇鞅馀论,以成是编”,应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其中着重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主张加强君主的地位和权势,用权术来统治 臣民,依法行事。口吃而善著书,死于秦。
《韩非子》一书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二十卷,五十五篇,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
宋人疑邻——《说难》 自相矛盾——《难一》 扁鹊治病——《喻老》
三人成虎——《内储说上》 滥竽充数——《内储说上》 郑人买履——《外储说左上》 酒酸不售——《外储说右上》 守株待兔——《五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二十六卷,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该书汇合了先秦儒、道、墨、法、兵、农、纵
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肯定并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览人情的顺天应人思想,主张去主动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积极有为地进行社会活动。
该书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中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1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内容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包括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等。 “治道”是核心,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写作此书的目的,顾氏云:“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参加过昆山抗清义军。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历史地位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岂不两失?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 集部是中国传统目录学中的一个分类,主要著录诗文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隋书·经籍志》 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集部文献约有九千余部。
《韩昌黎文集》韩愈的文集,韩愈门人李汉编定,共四十卷,其中诗十卷,文三十卷,清末民国时人马其昶作《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官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职,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他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苏轼共享“苏潮韩海”之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