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化学_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2-09-1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节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设计 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2节。整个第2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1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本节课是第1课时。

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以氯化钠晶体构成为例理解电离的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氯化钠固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央视报道黑龙江七台河煤矿矿难中五名矿工被救之后,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呼吸、脉搏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医院的治疗方案是进行水电解质紊乱调整,补充电解质和营养,两三天就可出院。

【问题引入】 你知道什么是电解质吗?电解质与我们的生命体征又有那些联系?电解质在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科技的发展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板书】第2节 电解质的电离 一、电解质的电离

【分组实验探究】 测定固态氯化钠、NaCl溶液、蔗糖溶液及熔融状态的氯化钠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认识氯化钠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导电。 实验记录: NaCl 固体 NaCl溶液 蔗糖溶液 熔融NaCl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问题】化合物NaCl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大胆预测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的化合物还有哪些?请举例。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老师小结】化学上是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两类。 【板书】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概念辨析】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 ) (2)铁能导电,所以铁是电解质;金刚石不能导电,它是非电解质。( ) (3)氢氧化钠固体不导电,所以它不是电解质。( )

(4)H2SO4的水溶液能导电,但熔融态不导电,它是电解质。( ) 【学生讨论】判断化合物是否属于电解质的关键依据是什么?

【方法指导】1.是否为化合物 2.溶于水或熔融后能否导电

【过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为什么能导电?

现象 结论 【观察思考】 学生观看NaCl固体的微观结构、溶于水和熔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的动画。 【学生分组讨论】

(1) 金属单质铁、铜、铝等导电的原理是什么?

(2) 氯化钠晶体由哪些微粒构成?

(3) 这些微粒的排列有何特点?这种排列对其导电性有何影响?

(4) 氯化钠晶体在溶于水或加热熔化后,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其导电性又有什么影响?

【小组汇报】

【老师解释】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氯化钠晶体不导电。受热熔化时,氯化钠晶体中的Na和Cl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晶体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和Cl也会逐渐脱离晶体表面而进人溶液,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自由移动的Na和Cl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定向移动,因此熔融状态的氯化钠和氯化钠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板书】2.电解质的电离

(1) 定义:电解质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出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学生思考】 ①电离需要通电吗? ②电离需要什么条件? ③电离的结果是什么?

④电离是物理过程还是化学过程? 【过渡】电离的过程用化学语言如何表示?

【板书】(2) 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物质电离的式子。 【学生练习】自主书写电离方程式 1. HNO3 、H2SO4 2. NaOH 、Ba(OH)2 3. BaCl2 、CuSO4

【方法指导】1.电离过程,常见原子团不能拆,离子符合要书写正确

2.遵守元素(原子)守恒、电荷守恒

【学生归纳】酸、碱、盐概念 【板书】3. 酸、碱、盐概念

+

-+

-+

-+

-+

-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概念辨析】 已知NaHSO4=Na + H + SO4,NaHSO4是酸吗?

【温馨提示】一般的盐、强碱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都电离;酸(包括含氧酸和无氧酸)只在水溶液中电离,熔化状态不电离。 【强化训练】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 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 ; 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①KNO3 ②H2SO4 ③食盐水 ④NaOH ⑤Ca(OH)2 ⑥ Cu ⑦ 蔗糖 【课堂小结】 本质 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物质类别 实例

【应用】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内容,了解使用比色计、pH计可测定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迁移应用】培养水培植物需要配制营养液。现需要配制含有K+ 、 NH4 、NO3 、PO4的营养液,你会选择哪些物质配制营养液?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54《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思考矿工解救之后补充电解质的原因?

【巩固提高】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B.电解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C.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D.氢化物都不是电解质 2. 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H2SO4===H2+SO4 B.Ca(OH)2===Ca+(OH)2 C.AlCl3===Al+3Cl

+3

2-

2+

+

-3-+

+

2-+

电解质 能电离 阴、阳离子 非电解质 不能电离 只有分子 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 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 HCl、NaOH、NaCl、CaO、Na2O C2H5OH、CH4、CO、CO2、蔗糖 D.Al2(SO4)3===2Al+3SO4

3+2-

3. 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只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是盐 D.NH4Cl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Na与Cl B. 溶于水后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C. 氯化氢溶于水后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D.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氢氧化钠是电解质 5.以下12种物质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①Cu ②NaCl ③NaHSO4 ④SO3 ⑤H2SO4 ⑥C2H5OH ⑦CaCO3 ⑧BaSO4 ⑨Cu(OH)2

