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辨证治疗眩晕40例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40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5年11月25日第24卷第Z1期 Vo1.24,No.Z1,November 25,2015 China Pharmaceuticals 中l 荔 ・交流・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40例 陈京玉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5)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中成药眩晕宁片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tz-=6.627 5,P<0.05)。结论中医辨证法治疗眩晕的总有效率较高,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眩晕;眩晕宁片 中图分类号:R285.5;11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31(2015)Z1—0311—02 眩晕症是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人们在对自身所处位 置或环境进行判断时出现的障碍性错觉,如头晕、记忆力减退、 摇晃感、升降感、走路不稳等,多因高血压、颈椎病、梅尼埃病等 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笔者观察了中成药 及中医辨证法治疗眩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葱(切碎)各10 g,大枣3枚、生姜3片;风阳上扰型患者主要临 床表现为头痛、头胀、耳鸣、失眠多梦、急躁、面红耳赤、舌苔黄 等,主要用药为天麻钩藤饮加减,主要成分桑寄生、石决明、夜 交藤、益母草、茯神各30 g,炒杜仲、钩藤各2O g,夏枯草、天麻 各15 g,栀子、黄芩各1O g;气血亏虚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 晕目眩、遇劳则发、心悸、失眠、舌苔薄自、面色淡白等,主要用 药为归脾汤加减,成分为党参、白术各20 g,当归、茯苓各15 g,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眩晕患者 天麻10 g,生姜3片等;痰浊中阻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 恶心、吐痰、头重、舌体胖大等,主要用药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 减,成分主要有白术、天麻各15 g,茯苓25 g,陈皮、半夏、生姜 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患者均符合《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诊断标准,分型均符合痰浊上蒙 证、风阳上扰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等;排除妊娠期妇 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与精神疾病。对照组中,男28例,女 12例;年龄50—68岁,平均(58.8±4.2)岁;病程1—3.6年。观察 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2~65岁,平均(56.3 ̄4.3)岁;病 各10 g,甘草6 g;肝肾阴虚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 I=1干、健忘、耳鸣、双眼干涩、视力减退、心烦等,主要用药为左 归丸加减,主要成分包括枸杞子、山茱萸各20 g,生地黄、淮山 药、茯苓各25 g,天麻15 g,菟丝子、龟板胶、鹿角胶、川牛膝各 10 g,炙甘草6g。以上5种病证的用药方式皆为煎服,煎至200mL 程1.4—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 有可比性。 1 2方法[ ] 服用,每次100 mL,2次,日,早晚服用。10 d为1个疗程,治疗 2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 对照组患者使用中成药眩晕宁片治疗,其主要成分包括白 术、陈皮、泽泻、菊花、墨旱莲、女贞子、茯苓、甘草、半夏(制)、牛 膝等10味中药,2片/次,3次/日;用药时排除外感者与孕妇。 显效:临床症状及眩晕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结果基本正 常.1年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及眩晕症状明显缓解,经检查 结果显示有所改善,半年内有眩晕症状出现;无效:临床症状及 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经检查结果无变化,同时出现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法治疗,眩晕病证分为5种证 型,包括瘀血阻窍、风阳上扰、气血亏虚、痰浊中阻、肝肾阴虚,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用药。瘀血阻窍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头痛如刺、失眠、健忘、心悸、口唇暗紫等,主要给予通窍活血 汤,成分为桃仁、川芎、白芷、丹参、赤芍各15 g,天麻、红花、老 '',',,',l,,,','l',','',l'l'',',,,,ll,,,,',,,,,,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 ,●’,’',’’’’',’,,,',,,,','',’,,m,,,l,,,',lI’’’ 化疗患者胃肠道组织功能改变是脾虚证发生的机理 ],同时患 者多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多则伤 伴有CD3+细胞和CD +/CDs+的下降,且脾虚积分与CD +/CDs+比值 呈负相关,CD */CD8+比值可为脾虚证有效的量化检测指标。可 见.化疗可使脾虚证产生并加重.表明化疗导致的免疫低下可 能与导致脾虚有关。 脾.不良情绪也可导致患者脾虚。因此脾虚和化疗后不良反应 及免疫功能低下之间存在诸多共同的病理基础。本试验中以食 欲不振、腹胀等为观察目标,见所有患者在化疗后出现消化道反 参考文献: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涕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 (2]李佩文.中西医临床肿瘤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5- 180. 应,产生脾虚证,化疗后机体的消化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 表现与脾虚症状及病理变化一致,证实化疗可导致脾虚证,其原 因可能与消化道损伤、骨髓抑制、免疫损伤、神经内分泌毒副反 应等相关。即使在化疗后第21天,脾虚积分仍高于化疗前,说明 [3]陈小野,邹世洁,佟彤,等,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胃粘摸病理 这种影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至于何时能自然恢复尚待更长 时间的观察。 研究(Ⅲ)[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1,18(3):75-76. [4]潘宏铭,耿宝琴.