⑩Fe(OH)3 ⑪NaOH ⑫NH3·H2O

请按下列分类标准回答问题。

(1)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能电离出H的是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 (3)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其中属于盐的是________。

【作业设计与布置】

【教学反思】

引导或启发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过程的一种探究方式而发现或总结出原理,从本质上认识和掌握原理。

+

+

第2节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第1课时学情分析

作者 单位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我们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曹县一中高一年级的学生。

2、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酸、城盐的相关知识,并且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些内容对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学生基本上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物质,

由此过渡到具体的电解质,对学生来说应该难度不大。

3、学生整体对高中课程和学习还不适应,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未达到较高的层次,他们还习惯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未向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转轨。 4、学生具有活泼的性格,喜欢沟通,好奇心强,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有一定的动手实践的能力。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经过高一将近两个月的训练, 学生善于质疑、主动思考、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已有明显的提高。

第3节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效果分析

作者 单位

本节课教学设计着重于实验启发引导,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概括分析,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思路流畅,说理严谨。针对课堂内容提出探究性问题,并指导学生体验探究,注重过程,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启发与点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明白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实验、视频、动画让学生直观体现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形成清晰知识结构。通过课堂的及时训练,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验了一些概念的建构过程,得到了一些探究物质性质的经验;学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识,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以后学习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和知识基础,使教学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第2节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材分析

作者 单位

本节内容是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2节。整个第2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1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本节课主要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酸、碱、盐、电离等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本节课从溶液导电性实验提出化合物还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并指出溶液导电的实质是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

离子。从电离的角度还可将电解质分为酸、碱、盐,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好这一对概念对《选修4》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将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

第2节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第1课时课后检测

编者 单位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

A.稀硫酸 B.氢氧化钾 C.乙醇 D.SO3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氯化钠水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硫酸钡难溶于水,但硫酸钡属于强电解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 D.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2Na+S+4O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导电性很差,所以水不是电解质

B.判断某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应看其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 C.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不是电解质 D.NaCl和HCl都是电解质,所以它们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

6+

2-

4.NaHSO4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H、Na和SO4,下列对于NaHSO4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 A.NaHSO4是盐 B.NaHSO4是硫酸盐 C.NaHSO4是钠盐 D.NaHSO4是酸 5.电解质电离时一定相等的是( )

A. 阴离子与阳离子的总数 B.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质量 C. 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 D. 每个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6.在水溶液中,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2+

2+

++2-

A. Ca(OH)2===Ca+2(OH) B. FeCl3===Fe+3Cl

2-

3+

2-

C. H2SO4===H+SO4 D. Fe2(SO4)3===2Fe+3 SO4

7.含有二价铜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会呈现出蓝色且溶液颜色随着铜离子浓度加大而加深。若想知道铜离子浓度,可以用 测量。

A.比色计 B.酸碱指示剂 C.pH计 D.pH试纸

8.下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有显著变化的是( )

A.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至完全中和 B.向Ba(OH)2溶液中滴加盐酸至完全中和

C.向Ba(OH)2溶液中滴加硫酸至完全中和 D.向BaCl2溶液中滴加AgNO3至沉淀完全

9.有以下物质:①石墨; ②铝; ③酒精; ④氨水; ⑤干冰; ⑥胆矾;

⑦氢氧化钡溶液; ⑧纯醋酸; ⑨碳酸钙固体; ⑩液态氯化氢。

其中(1)能导电的是 ;(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3)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4)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第4节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第1课时课后反思

作者 单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等几个关键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学习,实现“有效”教学。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手做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问题来认识电解质导电过程,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整合能力,通过观看动画模拟来理解电解质的电离以及导电的原理。并在与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习新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是一种愉快的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学科情感等。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体现新课程的这些理念,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学生的动手实践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需着力培养。

第5节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第1课时课标分析

作者 单位

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已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并且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体会到它也是化合物的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做几组对比实验,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及电解质的电离等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H2SO4、NaOH、BaCl2等的电离方程式中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猜想、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但学生具有活泼的性格,喜欢沟通,好奇心强,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为此我们尊重课标和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学的最高立意是“育人”我们尊重课标和教材的“育人”功能。故确定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以氯化钠晶体构成为例理解电离的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氯化钠固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