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和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1:l16—136. 现代研究证实,脾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细胞毒性化 疗药物往往通过直接杀伤骨髓内细胞等途径引起机体免疫功 能紊乱 。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化疗后,脾虚积分增高, [5]Hadden JW.Immunodeficiency and cancer:prospects for correction[J]. 3(8):1 061—1 071 8ll ・交流・ China Pharmaceuticals 中l 茄 2015年11月25日第24卷第zl期 Vo1.24,No.Z1,November 25,2015 止咳定喘贴敷散的制备及应用 李洪立.郭浩生 (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药剂科,北京 101500) 摘要:介绍止咳定喘贴敷散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穴位贴敷散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中药在相应穴位 进行吸收,进入体液通过经脉、气血输布到五脏六腑而发挥作用。经对65例寒性哮喘患者的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建词:止咳定喘帖敷散;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31(2015)Z1—0312—02 龄5N72岁:病程1 ̄40年;慢性支气管炎36例,支气管哮喘2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n05),具有可比性。 3.2治疗方法 穴位贴敷散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论治的 基础上使中药在相应穴位进行吸收,进入体液通过经脉、气血 输布到五脏六腑而发挥作用。经对65例寒性哮喘患者的临床 应用,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处方及制法 准备止咳定喘帖敷散,每次取1袋.用蜂蜜调匀成糊,分4 等分,摊于纱布上,分别贴在肺俞穴、定喘穴、双足涌泉穴,用胶 布密封.每次于夜间睡前敷上,次晨取下.如局部反应严重时, 亦可敷1—2 h取下,1~2 d进行1次,l0次为1个疗程。 3 3疗效标准 白芥子、细辛、肉桂、麻黄、桃仁、僵蚕、甘遂、五味子、清半 夏、干姜、陈皮,以上l1味中药饮片,烘干粉碎。过120目筛.细 粉分装每袋12 g,袋装备用。 2质量控制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中相关标准 ]。显效:终止复发或 偶有发作,平时无须附加用药,有效:复发的频率减少,程度减 轻,附加用药减量;无效:复发的频率及程度与治疗前无改善或 加重,用药维持原量或增多。总有效=显效+有效。 3.4治疗结果 65例患者中,显效32例(49.23%),有效30例(46.15%), 无效3例(4.62%),总有效62例(95.38%)。 4讨论 2.1 麻黄碱的薄层鉴别 取本品3 g,加水20 mL,加乙醚30 mL与浓氨试液2 mI , 振摇提取,分取乙醚层,加盐酸乙醇,混匀,蒸干,残渣加甲醇 1 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对照 品,加甲醇制成每l mL含l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 层色谱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 述2种溶液6 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一甲 醇一浓氨试液(20:3.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茚三酮 试液,105 oC烘约10min。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溶液 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2制剂检查 中医理论认为,支气管哮喘与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 学寒性哮喘范畴,是素体肺卫阳气不足.腠理虚疏,卫阳不固, 致风寒侵袭,外揭皮毛,内闭肺窍,宣降失司所致。穴位贴敷疗 法为中医外治法的一部分,是辨证用药使之在病体的相应穴位 进行吸收,进人体液通过经脉气血输布到五脏六腑,进而发挥 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散剂El颂下要求。 3临床应用 3 1 一般资料 治疗作用,止咳定喘贴敷散中,白芥子豁痰利气.散结消肿;麻 黄平喘利尿;细辛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 结;五味子敛肺止咳定喘;肉桂温阳散寒:桃仁破血行瘀,润燥 选择本院呼吸科患者65例,西医诊断参照《内科学》拟订,中 医辨证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寒性哮喘”项下拟 订。症见:咳嗽气促,喉间有哮呜声,咳痰清稀色白,呈黏沫状,形寒 无汗,四肢不温,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 ll''ll''''''','''''' ,,,,,'' ,,'’' ,'',,,'',,l,固肠通便;僵蚕祛风解痉化湿;干姜温阳通脉,温肺化痰:甘遂 泻水除湿,逐痰涤饮;陈皮燥湿化痰行气。诸药合用,共奏燥湿 ',l,,’l ,,’,',l,lllllll,ll,',ll',''l’','ll' l,l 行 检验;计量资料以 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 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剂量加减.治疗 效果明显,使用中药辨证治疗眩晕症患者,改善患者症状的同 时还可对患者的机能进行调理,减少并发症出现的几率 。本 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6.627 5,P<0.05)。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n=40] 综上所述,使用中医辨证法对眩晕症患者进行治疗,可明 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 注:与对照组比较 =6.627 5,’P<0.05。 参考文献: [1]霍学剑.中医辨证治疗50例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 药:学术版,2013(4):145—146. 3讨论 眩晕症的具体发病因素较复杂,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以改 善患者微循环、扩张血管为主,中医把眩晕分为瘀血阻窍、风 阳上扰、气血亏虚、痰浊中阻、肝肾阴虚5种证型E2]。在进行治 疗时可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对症下药,用药更准确.且中药可 312 [2]邱海丽,周志伟,孙桂明,等.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6O例中医辨证 治疗[J].中外医疗,2015(11):156—157. [3]刘业清,陈风华,张荣臻,等.中医急诊辨证论治眩晕120例临床观 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19—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